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教育发展下所产生的教育异化导致了教师幸福的缺失。本文从教育与教育目的异化,教育与教育价值、人的生命价值异化两个维度阐述了教育异化下教师幸福缺失的原因与表现。文中指出构建社会基础、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是应对教育异化下教师幸福缺失的根本路径。
关键词异化 教育异化 教师幸福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189-02
一、异化、教育异化、教师幸福概念界定
异化一词的法文是“ali€閚er”(动词)和“ali€閚ation”(名词),其本义是“转让”或“出卖”。这里主要强调马克思的“异化”概念。马克思的“异化”指的是一种特定的关系——建立在人及其活动产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与自身的创造物相对立,这种对立的结果是“人在劳动中消耗的理论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教育本身的定义就是通过上一代对下一代传授知识,使得人类能够更好的生存下去,并且不断发展的工具。教育只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而非目的。但是教育一旦变成了一种目的,“为教而教”而不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反过来就会制约人的发展,那么这就是“教育异化”。
对于教师幸福的定义,众说纷纭。叔本华认为健康就是幸福;费尔巴哈认为生命本身就是幸福;杜威认为不断成功就是幸福。综合以上几种观点,我们认为教师幸福是指在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的精神幸福,它的终极追求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能够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
二、教育异化下教师幸福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从教育异化产生过程来看,是教育与教育目的相异化状态下教师幸福的缺失
教育自产生以来,最初的教育目的就是把历史所积累的全人类宝贵的经验、庞大的知识财富以一种最合理的、最便捷的方式传递给后代,使人们得以更好的生存下去并且不断的发展进步,从而使人们过上更美好和幸福的生活。因此教育的目的是以人为本的,它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逐渐背离了它最初的目的。正如卢梭说,“一种良好教育的优异成绩就是造就一个有理性的人,正因为这个缘故,人们就企图用理性去教育孩子!这简直是本末倒置,把目的当作了手段,如果孩子们是懂得道理的话,他们就没有受教育的必要了。”教育最初的宗旨是培养人的理性,良好教育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而现在我们把教育当作了最终的目的,为教育而教育,教师正是接受了这种“为教而教”的思想进行教学,这种背离了最终追求目标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只是一大批“学究的装饰品”。当教育培养出来的只是成批的装饰品时,教师实际上已被知识所奴役。于是,他们无形之中就拘泥于书本知识,进行教条主义的教学方式,这是教师把教育奉为最终目的的一个表现方式。
教育目的异化成为教师自我利益的追求,而教育的初始目的渐渐地被忽略和淡忘,评职称、奖金、权力等成了教育的主要目的,拜金主义、科技至上主义等更是把教育目的集结在“钱”、“权力”和“科技”之上,教育目的完全被异化为“为名”、“为利”、“为科技”之类的外在之物。当教师一旦披上了“为名”、“为利”、“为科技”的外衣后,也就意味着教师幸福的精神性丧失,而更多的转向了对于物质、权力的追求。当“教书育人”不再是教师一贯的宗旨后,那么教师所借以依赖的幸福感也就随其迷失了。
(二)从教育异化的结果看,是教育与教育价值、人的生命相异化的教师幸福缺失
第一,教育价值异化下的教师幸福缺失。教育价值本是指教育对人和社会体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以世俗幸福为指标的现代教育却致力于人们的种种功利需求和解放人的物质欲望,教育成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成为单纯的谋生手段。教师原本是园丁、蜡烛的代名词,是不求回报,只愿桃李满天下的无私奉献的写照。现在却由人类灵魂工程师蜕变成为精神杀手,教师无形中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当教师充当刽子手这一角色时,正是现代教育异化最真实的写照,教师不再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自由成长,而更多的是考虑升学率、学生成绩、个人教学成绩等没有血肉的指标。教育成为了教师追求物质上满足的工具,教师幸福也就无从谈起。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不辞辛苦、废寝忘食的写教案、备课、甚至牺牲自己的课外时间来帮学生补课,换来的却是学生不尽的抱怨、诅咒,这实在与教师的初衷相违背。显然,教师如此的良苦用心,恐怕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跟随那面光彩夺目的高考旗帜而动。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高考这根指挥棒的鞭策下,对于教师幸福的追求几乎早已束之高阁。
放眼现实生活,教师种种的知识和能力都被贴上了无形的有价标签,教育价值不再是通过对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等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各种各样花哨的教学形式,课题研究成果,创新教育等来表现。为此,教师们便想尽办法改革创新、课题研究,具体反映出来的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教学形式越来越花哨,多媒体技术越用越高端,急功近利的喧嚣,浮躁的学术研究,没有科学依据的瞎指挥往往打着教改的旗号大行其道。”最终的结果是教育被庸俗化、功利化,不但阻碍了教育改革,无形中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进一步恶化,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很难获得幸福。
