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综合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2(A)-0033-01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性的、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从而形成的一种对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综合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加强学习互动性,使学习回归生活、面向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新课标将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之一,但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解和运用不到位。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解和实践。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位要充满“语”意
“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姓“语”。不论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些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种方式,其落脚点都应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正如新课标所指出的那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即不论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要是以此为目的,并有此方面收获的学习形式都可以视为语文综合性学习。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是大语文观指导下的综合性学习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科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大语文观指导下的综合性学习要让学生领略语文的魅力,了解语文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如,一次关于环境污染的实践调查,一次对母亲河的关爱行动等这样的综合性活动,都是以生活为背景,让孩子们走入其中,从而有知识的收获,有情感的体验。更有心灵的充实……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进行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的多姿多彩的综合性学习,能让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运用由课堂延伸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自主的个体体验
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研究性,但它不是按部就班的、逻辑严密的科学研究,而是一种学习、一种生活、一种特殊的个体体验。笔者认为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要注重四点:一是语文实践的文化性,即所开展的语文综合性活动要有文化意味、文化内涵;二是语文实践的自主性。既然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三是语文实践的体验性。语文学习本身十分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综合性学习更是如此,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使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激发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进行抽象的分析和说教;四是语文实践的合作性。人际交往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形态,也是语言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新课标特别强调合作,它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让学生自由结合共同完成某一项综合性学习,在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如果把语文比作美丽而幽静的湖面,语文综合性学习就如投进湖水的一粒调皮的石子,在湖面激起圈圈美丽的涟漪,让语文学习更激情四射,更活色生香,它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趣。作为语文教师,正确全面地理解综合性学习,科学合理地利用综合性学习,使活动定位“语”意盎然,活动设计“语”味十足,活动实施“语”感突出,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结出累累硕果。
编辑:沈丽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2(A)-0033-01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性的、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从而形成的一种对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综合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加强学习互动性,使学习回归生活、面向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新课标将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之一,但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解和运用不到位。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解和实践。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位要充满“语”意
“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姓“语”。不论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些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种方式,其落脚点都应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正如新课标所指出的那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即不论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要是以此为目的,并有此方面收获的学习形式都可以视为语文综合性学习。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是大语文观指导下的综合性学习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科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大语文观指导下的综合性学习要让学生领略语文的魅力,了解语文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如,一次关于环境污染的实践调查,一次对母亲河的关爱行动等这样的综合性活动,都是以生活为背景,让孩子们走入其中,从而有知识的收获,有情感的体验。更有心灵的充实……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进行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的多姿多彩的综合性学习,能让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运用由课堂延伸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自主的个体体验
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研究性,但它不是按部就班的、逻辑严密的科学研究,而是一种学习、一种生活、一种特殊的个体体验。笔者认为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要注重四点:一是语文实践的文化性,即所开展的语文综合性活动要有文化意味、文化内涵;二是语文实践的自主性。既然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三是语文实践的体验性。语文学习本身十分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综合性学习更是如此,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使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激发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进行抽象的分析和说教;四是语文实践的合作性。人际交往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形态,也是语言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新课标特别强调合作,它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让学生自由结合共同完成某一项综合性学习,在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如果把语文比作美丽而幽静的湖面,语文综合性学习就如投进湖水的一粒调皮的石子,在湖面激起圈圈美丽的涟漪,让语文学习更激情四射,更活色生香,它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趣。作为语文教师,正确全面地理解综合性学习,科学合理地利用综合性学习,使活动定位“语”意盎然,活动设计“语”味十足,活动实施“语”感突出,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结出累累硕果。
编辑:沈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