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油青年:Butter Fly=Butterfly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z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油青年会议
  关键词:
  梦想 行动 反思
  Q:为什么叫黄油青年会议?
  A:黄油青年会议(Butter Youth Conference),是从Butter fly=butterfly(蝴蝶)而来的。黄油可以到处抹,梦想可以到处飞。它是青年志团队定期举办的年轻人分享活动,一月一期。每期设立一个主题,邀请不同的年轻人来分享他们的故事,谈论梦想、热爱、正在进行的项目、生活中的思考……会议在提供一个发声和交流的平台的同时,旨在启发和鼓励年轻人独立思考,追求梦想。
  “从重述中寻找共鸣,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发展的可能性。”
  这句话是江舟忆创办“重述”时的梦想,它也被写在“重述”网站的主页上。江舟忆是中国传媒大学大三的学生,在大二的一年,她采访人物,以podcast的载体形式让被采访人的故事与大家分享,她称自己的工作为“重述”。她在一年的“重述”中得到了思考和启发。
  江舟忆的梦想、采访和思考与青年志创办的黄油青年会议的宗旨“梦想行动反思”不谋而合,2012年6月30日,江舟忆来到黄油青年会议所在地青公馆,分享了她的“重述”,让在场的几十位青年看到了生活中的另一个可能。
  都是有故事的普通人
  江舟忆创办“重述”纯属偶然。
  大一时,江舟忆参加了各种会议,结识了很多志愿者,他们当中有的曾去非洲做义工,有的单车川藏线……在她看来,同龄人有自己的想法,做的事情很不一般,她当时就想把这些故事写成一篇篇文章,却担心文字的传播力度小,不能让更多的人读到这些有梦想和激情的经历。此时,江舟忆了解了苹果公司推出的podcast,这让她眼前一亮,“podcast就像博客,不用花很多时间,有人发现我的podcast订阅后,故事就能定期推送到对方的手机上。”江舟忆梦想着采访同龄人,把他们的故事录下来后,podcast传播出去,“面对面的声音肯定比文字更有感染力。”
  青年志团队举办黄油青年会议,也正是看中了青年人的激情与梦想。
  黄油青年会议主理杨雁清(Candy)告诉记者,青年志是专门研究青年文化的机构。2008年,青年志因为一个研究项目去了全国多所大学,了解大学生们的生活状态与梦想。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发现,很多大学生面临很多的困惑与迷茫,并不能很好地享受大学生活。同时,青年志在研究工作中也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年轻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状态与想法。青年志开始邀请不同青年来分享生活、梦想和正在做的有趣的事情。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青年有机会认真地谈论与思考梦想,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可能。“Butter can fly,黄油可以到处抹,梦想也到处飞” 杨雁清解释黄油青年会议这个名字的由来。
  到黄油青年会议来分享故事的人要有“梦想行动反思”,故事既可以是成功的,也可以是失败的,“去西藏,体会在路上战胜困难;在北京,对日常生活思考……我们希望有一个让普通人表达故事的平台,让更多人看到不同个体的状态。当时,国内确实没有太多这样的分享活动。大学虽有讲座,可是很多演讲人很高端,比如成功人士。大学生们知道,这些人离他们很远。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会严肃地谈论梦想、讨论生活的意义,但是,我们希望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想法。”从一开始,黄油青年会议定位——选择有故事的青年都是普通人。“这种选择没有标准,可能对生活有思考,可能做的事有意思,可能做的事对生活产生了影响,总之,这些人离大学生不那么远,让听众觉得,‘噢,原来我也可以做的。’”2009年,黄油青年会议成立了。
  如果每一个人都去反思生活,积极地思考,那生活会变得更有意义,从而不再抱怨生活忙,或者生活没有目标,或者存在没有意义。这或许是黄油青年会议的梦想。
  听众都觉得是讲自己的事
