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趣味性的识字方法、灵活的识字途径、讲求实用的识字内容三方面实施形象、科学、立体的教学方法,为低年级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识字氛围,引发他们对汉语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识字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识字教学 有效性 兴趣 活动 生活实际
回顾以往有些识字课堂:单调的结构分析、枯燥的字形记忆、机械的重复抄写、脱离生活的组词造句……难怪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便没了学习兴趣。怎样才能提高识字效率?怎样才能为低年级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识字氛围,使他们想学、乐学、易学、会学?我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尝试。
一 识字方法要强调一个“趣”字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就明确提出:“学生要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运用儿童喜欢的形式,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识字。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许多有趣的小游戏。如猜一猜:“小耳朵,在门里,它想听听收音机——闻。”“一口咬掉牛尾巴——告。”编一编:“辛”和“幸”比较字形时,可引导学生自编顺口溜“辛苦一点,幸福十分。”做一做:学习“掰”“扛”“捧”“摘”等表示动作的字时,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字意。画一画:学习“壶”“鸟”等字时,联系实物,想想画画,寻找相似之处,以便快速记住字形。讲一讲:结合字的结构、组成,大胆想象,创编故事。演一演:老师或学生表演动作,大家猜字。如“大”:身子直立,双腿分开,两臂平伸。“看”:手放在眼睛上方,做远望的动作。
另外,多媒体识字、游戏识字等等,只要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都将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识字的乐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
二 识字途径要体现一个“活”字
书本小课堂,生活大课堂。在时代飞速前进的今天,把识字教学局限于教材之中、课堂之内是远远不够的。儿童从一出生,就生活在汉字的天地中,汉字就在他们的身边,家里的生活用品,喝的、吃的、玩的、用的,哪里不见汉字?街上、商场、医院、学校,不论走到哪里,汉字就像一个个美丽的音符,在他们眼前跳动。生活,是一本用不完的识字教材。如何用好这本教材呢?《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途径:
1,“请”进来。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识字活动,把汉字请进学校,大家共同识记生活中的汉字。如“认名字”:刚入一年级的小学生,请父母教认自己的名字,然后在班上交流,大家相互学,看谁认得多,记得牢。“收集大比拼”:组织学生在生活中收集一些标有汉字的饮料瓶、食品袋、卡通图片、报纸报名、期刊封面等,在班内展示,读读、认认、看看、玩玩。“识字汇报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定期汇报交流。
2,“走”出去。这条途径是改变以往只在课堂上识字的习惯,走出校门,到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巩固练习课本中学过的字,避免了大量重复的机械抄写。
如“火眼金睛识错字”: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队,在社区里或大街上,走一走,瞧一瞧,寻找标牌、广告中的错别字。大家先认定错在哪里,怎样改正,再记录下来,哪组找得最多,改得最准,就命名为“火眼金睛”小队。“汉字朋友在哪里”:理发店、美容店、饭店……醒目的标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识字场,老师领着学生走走、看看、认认、读读、说说,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熟字,识记了新字。
三 识字内容要讲究一个“实”字
随着学生生活条件的逐渐好转和知识面的不断增加,我们不难发现,生字不生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不同的生字,生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识字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前了解学生识字状况,上课时对生字区别对待,既提高了效率,又增强了教学效果。
1,区别对待表内生字,教“生”不教“熟”。哪些是生字?并非课后表内列出的都是生字,其中不少一部分,通过不同途径已被学生认识或比较熟悉。他们未教己识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其一,这些生字不少是课文里的常见字,学生在阅读中已多次见到;其二,在别的学科学习中教过或经常用到,其三,从社会生活中学到。
这些字如果照字表再一一教过,学生乏味,徒费学时。对这些“熟生字”,我采取删、减、点的办法:“删”即删掉不教,“减”即减少训练,“点”是一点而过,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2,确定生字生的程度,教学各有侧重。字表中的生字,对学生来说,实际上大部分是“半生字”,它们或结构形式、或偏旁部首、或笔画名称,学生已经学过,学生对这些生字“生”在哪里各有不同。因而,每个生字的教学内容也不应相同。对于易读难写的字,我重在练写;对于结构复杂的字,我就引导学生分析结构;对于那些带有新部首的字,我则以学新“部件”为主,对于笔顺易错的字,我侧重指导笔顺;对于字形易混的字,我则着力辨析差异,对字意相近者,则抓释义应用。如教“试”字时,我考虑到学生经常见到这个字,学生既会读也会用,但书写时往往多写一撇,于是,我就把重点放在纠正易错点上,既省时又高效。
