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民主》周刊编委董秋斯

来源 :民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是《民主》杂志创刊30周年,同时也是《民主》周刊编委董秋斯先生诞辰120周年和逝世50周年。
  董秋斯(1899—1969年),祖籍天津市静海县,原名绍明,字景天,笔名“秋斯”“求思”“求是”“求实”等。民进第二届理事会候补理事,第三届中央理事会理事、宣传部部长,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曾任上海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后调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翻译局,牵头创办《翻译通报》并任主编,相继任人民出版社翻译室主任、编审,《译文》(1959年更名为《世界文学》)编委、副主任等职。
  董秋斯是著名翻译家,在译学界有深远影响。他从事翻译工作近50年,翻译了数百万字的作品,包括《大卫·科波菲尔》《战争与和平》《士敏土》《杰克·伦敦传》《红马驹》等,很多译本已经成为经典,被长期再版,并被很多外语类专业院校作为必读书目。董秋斯在成为翻译家之前,曾是一位进步办刊人,他受鲁迅先生影响走上翻译道路,有关他的很多人与事,至今仍熠熠生辉。
  进步办刊人
  董秋斯的办刊经历始于学生时代,与他的革命工作紧密相连,或者说办刊工作是他参与进步运动和革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秋斯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参加了五四运动。1921—1926年,他考入燕京大学,先于文理科半工半读,后就读于哲学系。五卅运动爆发,董秋斯迅即投入这一运动。他担任燕京大学学生会主席,和同学刘谦初、张采真等合编《燕大周刊》,并与熊佛西等发起并成立燕大文学会。《燕大周刊》创始人、第一任总编辑为熊佛西,创立时宗旨是“以科学的精神讨论学术”,后来越来越偏重文艺。这种倾向的转变,取决于办刊人和作者群体的倾向。董秋斯担任其总编辑期间,发表过不少宣传文学革命的文章。最后一任总编辑姜公偉曾这样描述:“后来董绍明君当编辑,依然偏重文艺……”《燕大周刊》创刊于1923年,终刊于1927年,正好与新文学产生的后半程(1923—1927年)同相始终,集结了周作人、俞平伯、冰心、许地山等燕大师生系列作品,以其各具先锋性和探索性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汇入新文学主流[王翠艳:《〈燕大周刊〉与五四新文学的互动》,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9)]。
  1926年,董秋斯参加三·一八爱国运动,加入燕大的学生队伍去段祺瑞的执政府请愿,遭遇反动军阀蓄意屠杀,幸免于难。同年,他大学毕业,应聘到当时的全国革命策源地广州任教,得以接触一些马列主义书刊。12月初,他和刘谦初、孟用潜以及妻子蔡咏裳奔赴武汉,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政治部从事宣传工作,主编《血路》月刊,继续传播反帝反封建的先进思想。
  大革命失败后,出于从参与历次运动中吸取的教训和对中国命运的思考,董秋斯开始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以极大的热忱阅读当时能够找到的苏联文学作品,从中汲取继续革命的力量,并走上革命道路。董秋斯到上海,他的老同学和挚友张采真在上海中共中央秘书处工作,引荐董秋斯接编中共的外围刊物《世界月刊》,以便公开宣传党的政策。1930年,董秋斯参加当时有鲁迅担任领导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主编了《国际》月刊。在《世界月刊》上,最先刊登了《田中奏折》,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野心,董秋斯因此结识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据董秋斯的女儿董仲民回忆,1931年,经过史沫特莱的介绍,董秋斯和蔡咏裳参加了第三国际东方局(亦为苏联红军总参情报部东方局)的工作[董仲民:《忆我的父亲、革命文学翻译家董秋斯》,载《纵横》,2007(1)]。
  董仲民《忆我的父亲、革命文学翻译家董秋斯》一文记载,董秋斯后因身体原因,经组织同意正式退出东方局,到上海参与地下党的工作。1979年4月13日《光明日报》发表的悼词中记载,董秋斯先生194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10月13日,《民主》周刊创办,郑振铎任主编,董秋斯是编委之一。他是一位勤奋且负责任的编委,几乎在每期《民主》周刊上发表文章或译作。这些文章和译作,大多言语犀利,针砭时弊,具有很强的进步性。如他在《民主》周刊创刊号上,发表译作埃德加·斯诺的《纳粹罪犯访问记》,并在译者记中写道“只想提醒大家一件事:德国与日本不但同属法西斯国家;日本在过去加意模仿德国”。他在《民主》周刊第六期上发表《论新闻自由运动》一文,勇敢揭露国民党当局在上海实行假新闻自由的事实,指出“战争已经停止了快三个月,我们上海人还没有资格享受这一项自由(指思想自由及言论自由)”和国民党当局不准《新华日报》在上海发行的行径。
