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赣州市旅游资源丰富,但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却远远低于同类地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做大作强旅游业对于全市乃至全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客观评价赣州市旅游业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期为如何抓住机遇促进旅游大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原中央苏区;赣州市;旅游
一、赣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赣州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赣州地区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全市有AAAAA级旅游区1个,国家AAAA级旅游区3个;国家AAAA级风景区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森林公园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其他省级风景名胜区及文物保护区近200个。
另一方面,赣州市地广人多,与香港、广州、深圳、厦门等地均相距450公里左右。以赣州为中心,200公里为半径,有赣粤闽湘四省九个城市,4000万人口,又紧靠福建、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2015年底赣瑞龙动车的开通,以及赣深高铁的规划启动,近一步拉近了赣州与沿海地区的地域距离,赣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地缘优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
二、赣州市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赣南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和高品位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赣州是著名的客家文化摇篮,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多年来,赣南地区围绕着“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生态家园”“世界橙乡”“堪舆圣地”六大旅游名片,形成了一批精品旅游项目。
(二)劣势分析
虽然自《若干意见》出台以来赣州市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江西省整体旅游经济中以每年近30%的增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从全省范围上看赣州18县市土地面积约为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但旅游收入仅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3%,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产出都仍然比较落后。
(三)机遇分析
1.“一带一路”带来的周边辐射效应机遇。2015年5月,江西省在《江西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实施方案》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明确指出了要“体现江西特色”,实现“绿色崛起”,努力“打好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客家摇篮赣州”将能充分把握地处广东、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周边所带来的辐射效应,通过“一带一路”的难得历史机遇,将为赣州市旅游业大发展、快发展带来多重利好。
2.交通地域优势日趋显著。经过近十年的建设,赣南已基本形成以赣州市区为中心,四通八达的国家级公路交织成网,京九铁路纵贯南北;2015年12月,赣龙铁路动车正式开通,赣州正式融入厦漳泉地区3小时生活圈;赣深高铁开工,预示着赣州即将融入珠三角地区2小时生活圈。
(四)威胁分析
1.区域竞争的挑战。目前大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热潮,区域间竞争日益激烈。周边城市福建龙岩、漳州、广东河源、惠州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战略位置优越,吸引了大量深圳、广州、港澳台、厦门、福州等地高端消费人群,对赣州地区的虹吸效应显著。
2.交通便利的挑战。目前,赣州是江西省倒数第二个开通动车的地级市;动车高铁交通刚刚起步,与频临旅游城市相比并无优势,出行阻力给赣州市旅游业发展设置了屏障。
3.行风新政的挑战。在国家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厉行勤俭节约、抵制铺张浪费”严规下,公务、商务为主的中上和高端消费大幅减少,公务和会议旅游消费明显减少,对赣州市旅游产业带来一定影響。
三、改进意见
(1)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为契机,紧密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赣州旅游产业,全力打造四省通瞿的区域性旅游中心。整合旅游资源,编制精品旅游路线,提升旅游产品的内涵和竞争力。依托赣州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资源优势,推行“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赣南特色文化和生态休闲旅游,加快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建设,形成文化休闲中心和会务商务中心。充分利用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和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造对接粤港澳、闽台地区的旅游后花园。
(2)围绕“绿色崛起”主题,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铁路、航运、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争取国家、省政策性投资;继续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加赣州市财政投入且增速应达30%;强化争取上级支持、招商引资输入、本级财政配套、金融借贷、存量盘活多元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市区至景区、景区至景区的高级公路;培育开通新航线;增停车场数量和完善公路沿线医疗等设施,推进互联互通,努力打造无障碍旅游圈。
(3)推动体制和机制创新,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可以借鉴旅游经济成熟地区的成功模式,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委托经营,通过股份制改造组建旅游集团总公司,内设旅行社等产业集团,将十八个县市景区景点组合抱团,将原来分散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集中统一规划、保护开发、整体促销,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推动旅游事业向旅游产业转变。
(4)做大做强旅游企业,培养人才提升服务水平。要制定税费优惠政策,对AAA级以上景区、星级饭店和规模以上旅行社实行政策扶持,税费减免,金融帮扶;支持旅行社通过重组、股份并购、集团运转等形式扩大规模。人才匮乏方面,应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一是发挥办学优势,通过与赣南师范大学人文旅游等专业的订单生培养等方式培养本土人才;对在岗人员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在职培养提升素质;推行导游持证上岗、监管制度优化服务。二是引进旅游经济发达地区的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琳,钟业喜,文玉钊.高铁时代赣南原中央苏区空间结构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
[2]恩超.赣南客家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J].当代旅游(学术版),2011(6).
[3]赣州市人民政府.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赣市府发〔2011〕24号.
[4]罗勇.论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J].赣南师范学院学,2001(1).
