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渗透大学生生命教育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fall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基础课”教学现状
  1.教学理念方面,重教书,轻育人,课程的育人功能一定程度上依然被忽视。“基础课”是教人做人的课程,应多些人文关怀,但在很多学生眼里它只是枯燥的“政治课”。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机制重教书,轻育人,分数依然是学生的“命根”,教材、教师、考试依然是课程的重点,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幸福指数等依然被忽视。大班授课体制下,教学过程演绎为“批量生产”。教师对课程教学的研究不够,对大学生个体关注不够,有的甚至只教书不育人。
  2.教学主体方面,重教师,轻学生,忽视大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接受状况。“主体性不是人的一般属性,而是人性的核心内容,是人性的精华”,无视主体性,实质上是对生命的淡漠和否定。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基础课”依然存在着以教师为主体,以传授教材上的课本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照本宣科”和“满堂灌”现象,教师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忽视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需要,这样必然引起大学生对课堂“枯燥、无聊”的感受或者直接“逃课”的行为,课堂教学实效难以保障。
  3.教学内容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实践是理论知识转化为素质和能力的必经环节,有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素质和能力,知识转化为素质和能力必须经由实践这一中间环节。实践教学是突出大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途径,也是大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传统教学模式下,“基础课”实践教学依附于课堂理论教学,对现实生活和大学生个体的关注远远不够,课程理论教学和现实生活脱节,理论不足以有效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以至让学生感到“假、大、空”,失去课堂的生命力。
  二、“基础课”渗透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可行性
  1.教育目标一致。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本质。只有尊重和关注生命,教育才有灵魂,课堂才有生命力。作为培养人的课程,“基础课”教学应建立在每个学生个体生命体验的基础上,离开对生命的关注,教学就成为一种抽象,就会失去它的意义和价值。“基础课”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断推进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人文关怀,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生生命教育,目的是通过教育帮助大学生认知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可见,二者都是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终极目标,目标的一致性使“基础课”教学成为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
  2.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进教材、进课堂”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进头脑”任务仍然艰巨,关键在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诉求要真需要、真能懂和真相信。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侧重政治和道德说教,内容较为抽象,缺乏从生命本体出发探索生命的价值。面对“人生是什么”,“人究竟为什么活着、怎样才能活得更有意义”,“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等问题,大学生感到困扰重重,甚至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出现轻生或伤害生命的行为,这反映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抽象化在现实面前的脆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应增加生命教育的比重,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基础课”具有与大学生现实生活最贴近的教学内容,渗透和拓展生命教育为其应有之意。
  3.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客观需求。传统教育体制对生命的漠视,使很多大学生陷入生命困惑之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生命意识淡漠。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的人数呈明显增长的趋势,伤人事件频频发生,迷失生活方向、蔑视生命价值、不懂生命意义者大有人在,并且有越发严重之势;其二,生命知识和技能贫乏,在遇到天灾、人祸和其它意外事件使生命安全面临挑战时不知所措。其三,生命价值观念不够健全。在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大学生普遍享受着社会进步带来的种种物质便利,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追求感官刺激,他们对物质的追求甚于对生命的关注,最终导致物欲泛滥、人际淡漠、道德沦丧、行为失范。
  三、充分挖掘和提炼生命素材,渗透生命教育
  1.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意识和对生命的基本认知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前提。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砝码是考试和分数,生命教育相关问题被忽略。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在大学开学之初对生命和人生相关问题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认识模糊。走进大学,恰是他们刚满18岁之时,“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是“基础课”绪论的主题,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适时的“成人仪式”,及时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比如以“我的生命线”为平台,帮助大学生强化“生命、人生”等概念,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人生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生命内容:过去的18年是未成年期和基础教育时期,在父母的监护和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和成长;现在的大学生活不是人生的终点,是未来人生的加油站;未来是漫长而多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自己现在和将来的努力。珍惜生命,珍惜大学生活,明确成长目标,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勇敢地承担起国家、社会和家庭赋予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对于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是“必须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以“一语惊醒梦中人”,把大学生长期以来对考试和分数的高度重视转移到对“生命、人生、大学、未来”等问题的关注上,引导大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2.生命和谐教育。生命和谐是指人的生命系统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平衡与协调的状态,它是生命健康成长的基础,是生命质量提升的内在动力。大学生生命和谐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强和谐教育。首先,自我身心的和谐。“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大学生不但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适应能力,这样才能积极地去面对生活,承担起生活所赋予的责任;其次,自我与他人的和谐。