  针对美国政府怂恿蒋介石内战的对华政策,1945年12月中旬,马叙伦、王绍鏊利用马歇尔来沪之机,联络包括董秋斯在内的郑振铎、林汉达、徐伯昕、周建人、许广平、严景耀以及文化界其他爱国知名人士共61人联名发表了《给美国人民的公开信》。1946年1月2日,中国民主促进会召开第二次会员大会,董秋斯出席,会议选票上44个会员名字中有董秋斯。
  革命文学翻译家
  董秋斯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下,走上翻译道路,他曾撰写《鲁迅先生对我的影响》(《民主》周刊第二期)一文,记述了这段经历:当时冯雪峰动员一群年轻人,时常去鲁迅先生处“唠叨”,希望鲁迅写用文艺的形式表现当时的社会运动的作品,董秋斯也被动员去对鲁迅说“只要先生肯写,我们有一般朋友,可以替先生搜集材料”,鲁迅回答说,写文艺作品不同写论文,专靠别人供给的材料是不行的。关于劳动阶级的生活,他只知道几十年前浙江绍兴乡间的农民。离开故乡以后,一直在教育界做事,所接触的限于学校里的同事和学生。别的方面知道得很少,不知道所以不能写。鲁迅对创作严肃认真的态度,给董秋斯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借用陶渊明的诗句“本既不丰,又忧病继之”来形容他当时的情况,经过慎重考虑,投身翻译,而且正如他自己立志所做的那样“一直翻译到拿不动笔的时候”。
  《士敏土》是董秋斯翻译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与蔡咏裳合作)。这是一部反映苏联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长篇小说,被高尔基称为“第一次坚定地采取了和辉煌地照出了当代最有意义的主题——劳动”,被鲁迅称为“新俄文学的永久的碑碣”。《士敏土》一经译出,便显示了影响力,鲁迅先生亲自作《代序》,并撰写《图序》。1931年11月,时任山东地下党委书记的刘谦初在就义前几个月读了《士敏土》后,从狱中写信给董秋斯说:“我们简直忘记了一切,眼前但愿有一所庄严灿烂的士敏土厂!”(见《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二十一卷《刘谦初》,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1934年,董秋斯因病进入北平协和医院诊治,后回到上海,此后11年,他把养病和地下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翻译外国文学,其中费时最多的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从1938年开译,1949年出版上半部,1958年出齐。茅盾对董秋斯的译本给予很高评价,他说同原先的旧译本相比,“还是董秋斯从英文转译的本子好些。他采用的是茅德的本子。茅德是托尔斯泰的挚友,茅德的译文经托尔斯泰本人审定,认为是好的”(见《茅盾译文选集·序》,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董秋斯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翻译了部分有关马克思的作品,如列宁的《卡尔·马克思》、拉法格的《忆马克思》、李卜克内西的《星期日在荒原上的邀请》和《马克思与孩子》等,这些文章收入读书出版社的《卡尔·马克思——人、思想家、革命者》一书,于1939年出版。此外还有奥兹本的《精神分析学与辩证唯物论》(再版时恢复原名《弗洛伊德与马克思》)。
  1947年,董秋斯翻译的《大卫·科波菲尔》由上海骆驼书店初版,该书为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自传体小说,反映了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社会现实,作品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反映了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董秋斯翻译此作品,在当时具有革命和进步意义。
  译论先驱者
  董秋斯丰富的办刊经验与长期的翻译实践,为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研究翻译理论、办翻译类刊物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9年,董秋斯主编《翻译》月刊,专门介绍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成就,宣传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方面的方针政策。
