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粥文化

来源 :食品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jug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州人三餐爱喝粥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其一,福州地处亚热带,人称中国三大热都,天上炽热的烈日炙烤着,地下的热泉汹涌着,福州人自古以来畏燥惧热;其二,福州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口密集,人多地少,民不敷食,一向缺粮,福州府直辖的闽侯、侯官两县,土地有限,每年本地出产的粮食,即使是丰年,也只够吃一季,不足供应全城几十万市民食用。福州城内居民、驻防的旗营、绿营官兵以及四方往来杂处之众,全赖闽江上游的大米生活,偶遇天旱航运受阻,数日之间,米不得下,则全城无法举火。
  福州人喝粥不是用碗,而是用大钵缸。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拖着木屐、腆着罗汉肚的汉子,手里抱着一个脑袋那么大的钵缸,雪白的粥上点缀着一点色彩斑斓的粥配,笑嘻嘻地说:“我喝了两大缸。”
  福州城的粥店更是星罗棋布,粥店里的粥是老火粥,与最原始的老火粥还是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熬粥的过程中,其熬粥的方式是先在大锅中猛火煮制一小时,然后打一小份到小的沙锅中,小火再煮十分钟,最后把不同的食材放入。为了保证粥的新鲜度,大锅煮好的粥,如果在三小时内没有卖完,就丢弃继续煮下一锅新鲜的。
  有道是:“要想皮肤好,粥里加红枣。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莲。心虚气不足,粥加桂圆肉。消暑解热毒,常食绿豆粥。乌发又补肾,粥加核桃仁。梦多又健忘,粥里加蛋黄。”福州的粥品至少有几十款,如鸭羹粥、十锦咸粥、拗九粥等。
  鸭羹粥。鸭脯肉切成小丁,放入沸水锅中略微汆一下,捞出洗净,放在碗内。放入黄酒、清汤,上笼蒸一个小时取出。把火腿、冬菇分别切成同鸭肉大小的丁。糯米淘净,放入锅中,加入火腿、冬菇、花生米、鸭肉和适量的清水,将其烧成粥后,再加入盐、味精拌匀即好。该粥呈本色,香糯,软润,味鲜美,多食不腻。
  十锦咸粥。因其不用另加菜肴可直接进餐,经济实惠。做法是,将糯米与“十锦料”煮成粥。“十锦料”是在畜、禽、蛋、水产、菌类、果蔬中按“七荤三素”的原则配料。其特点是配料多样,味道鲜美,软糯滑爽。
  拗九粥。农历正月廿九日,是福州岁时节日之一,名曰“拗九节”,又称“下九节”或“后九节”,也叫做“孝顺节”。为什么叫“下九”呢?有人说,因为廿九日是一月中最后的一个“九”,故称“下九”。也有人说,是数九寒天较后的“九”,故称“后九”。此粥寓劝善行孝、祝福求安的含意。 至今,福州每年仍有吃“拗九粥”的习俗。以糯米煮成糖稀饭,杂以花生、芝麻、红枣、桂圆、荸荠、豇豆之类,除合家聚食外,还要馈送长辈,遇到长辈中年龄逢九的,不论是明九或是暗九,还要加两个鸭蛋,祝愿平安无事,名曰“过九”。
  此外,福州的粥品还有白粥、甜粥、肉粥、八宝粥、绿豆粥、蚌奶粥、江瑶柱粥、蟹粥等等,甚至家喻户晓的锅边糊其实也是粥的变种。
  当然,福州人平常居家过日子,主要还是吃白粥,但是白粥味道清淡,这就离不开粥配了。福州的粥配有几百种之多,如五香大头菜、三过酱瓜条、蟛蜞(相手蟹)酥、鱿鱼蒜头酱等。
  五香大头菜。大头菜(蔓菁)来自福州近郊的上垅、下垅、铜盘、尚干、琅岐及闽侯、长乐一带。有园菜和田菜之别。菜园里种的菜叫园菜,质量较好;种在稻田里的叫田菜,上市迟,通常在正月成熟,质量较差。制作五香大头菜时,先将大头菜分等挑选,阴凉两天后,才进行盐腌,有双过腌和单过腌之分。经过选菜、阴凉、盐腌装楻、篦压、翻菜、晒菜、束菜、装缸和封口等工序而成,还要用花椒粉、胡椒粉、八角粉、桂皮粉、茴香粉,在腌制前拌入,加工后只有原重量的四成,存放越久越香。
