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生活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12121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日,走在上海虹桥开发区前的天山路上,在陈旧的工房住宅楼下的街边,两个老太在互打招呼。其中一个手里端了一口小铝锅,铝锅看上去已经有年头了,换了底,盖上有一些瘪塘。这老太对那老太说,烧泡饭时不当心烧焦了锅底,她正要去那边工地上,问人要一些黄沙来擦一擦。两个老人说着话,她们身后是开发区林立的高楼。新型的光洁的建筑材料,以及抽象和理性的楼体线条,就像一面巨大的现代戏劇的天幕。这两个老人则是生动的,她们过着具体而仔细的生活,那是过去的生活。
   那时候,生活其实是相当细致的,什么都是从长计议。在夏末秋初,豇豆老了,即将落市,价格也跟着下来了。
   于是,勤劳的主妇便购来一篮篮的豇豆,捡好,洗净。然后,用针穿一条长线,将豇豆一条一条穿起来,晾起来,晒干。冬天就好烧肉吃了。用过的线呢,清水里淘一淘,理顺,收好,来年晒豇豆时好再用。
   缝被子的线,也是横的竖的量准再剪断,缝到头正好。拆洗被子时,一针一针抽出来,理顺,洗净,晒干,再缝上。农人插秧拉秧行的线,就更要收好了,是一年之计,可传几代人的。电影院大多没有空调,可是供有纸扇,放在检票口的木箱里。进去时,拾一把,出来时,再扔回去,下一场的人好再用。这种生活养育着人生的希望,今年过了有明年,明年过了还有后年,一点不是得过且过。不像今天,四处是一次性的用具,用过了事,今天过了,明天就不过了。这样的短期行为,挥霍资源不说,还挥霍生活的兴致,多少带着些“混”。
   梅雨季节时,满目的花尼龙伞,却大多是残败的。或是伞骨折了,或是伞面脱落下来,翻了一半边上去,雨水从不吃水的化纤布面上倾泻而下,伞又多半很小,柄也短,人缩在里面躲雨。过去,伞没有现在那么鲜艳好看,也没那么多的花样:两折、三折,又有自动的机关,“哗啦”一声张开来。那时的伞,多是黑的布伞,或者蜡黄的油布伞,大而且坚固,雨打下来,那声音也是结实的,啪、啪、啪。有一种油纸伞,比较有色彩,却也比较脆弱,不小心就会戳一个洞。但是油纸伞的木伞骨子排得很细密,并且那时候的人,用东西都很爱惜。不像现在的人,东西不当东西。
   那时候,人们用过了伞,都要撑开了阴干,再收起来。木伞骨子和伞柄渐渐地就像上了油,越用久越结实。铁伞骨子,也绝不会生锈。伞面倘若破了,就会找修伞的工匠来补。他们都有一双巧手,补得服服帖帖,平平整整。撑出去,又是一把遮风避雨的好伞。
   那时候,工匠也多,还有补碗的呢!有碎了的碗,只要不是碎成渣,他就有本事对上茬口,再打上一排钉,一点不漏的。今天的人听起来就要以为是神话了。小孩子玩的皮球破了,也能找皮匠补的。藤椅,藤榻,甚至淘箩坏了,是找篾匠补。有多少好手艺人啊!
  现在全都没了。结果是,废品堆积成山。现在的生活其实是要粗糙得多,大量的物质被匆忙地吞吐着。而那时候的生活,是细嚼慢咽。
   那时候,吃是有限制的。家境好的人家,大排骨也是每顿一人一块。一条鱼,要吃一家子。那时,吃一只鸡是大事情,简直带有隆重的气氛。现在鸡是多了,从传送带上啄食人工饲料,没练过腿脚,肉是松散的,味同嚼蜡。那时候,一块豆腐,都是用卤水点的。绿豆芽吃起来很费工,一根一根摘去根须。现在的绿豆芽却没有根须,而且肥胖,吃起来口感也不错,就是不像绿豆芽。现在的东西多是多了,好像都会繁殖,东西生东西,无限地多下去。可是,其实,好东西还是那么些,要想多,只能稀释了。
  选自《采风》
其他文献
最近几年,母亲每一次离开故乡来上海小住,行囊中碎布粘好的鞋垫半成品是必带的物件。我们上班忙,沒有多少时间陪她,而她时常牵挂的孙子也去上大学了,工作日,家里常常就她一个人,亲戚、朋友都在故乡,找熟人唠嗑几乎不可能。做针线活,特别是衲十字绣或盘绣的鞋垫,就成了她消磨时间、排遣孤寂的最好方式。母亲心灵手巧,小时候过年,家里贴的窗花都是她手剪的。母亲缝制衣服的手艺更是远近闻名,我到上海上大学穿的一件深蓝色
提到秋,谁都不免有一种凄迷哀凉的色调浮上心头;更试翻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在他们的歌咏中,也都把秋染上凄迷哀凉的色调。如李白的《秋思》:“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柳永的《雪梅香辞》:“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周密的《声声慢》:“对西风休赋登楼,怎去得,怕凄凉时节,团扇悲秋。”   这种凄迷哀凉的色调,便是美的元素,这种美的元素只有“秋”才有,