总之“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端,一个是学问成了和的工具,失掉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以为唯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因此产生的结果是人类尊严的丧失。”既然人类尊严都丧失了,那依赖于尊严基础之上的教师幸福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第二,人的生命异化下的教师幸福缺失。教育使人类生命得以最完美的方式存续,使人们在生命的旅途中充满幸福,它给我们指明了人生最幸福的道路。正如爱弥尔的老师所说“我按照自然的道路前进,以便它给我指出通往幸福的道路。我最后发现,自然的道路就是幸福的道路,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按照这条道路前进了。”而今,教育却逐渐与人的生命相疏离,教育指明的道路已经不再是自然的,而是在功利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考试领导教育”的教育思想,滋生出了应试教育的温床,为应试教育提供了潜在的市场,再加上当前的素质教育体制还很不完善,教育更加容易受到功利心的驱使,唯利是图。教育的任务显然也随之蜕化成为为学生提供一种实现教育功利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与生命无关的知识。因此,教师所谓的“教书育人”也就被贴上了功利的标签,他们的教学一方面只注重刻板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又抛弃了教育中最注重的对“做人”的教育。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幸福最重要因素的教师职业价值幸福在实践中几乎没有任何体现。当教育走向了非自然的道路,教育便也成为鲜活生命的沉重负担,人的生命被异化为知识碎片,消磨了人的个性,教师和学生都形如机器。
三、教育异化下教师幸福缺失的应对路径
(一)反思教育内涵,重建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建立教师幸福的社会基础
教育内涵不清,及由此而产生的教育目的异化、教育价值异化是导致教师幸福缺失的重要因素。全社会要从思想上、认识上反思教育的内涵,必须认识到教育本身是传授知识,促进人类更好生存的手段,是为人的发展服务。其次,在科学认识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必须反思教育的目的与价值。要让人们摒弃教育目的的功利化色彩,重建其真正的教育目的,即把历史所积累的全人类宝贵的经验、庞大的知识财富以一种最合理的、最便捷的方式传递给后代,使人们得以更好的生存下去并且不断的发展进步,从而使人们过上更美好和幸福的生活。而不是狭隘的为个人私利服务,不是为老师私利服务,也不是为学生个体服务。最后,重新审视当前的教育价值,矫正人们的错误认识,建构新的教育价值,也就是对人和社会的积极意义。只有通过反思教育内涵,重建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才能建立起教师幸福的社会基础。
(二)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质量,建立教师幸福的物质基础
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最低需求是生理需求,也就是要解决温饱问题,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满足了较低的需求才会逐渐上升的最高需求,即自我实现的需求。 教师也是人,也有作为人的基本需求。他们首先要解决好自己的基本生活问题,即满足了生理需求,才会更好的投入工作,为教育奉献自己,真正教育好学生。因此,从满足教师基本需求出发,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质量,让教师拥有丰裕的物质生活,他们才不迫于生存压力而教书会,不再为“五斗米而折腰”。这时教师才会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中,真正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以实现学生成长和自身价值为工作动力和动机,积极对待自己的职业,真正的爱上教育,从中教育中得以自我实现,从而收获成功和幸福。教师待遇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才能为教师幸福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以人为本,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建立教师幸福的精神基础
学校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当今教育最主要的方式,承担着教育的重大任务。然而一些僵化和非人性的学校管理机制阻碍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在具体操作层面强化了教育的异化,如学校过分强调以学生成绩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把学生成绩与教师职称直接挂钩等。因此,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更多的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立足学校实际,建立起全面反映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多层次、立体化和人性化的教师评价机制。这才能促使教师更好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从学生全面发展的成就中更好的实现自身的教师价值,在公正、公平的评价机制下保持心里平衡,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真正建立起教师幸福的精神基础。
四、结语
教育异化现象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导致教师幸福的缺失。教育异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消除教育异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为从源头让教师从根本上获得真正幸福,必须正确分析现阶段教育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反思当前的教育内涵、教育目的、教育价值等,剔除滋生教育异化的社会土壤,满足教师基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从而为教师幸福建立起各种必要基础,教师幸福才成为可能。
注释: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
②⑤卢梭.爱弥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03,676.
