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改革不仅注意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而且注意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套用数学思维方式分析社会问题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由此看来,我们对课程改革不能仅仅是课堂形式上的热闹新奇,更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及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不但讲究形式更要注重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一节具有实效性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一堂课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笔者针对课例谈谈我的点滴想法。
一、精彩的导入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奠定良好的基础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精心设计导言,设置一些问题情境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制造认知冲突能促进学生自主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创设不仅要考虑其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而且要做到朴实、实用,要从教学条件、学生生活实际、简单好操作等方面去考虑。尤其在新课导入时更应该讲求省时高效,充分利用课前的几分钟。
课例一苏教版第七册“认识整万数”
师: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班有多少人吗?生:答略。
师:你们知道会场有多少人吗?生:答略。
师:刚才我们回答的问题里都有数,你知道计数是怎么回事吗?
(师介绍数的发展)
课例二(教材同上)
师:出示计数器,问:你认识吗?生答:计数器
师:你知道计数是怎么回事吗?
(师介绍计数的含义:数数,计数,介绍计数单位)
师:在古时候——(应用多媒体介绍数的产生,同时从介绍中区分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区别)。
课例一的导入可归为以旧引新,目的是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从学生身边的实物人手,力求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也确实挺高兴,从数班级人数到数听课老师人数,看上去小手举得很高,气氛也很热闹,但是。宝贵的时间也悄悄流逝,因为这节课的内容较多,而用来导入的情境与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联系并不是很紧密,而且列举重复的例子耽误了宝贵的时间,将学生的精力浪费在这热闹而没实效的环节中,导致重点难点没有时间去突破。
课例二的导入可归为开门见山。教师在新授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课,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教师开门见山,直接出示计数器,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就是研究计数。更为可贵的是教者充分应用多媒体将枯燥的数学只是介绍演变成动态的、有趣的故事形式。这样的情境不花哨,但很扎实、有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的思维火花也在情境中绽放。所用来导入的情境紧紧扣住本课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本课重、难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课前的导入应注意师生情感态度的交流。导入的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新知的欲望。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安全的开课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数学学习。
二、找准教学重点、难点,并进行有效的突破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小学数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因此,我认为提高教学实效性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突破重、难点?首先要找准教材中的重、难点,在此基础上,努力寻找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某个与教学重点或难点最接近的知识和经验作为“附着点”以达到知识的顺应或同化。
例如:苏教版第七册“认识整万数”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整万数。
教学难点:了解整万数的含义,感受大数目的数值。
课例一
师:你能举出像图中这样大的数吗?生:举例(略)。
师: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些数吗?
(出示图,让学生体验亿以内的数有多大)
师引导:(生拨珠发现数位不够)数位不够可以再添上数位。
(生操作)
师小结(略)。
师:观察计数器万位上是一个珠就表示什么?有3个珠就表示什么?十万位呢?百万位呢?(这里就是教学整万数的含义)
师:(出示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你能接下去将我们今天学习的计数单位排一排?
(生填表,是讲解十进制计数法和中国的计数习惯)
课例二
师:数越大,计数单位就越大,比千大的计数单位是万、十万、百万、千万。
(出示图,帮助同学理解万、十万、百万、千万有多大)
师:讲解数位,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即是数位(出示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让学生独自填上较大的计数单位的位置。
师:你能写出4万吗?生:写。
师:你是怎么写的?生:先写一个4,再写4个0。(师再列举几个,让学生小结写法)
师:你能将你写的数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吗?生:拨。(边拨边数):师小结。
(根据写数师讲解中国的计数习惯)
师:个级上是几就表示几个一,万级上是几就表示多少个万。(练习略)
课例一中,重、难点的定位较准,在重、难点处着笔也较多,把万以内的计数习惯和数位顺序表作为本节课的固着点,让学生按其逻辑顺序,实现知识上的顺应和同化,知识是掌握了,但对学生的内在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而且对亿以内数的写法这一重点内容没有强化,直接影响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课例二中。教学的重、难点不但把握得准,而且知识铺垫也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从写亿以内数人手,突破亿以内数的写法这一重点内容,通过将写的数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并要求学生边拨边读出来,解决了亿以内数的读法,再在读的基础上介绍中国人的计数习惯,由此出示亿以内数位顺序表。通过把表补充完整,突破了亿以内数的意义。整个重、难点的突破好似行云流水,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同时学生又在独立思考与积极互动中获得真实的、有效的活性的知识。在这样的教学引导中,学生能个性化的解读知识,并能转化和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这种教学是高效的。
