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纽约:学校现金奖励学习的做法引争议
据2007年9月6日香港《星岛日报》海外版报道,美国纽约公立学校的新学期将实行现金奖励学生出勤和提高考试成绩的新试验。身为亿万富翁的彭博出任纽约市长后,把不少商界做法用来治理纽约,而他用现金奖励贫穷学生努力学习的新政,可说是其登峰造极之作。根据这个全美独一无二的奖励学习计划,1.4万多名4年级和7年级贫穷家庭的学生,将为他们坚持上学和考出好成绩,每学年获得多达500美元的现金奖励。
用奖励来促进孩子学习,对许多家长来说并不新鲜。大到考个好成绩带小孩去百老汇看戏,或去迪士尼玩,小到每天认真练钢琴可以争取玩电脑时间,世界各地的许多家长都在用这样的奖励方法调教子女。但是,纽约这个现金奖励学习的做法,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支持奖励做法的理由很简单:你要一个人去做某件事,就要给其一个这样去做的理由,即人们会为受到奖励而去做事。几乎所有的经济学理论,都可以说是由这个假说引申出来的。用物质奖励学生,在许多学校里也很常见。如学生上课不吵闹认真听课,老师在学期结束时会让大家享用一顿比萨饼大餐、班上读书最多的学生可获雪糕奖励等等。在丹佛市一个小学区里,100%出勤率的学生每周可获25美元,读完一本书奖励2美元。
但是,用现金奖励学生上课、考出好成绩的做法,并没有完整的科学实验支持。相反,多个科学实验却证明过度奖励学习行为,有时并不能有效促进学习。
行为科学家在一个实验中,给幼儿园的孩子分发画笔让他们画画,然后对部分孩子给予奖励。过了一段时间,实验者又把画笔悄悄放回课堂。他们注意到,在无进一步奖励的情况下,之前受到奖励的孩子,相较另一些未受到奖励的孩子,较少地再次拿起画笔画画,而且即使有画,也画得不如那些未受奖励的孩子。行为学家的解释是,受过奖励的孩子在取消奖励因素后,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不愿画画了。
另一项对成人的研究是,当瑞典正准备对如何处理核废物进行公投时,研究者挨户访问居民,问住户是否愿意接受让核废物埋置在他们家附近。当时有一半住户同意。但在研究者说为了补偿住户,将给他们相当于一个半月工资的钱时,只有25%的人愿意这样做了。研究者的解释是,对住户进行金钱补偿,反而挫伤了他们为履行公民义务,帮助国家处理核废物的积极性。
上面两项研究都证明,加大回报,有时反而会坏事。
坚持上述观点的人认为,给学生以金钱回报,会挫伤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乐趣,反而于他们日后的学习不利。今后这些额外的回报一旦消失,这些学生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美国是个注重行为科学研究的国家,上述科学研究证明,过度奖励学习行为,有时反而弊大于利。但是,考虑到纽约有近一半高中生不能在正常的四年学习中毕业,有三成学生每年无正当理由缺课一个月以上,那么,现金奖励学生出勤和提高考试成绩的做法值得一试。
纽约市教育局在提出这项现金奖励学习的计划后,引起了很多争议,但仍决定在本学期中试行。彭博市长今年四月特地赴墨西哥,考察当地一个有五百万学童参加、实行了近十年的类似计划,发现现金奖励学生确实有助减低贫穷和提高教育及健康水平。类似计划在巴西、土耳其、洪都拉斯及马拉维等国亦都收到良好效果。
一直以来,学生入校学习面临两种奖励,长期的物质的奖励包括进好大学、获高薪工作等,而实时(短期)的奖励有了解世界、满足好奇心等。对许多经常无故缺课、考试不及格的贫穷学生来说,长期的奖励遥不可及,实时的精神上的奖励又不足以使他们坚持上学,认真学习。所以用现金奖励敦促学生按时上课,考出好成绩,能为这些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额外的回报,促进他们的学习。
用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的良性行为,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家长们正在使用的方法。纽约公立学校这个为期两年的实验,也许有助我们更好地在家里教育我们的孩子。
英国:信托学校促进学校发展
相信很多人念书时都曾向班上成绩好的同学请教。成功的学校与素质低的学校合作,能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吗?
