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话,作为一种新理念下课堂交往的方式,无疑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让阅读教学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三个前提条件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采用创设教学情境,注重精彩生成,联系生活经验,发挥丰富想象,进行角色体验等对话方法对学生对话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关键词】阅读教学 对话 教学情境 精彩生成 角色体验
文本饱含着作者爱恨悲喜的情感,跃动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悟,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因此,阅读教学需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生本的“三维”对话中深入感知文本魅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与过去教学中的“谈话法”有质的不同,“谈话法”实际上是教师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只是用谈话的方式把学生往既定的答案上引导。而对话则是师生之间知识的沟通、思想的碰撞,在对话中教师学生都会有新的思想和语言生成。那么,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实施对话式教学,提高阅读的教学中对话能力?我认为以下三方面是前提:
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课堂中实施对话式教学的首要前提,因为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主体对文本不熟悉或者懒于思考,课堂上他们的思维就会凝固,教师再精彩的预设他们也会置若罔闻。因此,要进行阅读教学,教师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和文本进行对话。“读”是与文本对话最有效的方式,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读”,潜心会文,学生不仅会根据自己的原有经验与认知水平在头脑中重建文本世界,还会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对文本产生多元解读。而这些,恰恰为课堂的“三维”对话奠定了基础。
二、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整个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的重要前提,它发生在课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要深入地研读文本,与文本对话。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重难点,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应充分考虑:怎样开展对话,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怎样有创意地设计对话,抓住文本的“亮点”。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做到与教参对话,与有效的教学资源对话,进而产生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形成明确的教学思路。
三、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对话式教学要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假对话”,反对教师用自己的权威来压制学生的见解,使他们无法谈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相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要俯下身子,真诚地、专心地倾听学生对问题的见解,使学生养成敢于表达、乐于表达的习惯,并且让所有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基础差的同学哪怕只是一句结巴的话,一个简单的词语,教师都应认真倾听。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这也是对话教学实施成功的重要因素。
具备了以上前提,学生对话能力的提高还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对话五法”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对话法一:创设教学情境
所谓情境即情景、境地,它富有形象感,能重现文本所描述的场景或氛围。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把静止的文字变成多彩的画面,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氛围中与作者发生共鸣。这样,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也会一下子被拉动起来,从而心头涌动千言万语。各种文本的教学都可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为对话教学打好基础。在古诗教学中,学生与古诗有时空距离,运用情境教学更容易把握主旨。
教学《游园不值》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结合诗意展示了一幅盎然春意图,学生在赏图与交流中理解了“关”的巧妙所在,同时也受到了美育熏陶。再如联系生活情境仿写送别诗《赠汪伦》,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话法二:注重精彩生成
精彩的教学生成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对话愿望,但初看,都感觉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细观实则不然。精彩的课堂生成离不开课堂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离不开教师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离不开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
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我特别重视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它有时会比预设的效果更好。在学生质疑问难,师生、生生的对话,延伸拓展中都可以有精彩的生成发生。有时甚至学生的一个神态,一句小声嘀咕的话语,一句书上所做的旁注也可能引发一段精彩的生成,而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个小故事:
在学习《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领悟主人公的人格魅力。这时,有位同学低下头和同桌窃窃私语,我起初满腹疑问,便问他的同桌:“你们在交流什么?”同桌站起来回答:“他说‘盗’是‘偷’的意思,普罗米修斯的这种小偷行为不正确。”我一听,愣住了,继而想,把这一话题抛给学生,可能会引发一段激烈的争论。果然如此,我一语既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普罗米修斯盗火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整个人类,他的做法是对的。”“盗火体现了普罗米修斯的智慧和勇敢,值得敬佩。”……学生通过争论达成共识,普罗米修斯的行为没有错,他是位值得敬佩的神。
这一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思维,他们在生生对话的过程中明确了是非曲直,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丰富了学生情感,这种“以学论教”“顺学而导”的做法,有时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
对话法三:联系生活经验
学生虽则年龄小,但对一些事情已有自己的观察或体验,阅读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自身真切的经历会让他们在与文本对话中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使静止的文本变得鲜活丰富起来。
教学《邱少云》一课,邱少云在烈火中像千斤巨石一般纹丝不动的坚强意志,除展示画面、阅读文本外,我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在生活中被小刀划破手,被开水烫伤的经历,回忆自己当时的感受。找到了这种生活经验后,以情激情,那要换作被大火灼烧该是怎样的感受呀。学生思维的闸门因自身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被打开了,邱少云坚强的意志,严守纪律的作风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话法四:进行角色体验
有些文本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近,内容也较为简单,可以通过演一演、说一说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和文中人一起经历文中事。这样,他们全身地参与进来,介入文本,就会在情感上与文本贴得很近。在说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在演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生会在盎然兴趣中对话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童话故事或写人的文章这种角色体验法就较为合适。
