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师生互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和知识, “互动”的目的是活跃师生的思维,促进知识的深化。
关键词:课堂交流;有效性;激发潜能;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活动也应该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特定沟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应该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我们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和交流,学生常常是在没有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前提下,被动地参与课堂讨论,这就需要老师们舍得放手,放开手让学生尽情地放飞思维,让交流成为学生间互动学习、合作探究、相互启发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如何去提高课堂交流的实效性应该要被老师们所重视。
一、通过课堂交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并努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基本技能,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作为刚刚接触生活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所感知的一切都是新奇而陌生的,对运用数学知识来回答和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具有极大的兴趣。但是,由于他们缺少与人交流的经验,如果我们没有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没有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就很难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如在学习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时,后进生在课堂练习中常常出现“一头大象重50千克,小明身高140米”。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就是因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所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互相交流,提高后进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深理解和认识 ,就避免了类似错误的发生。如果课堂上只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就会觉得乏而无味。如计量单位是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应用题类型是由简单应用题—→复合应用题—→典型应用题—→分数应用题。不但知识面不断拓宽,而且难度也在加深,如果只靠枯燥的讲述,学生是不易接受的,只有努力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在体会中感知,在交流中不断的积累和深化,从而增强运用数学知识认识判断事物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课堂交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每位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而兴趣和自信心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技能的内在动力,实践证明,具有浓厚学习兴趣和充满自信的学生,学习动机强烈并且积极性高涨。那么,我们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坚强的自信心,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呢?这成了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的工作。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我们就少了很多后进生。黄炬亮是一名后进生,在练习的时候,他经常一做完就马上说出自己的答案,经常会影响到他的同桌,同桌为此投诉过他。但我没有立马批评他,而是建议他要学会举手,我也经常给他表现自己的机会。我记得刚教黄炬亮同学的时候,他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小,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不敢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有一次在上公开课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两道乘法的竖式计算,然后同桌交流计算过程。我发现黄炬亮很快就做完了,但没有与同桌交流,而且做错了,于是我就让他在黑板上完成,同学们说“错”,他马上跑回位置,我再次请他出来,引导他指着自己的竖式说说计算过程,当他说到错误的地方就发现自己的错误,我鼓励他改正之后再说一遍算理,他表达得很流畅,一说完,同学们的掌声就响起来了,我也给予肯定。通过这件事,激发了黄炬亮同学学习的内驱力,发挥他潜在能力。自此,黄炬亮同学就很喜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学习成绩也渐渐进步了。
三、通过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加课堂交流,去思考、发现、分析、讨论、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提出:“那么,‘比’有没有性质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首先组内成员汇报各自独立思考情况,相互质疑问难,找出问题,共同推导验证,组长做好记录,最后统一意见,整理方案,向全班汇报。通过让学生合作交流,加深了对新知识的探究力度,不但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参与、合作、竞争的意识,从而通过课堂交流,提高自学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由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怎么去挖掘呢?首先,我们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其次,要创设情境,启迪学生设想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引导他们设想、验证。课堂交流是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大胆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授运算定律与简便方法时,我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44x25”,我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你是运用了哪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谁的方法最棒?结果很多学生都是用了已有的知识(乘法分配律)“(40+4)x25=40 x25+4x25”,但是有一名优生举手发言,我是这样做的:11 x(4 x25)=11 x100,结果跟我一样,那么对不对呢?”我的眼睛一下子发亮了,我马上给予这位学生肯定。我说:“这种做法是对的,跟你们其他同学的方法比较,哪一种更简便?”全班同学一致认同这种方法比他们的简便。接着我让这名学生说说他的想法,然后让全班同学讨论是否合适,全班同学马上鼓掌。这样的课堂交流就会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转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在这里,疑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使学生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交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上几个问题,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让课堂交流发挥其积极的作用,给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使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志坚 .《引导有效探究 激活數学课堂》.《小学数学教育》,2012年12期。
[2] 陶西平.《北京教育》《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1996年12期。