  1950年,董秋斯参与创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翻译协会——上海翻译工作者协会。欧阳文彬在《上海解放前后我参加的出版活动》[《出版史料》,2009(3)]一文中记述:“上海刚解放时,我还在开明书店工作。不久,在党员的身份公开后,我编入市中区委领导的党支部,与翻译家董秋斯一起过组织生活。他与我谈一些翻译出版方面的想法。他翻译的《士敏土》曾得到鲁迅先生的关注和鼓励,是著名的翻译家。他向我谈起,解放前夕,地下党文委想改变上海翻译界各自为政、各行其事的现状,要将翻译工作者组织起来,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并把这一任务布置给他。在董秋斯的奔走联络下,已经邀集到巴金、姜椿芳、冯雪峰、冯宾符、林淡秋、胡仲持、吕叔湘、罗稷南、草婴等四十多位翻译家作为发起人,开展上海翻译工作者协会的筹备工作,6月19日,上海解放不到一个月,召开了第一次发起人会议。董秋斯被选为译协主席,我担任秘书长。”姚以恩在《新中国第一个翻译协会》(《文汇报》,2008年8月5日第十版)中记录了任以奇的一段回忆:“大约在1950年,上海成立了译协,会长是董秋斯同志,领导人还有姜(椿芳)先生、冯宾符同志等。秘书长是欧阳文彬,副秘书长是任以奇。”
  1950年,董秋斯调至北京,主编《翻译通报》,负责联系全国翻译工作者、调查研究、交流翻译经验等。1953年初,董秋斯出任中国作家协会创办的月刊《译文》(1959年更名为《世界文学》)的副主編。1964年,《世界文学》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董秋斯随之入社科院工作。
  1951年,董秋斯最早在题为《翻译理论的建设》一文中提出在我国建立“翻译学”的主张。他担任《翻译通报》主编期间曾经掀起过翻译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高潮,并最早提出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翻译体系,是提出“中国翻译学”这一说法的第一人[那艳武:《翻译家董秋斯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张静:《21世纪3种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综述》,载《英语广场》,2016(9)]。董秋斯是国内外明确提出建立翻译学的第一人,比霍姆斯(1972年)早了20多年[汪庆华:《传承中国译论的再创作者——董秋斯翻译思想研究》,载《广西社会科学》,2011(3)]。翻译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一问题在东西方译界争论已久,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学者如[英]约翰·卡特福德(John Catford )、[德]沃尔弗拉姆·威尔斯(Wolfram Wilss)等开始将翻译与语言学结合起来,认为翻译是一门科学。在我国,董秋斯在20世纪50年代初率先从语言学的视角肯定了“翻译是一门科学”的命题[张经浩:《翻译学:一个未圆且难圆的梦》,载《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0)]。董秋斯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率先明确提出了建设我国翻译理论的主张,他在发表于1951年4期《翻译通报》的《论翻译理论的建设》一文中,提出了翻译理论建设的短期和长期计划,最终应该完成的两大任务:编写翻译史和建立翻译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这样的翻译理论建设构想是很有预见性的。
  董秋斯对中国翻译学科的建立、翻译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他在《民主》杂志历史、民进会史,中国近现代期刊史上也持久散发着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光和热。
其他文献
黄蓓佳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儿童文学作家。  当然,她不仅仅是儿童文学家,她的许多成人文学作品也非常优秀。她的长篇小说《夜夜狂欢》《新乱世佳人》《婚姻流程》《目光一样透明》《派克式左轮》,中短篇作品集《在水邊》《这一瞬间如此辉煌》《请和我同行》《藤之舞》《玫瑰房间》《危险游戏》《忧伤的五月》《爱某个人就让他自由》,以及散文随笔集《窗口风景》《生命激荡的印痕》《玻璃后面的花朵》等都展示了她在成人文学方面的
梅兰芳先生受到人们敬重,不仅是因为其高超的艺术成就,更因为他的爱国精神。  就在梅兰芳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作为一名很有爱国心的艺术家,梅兰芳在战争期间从来没去过日本,也拒绝登台为日本人和汪伪政权演出。  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先后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曲目,以宣扬爱国主义精神。1937年底上海沦陷,梅兰芳不愿意在日本人的控制区生活,于是在1938年底移居香港。在香港期间,梅兰
2021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高度,对新时代学习党的历史、弘扬党的传统、开启新的征程、创造新的伟业作出的重要部署。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党史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者积极参加中共党史专题学习活动