③莫忌华. 反思中国教育.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108.
④[英]A·J·汤因比,[日]迟天大作.展望21世纪.北京:国际文化公司.2002.611.
关键词异化 教育异化 教师幸福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189-02
一、异化、教育异化、教师幸福概念界定
异化一词的法文是“ali€閚er”(动词)和“ali€閚ation”(名词),其本义是“转让”或“出卖”。这里主要强调马克思的“异化”概念。马克思的“异化”指的是一种特定的关系——建立在人及其活动产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与自身的创造物相对立,这种对立的结果是“人在劳动中消耗的理论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教育本身的定义就是通过上一代对下一代传授知识,使得人类能够更好的生存下去,并且不断发展的工具。教育只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而非目的。但是教育一旦变成了一种目的,“为教而教”而不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反过来就会制约人的发展,那么这就是“教育异化”。
对于教师幸福的定义,众说纷纭。叔本华认为健康就是幸福;费尔巴哈认为生命本身就是幸福;杜威认为不断成功就是幸福。综合以上几种观点,我们认为教师幸福是指在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的精神幸福,它的终极追求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能够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
二、教育异化下教师幸福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从教育异化产生过程来看,是教育与教育目的相异化状态下教师幸福的缺失
教育自产生以来,最初的教育目的就是把历史所积累的全人类宝贵的经验、庞大的知识财富以一种最合理的、最便捷的方式传递给后代,使人们得以更好的生存下去并且不断的发展进步,从而使人们过上更美好和幸福的生活。因此教育的目的是以人为本的,它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逐渐背离了它最初的目的。正如卢梭说,“一种良好教育的优异成绩就是造就一个有理性的人,正因为这个缘故,人们就企图用理性去教育孩子!这简直是本末倒置,把目的当作了手段,如果孩子们是懂得道理的话,他们就没有受教育的必要了。”教育最初的宗旨是培养人的理性,良好教育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而现在我们把教育当作了最终的目的,为教育而教育,教师正是接受了这种“为教而教”的思想进行教学,这种背离了最终追求目标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只是一大批“学究的装饰品”。当教育培养出来的只是成批的装饰品时,教师实际上已被知识所奴役。于是,他们无形之中就拘泥于书本知识,进行教条主义的教学方式,这是教师把教育奉为最终目的的一个表现方式。
教育目的异化成为教师自我利益的追求,而教育的初始目的渐渐地被忽略和淡忘,评职称、奖金、权力等成了教育的主要目的,拜金主义、科技至上主义等更是把教育目的集结在“钱”、“权力”和“科技”之上,教育目的完全被异化为“为名”、“为利”、“为科技”之类的外在之物。当教师一旦披上了“为名”、“为利”、“为科技”的外衣后,也就意味着教师幸福的精神性丧失,而更多的转向了对于物质、权力的追求。当“教书育人”不再是教师一贯的宗旨后,那么教师所借以依赖的幸福感也就随其迷失了。
(二)从教育异化的结果看,是教育与教育价值、人的生命相异化的教师幸福缺失
第一,教育价值异化下的教师幸福缺失。教育价值本是指教育对人和社会体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以世俗幸福为指标的现代教育却致力于人们的种种功利需求和解放人的物质欲望,教育成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成为单纯的谋生手段。教师原本是园丁、蜡烛的代名词,是不求回报,只愿桃李满天下的无私奉献的写照。现在却由人类灵魂工程师蜕变成为精神杀手,教师无形中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当教师充当刽子手这一角色时,正是现代教育异化最真实的写照,教师不再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自由成长,而更多的是考虑升学率、学生成绩、个人教学成绩等没有血肉的指标。教育成为了教师追求物质上满足的工具,教师幸福也就无从谈起。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不辞辛苦、废寝忘食的写教案、备课、甚至牺牲自己的课外时间来帮学生补课,换来的却是学生不尽的抱怨、诅咒,这实在与教师的初衷相违背。显然,教师如此的良苦用心,恐怕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跟随那面光彩夺目的高考旗帜而动。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高考这根指挥棒的鞭策下,对于教师幸福的追求几乎早已束之高阁。
放眼现实生活,教师种种的知识和能力都被贴上了无形的有价标签,教育价值不再是通过对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等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各种各样花哨的教学形式,课题研究成果,创新教育等来表现。为此,教师们便想尽办法改革创新、课题研究,具体反映出来的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教学形式越来越花哨,多媒体技术越用越高端,急功近利的喧嚣,浮躁的学术研究,没有科学依据的瞎指挥往往打着教改的旗号大行其道。”最终的结果是教育被庸俗化、功利化,不但阻碍了教育改革,无形中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进一步恶化,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很难获得幸福。
