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4217697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虽然不直接介入学习过程,但能够激发和维持智力活动,推动学习过程顺利进行。本文就物理教学中从“展示生活物理”、“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模式”、“优化实验教学”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兴趣;生活物理;实验探究;新课导入
  中图分类号:G423.07
  学习兴趣是注意与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与倾向,在学习实践中发生与发展,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习兴趣大体上可以分为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两种。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由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转变为积极探究获取知识的主动地位,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个教育者积极探索的永恒主题。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生活物理、精心设计新课导入、优化实验教学等形式培养学生求知兴趣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拓展性学习的兴趣。
  一、展示生活物理,引起学生求知兴趣。
  1、充分挖掘生活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物理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一门新学科,学生往往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停留在表面,时间短暂,如不及对兴趣进行引导,则会失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最佳时机。在上序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生活中简单的物理现象如:“光的色散”、“纸盒烧开水”、“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摩擦起电”等,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教学时利用生活中熟知的物理现象、紧扣教学内容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不但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能使学生注意力持续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
  2、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教学的实用性,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
  处于直接兴趣阶段初中学生对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的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与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以稳定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讲授“压强”时,提出“为什么斧头、菜刀、剪刀等生活用具要加工的非常锋利”,“坦克履带在坦克前进过程中起什么作用”,“有人掉进冰面比较薄的水中,施救时,营救人员直接站在冰面上还是垫一块面积较大的木板”等问题。
  在教学过程要紧扣教学的实用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开展丰富的兴趣小组活动。如让学生动手制作简易测力计、杆秤、潜望镜等也是引起学生求知兴趣的好形式。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的协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二、精心设计新课导入,调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1、用物理故事和物理学学史导入新课,调动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
  教学参考、课外辅导教材上都附有不少物理学家的小故事,教师自己平时也要注意积累一些科学故事,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加工简化,把它们拿到课堂上来,对调动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至关重要。如讲“重力”问题时,可利用“苹果落地”的遐想;讲“能量转化”问题时引入“茶壶盖跳动启发的灵动引起生产力的巨大变革”等,使学生认识到对人类自身进步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这样的新课导入模式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更能调动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
  2、用演示实验导入新课,调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用实验导入新课达到的效果,无论多么美妙的语言都是替代不了的。教师应抓住演示实验这一其他学科不具有的优势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奋点,调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实际操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可极大地增强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如导入“光的折射”新课时,可用如下实验导入:在不透明比较深的杯中放一枚硬币,让学生视线从杯口上方向下移动,直到刚好看不见硬币时,视线再向下移动一定距离,此时慢慢向杯中加水,结果又能重新看到硬币了。在学生兴奋之时提出,“之前看不见的硬币在加水后为什么又会看到”,由学生的回答自然地导入新课。在导入“大气压”新课时,将装满水的杯子杯口用硬纸片覆盖并倒过来放置,发现水未流出,硬纸片不会落下,使学生真切的 “看到”大气压强的存在。用这样的设计巧妙、现象新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所调动学生探究性学习兴趣比用其它实验导入新课要浓厚地多。
  三、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拓展学习的兴趣
  实验教学操作性强,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知识拓展作用极大,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用实验教学去引导学生主动的对知识进行拓展,去培养学生拓展学习的兴趣。
  1、精心设计程序性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拓展。
  采用程序性实验,既可增加动手动脑的时间和机会,又能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兴趣。在“动量守恒”教学时,设计如下程序性实验:两小车中间压缩一弹簧,用细线固定,放在较光滑的桌面上。剪短细线,观察两车的运动;随后,把一小车静放在桌面,车前端固定一轻弹簧,另一小车以一定的速度撞过去,若两车质量一样,观察两车的运动状态;再在被撞车质量明显大于撞击小车的质量或者前者质量明显小于后者质量的条件下重做实验。通过程序性实验以维持学生思维的高度集中,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验证性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升华学生拓展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对验证性实验的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项举措。例如,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在一较为光滑的桌面用一弹性很好的弹簧片、细线、两个带孔小球、刻度尺,粗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这个验证实验要求学生利用杠杆原理测出两小球质量比;利用平抛规律测出水平速度比。这类型的验证实验有益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还能有效升华学生拓展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创造性地设计验证性实验,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活动是学科教学向活动课程的自然延伸,也是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验证性探究实验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又在学生力所能及的探究范围内,因此,能有力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也能在这类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龚云飞.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甘肃教育,2011(8)
  [2]刘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甘肃教育,2012(7)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倒行逆施原指“做事违反常理”,医学界认为倒行逆施可增进人体的健康。笔者认为,在教育改革之风盛行之际,“倒行逆施”亦可有效促进教育机体的健康成长。  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常会不自觉地形成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式,即当面临问题的时候,人们常用一种固定了的思路和习惯去考虑问题,这便是思维定势。它阻碍着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造成了思维的僵化与呆板。传统教育中存在的这种状况与教育创新已经不相适应
摘要语文教育与创造力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在于学生最早接触的教育是母语教育,另一方面在于语言表达能力与创造力同步发展。在创造力缺乏的今天如何通过语文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力,笔者总结了三点:多看一点、多说一点、多问一点。创造源于积累,有积累才会有发展,因此要重视语文教育在创造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育;语文教科书;创造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  应试教育逐渐将孩子们培养
目的:根据患儿的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及盖泽尔发育量表的随访结果,分析生后首次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 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phy,aEEG)监测结果、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MRI)检查及血清学检测结果对足月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后新生儿惊厥(n
学位
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是英国现代著名作家劳伦斯作品中的重要特征,本文从特色词汇的运用、象征性语言、比喻修辞手法的语言等几个方面对劳伦斯作品的语言特色进行探讨。
许多高中文科学生觉得学好地理很难,学生一致推举人教版必修1第一、二章和区域地理分析等部分。为什么许多学生会学不好这些内容呢。经过十几年的高中地理教学,本人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一、地理思维及类型  地理思维是指人脑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所进行的由表及里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调整自身学习习惯,独立自主地学习地理,提高自己的地理应用能力。在深刻理
摘要:中考命题依据:课标、考试说明、教材、教学实际。我们知道中考试卷是按《考试说明》来命题的,试卷中易、中、难的试题比例为6:3:1。物理知识点间存在着“纵”与“横”的相互联系。我们在第二轮复习中要以《考试说明》中圈定的知识点为着眼点,围绕考点,突出“重点”,进行恰当的适应性训练或模拟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掌握一个度和量。  关键词:中考;复习;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