【摘要】在界定海上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时,应突破海上恐怖主义犯罪的政治性这一要素,对其作广义上的理解。立法层面上,台湾地区刑法设置了海盗罪、准海盗罪、海盗结合罪及法定刑,值得大陆参考,为切实有效打击海上恐怖主义犯罪,建议在大陆刑法典中增设海盗罪。  【关键词】海上恐怖主义犯罪 海盗罪 立法 台湾地区刑法    海上反恐和海上安全对大陆和台湾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陆的海运占对外贸易量的七成左右,大部
大量的工业化开采产生了巨大的地下空间,地下空间革命已成为21世纪前沿性的国际战略主张。向地下要空间、要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国家战略,并成为城市发展的世界性趋势。我国地下空间体量巨大,约200亿立方米规模,可计算价值达15万亿元,这些空间如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既能安排巨量劳动力就业,也能提高百姓的高质量宜居环境。近年来,地下空间意识引发的战略思考,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意图。地下空间效益将城市发展战略
摘 要:20世纪40年代文学在战时中国充满转折与流动的历史语境中,呈现出丰富驳杂的文学史面貌。在“大文学史”的研究视野之下,钱理群的研究以“历史交接期”与“多元化格局”的整体判断确立了40年代文学的总体构造;以“战时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作为问题意识的核心,考察知识分子在转折时代的选择问题;并对一批现代主义倾向的作家作品的文体实验做出了奠基性的开掘。  关键词:钱理群;20世纪40年代文学;大文学史;
高校“严出”,方能人才辈出,已逐渐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2018年,教育部通过会议和文件要求全面整顿本科教育教學秩序,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育的短板问题依然存在,教评制度、育人手段、过程管理、育人环境等都有待改善。高校如何科学管理,培育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建议如下:  一、探索建立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  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育模式和方案,树立有教养的创新型人才
那场硝烟虽然散去已很多年  走过长街走过广场的刹那间  有个声音在重重撞击我  从屈辱到胜利道路有多远  噢,我的英雄根据地  有多少骄子奔向你  在炮火连天的岁月里  一个独立的民族站立起  那些青年那些房东虽然已改变  那些小路那些村落不再像从前  有个地方在重重撞击我  从根据地到共和国道路有多远  噢,我的英雄根据地  风里风里你挺立  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  一个崭新的中国被举起  为什么
新冠病毒突如其来、来源神秘,在世界各国肆意蔓延,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的打击。疫灾这一可怕的字眼再次进入普通人的视野。自人类诞生以来,疫灾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它以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损失为代价,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人类的顶级灾害。  同样是2019年的年关岁末,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龚胜生教授担纲的《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付梓刊印。该书采用编年体方式,分省域,按照年度收集整理了公元前770年至19
人物名片  王玉华,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食品生物制造科技创新中心主任,民进吉林农业大学支部副主委。作为第三完成人参与的“玉米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学生  王玉华从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她大学毕业后,基于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自身的要求,考取了本校食品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正是这份选择,奠定了她日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