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絮里的流年

来源 :祝你幸福·知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y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妹婚期临近,从那个遥远的北方小城打来电话,要几床手工棉被作陪嫁。妈妈得了圣旨一般,立刻下达命令,让我速速去扯图案吉利喜庆的棉布回来,并且细心地把不同的规格尺寸做了一张卡片,要我被胆、被面、被里一样一样慢慢挑选。当然,最后还要到她指定的家纺店去买几套被罩床罩枕罩之类价格不菲的东西回来,反正有大女儿买单,她乐得做好人。
  就在我一捆一捆往家扛棉布的同时,老妈又委托老家亲戚买了200斤籽棉,亲自租车去城外将这些籽棉弹成云一样净白,水一样滑软的棉絮,准备一针一线把它们缝进陪嫁的棉被,去温暖她小女儿婚后的每一个夜晚。
  我马不停蹄地忙活着,蓦地生出许多感慨来。
  妈妈结婚时,正逢物质匮乏的年代,外公偏偏又吝啬小气。大姨结婚时,带走他2亩地上好的棉花,让他心疼了好多年,所以轮到妈妈嫁人,他卖掉棉花捂紧钱包,只为她准备了一被一褥一桌一柜,任妈妈怎样哀求,老人家就是不肯再为她多添一缕棉絮。
  妈妈强忍委屈期期艾艾嫁到我们家,倒是奶奶看不过去,拿出自己压箱底的两块杭缎,又买了20斤棉花,为妈妈的婚床添了些意料之外的暖意。妈妈常常会在我面前诉说自己寒酸的陪嫁,说这辈子在奶奶面前一直抬不起头来与此大有干系。这是我自幼便熟知的经典桥段,以致我想到出嫁问题时,总忍不住暗自盘算要带多少床棉被到婆家才会不被轻视。
  从我有记忆开始,老家那边生活环境渐好,村头地边处处开满洁白的棉花,嫁女儿开始陪送好多被褥,几铺几盖,层层叠叠颇有讲究。盖因饱暖之余,始觉床铺才是人生诸多道具中使用时间最长且频率最高的,而最重要的作用应是繁衍后代开枝散叶,所以对它们便格外垂青多多照拂。
  做陪嫁棉被通常要挑一个风和日丽的黄道吉日,找几位勤劳善良家境殷实儿女争气的大嫂大婶来担任针线嘉宾。妈妈曾做过很长一段时间村官,所以几乎每家嫁女都要请她捧场组织张罗,顺便秀秀她扎实的女红功底。那些场面热闹喜庆,她每年无数次操持别人风光的嫁事,自然每每念及自己当年清冷的嫁妆。
  我家老宅子有宽阔如晒场的庭院,栽有4棵繁盛的枣树,每到柳絮飞尽枣花飘香,院子里便堆满凡间的云朵,婶子大娘们在欢声笑语中穿针引线。随后,一床床花团锦簇的棉被便如收获的庄稼被抱上迎亲的花车,去鉴证天地间一场场饮食男女的欢歌。
  我出嫁时的被褥没有劳驾别人。我喜欢一砖一瓦一针一线亲手建立自己的王国,索性连妈妈也瞒过,一个人去挑棉布买棉花。
  被褥的里子全是原白色家织粗棉布,这样的料子会越洗越白,越洗越软,不想加被罩贴身盖也舒服。被面料子先是选了一块印有大朵向日葵图案的斜纹棉布,为满足自己的怀旧情绪又挑了一块鸳鸯戏水的大红杭缎做另外的被子面。褥子面是狠狠心选了两块提花蚕丝料,一块极淡的粉色底子,印着大朵大朵黄百合图案;一块是淡蓝色底子,绣满了肥白的栀子。对这两块丝布爱不释手,想着哪天如果橱子里衣服短缺,拆下来就可以裁成长裙来穿。后来被妈妈看到这两条褥子,她半是嗔怪半是嫉妒地骂了声“烧包”。
  做这4条被褥,用了整整一天时间。一个人光着脚,蹲在擦干净的地板上,一层一层地铺棉絮,再一行一行用均匀的针脚把它们压实,不忘给每个被角缝入两枚铜钱,这样,在某些淡紫色的夜晚,它们会像风铃一样摇曳歌唱……
  没想到在为小妹的被子铺棉花的时候,我和妈妈产生了分歧,她主张多用棉絮,似乎要把每一条被子都做成一座棉花仓库,恨不能把自己出嫁时缺失的那些全补回来。我说棉被无须太厚,轻薄最好,反正冬天有暖气。
  看我把她铺好的棉絮再一层层揭掉,母亲突然就掉下泪来,说自己的嫁妆做不了主,儿女的嫁妆也不由她,人生真是失败。老妈怨妇加文艺的调调,差点没有让我笑出声来。的确,流光把人抛,青丝换白发,她一直没有扮演过光彩照人自由而独立的角色,年年看池塘春草,也只能一次次无奈感叹。
  然而,在命运的风前,谁会是那永远年轻的白絮一样的云呢?
