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的诗意课堂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waiyu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俞赛琼老师在“浙派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教学《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示范课,这是苏轼流放黄州时写的一首词,对这首词的理解,学界是存在着一定争议的。因此,怎样引导初中学生恰当地理解这首词的内涵及词人的思想感情是有一定难度的。俞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迎难而上,根据学生的原有起点恰当定位,巧妙引导,由浅入深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下面只着重谈两点听课感受。
  一、灵动
  灵动在于教学环节的设计既有层次,又自然流畅。首先是初读,着眼于夯实基础,如积累词汇,进而促成最初印象,形成整体感知。接着是品读,抓住关键词语深入词人的心境,引导学生的理解从外在的“寂寞的身影”发展到内在的“孤独的心境”,并据此和词人对话。最后是联读,阅读词人同时期的另一首作品,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并非是偶然的触景生情,而是因环境、个性、人生经历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一致性,从而达到对诗词主旨的认识:“从痛苦、孤独到自省、彻悟,再到超越、旷达。”环节简洁清晰,环环相扣,理解层层深入。
  灵动在于对学生的学习给予热情鼓励,准确评价,灵活引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有时会出现差错,有时会感悟肤浅,有时甚至会出现误解,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也是教师教学最应该着力的地方。有些教师对这些现象或者缺乏敏感,或者没有办法加以引导,只能选择符合自己教案设计的学生的学习反应来推进教学,无视不符合自己教学设计的学生的学习反应。这样的教学其实是低效的。俞老师面对学生学习出现的错误采用换一个角度加以提醒,引导学生从错誤走向正确;对学生理解肤浅则提供线索加以启发,如“如果再具体一点,我们还能加上季节,看出来了吗?”让学生的理解变得更为丰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理解得比较到位时,俞老师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随感式的学习进行反思:“说得真好,你比其他同学理解得更深刻。怎么做到的?”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并从中总结、提炼出学习方法。俞老师经常注意鼓励学生的学习,不但及时表扬学生学习好的表现,并指出好在哪里,如“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通过短短44个字不仅读出了画面,更读出了心境”等。
  灵动还在于针对古诗词的文体特质,灵活采用多样的朗读感悟教学方法。有“轻声齐读”,有对照注释默读,有多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有变换诗词形式的对比朗读,还有师生分工配合朗读。正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来引导学生感受诗词内容,体验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诗意
  诗意在于注重引导学生想象。观看语文课堂教学,有时会发现一堂语文课师生自始至终都在进行分析和解释,甚至有的整堂诗歌教学,师生都没有进入想象的环节。俞老师在启迪学生理解诗歌内涵的起始阶段,就马上引导学生注意诗词所呈现的画面,提示学生:“你在图中看到了些什么?”这样,学生就进入了形象思维路径,不是急于去分析和解释,而是去想象和描绘:“我看到了一个寂寞的身影”,“我在读的时候脑海里想象着这样一个画面:一个人,站在黑夜里,头顶残月,看着自己的影子”。虽然学生的初步想象并不完全达意,但这是珍贵的阅读初感,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涵的基石。俞老师在后续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的时候仍然不忘提醒学生:“我们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把词的第一句再来读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类文本教学的重要任务。
  诗意在于注重引发学生的体验感受。在这节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了俞老师有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体验感受诗歌形象,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验感受词人的感情,有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来体验感受词人的心境,等等。诗意正是在体验感受中逐渐丰满起来。
  诗意在于注意语言的生动性。俞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简练,又不失形象生动。“孤鸿失群,幽人失志,鸿回头,人回首,惊魂未定的苏轼来到黄州,有遗憾无处可说,没有人能理解”,这是一个小环节的小结语言。“从痛苦、孤独到自省、彻悟,再到超越、旷达,苏轼在黄州感受到了生命最真实的孤独,在逆境中找到了最本真的自己。从养尊处优的士大夫到胸怀天下的文化巨人,他用强大的心理调适让内心的枯井流出了中华文化的汩汩清泉”,这是整堂课的总结语言,点睛之语,形象生动。如果能让学生长期在诗意的语言中熏陶,自然就会潜移默化地积累丰富而生动的语料。
  这就是俞老师在努力追求的灵动、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群诗教学首先应该是诗词教学,旨在学习古诗词语言,重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言语的理解、感悟、鉴赏和评析能力。所以群诗教学应树立文体教学意识、语文实践意识。同时,群诗教学又不只是诗词教学,还应树立“群”训练意识和“群”思维意识。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群诗教学;柳永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通过18类“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语文课程结构,彰显了“群”学习的学科理念。笔者曾在浙
期刊
摘 要:基于“环境搭建”即在建立文本“类”意识的基础之上鉴赏作品,可减少阅读者对文本内容解构的阻力,深化阅读者对文本的建构。寻“用”归“类”和随“文”辨“类”是在辨别文本的“类”时可采用的两种策略。相较于传统的单篇的阅读方式,“类”的阅读通过整合、归纳、提炼,拓展了阅读的空间,构建了一个相对开放又有“径”可循的阅读教学指导形态。   关键词:阅读教学;环境搭建;教学策略  一般而言,阅读鉴赏作品
期刊
摘 要:《小狗包弟》是巴金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现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却往往忽视隐藏在其中的“良知呼唤”问題。借助于海德格尔的良知现象学分析,会发现作者的自责和忏悔正是来自于作者的良知。良知告诉“我”,“我”不应该把包弟送向死亡,“我”是有罪责的。在良知呼唤中,那个被日常生活遮蔽着的、沉沦于世的“我”就被唤醒了。被良知唤醒的“我”也就是本真此在的“我”,
期刊
胡奇良,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青年语文教师发展课题组成员,绍兴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绍兴市学科教研大组(学科教学研究核心组)成员,绍兴市“考试与评价”项目组成员,绍兴市首届中小学教科研指导工作委员会成员。2015年8月—2017年1月在新疆阿克苏阿瓦提县第四中学支教。现就职于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曾获“鲁迅作品教与学”征文比赛全国二等奖,浙江省“学科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主题论文评比一等奖,绍兴市青
期刊
2017年底,90岁高龄的文学巨擘余光中先生逝世,海内外文坛“余粉”们纷纷举行各类悼念活动来纪念这位文学大师。那么,高一学生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纪念他呢?  2018年初,教育部正式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并确定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
期刊
【教學背景】  古诗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具有难点多、份额重的特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回归与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广大的一线教师也都密切关注着本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相关话题。怎样抓牢“言”去深入地品“文”,从而最终达到“以文化人”的目标是笔者在教学中始终探索的一个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的一首词。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苏
期刊
摘 要:“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需明确“整本书”的选取原则,选定“整本书阅读”的篇目,编写“整本书阅读”的校本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整本书阅读”的课型及其实施方式、评价方式。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教学;课型  “整本书阅读”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设定的学习任务群之一走进中学语文课堂,引发了众多教师的关注和思考。其实,“整本书阅读”列入语文
期刊
摘 要:诗歌是集情感、美感和文化性于一身的文体,而中华民族最灿烂的诗歌文化,往往被初中教学“雪藏”。初中诗歌教学,应结合统编教材对诗歌内容的编排,倡导生活与诗同行,引导文化与诗同行,指导创造与诗同行,指导学生学会教材倡导的读书方法和阅读策略。   关键词:诗歌教学;统编教材;生活;文化;创造  诗歌是集情感、美感和文化性于一身的文体。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诗歌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乐教”与“乐学”的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