眼睛是个小容器,但盛满天地万物和人间百态。当我看到孤独的鲁迅,在充满愁绪的烟雾里,他的凝视——深沉而辽远。我最早知道鲁迅是因为一部令人感伤的彩色故事片。那是个冬天,节令进入大寒,阴冷得仿佛能把人说出的话语冻住。一辆手扶拖拉机“突突突”颠簸着,是公社的放映队来了!十里八乡的人都追赶着夜色,簇拥在我们的大院里,说过年、谈庄稼、叙粮食……他们大多戴着硕大的火车头帽,裹着略带油污的羊皮袄,穿着粗笨而磨出小
在景德镇旅游时,最吸引人眼球的恐怕就是那些华丽的瓷器了。景德镇瓷器,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到了景德镇,不买个瓷器回去,就好像没有到过景德镇。我也不能落了这个俗套。在一家瓷器店,我終于看中了一瓶青花瓷。那色泽、那釉体、那玲珑、那粉彩,无不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我买下这瓶价格不菲的青花瓷,就像买下整个景德镇。一路上,双手搂着这瓶青花瓷,就像搂抱着个宝贝似的,格外小心,心里还一遍
翻看杂志时,偶然看到这幅漫画。一扇窗开,半幅帘卷,窗下木桌,桌上杯壶杂置,窗前一弯淡月高挂,画的空白处随意自然地写着:“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寥寥数笔,清新脱俗,弥漫着淡淡的欢喜,有种曲终人散,可喜悦犹存,清凉依旧的宁静,如小河淌水,如清风徐来,透彻而又纯净。   由于十分喜欢,我查了查此画的出处,原来是画家丰子恺多年前在上海首幅公开发表的漫画作品。丰子恺的散文我读过不少,朴实自然,烟火气息
2020年虽然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但人们丝毫没有因为经济衰退而降低对“双十一”的热情。  不过,“双十一”这样的购物节并非现代人的创举,自古至今,人们都有提前购物以备不时之需的意识,因而,历朝历代都有类似于“双十一”的购物节,除叫法不同、交易形式有别,本质上大同小异。  古代没有超市,更没有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人们无法实行网购。但古人通过“赶集”的方式把买和卖聚集在一地,巧妙地进行线下交易,实有殊途
不用说,情况很明了——到处都有茶园,到处都有茶叶——为什么有的地方茶叶名气很大,而有的却不为人所知?無非是因为,人。再明白一点,天时地利人和也。天好地好,风生水起,便有了出产好茶的基础;但这还不够——要出在名人故乡,就最好了;故乡无缘,那就让名人品饮,留下些许文字来,要是有幸在《茶经》《茶录》《东溪试茶录》等等典籍里留下只言片语,那就万事大吉;倘若品饮无缘,再退而求其次,便是让名人路过一下也好,留
磁湖与遗爱湖,都曾经是与苏东坡有关的湖。  磁湖在黄石,遗爱湖在黄冈。黄石的由来早见于《水经注》,称其地“石色皆黄”,故而以“黄石”而名之。当初自称“烟波钓徒”的大唐诗家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苏子的《浣溪沙》,让西塞山坐实了盛名,它成了黄石的标记。与之交相呼应的磁湖,就是苏东坡兄弟风雨泛舟的相会之地。  而遗爱湖之名,出自苏子的《遗爱亭记代巢元修》一文,有云: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
现在的夜晚,如果没有电,我们的夜生活可谓无从谈起。那么在古时,没有电的情况下,人们又如何度过黑暗的夜晚?像古装剧里那样灯火通明的古代夜生活是没有的。除了历代的宵禁政策外,一个直接的困难是:没有电的古代岁月里,晚上点个亮照个明不只困难,还相当费钱。古时比较普遍的照明工具是蜡烛和油灯,价格相当不菲,长期以来都不是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用品,而是贵族富豪们的专享。这么一来,对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古时的夜生活
几乎是一眨眼间,又到了年底。好多事还没有完成,好多计划因此搁浅。我常常感慨;时间老人最吝啬,好多时候,他不给你缓冲机会。就那么,把你提前设计或策划好的事"黄"了!  紧走慢走,一年就那么过去了。农民,端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总结着一年的收成或收入;工人,也掐起指头,盘算着一年的工资;商人,又在忙活着下一年的运营……  我作为一个拿"笔桿子"的人,也该盘点这一年了。  这一年,我们启动了大同市首届学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