  来黄油青年会议演讲的青年,并不是吹嘘成就或者梦想,而是分享自己都真正干了些什么,以及从中得到的思考。从黄油青年会议的创办之初,杨雁清就投入到了会议的组织工作中。刚开始,黄油青年会议“杀熟”,从朋友开始寻找有梦想的青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黄油青年会议,有的人毛遂自荐,有的人推荐朋友……黄油青年会议开始储备青年。江舟忆便是黄油青年会议在举办的一次活动时认识、储备的。
  2012年1月,黄油青年会议受邀参加香港的MaD大会。与平时由五六名青年分享故事的形式不同,在场的八十多位青年都分享了各自的故事——在过去一年自己最大的改变。“我就讲了自己的podcast重述。”江舟忆说。事隔半年,黄油青年会议联系了江舟忆,了解了她“重述”项目的进展后,邀请江舟忆来黄油青年会议分享——《从重述中寻找共鸣》。
  在大二的一年,江舟忆利用暑期打工赚的钱,买录音笔,租用服务器,创办了自己的网站。虽然一年中只采访了14个对象,但是,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工作,都是一点一滴做起来的。通过这件事,江舟忆重新思考了梦想,她认为“梦想不是用来说的,执行力最重要。”曾有个朋友向江舟忆推荐了一个在北大校门口贩卖梦想的人,这个奇特的新闻素材引起了江舟忆的注意,她请朋友帮着录一期人物采访放到网站上。听完朋友录的访谈后,江舟忆大失所望,“不能说是骗子,却是一个打着梦想旗号贩卖梦想的形式主义者。这个人的本质是为了出名,搞一个行为艺术。我要的是实打实的经历,看中的是做了什么,而不是站在大学门口高呼贩卖梦想。”调研贵州隆里生态博物馆的笑笑、从环境工程到非营利组织管理的乐实……一年中,江舟忆分享了14位不同轨迹的故事,每期都有七八千的下载量。
  在黄油青年会议里,像江舟忆一样的普通青年还有很多。两年来,黄油青年会议共举办了22期会议,115名青年分享了自己的故事。除了要找到这些青年,杨雁清的一项工作是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在15分钟内分享最有趣的故事和最有意义的观点。这绝不是件容易的差事,杨雁清经常遇到“谦虚”青年,声称自己所做的事情并没有那么“一点儿也不值得说”。桑巴亚鼓手吴彤便是其中一位,这是位自称在鼓队里“混”了四年的女孩“南郭桑巴彤”。   吴彤在桑巴亚鼓队坚持打鼓四年。最开始当她接到杨雁清的邀请电话时,她拒绝了。在演讲中她说:“因为来黄油(青年)会议讲故事的人,都是有过真正地沉醉做一件事,可我在桑巴亚呆了这么久始终在拒绝。”杨雁清对她说:“桑巴亚鼓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你用四年学习打鼓,一定有所收获,你可以分享小故事。比如,为什么要学这个?学鼓过程中的有趣故事?从这个兴趣爱好中的收获和反思?围绕这三点就行。”后来,吴彤做了PPT,来到了黄油青年会议会场。虽然在演讲的一开始,她就声称自己是当天最弱的演讲者,演讲的途中还由于紧张、流汗一度中断,但是,她的故事却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在场的听众,“她讲的故事太真实了,每一位听众都觉得在讲述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为什么坚持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她战胜困难的故事像是对每一位在场的听众说的——吴彤能坚持我为什么不能?”
  杨雁清认为:“参与黄油青年会议的人可能有个共同点——真正热爱生活。只有热爱生活,才可能寻求改变生活,去寻找让生活变得更精彩的养分。”而这些青年所做的有很多与生活相关。杨雁清曾邀请了一位向往大自然的青年,她在北六环租了个小院子,不但自己住,还呼吁一帮人前来种花、种草,周末在小院子里读书、喝茶、谈论兴趣爱好,“这个项目不是她的工作,也不会给他带收益,只是让生活有更多的乐趣,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观。”
  会议扩展到工坊
  每次要举办黄油青年会议,杨雁清都会提前在青年志网站上发布信息,邀请大家免费参加,“我们希望黄油青年会议像吸引力法则那样,让热爱生活的人主动参加。”
  刚开始,黄油青年会议并没有主题,五六名演讲青年各自述说自己的故事。后来,黄油青年会议的形式多样,有时会围绕小主题开展。比如美食、音乐、设计,黄油邀请在这些领域有梦想行动思考的青年来分享他们的故事。最近的一次黄油青年会议是围绕音乐展开的,6名青年中有曲折办“糖蒜广播”(podcast)的;有文科生成了音乐科技极客,做出了自己的电子卡祖笛;有音乐爱好者创办了拥有10万以上粉丝的在线社区,宣传hip-hop……