据2007年9月5日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官员鼓励素质优良的学校与水准低的学校合并。英国儿童、学校和家庭部(Department for Children,Schools and Families)大臣鲍尔斯(Ed Balls)表示,如果优质学校愿意与邻近素质较差的学校合并,优质学校可以获得30万英镑的额外资助。鲍尔斯同时呼吁更多学校与不同机构合作,改善水准。
这是工党政府推动的“信托学校”(trust school)的概念。学校与商业机构、慈善组织、宗教组织、甚至是其他学校或高等教育学院结成伙伴,创造一个“小联盟”(mini-federation),学校按这个联盟定下的方针运作,信托组织负责聘用教职员、收录学生和管理学校资产。
鲍尔斯宣布目前已有由不同合作伙伴组成的30家信托学校。其中一家是在贝德福特郡(Bedfordshire)的四所小学、一所中学、两所高等学院和商业机构合作的信托学校。另一家是在泰恩茅斯(Tynemouth)的一家中学与微软、市议会和教育顾问服务机构 Tribal 合作的信托学校。
新的信托学校的伙伴包罗万象,包括管理英女王其中一项资产的兰卡斯特公爵郡(Duchy of Lancaster)、皇家保护鸟类协会(Royal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Birds)。
贫穷学生难有良好学习环境
据2007年9月7日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社会政策研发慈善组织约瑟夫·朗特里基金(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公布的报告说,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很少能得到父母在功课上的帮助。调查显示,家境不好的学生在学业上很难得到家长的帮助,而且吵闹的家庭环境也让他们难以静下心来做功课。
针对一所贫穷学生占多数的小学进行的调查显示,1/5的学生表示他们从未得到父母的辅导和帮助。报告说:“即使孩子们得到帮助,也只有5分钟,而且多是数学等能很快解决问题的学科。”“在阅读方面孩子们几乎得不到什么帮助,因为这是比较花时间的功课,意味着家长如果要提供帮助也需要提前阅读。”这份调查是一群学生在专业调查人士辅导之下进行的,并得到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一组研究人员的监督。
报告说,家境不好的孩子很难有自己的学习空间,经常受到电视和音乐声的吵闹,很难安心地学习、做功课。
相反,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除了有安静的学习环境外,父母还严格控制他们看电视的时间,以便孩子能按时完成功课。
同时,报告说,贫穷家庭的孩子将看电视取代了阅读,有的甚至说“读书有什么用?”
约瑟夫·朗特里基金的多纳德·赫希(Donald Hirsch)说:“较穷的孩子成绩不那么好并不仅仅因为家长更少辅导他们,而是由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赫希说,政府计划在学校开设各种俱乐部,给学生提供帮助,比如成立家庭作业俱乐部来促使学生安心学习。
媒介素养教育应普及
2007年8月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网发表石惠敏的文章,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是普及的公民教育,新加坡应该采取英国模式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根据传播学先驱哈罗德·D·拉斯韦尔(Harold D.Lasswell)所提出的大众传播赋有守望环境、联系社会、传递文化,以及后人加上娱乐、商务等正面功能,但事实上,人们对大众媒体的负面影响的批判讨论却从未间断过。公民新闻的自由刊登、言论意见的自由发表、虚拟社区的随意交往、无孔不入的色情暴力等等,都在考验阅听人的思考、辨识、自制能力。媒介越来越庞大复杂,人们也越来越被媒介支配掌控,要扭转这种趋势的最佳决策就是提高人们使用媒介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媒介素养。
在科技的支持下,传播媒介已经是铺天盖地的进入我们的生活中,提供阅听人全方位的视听,成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试问,您能否找出生活中没有媒体介入的一天?媒体已经从被人类驾驭转变成人类社会潮流的制造者甚至掌控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支配了人们的思考与判断能力。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对人与媒介间的关系重新估量。