应该看到。数学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这是数学教师对成功数学课的共识。理解重、难点的突破对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后,作为教师,更应掌握如何确实把握准教材的重、难点。小学数学教材的各部分知识是一个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系统。因此。确定重点内容的意义在于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着眼。去深究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并认识其地位和作用。重点内容的确定不可能按照某种固定方法去套出来,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特征,并根据特征,从教材的全局到部分,再从部分到全局的分析研究中把它悟出来。
三、有针对性的练习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的重要依据
课堂练习,即利用课堂教育的部分时间进行动笔训练。教师在导入新课之前可利用若干时间进行上节课重要知识的回顾巩固练习;也可在传授一部分新课内容后,对刚讲解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段强化训练,以达到帮助理解、记忆、消化的目的。这里所谈的是新课教学后的巩固练习。
习题训练在数学教育中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而课堂练习作为习题训练在课堂上完成的一种形式,在数学教学中有着下述几种作用。信息反馈及时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益。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七册“认识整万数”巩固练习时可以安排以下内容:
1 读一读,比一比。
85和850000 805和8050000
8005和80050000 8050和80500000
2 数学书第87页第四题。
3 师:生活中这些大数用的非常多,就拿我们南京来说吧!(电脑演示有关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根据图中给出的数,读出来,并写出来。
通过以上练习,将本课的重、难点内容展示出来,从中可以了解到学生学习情况。同时也展示了学生是否扎实有效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学习技能是否有所提升,是一节课的终端显示。总之,设计练习要做到准、实、精、配四个字,以体现其层次、坡度及针对性。围绕教学目的,突出重点内容,针对学生知识、思维水平要准;理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能力要实;习题难易适度,所用时间适当,内容要既活且精;为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把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等适当组合、搭配。
我们提倡数学课堂教育中适时进行当堂课训练,杜绝由教师满堂灌,学生课上忙于做笔记,课后再消化的形式。教学乃教与学的结合。教师参与教,学生参与学,只有当教与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时,教学才能发挥最大效益,任何把教学割裂开来的做法均该摒弃。
总之。只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彩的导入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奠定良好的基础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精心设计导言,设置一些问题情境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制造认知冲突能促进学生自主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创设不仅要考虑其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而且要做到朴实、实用,要从教学条件、学生生活实际、简单好操作等方面去考虑。尤其在新课导入时更应该讲求省时高效,充分利用课前的几分钟。
课例一苏教版第七册“认识整万数”
师: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班有多少人吗?生:答略。
师:你们知道会场有多少人吗?生:答略。
师:刚才我们回答的问题里都有数,你知道计数是怎么回事吗?
(师介绍数的发展)
课例二(教材同上)
师:出示计数器,问:你认识吗?生答:计数器
师:你知道计数是怎么回事吗?
(师介绍计数的含义:数数,计数,介绍计数单位)
师:在古时候——(应用多媒体介绍数的产生,同时从介绍中区分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区别)。
课例一的导入可归为以旧引新,目的是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从学生身边的实物人手,力求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也确实挺高兴,从数班级人数到数听课老师人数,看上去小手举得很高,气氛也很热闹,但是。宝贵的时间也悄悄流逝,因为这节课的内容较多,而用来导入的情境与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联系并不是很紧密,而且列举重复的例子耽误了宝贵的时间,将学生的精力浪费在这热闹而没实效的环节中,导致重点难点没有时间去突破。
课例二的导入可归为开门见山。教师在新授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课,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教师开门见山,直接出示计数器,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就是研究计数。更为可贵的是教者充分应用多媒体将枯燥的数学只是介绍演变成动态的、有趣的故事形式。这样的情境不花哨,但很扎实、有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的思维火花也在情境中绽放。所用来导入的情境紧紧扣住本课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本课重、难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课前的导入应注意师生情感态度的交流。导入的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新知的欲望。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安全的开课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数学学习。
二、找准教学重点、难点,并进行有效的突破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小学数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因此,我认为提高教学实效性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突破重、难点?首先要找准教材中的重、难点,在此基础上,努力寻找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某个与教学重点或难点最接近的知识和经验作为“附着点”以达到知识的顺应或同化。
例如:苏教版第七册“认识整万数”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整万数。
教学难点:了解整万数的含义,感受大数目的数值。
课例一
师:你能举出像图中这样大的数吗?生:举例(略)。
师: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些数吗?