总之,对话教学处处彰显着民主、和谐、温馨的氛围,成功的对话教学处处焕发出迷人的色彩,今后,我将继续致力于学生对话能力的培养,让语文课堂因对话的精彩而精彩。
【关键词】阅读教学 对话 教学情境 精彩生成 角色体验
文本饱含着作者爱恨悲喜的情感,跃动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悟,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因此,阅读教学需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生本的“三维”对话中深入感知文本魅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与过去教学中的“谈话法”有质的不同,“谈话法”实际上是教师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只是用谈话的方式把学生往既定的答案上引导。而对话则是师生之间知识的沟通、思想的碰撞,在对话中教师学生都会有新的思想和语言生成。那么,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实施对话式教学,提高阅读的教学中对话能力?我认为以下三方面是前提:
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课堂中实施对话式教学的首要前提,因为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主体对文本不熟悉或者懒于思考,课堂上他们的思维就会凝固,教师再精彩的预设他们也会置若罔闻。因此,要进行阅读教学,教师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和文本进行对话。“读”是与文本对话最有效的方式,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读”,潜心会文,学生不仅会根据自己的原有经验与认知水平在头脑中重建文本世界,还会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对文本产生多元解读。而这些,恰恰为课堂的“三维”对话奠定了基础。
二、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整个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的重要前提,它发生在课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要深入地研读文本,与文本对话。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重难点,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应充分考虑:怎样开展对话,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怎样有创意地设计对话,抓住文本的“亮点”。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做到与教参对话,与有效的教学资源对话,进而产生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形成明确的教学思路。
三、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对话式教学要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假对话”,反对教师用自己的权威来压制学生的见解,使他们无法谈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相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要俯下身子,真诚地、专心地倾听学生对问题的见解,使学生养成敢于表达、乐于表达的习惯,并且让所有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基础差的同学哪怕只是一句结巴的话,一个简单的词语,教师都应认真倾听。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这也是对话教学实施成功的重要因素。
具备了以上前提,学生对话能力的提高还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对话五法”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对话法一:创设教学情境
所谓情境即情景、境地,它富有形象感,能重现文本所描述的场景或氛围。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把静止的文字变成多彩的画面,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氛围中与作者发生共鸣。这样,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也会一下子被拉动起来,从而心头涌动千言万语。各种文本的教学都可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为对话教学打好基础。在古诗教学中,学生与古诗有时空距离,运用情境教学更容易把握主旨。
教学《游园不值》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结合诗意展示了一幅盎然春意图,学生在赏图与交流中理解了“关”的巧妙所在,同时也受到了美育熏陶。再如联系生活情境仿写送别诗《赠汪伦》,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话法二:注重精彩生成
精彩的教学生成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对话愿望,但初看,都感觉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细观实则不然。精彩的课堂生成离不开课堂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离不开教师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离不开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
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我特别重视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它有时会比预设的效果更好。在学生质疑问难,师生、生生的对话,延伸拓展中都可以有精彩的生成发生。有时甚至学生的一个神态,一句小声嘀咕的话语,一句书上所做的旁注也可能引发一段精彩的生成,而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个小故事:
在学习《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领悟主人公的人格魅力。这时,有位同学低下头和同桌窃窃私语,我起初满腹疑问,便问他的同桌:“你们在交流什么?”同桌站起来回答:“他说‘盗’是‘偷’的意思,普罗米修斯的这种小偷行为不正确。”我一听,愣住了,继而想,把这一话题抛给学生,可能会引发一段激烈的争论。果然如此,我一语既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普罗米修斯盗火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整个人类,他的做法是对的。”“盗火体现了普罗米修斯的智慧和勇敢,值得敬佩。”……学生通过争论达成共识,普罗米修斯的行为没有错,他是位值得敬佩的神。
这一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思维,他们在生生对话的过程中明确了是非曲直,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丰富了学生情感,这种“以学论教”“顺学而导”的做法,有时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
对话法三:联系生活经验
学生虽则年龄小,但对一些事情已有自己的观察或体验,阅读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自身真切的经历会让他们在与文本对话中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使静止的文本变得鲜活丰富起来。
教学《邱少云》一课,邱少云在烈火中像千斤巨石一般纹丝不动的坚强意志,除展示画面、阅读文本外,我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在生活中被小刀划破手,被开水烫伤的经历,回忆自己当时的感受。找到了这种生活经验后,以情激情,那要换作被大火灼烧该是怎样的感受呀。学生思维的闸门因自身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被打开了,邱少云坚强的意志,严守纪律的作风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话法四:进行角色体验
有些文本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近,内容也较为简单,可以通过演一演、说一说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和文中人一起经历文中事。这样,他们全身地参与进来,介入文本,就会在情感上与文本贴得很近。在说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在演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生会在盎然兴趣中对话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童话故事或写人的文章这种角色体验法就较为合适。
总之,对话教学处处彰显着民主、和谐、温馨的氛围,成功的对话教学处处焕发出迷人的色彩,今后,我将继续致力于学生对话能力的培养,让语文课堂因对话的精彩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