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新课程改革对德育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即“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要求下,教学的首要任务应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历史学科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和无法替代的地位与作用,作为人文学科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中学历史教学陷入两大误区:一是对新课标理念理解肤浅,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而忽视了课堂内容及授课方式的有效性;二是教师的教学是以提高成绩为核心的,淡化了历史教学的其他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应该重新认识历史教学在实现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一、历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为目的
人格作为一个人内在特质的总和,包括知、情、意、行几个方面。而健全人格是上述方面都处于优化状态下的人格,是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
历史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就中国历史而言,我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新课程充分发掘了历史上那些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的名人言行,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等等。
二、历史教学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又在教育。说到底,培养人才的责任在教师,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施以影响。但实事求是地讲,虽然高中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目前还有很多老师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以传授知识多少和学生成绩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导致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的现象普遍存在。这虽然也可以学到一些历史知识,掌握一些历史学习方法,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而我们的历史教材中关于这些方面的事例可谓是数不胜数:如近代以来,林则徐的“师夷”、康有为的“上书”、孙中山的“斗争”等,这些人物极富教育意义的历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生动教材,我们何乐而不为?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创新思维训练强调的是学生思考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作为教师一定要做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创新意识;通过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组织课堂讨论,训练创新思维;优化习题设计,挖掘创新潜能。要达到这些要求,就需要教师大刀阔斧地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赋予历史教学以鲜活的生命,让历史课堂真正变成学生施展个人才华,发表个人见解的大舞台。
三、历史教学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课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历史教学,可以进一步传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增强广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中华民族的无数脊梁,无一不是“以天下为己任”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人,从战国屈原的“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南宋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到明末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有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和爱国遗训,都将唤起和激发青年一代的爱国责任感,使他们自觉以民族昌盛为己任。又如讲到南京大屠杀,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南京 南京》,这部影片是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惨绝人寰的侵略,以及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教育学生一定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同时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总之,历史教学中要运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丰富的历史感性材料,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达此目的就要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处处设计德育内容,课课贯穿德育目标,采取隐性和显性的教学手段,把德育真正落到实处,为学生的成长带来终身受益的好处。(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一、历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为目的
人格作为一个人内在特质的总和,包括知、情、意、行几个方面。而健全人格是上述方面都处于优化状态下的人格,是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
历史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就中国历史而言,我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新课程充分发掘了历史上那些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的名人言行,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等等。
二、历史教学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又在教育。说到底,培养人才的责任在教师,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施以影响。但实事求是地讲,虽然高中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目前还有很多老师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以传授知识多少和学生成绩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导致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的现象普遍存在。这虽然也可以学到一些历史知识,掌握一些历史学习方法,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而我们的历史教材中关于这些方面的事例可谓是数不胜数:如近代以来,林则徐的“师夷”、康有为的“上书”、孙中山的“斗争”等,这些人物极富教育意义的历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生动教材,我们何乐而不为?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创新思维训练强调的是学生思考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作为教师一定要做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创新意识;通过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组织课堂讨论,训练创新思维;优化习题设计,挖掘创新潜能。要达到这些要求,就需要教师大刀阔斧地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赋予历史教学以鲜活的生命,让历史课堂真正变成学生施展个人才华,发表个人见解的大舞台。
三、历史教学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课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历史教学,可以进一步传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增强广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中华民族的无数脊梁,无一不是“以天下为己任”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人,从战国屈原的“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南宋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到明末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有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和爱国遗训,都将唤起和激发青年一代的爱国责任感,使他们自觉以民族昌盛为己任。又如讲到南京大屠杀,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南京 南京》,这部影片是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惨绝人寰的侵略,以及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教育学生一定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同时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总之,历史教学中要运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丰富的历史感性材料,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达此目的就要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处处设计德育内容,课课贯穿德育目标,采取隐性和显性的教学手段,把德育真正落到实处,为学生的成长带来终身受益的好处。(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