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要规范,而且要力求体现幽默感,以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此,教师可借助多种方式,让自己的语言幽默起来,如移用词语,在转换中创造幽默;降用词语,在错位中创造幽默;一语双关,在领会中创造幽默。
关键词: 教学语言 幽默感 语言规范性
曾经听一位同事按照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案上《小稻秧脱险记》,虽然教学设计与于老师完全一致,可效果似乎平平,我们先来看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收拾”和“倒下去”的意思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同学们都明白了。我们可以联系课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谁能把杂草的话来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如果你的声音再小一点就好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气来了。”(学生上气不接下气地读)
师:虽然你有点喘气困难了,可是声音还是太大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气来了。”(还是差一点)
师:这位同学读得好多了。这就是“有气无力”。读——(学生读“有气无力”)
后来我翻阅了于永正老师执教这个片断时的课堂实录:
师:两个同学都明白了,第二个同学表达得更好。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点。(说完,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生大笑。)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上气不接下气地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困难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读——(学生读“有气无力”)
比较上述两个片断,我们可以发现,两位老师的教学语言都较规范,但第一位老师只重视了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却忽视了它的艺术性,仅仅是告诉学生朗读的技巧,学生根本无法领会为什么该这样读,因此事倍功半,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也不尽如人意。而于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规范,而且极具幽默感,整个课堂,处处充满着于老师幽默的语言,时时爆发着学生会心的笑声,学生在这样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得自然,学得开心,学得扎实。
我们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在规范的同时又幽默起来呢?其实有很多方法,如衬跌法、对比法、倒置法等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让教学语言幽默起来。
一、移用词语,在转换中创造幽默
移用词语,就是把惯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来说明或形容乙事物,在转换中获得幽默感。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修改病句的练习,在讲解中我们经常枯燥地跟学生讲解病句的病因和修改的方法。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学得厌烦。那么怎样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修改病句的能力呢?我就采用了移用词语的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在规范的基础上极具幽默感。
病句:今天,全班同学兴致勃勃、兴高采烈地倾听了电影《哈里波特》。
师:这是一例病句,谁替它把把脉?它病在哪里?
生:它病在搭配不当,“倾听”与“电影”不能搭配。
师:那么如何治呢?
生:把“倾听”换成“观看”。
师:哦,原来是进行“移植手术”。那么这句话还有其他毛病吗?
生:它还病在重复啰嗦。“兴致勃勃”和“兴高采烈”意思相同,不能重复使用。
师:那如何治呢?
生:应该把“兴致勃勃”和“兴高采烈”其中一个删去。
师:哦,原来需要进行“切除手术”。同学们,其实,我们修改病句,就好像医生替病人看病一样,自身需要有扎实的功底,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判断病症,对症下药,该“切除”的就“切除”,该“移植”的就“移植”,做到“药到病除”。如果大家平时多读书,提高语文素养,句子方面的“疑难杂症”是难不倒你们的。
在这里,我巧妙地把“改病句”比作“医生看病”,并且郑重其事地移用了一些医学方面的专业术语,起到了妙趣横生的幽默效果,给人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降用词语,在错位中创造幽默
降用词语就是故意用一些重大庄严的词或专业化术语来说一些细小的事,从而获得一种错位的幽默。
案例:《“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师:你觉得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我觉得她很会说话。
生2:我觉得她很会拍马屁。
师:是的。王熙凤是一个很会拍马屁、非常势利的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红楼梦》,从中你可以充分感受到王熙凤的为人。
(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课堂上,这位老师用一句话就把这堂课要讲的知识点说透了:“王熙凤是一个很会拍马屁、非常势利的人。”这样一来,老师倒是省事情,但是,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文章每句话的布局与安排,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契机,用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读课文,找理由。我在后来的教学中是这样操作的:
师:你觉得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我觉得她很会说话。
生2:我觉得她很会拍马屁。
师:为什么?要以文为证。现在是法制社会,没有证据乱说话,是要受法律制裁的!