根据美国全国媒介素养指导会议(NationalLeadership Conference in Media Literacy)的定义,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被视为获取(access)、分析(analyze)、衡量(evaluate)和传播(communicate)讯息的能力。传播学者詹姆士波特提出媒介素养有四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审美领域、道德领域。这四个领
域与媒介讯息在不同层次的意识与技能上互动。
应是普及的公民教育
媒介素养是有不同层级的连续统一体,当媒介越趋复杂,或当我们的智力,情感、道德更臻成熟,对于媒介中的讯息就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媒介素养的目的是让我们对信息的解读拥有更多的控制权,并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信息解读。因此,媒介素养教育不应该只是大专以上的传媒专科教育,而应是普及的公民教育。
环视全球,许多国家与地区,都在积极推广媒介素养教育。英国是最早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从对媒介的抗拒能力的培养,转换为对媒介识别能力的培养,到了80年代后期,媒体素养教育已陆续进入英国部分地区小学必修课程。截至2000年,全英国的中学都开设媒体教育课程,并成为英国普通教育证书(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GCE)考试科目,从此,所有的英国学生都必须接受如何分析、解读媒体信息的教育。在美国的大部分地区,媒体素养已经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或英语语言课程的一部分进入了中小学生的课堂,而一些大众传媒发达的国家如澳洲、法国、加拿大、芬兰等,也都已将媒体素养教育正式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也结合自身的国情,开始推广和普及媒体素养教育。中国台湾在2002年发布了《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目前有少数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在逐步展开;中国大陆与香港成立了传媒教育协会,从高校到中小学以开办新课程的模式来进行教育研究。
新加坡宜采用英国模式
新加坡的媒介素养意识十几年前已经开始,例如成立互联网家长资策团(PAGI),由家长辅导孩子上网,成立网络认知专案小组,以及公众教育委员会,这三个由官方发起邀请社会人士参与的组织的最大特色就是全都是针对互联网的使用者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这是新加坡政府行政上的务实,虽然暂时解决了部分媒介素养问题,但还有一些根本的问题是需要正视的。根本的问题是全民对全方位媒介的理解、认知的程度到底如何?他们对媒介的掌控能力如何?我们可以在国内设立保护网,使国人不易受污染,但难以保证他们到了海外不受影响,因此,在对传统媒体严格监管,在加强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培养全民对媒介根本的理解与认知是必要的。
综观英美等先进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尽管以社会运动为主轴的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和以文化研究为主轴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途径虽不同,但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同样以保护主义开始,到现阶段以赋权为主要思路,认为环绕在媒介的各种活动,主体属于公民大众,而不应该是媒介大亨或政客财团,因此探讨媒介素养时,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培养人们重获参与媒介传播人权亦即赋权(Empowerment)阅听人。
基于历史、文化、种族、宗教、西化程度等多种考量,从宏观策略上衡量,新加坡的媒介素养教育采取英国模式似乎较符合现行国情。在呈现手法上,通过普及的大众媒体例如年轻的《我报》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藉由平易近人的内容设计,来推广媒体素养概念。