  虽然都在讲音乐,每个演讲青年却从不同角度,诠释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及对生活的理解。这场围绕音乐的黄油青年会议从不同的维度,向听众传递在音乐上有很多选择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但包含着6位青年克服种种困难坚守爱好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向听众指出——如果对音乐或其他事物感兴趣,应该更多地思考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如何承担更重要的社会责任,即使是一个小兴趣,也能展现大的社会责任。
  除了演讲和现场提问环节,杨雁清还发现,有的听众希望跟演讲青年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体验他们做过的事情。黄油青年会议便开发了黄油工坊,让演讲的青年在现场拥有自己的展示空间,当演讲结束后,让现场观众体验。有一次,黄油青年会议的主题围绕美食,其中有一个演讲青年做有机农夫市集,推广有机食品,他把市集带进了会场,让大家亲身感受。为了让更多大学生聆听这些青年的梦想和故事,黄油青年会议计划于2012年秋天走进校园,开展黄油校园行。
  故事分享、工坊、校园行……黄油青年会议所做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活中的更多可能性,从中得到启发。梦想是青年讨论的永恒话题。杨雁清还发现,现在的青年更勇敢,不再把梦想停留于口号,他们更注重行动,“以前的青年说I dream to,就是有一个梦想。现在,他们行动力更强,愿意尝试各种各样的梦想。梦想的领域也更广,更具多样性。比如,以前的公益大多指支教等,现在,公益和摇滚结合,公益和科技融合……这就是有意思的变化。”
  这种变化也给黄油青年会议等分享类活动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反思再反思
  当越来越多的人被其他青年的梦想激发起热情时,2012年夏天,江舟忆从忙碌的podcast“重述”中静了下来,陷入了思考——这种对梦想的追逐是玩概念?还是装励志?
  江舟忆并不是无的放矢,黄油青年会议、万有青年会、香港MaD全会……她征战南北参加了各种青年会,可以说是青年会控。在大多数的活动上,现场观众被台上演讲者的故事弄得激动不已,“‘我也可以像演讲者一样,打破生活、搞创新。’但是,可能听过之后大多数人都忘了曾发的誓言。”江舟忆还认为,不是所有的演讲者都很优秀,“很多分享者为了炫耀讲故事。比如休学一年走了很多地方,途中遭遇了抢劫。”这些故事的确让听众觉得演讲者有勇气,但是,江舟忆分析后发现有些故事并没有体现太多的思考,“这样的演讲我听过几场,除了激发叛逆心理外,真的没有收获。”
  从大一接触不同的人萌发创办podcast“重述”,到大二采访了14个对象……这些交流让江舟忆知道了梦想的存在,了解了生活中的其他可能性,“我当时也很激动,觉得自己被生活困住了。”在“重述”中,江舟忆也提出了类似“make a difference”的概念,当她静下来时,她反问自己:是不是过于强调这些概念?这些并不是度过大学的唯一方式。“我们要传达的这种价值观就一定对吗?在做出休学骑单车环游等时,我们是否从家庭、父母、职业生涯的角度来思考这些事情吗?我还想,我们的目的曾是告诉其他人生活中有更多的可能性,其实,我们并没有告诉,而是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做。比如,没有告诉被我们鄙视的那种生活也是另一种可能性。”梦想青年、志愿青年、文艺青年……在江舟忆看来,遭人鄙视的学霸青年也很好玩。“我觉得,梦想和行动并不是唯一要强调的东西。”江舟忆说。
  其实,江舟忆的深思正是黄油青年会议所提倡的——梦想、行动和思考。
其他文献
2018年11月29日,全球數字保存领域的专家齐聚荷兰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参加2018年“数字保存奖”颁奖典礼。该奖项是由全球数字保存联盟(Digital Preservation Coalition)发起的国际评选,旨在表彰全球数字保存领域具有创新性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研究项目及团队。此次,爱尔兰电影档案馆的“Loopline电影档案数字保存”项目斩获本年度“数字遗产保护奖”,“伦敦铁
两个前辈申请大学的故事    林书豪    “他是队员中身体素质最差的那一个。”  哈佛大学篮球教练曾对大一的林书豪做出这样的评价。正是由于这一点,林书豪在高中毕业申请一批篮球好的高校时都被拒了。但是,哈佛大学看到了另一点:林书豪打球用的是脑子。就这样,林书豪没上成梦寐以求的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来到了哈佛大学。  “哈佛招收林书豪体现了美国知名大学招收大学生的一个标准:找领导人才。”龙