(出示图,让学生体验亿以内的数有多大)
师引导:(生拨珠发现数位不够)数位不够可以再添上数位。
(生操作)
师小结(略)。
师:观察计数器万位上是一个珠就表示什么?有3个珠就表示什么?十万位呢?百万位呢?(这里就是教学整万数的含义)
师:(出示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你能接下去将我们今天学习的计数单位排一排?
(生填表,是讲解十进制计数法和中国的计数习惯)
课例二
师:数越大,计数单位就越大,比千大的计数单位是万、十万、百万、千万。
(出示图,帮助同学理解万、十万、百万、千万有多大)
师:讲解数位,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即是数位(出示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让学生独自填上较大的计数单位的位置。
师:你能写出4万吗?生:写。
师:你是怎么写的?生:先写一个4,再写4个0。(师再列举几个,让学生小结写法)
师:你能将你写的数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吗?生:拨。(边拨边数):师小结。
(根据写数师讲解中国的计数习惯)
师:个级上是几就表示几个一,万级上是几就表示多少个万。(练习略)
课例一中,重、难点的定位较准,在重、难点处着笔也较多,把万以内的计数习惯和数位顺序表作为本节课的固着点,让学生按其逻辑顺序,实现知识上的顺应和同化,知识是掌握了,但对学生的内在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而且对亿以内数的写法这一重点内容没有强化,直接影响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课例二中。教学的重、难点不但把握得准,而且知识铺垫也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从写亿以内数人手,突破亿以内数的写法这一重点内容,通过将写的数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并要求学生边拨边读出来,解决了亿以内数的读法,再在读的基础上介绍中国人的计数习惯,由此出示亿以内数位顺序表。通过把表补充完整,突破了亿以内数的意义。整个重、难点的突破好似行云流水,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同时学生又在独立思考与积极互动中获得真实的、有效的活性的知识。在这样的教学引导中,学生能个性化的解读知识,并能转化和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这种教学是高效的。
应该看到。数学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这是数学教师对成功数学课的共识。理解重、难点的突破对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后,作为教师,更应掌握如何确实把握准教材的重、难点。小学数学教材的各部分知识是一个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系统。因此。确定重点内容的意义在于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着眼。去深究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并认识其地位和作用。重点内容的确定不可能按照某种固定方法去套出来,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特征,并根据特征,从教材的全局到部分,再从部分到全局的分析研究中把它悟出来。
三、有针对性的练习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的重要依据
课堂练习,即利用课堂教育的部分时间进行动笔训练。教师在导入新课之前可利用若干时间进行上节课重要知识的回顾巩固练习;也可在传授一部分新课内容后,对刚讲解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段强化训练,以达到帮助理解、记忆、消化的目的。这里所谈的是新课教学后的巩固练习。
习题训练在数学教育中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而课堂练习作为习题训练在课堂上完成的一种形式,在数学教学中有着下述几种作用。信息反馈及时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益。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七册“认识整万数”巩固练习时可以安排以下内容:
1 读一读,比一比。
85和850000 805和8050000
8005和80050000 8050和80500000
2 数学书第87页第四题。
3 师:生活中这些大数用的非常多,就拿我们南京来说吧!(电脑演示有关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根据图中给出的数,读出来,并写出来。
通过以上练习,将本课的重、难点内容展示出来,从中可以了解到学生学习情况。同时也展示了学生是否扎实有效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学习技能是否有所提升,是一节课的终端显示。总之,设计练习要做到准、实、精、配四个字,以体现其层次、坡度及针对性。围绕教学目的,突出重点内容,针对学生知识、思维水平要准;理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能力要实;习题难易适度,所用时间适当,内容要既活且精;为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把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等适当组合、搭配。
我们提倡数学课堂教育中适时进行当堂课训练,杜绝由教师满堂灌,学生课上忙于做笔记,课后再消化的形式。教学乃教与学的结合。教师参与教,学生参与学,只有当教与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时,教学才能发挥最大效益,任何把教学割裂开来的做法均该摒弃。
总之。只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