同一个概念可以不同的字眼、画面表达,例如对大人说:媒介资讯是构建出来的;对孩童的解释则为:你所看的电视节目、电影、录影带或电游戏,是由“某些人”所创造、制作出來的。对大人说:面对同一则媒体信息,不同阅听人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对小孩的解说是:不同的人观看同一个节目,每个人所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对大人说:媒体所呈现的信息是隐含价值与观点的;对小孩的解说是:电视节目、杂志、电玩及其他媒体信息所呈现的是别人的想法,而且让你觉得这样的想法是重要的。如果我们能试着以简易的话语针对不同的族群,包装对媒介的识读,媒介素养教育的成效或许会比学华语的效果来得快。
摘编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
(栏目责编 王永康)
据2007年9月6日香港《星岛日报》海外版报道,美国纽约公立学校的新学期将实行现金奖励学生出勤和提高考试成绩的新试验。身为亿万富翁的彭博出任纽约市长后,把不少商界做法用来治理纽约,而他用现金奖励贫穷学生努力学习的新政,可说是其登峰造极之作。根据这个全美独一无二的奖励学习计划,1.4万多名4年级和7年级贫穷家庭的学生,将为他们坚持上学和考出好成绩,每学年获得多达500美元的现金奖励。
用奖励来促进孩子学习,对许多家长来说并不新鲜。大到考个好成绩带小孩去百老汇看戏,或去迪士尼玩,小到每天认真练钢琴可以争取玩电脑时间,世界各地的许多家长都在用这样的奖励方法调教子女。但是,纽约这个现金奖励学习的做法,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支持奖励做法的理由很简单:你要一个人去做某件事,就要给其一个这样去做的理由,即人们会为受到奖励而去做事。几乎所有的经济学理论,都可以说是由这个假说引申出来的。用物质奖励学生,在许多学校里也很常见。如学生上课不吵闹认真听课,老师在学期结束时会让大家享用一顿比萨饼大餐、班上读书最多的学生可获雪糕奖励等等。在丹佛市一个小学区里,100%出勤率的学生每周可获25美元,读完一本书奖励2美元。
但是,用现金奖励学生上课、考出好成绩的做法,并没有完整的科学实验支持。相反,多个科学实验却证明过度奖励学习行为,有时并不能有效促进学习。
行为科学家在一个实验中,给幼儿园的孩子分发画笔让他们画画,然后对部分孩子给予奖励。过了一段时间,实验者又把画笔悄悄放回课堂。他们注意到,在无进一步奖励的情况下,之前受到奖励的孩子,相较另一些未受到奖励的孩子,较少地再次拿起画笔画画,而且即使有画,也画得不如那些未受奖励的孩子。行为学家的解释是,受过奖励的孩子在取消奖励因素后,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不愿画画了。
另一项对成人的研究是,当瑞典正准备对如何处理核废物进行公投时,研究者挨户访问居民,问住户是否愿意接受让核废物埋置在他们家附近。当时有一半住户同意。但在研究者说为了补偿住户,将给他们相当于一个半月工资的钱时,只有25%的人愿意这样做了。研究者的解释是,对住户进行金钱补偿,反而挫伤了他们为履行公民义务,帮助国家处理核废物的积极性。
上面两项研究都证明,加大回报,有时反而会坏事。
坚持上述观点的人认为,给学生以金钱回报,会挫伤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乐趣,反而于他们日后的学习不利。今后这些额外的回报一旦消失,这些学生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美国是个注重行为科学研究的国家,上述科学研究证明,过度奖励学习行为,有时反而弊大于利。但是,考虑到纽约有近一半高中生不能在正常的四年学习中毕业,有三成学生每年无正当理由缺课一个月以上,那么,现金奖励学生出勤和提高考试成绩的做法值得一试。
纽约市教育局在提出这项现金奖励学习的计划后,引起了很多争议,但仍决定在本学期中试行。彭博市长今年四月特地赴墨西哥,考察当地一个有五百万学童参加、实行了近十年的类似计划,发现现金奖励学生确实有助减低贫穷和提高教育及健康水平。类似计划在巴西、土耳其、洪都拉斯及马拉维等国亦都收到良好效果。
一直以来,学生入校学习面临两种奖励,长期的物质的奖励包括进好大学、获高薪工作等,而实时(短期)的奖励有了解世界、满足好奇心等。对许多经常无故缺课、考试不及格的贫穷学生来说,长期的奖励遥不可及,实时的精神上的奖励又不足以使他们坚持上学,认真学习。所以用现金奖励敦促学生按时上课,考出好成绩,能为这些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额外的回报,促进他们的学习。
用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的良性行为,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家长们正在使用的方法。纽约公立学校这个为期两年的实验,也许有助我们更好地在家里教育我们的孩子。
英国:信托学校促进学校发展
相信很多人念书时都曾向班上成绩好的同学请教。成功的学校与素质低的学校合作,能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吗?