关键词 识字教学 有效性 兴趣 活动 生活实际
回顾以往有些识字课堂:单调的结构分析、枯燥的字形记忆、机械的重复抄写、脱离生活的组词造句……难怪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便没了学习兴趣。怎样才能提高识字效率?怎样才能为低年级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识字氛围,使他们想学、乐学、易学、会学?我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尝试。
一 识字方法要强调一个“趣”字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就明确提出:“学生要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运用儿童喜欢的形式,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识字。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许多有趣的小游戏。如猜一猜:“小耳朵,在门里,它想听听收音机——闻。”“一口咬掉牛尾巴——告。”编一编:“辛”和“幸”比较字形时,可引导学生自编顺口溜“辛苦一点,幸福十分。”做一做:学习“掰”“扛”“捧”“摘”等表示动作的字时,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字意。画一画:学习“壶”“鸟”等字时,联系实物,想想画画,寻找相似之处,以便快速记住字形。讲一讲:结合字的结构、组成,大胆想象,创编故事。演一演:老师或学生表演动作,大家猜字。如“大”:身子直立,双腿分开,两臂平伸。“看”:手放在眼睛上方,做远望的动作。
另外,多媒体识字、游戏识字等等,只要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都将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识字的乐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
二 识字途径要体现一个“活”字
书本小课堂,生活大课堂。在时代飞速前进的今天,把识字教学局限于教材之中、课堂之内是远远不够的。儿童从一出生,就生活在汉字的天地中,汉字就在他们的身边,家里的生活用品,喝的、吃的、玩的、用的,哪里不见汉字?街上、商场、医院、学校,不论走到哪里,汉字就像一个个美丽的音符,在他们眼前跳动。生活,是一本用不完的识字教材。如何用好这本教材呢?《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途径:
1,“请”进来。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识字活动,把汉字请进学校,大家共同识记生活中的汉字。如“认名字”:刚入一年级的小学生,请父母教认自己的名字,然后在班上交流,大家相互学,看谁认得多,记得牢。“收集大比拼”:组织学生在生活中收集一些标有汉字的饮料瓶、食品袋、卡通图片、报纸报名、期刊封面等,在班内展示,读读、认认、看看、玩玩。“识字汇报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定期汇报交流。
2,“走”出去。这条途径是改变以往只在课堂上识字的习惯,走出校门,到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巩固练习课本中学过的字,避免了大量重复的机械抄写。
如“火眼金睛识错字”: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队,在社区里或大街上,走一走,瞧一瞧,寻找标牌、广告中的错别字。大家先认定错在哪里,怎样改正,再记录下来,哪组找得最多,改得最准,就命名为“火眼金睛”小队。“汉字朋友在哪里”:理发店、美容店、饭店……醒目的标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识字场,老师领着学生走走、看看、认认、读读、说说,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熟字,识记了新字。
三 识字内容要讲究一个“实”字
随着学生生活条件的逐渐好转和知识面的不断增加,我们不难发现,生字不生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不同的生字,生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识字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前了解学生识字状况,上课时对生字区别对待,既提高了效率,又增强了教学效果。
1,区别对待表内生字,教“生”不教“熟”。哪些是生字?并非课后表内列出的都是生字,其中不少一部分,通过不同途径已被学生认识或比较熟悉。他们未教己识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其一,这些生字不少是课文里的常见字,学生在阅读中已多次见到;其二,在别的学科学习中教过或经常用到,其三,从社会生活中学到。
这些字如果照字表再一一教过,学生乏味,徒费学时。对这些“熟生字”,我采取删、减、点的办法:“删”即删掉不教,“减”即减少训练,“点”是一点而过,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2,确定生字生的程度,教学各有侧重。字表中的生字,对学生来说,实际上大部分是“半生字”,它们或结构形式、或偏旁部首、或笔画名称,学生已经学过,学生对这些生字“生”在哪里各有不同。因而,每个生字的教学内容也不应相同。对于易读难写的字,我重在练写;对于结构复杂的字,我就引导学生分析结构;对于那些带有新部首的字,我则以学新“部件”为主,对于笔顺易错的字,我侧重指导笔顺;对于字形易混的字,我则着力辨析差异,对字意相近者,则抓释义应用。如教“试”字时,我考虑到学生经常见到这个字,学生既会读也会用,但书写时往往多写一撇,于是,我就把重点放在纠正易错点上,既省时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