如近日,一名北京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在未名BBS的匿名板块上发出这样一个帖子,题为“你们的父母也这么想吗?”。作者在帖中写道:“爸爸,对不起,我北大毕业,但我没能挣大钱、当大官??本人,今年小硕毕业,找了份起薪8000多元/月、年底会有些奖金的工作。未来会有些许上升空间,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本来对物质没有太多期望,但是我爸爸早就在亲戚面前夸下海口,大约是我每年赚上百万毫无压力之类??知道我的off
有一次看书,看到某某文化大师说的一句话,大为叹服,他以纵横北上广三地的资深人士的口吻说,北京就是一个圈,上海就是一个滩,广州就是一个墟。    何谓之墟?就是集市,来来往往,热热闹闹,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天黑一下,做鸟兽散,广州就是这么一个“无情”的地方,它是珠三角,不,整个东南亚最大的批发市场,几乎所有的精品批发以及小件批发市场都在广州落着脚,你买任何东西都可以寻到一个专业的批发调拨,所以在广州
为什么写,怎么写  我越界得不太成功,有不少批评的声音。当初我在写《中国在梁庄》的时候,就被说太抒情、文学化,但对自己来说,抒情是一种必要。如果我当初写一个纯粹客观的梁庄,估计就没什么人关注了。我踏上梁庄土地那一刻起,村口的老槐树、青石板路、老人,我看到的都不是他们现在的面貌,而是过去、背后。这是叠加的空间、岁月的质感。  在《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里面,我都用了口述的方式。口述是艰难选择后的
北大的邻校清华大学,早就确定了校花是紫荆和白丁香,紫色和白色因而也成为了清华的校色。2010年,中关村大街上另一所著名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也确定玉兰花为校花。但北大却一直没有校花,连校训、校歌都没有,有人把这视为北大宽容自由、洒脱不羁的象征。  可是,作为一位北大校友兼植物爱好者,我总不禁问自己:如果一定要选一种植物出来作为北大的校花,你会选什么呢?现在我已经给这个问题找到了明确答案:如果我要选北大校
前段时间,阅读了《经济学人》的文章《海龟的困境》(Plight of the sea turtles)。  文章从宏观到微观,谈论中国留学生从海龟到海带,经历了从香饽饽到被人才市场拒绝的过山车命运。我接触了许多中国学生,很多人都默认出国留学这条路,感觉只有从国外拿到一个文凭才安心。只求出国留学、拒绝中国的大学,这是盲目的崇拜。读大学,为的是提高竞争力。以后,这种竞争力将渐渐从技术层面消失,聚焦于了
2011年对茅艳雯同学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这一年,钱学森这个名字,成了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全部关键词。  在钱会钱馆的日子  2009年钱学森溘然长逝。听闻学长逝去,茅艳雯十分悲伤,她默默地在学森路上系上黄丝带寄托自己的哀思。但同时,她也非常感怀,身为一名交大人,自己一直能够为有钱学长这样杰出的校友而骄傲和自豪,对钱学森精神的理解也较同龄人有更多一份感触。  正是怀揣着对学长的无比崇敬之情,
摘 要:学界对殷墟甲骨卜辞是否“档案”存在较大分歧。根据殷墟甲骨卜辞的内容、载体、出土情况以及殷商史等材料,对比殷墟甲骨卜辞和档案的属性,把殷墟甲骨占卜之后的处理过程分为“甲骨档案期”和“甲骨埋藏期”两个阶段,证明了殷墟甲骨卜辞的性质在两个阶段各有不同,分别属于“甲骨档案”和“埋藏品”。  关键词:殷墟甲骨卜辞;性质;甲骨档案期;甲骨埋藏期  Abstract: There are great d
大学APP,功能很强大  《中国大学生微博发展报告》提到,截至6月底,新浪微博的大学校园用户数已逾3000万,高校日使用用户超过1000万,微博已经改变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大学生使用微博时间的统计显示,从下午6点起,微博发布量开始走向高峰,并在晚上10点到11点之间达到峰值。此外,每天中午12点左右,也会出现一个小高峰。微博使用已然普遍,有高校还推出APP服务!如厦大APP,功能很齐全,可以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