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突显德育地位的思考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r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新课程改革对德育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即“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要求下,教学的首要任务应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历史学科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和无法替代的地位与作用,作为人文学科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中学历史教学陷入两大误区:一是对新课标理念理解肤浅,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而忽视了课堂内容及授课方式的有效性;二是教师的教学是以提高成绩为核心的,淡化了历史教学的其他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应该重新认识历史教学在实现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一、历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为目的
  人格作为一个人内在特质的总和,包括知、情、意、行几个方面。而健全人格是上述方面都处于优化状态下的人格,是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
  历史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就中国历史而言,我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新课程充分发掘了历史上那些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的名人言行,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等等。
  二、历史教学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又在教育。说到底,培养人才的责任在教师,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施以影响。但实事求是地讲,虽然高中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目前还有很多老师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以传授知识多少和学生成绩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导致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的现象普遍存在。这虽然也可以学到一些历史知识,掌握一些历史学习方法,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而我们的历史教材中关于这些方面的事例可谓是数不胜数:如近代以来,林则徐的“师夷”、康有为的“上书”、孙中山的“斗争”等,这些人物极富教育意义的历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生动教材,我们何乐而不为?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创新思维训练强调的是学生思考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作为教师一定要做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创新意识;通过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组织课堂讨论,训练创新思维;优化习题设计,挖掘创新潜能。要达到这些要求,就需要教师大刀阔斧地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赋予历史教学以鲜活的生命,让历史课堂真正变成学生施展个人才华,发表个人见解的大舞台。
  三、历史教学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课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历史教学,可以进一步传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增强广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中华民族的无数脊梁,无一不是“以天下为己任”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人,从战国屈原的“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南宋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到明末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有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和爱国遗训,都将唤起和激发青年一代的爱国责任感,使他们自觉以民族昌盛为己任。又如讲到南京大屠杀,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南京 南京》,这部影片是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惨绝人寰的侵略,以及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教育学生一定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同时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总之,历史教学中要运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丰富的历史感性材料,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达此目的就要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处处设计德育内容,课课贯穿德育目标,采取隐性和显性的教学手段,把德育真正落到实处,为学生的成长带来终身受益的好处。(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其他文献
原国家教委总督学柳斌曾说过:“情境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探索,教育应当是有情的,离开了情感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播知识的误区,枯燥的死胡同。”思想品德这一门学科,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加上社会科学本身的特殊性,相当一部分学生抱有偏见,认为它“假、大、空”,既不可信,也无实用。这种思想观念使他们对该学科产生了抵触情绪,学习缺乏积极性,学习效果较差。因此,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
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可见,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作用的。有专家指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心理不好是危险品,思想不好是危害品。”所以,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然而,在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干扰下,在语文教学中“重知识,轻情感”的倾向比较突出,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挑出一些知识点,诸如修辞、
随着时代变化,万荣笑话题材、主人公、传播模式和艺术形式都发生了改变,其地位也受到了重视。众多的万荣笑话被赋予了时代精神,其格调也发生了转变,“万荣挣”的内涵由原先的愚昧无知、荒唐可笑演变升华为现在的机智幽默、发奋敢干、决不服输的万荣精神。如今,万荣笑话已成为该县一张推介旅游、招商引资的名片,甚至衍生出了专属产业链,笑话扑克、笑话挂历、笑话折扇、笑话圆珠笔……丰富的产品成为旅游纪念品,万荣笑话不仅笑
期刊
又是一年年关至,又到拉闸限电时。这几乎已经成为中国最近几年来挥之不去的一个阴霾:每年年底时,中国大部分省市便电荒袭来,再伴随着天气转冷,大雪阻路,全国煤炭价格更是一路飙升,部分地方电厂存煤紧张,不得已者甚至拉闸限电。  而今冬提前到来的严寒天气让存在多年的煤电供需矛盾在多个省份集中爆发,全国部分城市电煤告急,许多地方又开始拉闸限电。又一年电荒宣告来临。    多个城市拉闸限电    2010年1月
一、诵读吟咏,初步感受语言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读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所以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1)范读。可以是教师范读,也可以放录音磁带,更可以找一些播音大师的原声朗诵。范读的过程能够把诗文中的神情、理趣、韵味,通过声调的高、低、强、弱、缓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请你无论如何不要让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中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他表明了鼓励对于孩子树立信心和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鼓励就是为学生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赏识、认可。所以,一位教师善于鼓励,就意味着他赢得了教育上的主动权。可见,我们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实事
编者按:是2009年首播的一部纪录片,讲述了日本有一个名叫“太地町”的美丽海湾,却因为当地渔民对海豚大规模的捕杀而成了全世界闻名的“屠宰场”,其中揭露的对海豚灭绝人性的
一、多角度观察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如果说生活是源泉,文章是溪水的话,那么观察则是开源探流的过程。因此,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而观察是我们从生活中摄取作文材料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学习写作的—项基本功,也是写作的准备过程。生活中一个个感人的镜头、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等都应是我们观察的对象。平常要注意培养观察摄取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主动、积极地留意生活中的人、事、物,并将这种观察所得内化
从1990年第一次登上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已经在这个舞台上站了19个年头。如今,他的小品成为亿万中国人大年三十不可缺少的一道“年夜饭”大餐。这么多年来,他因为春晚成为今天家喻户晓的笑星,但也因为春晚无数个夜晚在影视之家的房间里“冲着西四环狂喊”。  如今的赵本山可谓名利双收,当昔日的好搭档一一退出春晚的时候,他还坚守在这个舞台上,为亿万观众带去笑声和欢乐。    与春晚初次接触    其实,赵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