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极其重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小学首先应当教会儿童学习。”发展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是发展其数学认知结构的“奠基工程”。只有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才有可能进行独立思考,才能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并发展科学的思考方法。为此,几年来,笔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技能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验。
一、 激发学生创新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是,要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关键还在于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目的、有意识地给学生以培养和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应用,而要鼓励学生去冲破习惯的思考方法,寻求更佳的解题途径。
在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在学生掌握其基本计算方法后,教师提出了“谁还能探索出计算圆柱体表面积的新方法”的问题。问题一提出,有的学生就联想到“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想象出把圆柱的一个底面先转化为一个长方形,面积是c×r/2,把两个相等的底面接在一起,面积就是c×r,然后加上侧面积c×h,就是圆柱表面积;有的学生又根据乘法分配律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半径与高的和cr+ch=c(r+h)。整个思维过程,有条有理,方法灵活简捷。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二、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始于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使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的有效策略。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诱因,引起探求新知识的动机。学生主动探求的内在动机是十分重要的,但必须要有外部条件的影响,才能使他们产生寻根求源的迫切要求。如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说出一个数,我就能知道它能否被2和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数,力求难倒老师,当教师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老师:“为什么您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迫切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征呢?”等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大大地超过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效果。
三、 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少经验证明,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如果能针对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把教具变成学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中探求各种形体的特征以及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还能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当学生建立圆面积概念后,教师把事先分割成若干等分的“圆形”纸片发给学生,让他们在掌握割补、拼凑、转化等方法的基础上,把手中的“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并写出图形的计算方法。学生一边实践一边思考,有的学生拼成了像教材上那样近似的长方形,长是c/2,高是r,面积是s=c×r/2。有的学生转化成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有的学生看成是若干个小三角形或小梯形。学生思维活跃,方法各异。根据转化后的图形所推出的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化简、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有的学生又提出:“为什么书上只列举了转化为长方形的实例呢?”这又进一步引起大家的思考,认识到由长方形的计算推广到圆的计算公式最简便。最后教师指出:这些拼成的图形都是近似的,当把圆平均分割到不能再分的程度,每份两条半径间的弧越来越接近于直线时,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梯形了。这种认识孕育了“极限”的思想。这样启发学生以已知为媒介,手脑并用,可以使思维的结果物质化,不仅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铅山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周瑜芽
一、 激发学生创新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是,要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关键还在于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目的、有意识地给学生以培养和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应用,而要鼓励学生去冲破习惯的思考方法,寻求更佳的解题途径。
在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在学生掌握其基本计算方法后,教师提出了“谁还能探索出计算圆柱体表面积的新方法”的问题。问题一提出,有的学生就联想到“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想象出把圆柱的一个底面先转化为一个长方形,面积是c×r/2,把两个相等的底面接在一起,面积就是c×r,然后加上侧面积c×h,就是圆柱表面积;有的学生又根据乘法分配律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半径与高的和cr+ch=c(r+h)。整个思维过程,有条有理,方法灵活简捷。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二、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始于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使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的有效策略。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诱因,引起探求新知识的动机。学生主动探求的内在动机是十分重要的,但必须要有外部条件的影响,才能使他们产生寻根求源的迫切要求。如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说出一个数,我就能知道它能否被2和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数,力求难倒老师,当教师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老师:“为什么您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迫切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征呢?”等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大大地超过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效果。
三、 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少经验证明,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如果能针对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把教具变成学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中探求各种形体的特征以及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还能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当学生建立圆面积概念后,教师把事先分割成若干等分的“圆形”纸片发给学生,让他们在掌握割补、拼凑、转化等方法的基础上,把手中的“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并写出图形的计算方法。学生一边实践一边思考,有的学生拼成了像教材上那样近似的长方形,长是c/2,高是r,面积是s=c×r/2。有的学生转化成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有的学生看成是若干个小三角形或小梯形。学生思维活跃,方法各异。根据转化后的图形所推出的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化简、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有的学生又提出:“为什么书上只列举了转化为长方形的实例呢?”这又进一步引起大家的思考,认识到由长方形的计算推广到圆的计算公式最简便。最后教师指出:这些拼成的图形都是近似的,当把圆平均分割到不能再分的程度,每份两条半径间的弧越来越接近于直线时,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梯形了。这种认识孕育了“极限”的思想。这样启发学生以已知为媒介,手脑并用,可以使思维的结果物质化,不仅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铅山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