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人生有限,感生命之重——《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ke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1.用“随文释言”的方式理解并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2.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3.准确理解王羲之的生死观,并结合现实,感悟人生。二、教学重难点1.探究王羲之的“乐之由”、“痛之因”、“悲之源”。2.准确理解王羲之生死观中的积极意义。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比较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落水兰亭,导入新课宋代文人赵子固,偶得《定武本兰亭序》的 I. Teaching Objectives 1. Use the words “with words to explain”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key words and sentences. 2. Use the author’s emotional changes as a clue to understand the philosophy contained in the article. 3. Accurately understand Wang Xizhi’s view of life and death, and combine reality to comprehend life. Second, the teaching difficulty 1. Inquire into Wang Xizhi’s “, ”, “The source of grief ”. 2.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Wang Xizhi’s outlook on life and death. Third, the teaching method reading method, appreciation method, comparison method, inquiry method four, teaching process (A) into the water Lanting, introduce the new class Song literati Zhao Zigu, even had “Dingwu Ben Lan Ting Preface”
其他文献
“体验”指的是什么?“体验”就是“体”和“验”.体:身体(大脑、肢体、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学习要重视身体参与以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即“亲身体验”,才能进而升华出
期刊
语文课程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的语言、文学知识,而且要用优秀的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相对于浩瀚无边的传统文化,日常教学中有限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时间显得远远不够。对于高中学生,必须使他们熟练掌握一定量的文化常识,具有一定的古籍阅读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和习惯,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对此,《高中语文新课程
期刊
问答教学是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提问包括教师为了引发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而提出的问题,也包括为了促使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思考而进行的追问。  问答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最终能否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提升认知,加深理解。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诸如“答非所问”“流于表面”“方向跑偏”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实际上都是教师的问题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思
期刊
自美国学者格拉泽尔(Edward Maynard Glaser)于1941年提出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一词以来,许多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各种阐釋。本文采用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测验量表”给批判性思维所下的定义,即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做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思维过程”。[1]在这
期刊
开展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内涵、特征与要求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领悟和把握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理念、实质和途径,构建高效语文生态课堂,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等,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内涵  要全面、客观、准确和历史地理解与掌握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内涵,有必要对其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作一简单的回顾。20世纪初,生态学已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学科,其思想、原理和
期刊
《项脊轩志》一直是中学教材中之经典美文。文美,并不仅仅意味其文字晓畅,文理鞭辟,更在于其情意恣肆,以文及情,读后使人心酣无穷,犹惦心中。  对于此篇文章,要是用传统文言串讲之法梳理,无疑是对编者之用心领会不及。古人认为人生之“四悲”:少年丧父母、中年丧妻子、老年丧独子、少时无良师。“四悲”中作者就经历了两悲。这怎能让人不悲伤?但是现在的学生生活基本都比较快乐和富足,怎么样带领学生体悟归有光那种人生
期刊
语感与诵读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它的基本目标就是让儿童熟练而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熟练而正确”恰恰是语感的基本特征,因此语感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培养语感是时代赋予语文的使命,语文教学也只有立足于语感才能顺应潮流,发展自己。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语感好的学生,看一篇文章,听一番谈话,不仅可以迅速领会其内容,还可以凭直觉判断其正误优劣;在运用语言时,他可以快速自由地表情达意,写出“得体”的话
期刊
一、“一生备课”之道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着30年教育经验的老师上的一节公开课深深吸引了前来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邻校的一位教师请教他说,“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的回答却出乎人的意料,“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
期刊
在写作教学中,聚焦学生写作问题,已成为许多优秀教师的一种自觉追求。学生写作问题是写作教学的基础,但不是自然的写作教学内容。写作教学需要的是经过提炼分析的“细节”式问题,问题链是催生写作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细节”式写作问题是写作教学内容的真正起点  学生是我们教学的对象,更是我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从学生写作问题中开发生成教学内容,写作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探究和解决真实的写作问题方能真正提升学
期刊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的词《忆秦娥·娄山关》。我们知道毛主席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同学们知道毛主席的哪些诗作?  生1:我在小学时学习过毛主席的《七律·长征》。  师: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2:初中我们学过毛主席的《沁园春·雪》。  师:好。“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生3:我读过《水调歌头·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