(生大笑)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从文中的字里行间去找证据,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王熙凤是一个很会拍马屁的人?
生1:王熙凤一说姑妈去世了,马上就拭泪,当贾母让她不要说这样的话的时候,她居然马上转悲为喜,转变也太快了。
生2:当老祖宗让她不要说姑妈的事的时候,她说:“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一看就知道是在拍老祖宗的马屁。
生3:她说林黛玉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生4:我觉得王熙凤还很会炫耀自己的权势,如果丫头老婆们不好了,只管告诉她。
师:你们说的很有理,王熙凤确实是这样一个很会说话,很势利的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去读读《红楼梦》中的其他故事,更深入地去了解王熙凤。
这堂课的课堂气氛始终是活跃的、积极的,我想其中的奥秘之一就是我运用了降用词语的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幽默感。学生既享受到了快乐,又习得了知识和能力。
三、一语双关,在领会中创造幽默
所谓双关,就是利用语言的多义、同音或谐音来同时表达两种不同的含义,让对方在领会中产生会心的微笑。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也可利用双关,含蓄地告诉学生他们的缺点,让学生在会心一笑中受到教育。
有一次默写古诗,我请了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默写。该生刷刷地很快就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字写得非常大,引得其他学生都笑了起来。该生看着自己的“书法作品”亦颇有得意之色。我马上示意同学们静下来,然后对这位同学说:“虽然你完全默对了,可是你的字实在是太难看了,而且你似乎还对自己的字很得意。”于是这位学生似乎有些不服气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事后,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如果当时我能用这样的语言进行点评:“这位同学的默写全对了,但是‘字高字大’(自高自大)就不太好了!”我想这位学生可能会更易接受。
如果我们能针对学生在作业中所暴露出来的思想缺点,运用“双关”的手法,含蓄委婉地表示自己的看法,那么学生自然会在思而得知的笑声中受到教育。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话如果没有文采,不讲艺术性,就不能打动人,因而也不能广泛、长远地流传。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对教师语言就颇为重视。要让教师的语言在规范的基础上具有幽默感,方法很多。教师不能生搬硬套几种方法就能使语言幽默起来,需要整体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灵活运用语言。
关键词: 教学语言 幽默感 语言规范性
曾经听一位同事按照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案上《小稻秧脱险记》,虽然教学设计与于老师完全一致,可效果似乎平平,我们先来看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收拾”和“倒下去”的意思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同学们都明白了。我们可以联系课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谁能把杂草的话来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如果你的声音再小一点就好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气来了。”(学生上气不接下气地读)
师:虽然你有点喘气困难了,可是声音还是太大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气来了。”(还是差一点)
师:这位同学读得好多了。这就是“有气无力”。读——(学生读“有气无力”)
后来我翻阅了于永正老师执教这个片断时的课堂实录:
师:两个同学都明白了,第二个同学表达得更好。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点。(说完,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生大笑。)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上气不接下气地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困难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读——(学生读“有气无力”)
比较上述两个片断,我们可以发现,两位老师的教学语言都较规范,但第一位老师只重视了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却忽视了它的艺术性,仅仅是告诉学生朗读的技巧,学生根本无法领会为什么该这样读,因此事倍功半,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也不尽如人意。而于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规范,而且极具幽默感,整个课堂,处处充满着于老师幽默的语言,时时爆发着学生会心的笑声,学生在这样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得自然,学得开心,学得扎实。
我们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在规范的同时又幽默起来呢?其实有很多方法,如衬跌法、对比法、倒置法等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让教学语言幽默起来。
一、移用词语,在转换中创造幽默
移用词语,就是把惯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来说明或形容乙事物,在转换中获得幽默感。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修改病句的练习,在讲解中我们经常枯燥地跟学生讲解病句的病因和修改的方法。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学得厌烦。那么怎样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修改病句的能力呢?我就采用了移用词语的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在规范的基础上极具幽默感。
病句:今天,全班同学兴致勃勃、兴高采烈地倾听了电影《哈里波特》。
师:这是一例病句,谁替它把把脉?它病在哪里?