  “不过,还是按你说的弄吧。”过了一小会儿,老妈调整了心情也调整了语气对我说,“只是,可惜了这些上好的棉花……”
  wugengwang@163.com
  (编辑:乌耕)
其他文献
你的双手有没有沾过血?    叶倾城:  你好,写信给你,是有件不舒服的事情,让你评评理。  我与他是开会的时候一见钟情的,他说:你是我的灵魂之火。很自然地,我们在一起了。  他是经商的,虽然我不知道他究竟有多少资产,因为我从来没有关心过,但是从他的公司规模来看,他很富有。可是我并不爱他的钱,虽然这话说出来也许很多人会说我假,可是确实是这样。我大学毕业已经3年多,工作薪水也不错,我的家庭条件在这个
期刊
几代同堂,在我国一直是被颂扬的传统居住形式,但由于两代人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不同,同一屋檐下的亲情,一不小心会变成了带刺的玫瑰。    2008年大年三十晚上,北京市西城区某小区,一声凄厉的呼喊打破了四周的宁静:“不好了,有人跳楼了!”  跳楼男子名叫师建刚,35岁,中关村某公司职员。2006年夏天,为了孩子上学,一家三口从平房搬入了距离学校很近的父母家,开始了三代同堂的生活,没想到,麻烦从此上演…
期刊
春天有狼,但狼也有春天  男朋友聪明,颇有几分才情,而且深谙对付女孩子的那套甜言蜜语。所以虽然他不帅,但从来都不乏对他有好感的女生。  他好色,说起那些社会上“屋外红旗飘飘,屋内红旗不倒”的时候,是不无羡慕之情的;喜欢撒谎,他的“名言”是“谎言只要不被戳穿就不会构成伤害”。  听着他面不改色地说这些,我心里忽然想,会不会有一天,我在家里会收到他的谎言:“我和同事出去吃饭,可能晚点回来,你不要等我啊
期刊
每逢夏津县苏留庄镇的传统“三、八”大集,都会看见一个中年男子用三轮车载着一位老太太前来。与其他赶集的人不同,他们既不买也不卖,仅仅是为了看看过往行人,凑个热闹。  登三轮车的男子名叫栗学锋,是附近村庄的农民,车上载的被他称为“娘”的贾老太太是他的同乡。一向闲不住的贾老太10年前因突发脑中风不幸导致半身不遂,这个打击让她几次都想寻死,后来在栗学锋和贾老太的闺女轮番劝慰照料下,才逐渐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期刊
大理村的李大妈中年丧夫,一个人含辛茹苦将3个孩子拉扯大。上世纪90年代末,李大妈的女儿最先出嫁,爱慕虚荣的她以陪送嫁妆少了遭婆家歧视为由,让母亲依照当地比较高的标准置办嫁妆。疼爱女儿的大妈毫不含糊,不但满足了女儿的请求,还把自己当年陪嫁的一套金首饰送给了女儿。这一折腾,家底也就差不多了,为此两个弟弟嘴上不说,心里却是老大的不满,私下里俩人商量着将来让闺女给老娘养老送终。  后来,大儿子因为琐事与女
期刊
我在一个南方小镇长大。小镇的街道两边,栽种着矮胖拥挤的树,阔大的叶子在雨丝里凝然不动,仿佛刚刚洗过的一席丝绸。  穿越这散文般的街道,尽头就是我的中学。那些时光谈不上多么欢悦,反而充满意想不到的黑色幽默——突然哪天就让我们痛哭流涕,长大成人。    高一的下学期,沈粉红恰好转学到我们班,成为我的同桌。课间时分,教室的窗台上高高低低趴满了邻班的男生,都来观赏沈粉红。  任何时候,美女都很稀奇。尤其沈
期刊
和高连霞大姐约在下午三点某车站“接头”。  她会准时来吗?  她从公共车上下来,手表的秒针正好跳了一个秒格,指在整点的位置。  我扑过去,自报家门。  她用浓浓的济南大涧沟口音笑着问我:“奇怪,你怎么知道是我?你见过我的照片?”  不是,全凭我的直觉和判断,我在车站等了5分钟了。也怪了,那天从我眼前走过的中年妇女,都是蔫头耷脑,面有菜色,表情麻木。  虽然我与高大姐从不曾谋面,但我知道,一个做家政
期刊
我第一次痛切地感到什么是卑微。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感到骨鲠在喉。  文章的内容大致如下:一个贫寒的家庭,在他人的非议和嘲笑中供身有残疾的儿子上学。儿子第一次高考失败,全村人的耻笑,迫使这个家庭搬离了原来的村庄。  儿子参加了第二次高考,一纸通知书使这个赤贫的家庭充满了久违的欢笑。但就在这个残疾的孩子经过一路颠簸,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时,更为残酷的悲剧才刚刚拉开帷幕:他被从这个系推到那个系,招生
期刊
淘旧书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一次去给女儿买教辅书,顺便看了看特价书柜,有一套上海远东出版社编辑的“历史的细节”丛书吸引了我的眼球。这套书共4本,分别为《正在消失的物品》、《正在消失的职业》、《正在消失的艺术》、《正在消失的词语》。正在消失!多么惹人情思的词语!多么使人怅惘的时态!于是,它便跟着我回了家。  火钳、蜂窝煤,水缸,蒲扇,假领,铝饭盒,它们勾起的,是对童年清贫生活的温馨回忆。那个年代
期刊
那些四川的运动员  “砰”,一个矿泉水瓶被起来上卫生间的队友碰倒了,滚落到地上。合衣而眠的胡晓华,一下就从床上跳了起来:又震了!队友赶紧按住她,“没事的,我们现在是在济南。”  胡晓华这才清醒过来。这里,的确是济南,康巴斯宾馆,夜里11点半。  在已经过去的两周里,恶梦一直缠绕着这个来自四川摔跤队的女孩,从5月12日那一天起,她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在济南的梦里,她又见到了三姨夫:那个善良憨厚的男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