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家家户户院落中又飘溢着甜蜜蜜的粽子清香。在这传统的节日里,人们包粽子、赛龙舟等纪念2 000多年前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幅员辽阔的国家,所以一些少数民族过端午节食粽子的习俗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傣族傣族过端午节也吃粽子,还要过“粽子节”,据说“粽子节”是为了纪念一对因父母反对而殉情的青年男女。这一天,凡未婚的傣族小伙子都拿上粽子包与姑娘相会在大龙潭边的芒果树下。男女围成圈儿,姑娘唱着情歌,小伙子吹叶子伴奏,然后小伙子把粽子包送给意中的姑娘,如果姑娘接过粽包,就表示接受小伙子的求爱,双方便手拉手寻一密处互诉衷情了。
瑶族瑶族端午节时也吃粽子。瑶族粽子是选用当年新糯米浸泡后,用食盐、草果粉等调味,再配以腊肉条、绿豆,用粽叶压实、包紧,再用绳子捆扎,入锅用清水煮至熟即成;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枕头粽”,形似枕头,每个至少用250 g糯米,也有在米中加入红糖、花生仁等制成的素味凉粽子。
布依族布依族过端午节是吃“布依粽”,布依粽的式样有枕头粽、猪仔粽、背崽粽、三角粽,还有一种叫“麻雀粽”的,是用叶片编制各种动物形状,内填包粽的糯米。布依族人喜吃草灰粽、菜粽、饭豆粽。饭豆粽是把饭豆和糯米包在一处,煮熟而成。草灰粽是用糯米草和蕨草烧成灰,筛去粗渣,用花木水和灰糯米染成灰黑色。这种灰粽呈碱性,吃后助消化,又能使粽子保存多天不会变质。菜粽是用鲜嫩的羊耳艾菜和肉剁碎做馅,羊耳艾菜粽味道甘甜鲜美,比一般粽子醇香,而且富有营养。
畲族畲族端午节粽子民间称牯角,将糯米泡涨或用灰碱水浸涨,用箬叶包成四角形,再用龙草捆扎,其中一个角特别长,形如牛角,故称牯角,十个一串。有的人家还要在包粽子时加菜、肉、红枣等做馅芯,别具风味。用灰碱水煮成后,呈色黄,气香,可存放半个月不坏。有时还做成“儿子粽”和“钱粽”。“儿子粽”即在粽子的中心包一个小粽子,专给少妇吃,象征着吃了多儿多女。“钱粽”即在粽内放一枚象征钱的东西,专给家长吃,寓意吃了能财源茂盛。
壮族壮族的粽子分为包米粽(是用浸泡后的糯米包扒)和包糕粽(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浆和过滤成糕后,再包扎)。包菜也称“包生饭”,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节)许多壮族地区人们爱吃的节日食品。其方法新鲜别致,即用包菜的宽嫩叶包上一小口饭,每样熟菜各放一点,卷成刚好满口的一团,放入口中嚼吃,风味别致。壮族还有使人大开眼界的大肉粽,通常每枚5~6 kg,加上佐料,可达十几公斤。煮粽子须用大水缸,缸外用稻草绳绕满,点燃草绳,再在缸周围堆放谷糠、边烧边加谷糠。
毛南族毛南族也过端午节,但节日的意义和汉族不同,民间称为“药节”。他们习惯采艾叶、菖蒲、黄姜、狗屁藤等中草药熬水饮汁,或用这些草药作馅包粽粑食用。他们认为端午节吃这种包馅粽,可以消热解毒,疗病痛。
水族水族过端午节吃粽子,除了它的原料是糯米、粽叶外,还要配制多种佐料。佐料有未炭化的米草灰黑末、大蒜汁、花椒汁。水族粽子具有碱、咸、麻、辣等味,喷香可口,食之不厌。尽管炎夏温度高,仍可存放三五天而不变味。
傣族傣族过端午节也吃粽子,还要过“粽子节”,据说“粽子节”是为了纪念一对因父母反对而殉情的青年男女。这一天,凡未婚的傣族小伙子都拿上粽子包与姑娘相会在大龙潭边的芒果树下。男女围成圈儿,姑娘唱着情歌,小伙子吹叶子伴奏,然后小伙子把粽子包送给意中的姑娘,如果姑娘接过粽包,就表示接受小伙子的求爱,双方便手拉手寻一密处互诉衷情了。
瑶族瑶族端午节时也吃粽子。瑶族粽子是选用当年新糯米浸泡后,用食盐、草果粉等调味,再配以腊肉条、绿豆,用粽叶压实、包紧,再用绳子捆扎,入锅用清水煮至熟即成;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枕头粽”,形似枕头,每个至少用250 g糯米,也有在米中加入红糖、花生仁等制成的素味凉粽子。
布依族布依族过端午节是吃“布依粽”,布依粽的式样有枕头粽、猪仔粽、背崽粽、三角粽,还有一种叫“麻雀粽”的,是用叶片编制各种动物形状,内填包粽的糯米。布依族人喜吃草灰粽、菜粽、饭豆粽。饭豆粽是把饭豆和糯米包在一处,煮熟而成。草灰粽是用糯米草和蕨草烧成灰,筛去粗渣,用花木水和灰糯米染成灰黑色。这种灰粽呈碱性,吃后助消化,又能使粽子保存多天不会变质。菜粽是用鲜嫩的羊耳艾菜和肉剁碎做馅,羊耳艾菜粽味道甘甜鲜美,比一般粽子醇香,而且富有营养。
畲族畲族端午节粽子民间称牯角,将糯米泡涨或用灰碱水浸涨,用箬叶包成四角形,再用龙草捆扎,其中一个角特别长,形如牛角,故称牯角,十个一串。有的人家还要在包粽子时加菜、肉、红枣等做馅芯,别具风味。用灰碱水煮成后,呈色黄,气香,可存放半个月不坏。有时还做成“儿子粽”和“钱粽”。“儿子粽”即在粽子的中心包一个小粽子,专给少妇吃,象征着吃了多儿多女。“钱粽”即在粽内放一枚象征钱的东西,专给家长吃,寓意吃了能财源茂盛。
壮族壮族的粽子分为包米粽(是用浸泡后的糯米包扒)和包糕粽(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浆和过滤成糕后,再包扎)。包菜也称“包生饭”,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节)许多壮族地区人们爱吃的节日食品。其方法新鲜别致,即用包菜的宽嫩叶包上一小口饭,每样熟菜各放一点,卷成刚好满口的一团,放入口中嚼吃,风味别致。壮族还有使人大开眼界的大肉粽,通常每枚5~6 kg,加上佐料,可达十几公斤。煮粽子须用大水缸,缸外用稻草绳绕满,点燃草绳,再在缸周围堆放谷糠、边烧边加谷糠。
毛南族毛南族也过端午节,但节日的意义和汉族不同,民间称为“药节”。他们习惯采艾叶、菖蒲、黄姜、狗屁藤等中草药熬水饮汁,或用这些草药作馅包粽粑食用。他们认为端午节吃这种包馅粽,可以消热解毒,疗病痛。
水族水族过端午节吃粽子,除了它的原料是糯米、粽叶外,还要配制多种佐料。佐料有未炭化的米草灰黑末、大蒜汁、花椒汁。水族粽子具有碱、咸、麻、辣等味,喷香可口,食之不厌。尽管炎夏温度高,仍可存放三五天而不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