生:它病在搭配不当,“倾听”与“电影”不能搭配。
师:那么如何治呢?
生:把“倾听”换成“观看”。
师:哦,原来是进行“移植手术”。那么这句话还有其他毛病吗?
生:它还病在重复啰嗦。“兴致勃勃”和“兴高采烈”意思相同,不能重复使用。
师:那如何治呢?
生:应该把“兴致勃勃”和“兴高采烈”其中一个删去。
师:哦,原来需要进行“切除手术”。同学们,其实,我们修改病句,就好像医生替病人看病一样,自身需要有扎实的功底,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判断病症,对症下药,该“切除”的就“切除”,该“移植”的就“移植”,做到“药到病除”。如果大家平时多读书,提高语文素养,句子方面的“疑难杂症”是难不倒你们的。
在这里,我巧妙地把“改病句”比作“医生看病”,并且郑重其事地移用了一些医学方面的专业术语,起到了妙趣横生的幽默效果,给人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降用词语,在错位中创造幽默
降用词语就是故意用一些重大庄严的词或专业化术语来说一些细小的事,从而获得一种错位的幽默。
案例:《“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师:你觉得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我觉得她很会说话。
生2:我觉得她很会拍马屁。
师:是的。王熙凤是一个很会拍马屁、非常势利的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红楼梦》,从中你可以充分感受到王熙凤的为人。
(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课堂上,这位老师用一句话就把这堂课要讲的知识点说透了:“王熙凤是一个很会拍马屁、非常势利的人。”这样一来,老师倒是省事情,但是,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文章每句话的布局与安排,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契机,用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读课文,找理由。我在后来的教学中是这样操作的:
师:你觉得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我觉得她很会说话。
生2:我觉得她很会拍马屁。
师:为什么?要以文为证。现在是法制社会,没有证据乱说话,是要受法律制裁的!
(生大笑)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从文中的字里行间去找证据,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王熙凤是一个很会拍马屁的人?
生1:王熙凤一说姑妈去世了,马上就拭泪,当贾母让她不要说这样的话的时候,她居然马上转悲为喜,转变也太快了。
生2:当老祖宗让她不要说姑妈的事的时候,她说:“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一看就知道是在拍老祖宗的马屁。
生3:她说林黛玉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生4:我觉得王熙凤还很会炫耀自己的权势,如果丫头老婆们不好了,只管告诉她。
师:你们说的很有理,王熙凤确实是这样一个很会说话,很势利的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去读读《红楼梦》中的其他故事,更深入地去了解王熙凤。
这堂课的课堂气氛始终是活跃的、积极的,我想其中的奥秘之一就是我运用了降用词语的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幽默感。学生既享受到了快乐,又习得了知识和能力。
三、一语双关,在领会中创造幽默
所谓双关,就是利用语言的多义、同音或谐音来同时表达两种不同的含义,让对方在领会中产生会心的微笑。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也可利用双关,含蓄地告诉学生他们的缺点,让学生在会心一笑中受到教育。
有一次默写古诗,我请了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默写。该生刷刷地很快就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字写得非常大,引得其他学生都笑了起来。该生看着自己的“书法作品”亦颇有得意之色。我马上示意同学们静下来,然后对这位同学说:“虽然你完全默对了,可是你的字实在是太难看了,而且你似乎还对自己的字很得意。”于是这位学生似乎有些不服气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事后,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如果当时我能用这样的语言进行点评:“这位同学的默写全对了,但是‘字高字大’(自高自大)就不太好了!”我想这位学生可能会更易接受。
如果我们能针对学生在作业中所暴露出来的思想缺点,运用“双关”的手法,含蓄委婉地表示自己的看法,那么学生自然会在思而得知的笑声中受到教育。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话如果没有文采,不讲艺术性,就不能打动人,因而也不能广泛、长远地流传。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对教师语言就颇为重视。要让教师的语言在规范的基础上具有幽默感,方法很多。教师不能生搬硬套几种方法就能使语言幽默起来,需要整体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灵活运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