总之“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端,一个是学问成了和的工具,失掉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以为唯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因此产生的结果是人类尊严的丧失。”既然人类尊严都丧失了,那依赖于尊严基础之上的教师幸福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第二,人的生命异化下的教师幸福缺失。教育使人类生命得以最完美的方式存续,使人们在生命的旅途中充满幸福,它给我们指明了人生最幸福的道路。正如爱弥尔的老师所说“我按照自然的道路前进,以便它给我指出通往幸福的道路。我最后发现,自然的道路就是幸福的道路,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按照这条道路前进了。”而今,教育却逐渐与人的生命相疏离,教育指明的道路已经不再是自然的,而是在功利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考试领导教育”的教育思想,滋生出了应试教育的温床,为应试教育提供了潜在的市场,再加上当前的素质教育体制还很不完善,教育更加容易受到功利心的驱使,唯利是图。教育的任务显然也随之蜕化成为为学生提供一种实现教育功利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与生命无关的知识。因此,教师所谓的“教书育人”也就被贴上了功利的标签,他们的教学一方面只注重刻板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又抛弃了教育中最注重的对“做人”的教育。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幸福最重要因素的教师职业价值幸福在实践中几乎没有任何体现。当教育走向了非自然的道路,教育便也成为鲜活生命的沉重负担,人的生命被异化为知识碎片,消磨了人的个性,教师和学生都形如机器。
三、教育异化下教师幸福缺失的应对路径
(一)反思教育内涵,重建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建立教师幸福的社会基础
教育内涵不清,及由此而产生的教育目的异化、教育价值异化是导致教师幸福缺失的重要因素。全社会要从思想上、认识上反思教育的内涵,必须认识到教育本身是传授知识,促进人类更好生存的手段,是为人的发展服务。其次,在科学认识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必须反思教育的目的与价值。要让人们摒弃教育目的的功利化色彩,重建其真正的教育目的,即把历史所积累的全人类宝贵的经验、庞大的知识财富以一种最合理的、最便捷的方式传递给后代,使人们得以更好的生存下去并且不断的发展进步,从而使人们过上更美好和幸福的生活。而不是狭隘的为个人私利服务,不是为老师私利服务,也不是为学生个体服务。最后,重新审视当前的教育价值,矫正人们的错误认识,建构新的教育价值,也就是对人和社会的积极意义。只有通过反思教育内涵,重建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才能建立起教师幸福的社会基础。
(二)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质量,建立教师幸福的物质基础
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最低需求是生理需求,也就是要解决温饱问题,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满足了较低的需求才会逐渐上升的最高需求,即自我实现的需求。 教师也是人,也有作为人的基本需求。他们首先要解决好自己的基本生活问题,即满足了生理需求,才会更好的投入工作,为教育奉献自己,真正教育好学生。因此,从满足教师基本需求出发,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质量,让教师拥有丰裕的物质生活,他们才不迫于生存压力而教书会,不再为“五斗米而折腰”。这时教师才会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中,真正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以实现学生成长和自身价值为工作动力和动机,积极对待自己的职业,真正的爱上教育,从中教育中得以自我实现,从而收获成功和幸福。教师待遇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才能为教师幸福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以人为本,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建立教师幸福的精神基础
学校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当今教育最主要的方式,承担着教育的重大任务。然而一些僵化和非人性的学校管理机制阻碍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在具体操作层面强化了教育的异化,如学校过分强调以学生成绩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把学生成绩与教师职称直接挂钩等。因此,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更多的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立足学校实际,建立起全面反映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多层次、立体化和人性化的教师评价机制。这才能促使教师更好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从学生全面发展的成就中更好的实现自身的教师价值,在公正、公平的评价机制下保持心里平衡,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真正建立起教师幸福的精神基础。
四、结语
教育异化现象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导致教师幸福的缺失。教育异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消除教育异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为从源头让教师从根本上获得真正幸福,必须正确分析现阶段教育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反思当前的教育内涵、教育目的、教育价值等,剔除滋生教育异化的社会土壤,满足教师基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从而为教师幸福建立起各种必要基础,教师幸福才成为可能。
注释: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
②⑤卢梭.爱弥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03,676.
③莫忌华. 反思中国教育.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108.
④[英]A·J·汤因比,[日]迟天大作.展望21世纪.北京:国际文化公司.200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