项目基金:2016年度赣州市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16295
关键词:“一带一路”;原中央苏区;赣州市;旅游
一、赣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赣州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赣州地区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全市有AAAAA级旅游区1个,国家AAAA级旅游区3个;国家AAAA级风景区1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森林公园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其他省级风景名胜区及文物保护区近200个。
另一方面,赣州市地广人多,与香港、广州、深圳、厦门等地均相距450公里左右。以赣州为中心,200公里为半径,有赣粤闽湘四省九个城市,4000万人口,又紧靠福建、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2015年底赣瑞龙动车的开通,以及赣深高铁的规划启动,近一步拉近了赣州与沿海地区的地域距离,赣州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地缘优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
二、赣州市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赣南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和高品位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赣州是著名的客家文化摇篮,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多年来,赣南地区围绕着“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生态家园”“世界橙乡”“堪舆圣地”六大旅游名片,形成了一批精品旅游项目。
(二)劣势分析
虽然自《若干意见》出台以来赣州市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江西省整体旅游经济中以每年近30%的增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从全省范围上看赣州18县市土地面积约为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但旅游收入仅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3%,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产出都仍然比较落后。
(三)机遇分析
1.“一带一路”带来的周边辐射效应机遇。2015年5月,江西省在《江西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实施方案》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明确指出了要“体现江西特色”,实现“绿色崛起”,努力“打好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客家摇篮赣州”将能充分把握地处广东、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周边所带来的辐射效应,通过“一带一路”的难得历史机遇,将为赣州市旅游业大发展、快发展带来多重利好。
2.交通地域优势日趋显著。经过近十年的建设,赣南已基本形成以赣州市区为中心,四通八达的国家级公路交织成网,京九铁路纵贯南北;2015年12月,赣龙铁路动车正式开通,赣州正式融入厦漳泉地区3小时生活圈;赣深高铁开工,预示着赣州即将融入珠三角地区2小时生活圈。
(四)威胁分析
1.区域竞争的挑战。目前大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热潮,区域间竞争日益激烈。周边城市福建龙岩、漳州、广东河源、惠州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战略位置优越,吸引了大量深圳、广州、港澳台、厦门、福州等地高端消费人群,对赣州地区的虹吸效应显著。
2.交通便利的挑战。目前,赣州是江西省倒数第二个开通动车的地级市;动车高铁交通刚刚起步,与频临旅游城市相比并无优势,出行阻力给赣州市旅游业发展设置了屏障。
3.行风新政的挑战。在国家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厉行勤俭节约、抵制铺张浪费”严规下,公务、商务为主的中上和高端消费大幅减少,公务和会议旅游消费明显减少,对赣州市旅游产业带来一定影響。
三、改进意见
(1)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为契机,紧密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赣州旅游产业,全力打造四省通瞿的区域性旅游中心。整合旅游资源,编制精品旅游路线,提升旅游产品的内涵和竞争力。依托赣州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资源优势,推行“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赣南特色文化和生态休闲旅游,加快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建设,形成文化休闲中心和会务商务中心。充分利用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和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造对接粤港澳、闽台地区的旅游后花园。
(2)围绕“绿色崛起”主题,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铁路、航运、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争取国家、省政策性投资;继续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加赣州市财政投入且增速应达30%;强化争取上级支持、招商引资输入、本级财政配套、金融借贷、存量盘活多元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市区至景区、景区至景区的高级公路;培育开通新航线;增停车场数量和完善公路沿线医疗等设施,推进互联互通,努力打造无障碍旅游圈。
(3)推动体制和机制创新,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可以借鉴旅游经济成熟地区的成功模式,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委托经营,通过股份制改造组建旅游集团总公司,内设旅行社等产业集团,将十八个县市景区景点组合抱团,将原来分散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集中统一规划、保护开发、整体促销,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推动旅游事业向旅游产业转变。
(4)做大做强旅游企业,培养人才提升服务水平。要制定税费优惠政策,对AAA级以上景区、星级饭店和规模以上旅行社实行政策扶持,税费减免,金融帮扶;支持旅行社通过重组、股份并购、集团运转等形式扩大规模。人才匮乏方面,应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一是发挥办学优势,通过与赣南师范大学人文旅游等专业的订单生培养等方式培养本土人才;对在岗人员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在职培养提升素质;推行导游持证上岗、监管制度优化服务。二是引进旅游经济发达地区的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琳,钟业喜,文玉钊.高铁时代赣南原中央苏区空间结构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
[2]恩超.赣南客家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J].当代旅游(学术版),2011(6).
[3]赣州市人民政府.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赣市府发〔2011〕24号.
[4]罗勇.论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J].赣南师范学院学,2001(1).
项目基金:2016年度赣州市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16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