  三过酱瓜条。它的原料是越瓜(菜瓜),产于北郊的叫“岭越”,南台岛洲地的叫“洲越”,马尾、长乐等地产的统称“下江越”。岭越质量较优,五六月上市,其他产地稍迟一个月。酱瓜是季节性生产,常年供应。选料很讲究,要青翠光洁,幼嫩新鲜,大小较匀,还要籽少,头尾大小相近。腌制时,先切去头藤尾蒂,再用筷子三面插孔。每百斤鲜越瓜,配用盐十二斤,层层盐腌,三天后捞起稍压,进行第一次过酱。每百斤鲜越瓜,配以上一次用余的二过酱料十三斤半,腌入缸内,经五六天后翻板,清掉酱渣,再行复酱。用酱量为二十三斤半,经四十天翻板后去酱渣,另加原酱封面作为成品出售,称为“三过酱瓜条”。老福州双杭苍霞洲后洋里同安弄的“同安酱园店”,前店后厂,经理张子初。该店所产制“三过酱瓜条”,质量较优。瓜条呈酱褐色,腌制透心,咸度适中,质地脆可久存不坏,当时有“柜台下南越”之称(意思是名牌货,要购者甚多,不需排在柜台上招徕顾客,识货者自会点购),享有盛誉,名闻榕城。
  蟛蜞(相手蟹)酥。它是用蟛蜞、油、酒、糖等原料制成。此品鲜香酥脆,甜辣爽口,风味独特。可作小菜,佐餐下酒皆宜。福州酱园店、京果杂货店和一些小店铺都有腌制出售。较有名的首推台江中选路沂春亭澡堂旧址,潮珍酱园店老板邱伯玉兄弟创制的产品。他们选用鲜活蟛蜞,洗净除脐,不存污杂,并佐以盐、糟、糖以及五味作料,味美有酒香,鲜香酥脆,甜辣爽口,别具地方风味,不但驰名全市,还受海外华侨喜爱。
  鱿鱼蒜头酱。它的主料原为鱿鱼或墨鱼,后来都以价格低廉的鲨鱼皮或鲨仔皮来代替。鱼皮煮熟后未加佐料时,脆韧无味。售时切成小块装盘,由顾客自己蘸香油和新鲜的蒜头酱食之,十分脆香爽口,嗜者常一食多盘。市面制售者多为小摊贩,其中最有名的还是台江汛南星澡堂门口王依四小食摊。他于1943年设摊营业,由于他制卖的“鱿鱼蒜头酱”特别受人喜爱,故号为“鱿鱼四”。
  此外,粥配还有珠蚶、豆腐乳、光饼、夹肉饼、辣菜饼、苔菜饼、白丸仔等。
其他文献
上世纪30年代有这样一位教授,他同妻子一起开书店、创办《女子月刊》、满腔热忱地投入中国妇女事业中,七七事变后,该刊物被迫中断,他又回家乡组织游击队,与日寇搏斗、牺牲在战场上,他就是姚名达。  姚名达(1905—1942),江西兴国人。字达人,更名显微。他中学毕业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国学专修科,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治史学,毕业后曾留校任教2年。后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特约撰述,曾参
1862年,德国哥丁根大学医学院的亨尔教授迎来了他的新学生。在对新生进行面试和笔试后,亨尔教授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但他马上又神色凝重起来。因为,他隐约感觉到这届学生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他教学生涯中碰到的最聪明的苗子。   开学不久的一天,亨尔教授突然把自己多年积下的论文手稿全部搬到教室里,分给学生们,让他们重新仔细工整地誊写一遍。  但是,当学生们翻开亨尔教授的论文手稿时,发现这些手稿已经非常工整了。
初三的日子是不一样:整天围着课本、作业、试卷转,转得晕头转向。我为自己的成绩焦头烂额,对着那书山题海,发出心中的绝望:“我的妈呀!”  我一直在想,是自己不够努力,还是智力太差?总而言之,我的成绩就是不理想!其实我对自己的要求并不高啊,只要60分,及格就行。可是我给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总是完成不了。我的分数忽高忽低,很不稳定,使得我对每一科都没有信心,特别是理科,烂得掉渣,差不多进全班倒数第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