[3]叶圣陶.《创造的儿童教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关键词:课堂交流;有效性;激发潜能;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活动也应该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特定沟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应该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我们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和交流,学生常常是在没有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前提下,被动地参与课堂讨论,这就需要老师们舍得放手,放开手让学生尽情地放飞思维,让交流成为学生间互动学习、合作探究、相互启发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如何去提高课堂交流的实效性应该要被老师们所重视。
一、通过课堂交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并努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基本技能,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作为刚刚接触生活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所感知的一切都是新奇而陌生的,对运用数学知识来回答和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具有极大的兴趣。但是,由于他们缺少与人交流的经验,如果我们没有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没有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就很难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如在学习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时,后进生在课堂练习中常常出现“一头大象重50千克,小明身高140米”。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就是因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所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互相交流,提高后进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深理解和认识 ,就避免了类似错误的发生。如果课堂上只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就会觉得乏而无味。如计量单位是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应用题类型是由简单应用题—→复合应用题—→典型应用题—→分数应用题。不但知识面不断拓宽,而且难度也在加深,如果只靠枯燥的讲述,学生是不易接受的,只有努力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在体会中感知,在交流中不断的积累和深化,从而增强运用数学知识认识判断事物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课堂交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每位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而兴趣和自信心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技能的内在动力,实践证明,具有浓厚学习兴趣和充满自信的学生,学习动机强烈并且积极性高涨。那么,我们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坚强的自信心,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呢?这成了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的工作。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我们就少了很多后进生。黄炬亮是一名后进生,在练习的时候,他经常一做完就马上说出自己的答案,经常会影响到他的同桌,同桌为此投诉过他。但我没有立马批评他,而是建议他要学会举手,我也经常给他表现自己的机会。我记得刚教黄炬亮同学的时候,他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小,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不敢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有一次在上公开课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两道乘法的竖式计算,然后同桌交流计算过程。我发现黄炬亮很快就做完了,但没有与同桌交流,而且做错了,于是我就让他在黑板上完成,同学们说“错”,他马上跑回位置,我再次请他出来,引导他指着自己的竖式说说计算过程,当他说到错误的地方就发现自己的错误,我鼓励他改正之后再说一遍算理,他表达得很流畅,一说完,同学们的掌声就响起来了,我也给予肯定。通过这件事,激发了黄炬亮同学学习的内驱力,发挥他潜在能力。自此,黄炬亮同学就很喜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学习成绩也渐渐进步了。
三、通过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加课堂交流,去思考、发现、分析、讨论、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提出:“那么,‘比’有没有性质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首先组内成员汇报各自独立思考情况,相互质疑问难,找出问题,共同推导验证,组长做好记录,最后统一意见,整理方案,向全班汇报。通过让学生合作交流,加深了对新知识的探究力度,不但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参与、合作、竞争的意识,从而通过课堂交流,提高自学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由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怎么去挖掘呢?首先,我们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其次,要创设情境,启迪学生设想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引导他们设想、验证。课堂交流是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大胆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授运算定律与简便方法时,我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44x25”,我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你是运用了哪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谁的方法最棒?结果很多学生都是用了已有的知识(乘法分配律)“(40+4)x25=40 x25+4x25”,但是有一名优生举手发言,我是这样做的:11 x(4 x25)=11 x100,结果跟我一样,那么对不对呢?”我的眼睛一下子发亮了,我马上给予这位学生肯定。我说:“这种做法是对的,跟你们其他同学的方法比较,哪一种更简便?”全班同学一致认同这种方法比他们的简便。接着我让这名学生说说他的想法,然后让全班同学讨论是否合适,全班同学马上鼓掌。这样的课堂交流就会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转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在这里,疑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使学生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交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上几个问题,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让课堂交流发挥其积极的作用,给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使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志坚 .《引导有效探究 激活數学课堂》.《小学数学教育》,2012年12期。
[2] 陶西平.《北京教育》《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1996年12期。
[3]叶圣陶.《创造的儿童教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