据2007年9月5日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官员鼓励素质优良的学校与水准低的学校合并。英国儿童、学校和家庭部(Department for Children,Schools and Families)大臣鲍尔斯(Ed Balls)表示,如果优质学校愿意与邻近素质较差的学校合并,优质学校可以获得30万英镑的额外资助。鲍尔斯同时呼吁更多学校与不同机构合作,改善水准。
这是工党政府推动的“信托学校”(trust school)的概念。学校与商业机构、慈善组织、宗教组织、甚至是其他学校或高等教育学院结成伙伴,创造一个“小联盟”(mini-federation),学校按这个联盟定下的方针运作,信托组织负责聘用教职员、收录学生和管理学校资产。
鲍尔斯宣布目前已有由不同合作伙伴组成的30家信托学校。其中一家是在贝德福特郡(Bedfordshire)的四所小学、一所中学、两所高等学院和商业机构合作的信托学校。另一家是在泰恩茅斯(Tynemouth)的一家中学与微软、市议会和教育顾问服务机构 Tribal 合作的信托学校。
新的信托学校的伙伴包罗万象,包括管理英女王其中一项资产的兰卡斯特公爵郡(Duchy of Lancaster)、皇家保护鸟类协会(Royal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Birds)。
贫穷学生难有良好学习环境
据2007年9月7日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社会政策研发慈善组织约瑟夫·朗特里基金(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公布的报告说,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很少能得到父母在功课上的帮助。调查显示,家境不好的学生在学业上很难得到家长的帮助,而且吵闹的家庭环境也让他们难以静下心来做功课。
针对一所贫穷学生占多数的小学进行的调查显示,1/5的学生表示他们从未得到父母的辅导和帮助。报告说:“即使孩子们得到帮助,也只有5分钟,而且多是数学等能很快解决问题的学科。”“在阅读方面孩子们几乎得不到什么帮助,因为这是比较花时间的功课,意味着家长如果要提供帮助也需要提前阅读。”这份调查是一群学生在专业调查人士辅导之下进行的,并得到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一组研究人员的监督。
报告说,家境不好的孩子很难有自己的学习空间,经常受到电视和音乐声的吵闹,很难安心地学习、做功课。
相反,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除了有安静的学习环境外,父母还严格控制他们看电视的时间,以便孩子能按时完成功课。
同时,报告说,贫穷家庭的孩子将看电视取代了阅读,有的甚至说“读书有什么用?”
约瑟夫·朗特里基金的多纳德·赫希(Donald Hirsch)说:“较穷的孩子成绩不那么好并不仅仅因为家长更少辅导他们,而是由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赫希说,政府计划在学校开设各种俱乐部,给学生提供帮助,比如成立家庭作业俱乐部来促使学生安心学习。
媒介素养教育应普及
2007年8月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网发表石惠敏的文章,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是普及的公民教育,新加坡应该采取英国模式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根据传播学先驱哈罗德·D·拉斯韦尔(Harold D.Lasswell)所提出的大众传播赋有守望环境、联系社会、传递文化,以及后人加上娱乐、商务等正面功能,但事实上,人们对大众媒体的负面影响的批判讨论却从未间断过。公民新闻的自由刊登、言论意见的自由发表、虚拟社区的随意交往、无孔不入的色情暴力等等,都在考验阅听人的思考、辨识、自制能力。媒介越来越庞大复杂,人们也越来越被媒介支配掌控,要扭转这种趋势的最佳决策就是提高人们使用媒介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媒介素养。
在科技的支持下,传播媒介已经是铺天盖地的进入我们的生活中,提供阅听人全方位的视听,成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试问,您能否找出生活中没有媒体介入的一天?媒体已经从被人类驾驭转变成人类社会潮流的制造者甚至掌控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支配了人们的思考与判断能力。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对人与媒介间的关系重新估量。
根据美国全国媒介素养指导会议(NationalLeadership Conference in Media Literacy)的定义,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被视为获取(access)、分析(analyze)、衡量(evaluate)和传播(communicate)讯息的能力。传播学者詹姆士波特提出媒介素养有四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审美领域、道德领域。这四个领