每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与他人打交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只有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和谐,才能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大学生要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妥善处理师生、同学、朋友、恋人等关系,建立良好的生命支持系统;第三,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人与社会不可分离,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大学生要把握好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定位,妥善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源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没有自然界的良性发展,就没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是硬道理的今天,大学生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观念。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的未来。   3.生命责任和价值教育。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价值的本源。陶行知指出:“生命的意义,绝不是简单的活着,而是为社会服务、为人类做贡献。”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提升生命质量,实现人生价值的保障。当代大学生大多饱受家人呵护,很少经历苦难,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享乐的习惯,不懂得尊重和照顾他人。生命源于父母,成长有赖于父母、社会和他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要懂得感恩和回报。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承担着不同的人生角色,担负着不容推卸的人生责任和使命。首先,要对自己负责,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和珍惜生命,科学规划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要对家庭负责。生命不但属于自己,更属于家庭。大学生承载着父母和家庭的厚望,要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承担起家庭责任。最后,要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必须增强国家观念,时刻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人生责任和使命,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贡献给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4.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三观”的根本反映,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只有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才能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海伦·凯勒曾有这样一句非常形象而生动的话:“当一个人感觉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基础课”把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安排为第一章,充分体现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多元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特点。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人生目标模糊、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部分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了,学习终于可以放松了,于是有的选择流连于网吧,有的选择贪睡懒觉,有的选择无所事事、挥霍人生,有的整天把“空虚、无聊、郁闷”挂在嘴边,有的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小挫折就采用极端方式伤害生命,还有的虽然有目标却不知该如何正确行动。面对这样的状况,如果教师依旧照本宣科、老生常谈,教学只能流于形式。关爱生命、关注个体,以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进行科学细化,帮助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自我生命相结合,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解决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基础课”教学的本质诉求,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最佳路径。
  参考文献
  [1]刘新波.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2]贾馥茗.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3]徐丽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教学策略探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版),2005(8).
其他文献
自主移动机器人是机器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它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发展越来越迅速,机器人被期望在偏远、危险的室外环境,特别是变电站、化工厂等高温高辐
党的十七大会议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内在地蕴涵着价值观灵魂、价值主体、价值选择标准、价值目标以及价值实现途径等,从而构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价值观体系,从而为我们树立新世纪价值观模式提供了价值哲学依据。  一、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灵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灵魂。科学发展
期刊
一、国外高校综合素质人才培养发展现状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进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本文通过对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提炼出改进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借鉴之处。  1.美国高等学校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美国许多大学都在致力于将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从单一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使之扩大到学生自学、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等活动
期刊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多种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迂曲、狭窄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是中老年人常见病,自MRA技术运用以来[123],近几年对其认
近年来,高职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中与产业行业的需求不统一,并且相对滞后,不适应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需求,因此,探讨适应于企业需求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企业需求角度来看,当今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人才的需求有很大差异,这表现在高职教育效率不高
期刊
一、国外研究的现状  笔者以“Academic impact”(学术影响力)为检索词串在谷歌学术搜索上检索,限定时间为1991-1999年,搜索结果为66700条,限定时间为2000年~至今,搜索结果为321000条,限定时间为2005年至今,为397000条结果;以“Academicimpact”为检索词串在谷歌学术搜索上检索,总计得到搜索结果约有213000条。以“academic impa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