域与媒介讯息在不同层次的意识与技能上互动。
应是普及的公民教育
媒介素养是有不同层级的连续统一体,当媒介越趋复杂,或当我们的智力,情感、道德更臻成熟,对于媒介中的讯息就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媒介素养的目的是让我们对信息的解读拥有更多的控制权,并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信息解读。因此,媒介素养教育不应该只是大专以上的传媒专科教育,而应是普及的公民教育。
环视全球,许多国家与地区,都在积极推广媒介素养教育。英国是最早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从对媒介的抗拒能力的培养,转换为对媒介识别能力的培养,到了80年代后期,媒体素养教育已陆续进入英国部分地区小学必修课程。截至2000年,全英国的中学都开设媒体教育课程,并成为英国普通教育证书(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GCE)考试科目,从此,所有的英国学生都必须接受如何分析、解读媒体信息的教育。在美国的大部分地区,媒体素养已经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或英语语言课程的一部分进入了中小学生的课堂,而一些大众传媒发达的国家如澳洲、法国、加拿大、芬兰等,也都已将媒体素养教育正式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也结合自身的国情,开始推广和普及媒体素养教育。中国台湾在2002年发布了《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目前有少数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在逐步展开;中国大陆与香港成立了传媒教育协会,从高校到中小学以开办新课程的模式来进行教育研究。
新加坡宜采用英国模式
新加坡的媒介素养意识十几年前已经开始,例如成立互联网家长资策团(PAGI),由家长辅导孩子上网,成立网络认知专案小组,以及公众教育委员会,这三个由官方发起邀请社会人士参与的组织的最大特色就是全都是针对互联网的使用者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这是新加坡政府行政上的务实,虽然暂时解决了部分媒介素养问题,但还有一些根本的问题是需要正视的。根本的问题是全民对全方位媒介的理解、认知的程度到底如何?他们对媒介的掌控能力如何?我们可以在国内设立保护网,使国人不易受污染,但难以保证他们到了海外不受影响,因此,在对传统媒体严格监管,在加强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培养全民对媒介根本的理解与认知是必要的。
综观英美等先进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尽管以社会运动为主轴的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和以文化研究为主轴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途径虽不同,但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同样以保护主义开始,到现阶段以赋权为主要思路,认为环绕在媒介的各种活动,主体属于公民大众,而不应该是媒介大亨或政客财团,因此探讨媒介素养时,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培养人们重获参与媒介传播人权亦即赋权(Empowerment)阅听人。
基于历史、文化、种族、宗教、西化程度等多种考量,从宏观策略上衡量,新加坡的媒介素养教育采取英国模式似乎较符合现行国情。在呈现手法上,通过普及的大众媒体例如年轻的《我报》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藉由平易近人的内容设计,来推广媒体素养概念。
同一个概念可以不同的字眼、画面表达,例如对大人说:媒介资讯是构建出来的;对孩童的解释则为:你所看的电视节目、电影、录影带或电游戏,是由“某些人”所创造、制作出來的。对大人说:面对同一则媒体信息,不同阅听人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对小孩的解说是:不同的人观看同一个节目,每个人所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对大人说:媒体所呈现的信息是隐含价值与观点的;对小孩的解说是:电视节目、杂志、电玩及其他媒体信息所呈现的是别人的想法,而且让你觉得这样的想法是重要的。如果我们能试着以简易的话语针对不同的族群,包装对媒介的识读,媒介素养教育的成效或许会比学华语的效果来得快。
摘编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
(栏目责编 王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