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幕后

来源 :散文海外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h_0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时候我是个梳辫子的小丫头
  我在考入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时完全不知道舞台美术是怎么一回事,迎头碰上了《铁甲列车》绘景任务,给我上了一堂严酷的舞台美术实践课。后来我才慢慢懂得了,舞台美术家不是“画室画家”,其创作重在舞台上的实践和体现,是十分“物质化”(指其采用的材料)的“行为艺术”。舞台美术家的宿命是永远隐身幕后。
  我于1959年8月3日进剧院报到时,是个15岁的梳着两根辫子的小丫头。舞台美术学员班头半年全日都上绘画课,课程有素描、水粉、水彩、油画、绘景、艺术欣赏、文艺理论。教师由石路、高喆民、王锐等美术设计师担任。美术教室所在的二楼走廊一侧经常举办学员们的习作画展,人都有争强好胜之心,对我们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我曾经临摹过俄罗斯画家克拉姆斯柯依的油画肖像《无名女郎》,据说画家在托尔斯泰家里见过那位美丽的女郎,托尔斯泰是以她的故事为素材写的《安娜·卡列尼娜》。我对美术与文学的爱好始终是同步的,至今我在蓟州山居仍然挂着《无名女郎》。绘景,是干舞台美术的必修课,记得走廊上摆着一幅我画的砖墙,红砖凹凸不平的质感,“一字条”“丁字条”的砌缝,以假乱真到让人想动手摸一摸的程度。起初,凸出来的砖块在砌缝上投下的阴影怎么也画不立体,只用深色颜料去画效果不理想。我去服装股要了几块黑绒布,剪成阴影的形状贴在“砖块”下面,绒布“吃光”,立刻把“砖块”衬托立体了。这面“砖墙”受到众多好评。
  那一年入冬不久,苏联话剧《铁甲列车》的制作任务就开始了,人手不够。我们新学员暂时停课被派到绘景车间边学习边实践。转年早春《铁甲列车》开到剧场舞台上公演时,我还未满16岁。
  后来我才知道,剧院有两个演员队,却只有一个舞美队。两个演员队谁也不服谁,始终摽着膀子排新戏,每年各自演出多达两百场左右(有时加演日场),两队加起来比全年天数还多。舞美队只有三四十人,分别负责美术设计、灯光设计、(音响)效果设计、服装设计、化妆设计、(音响)效果管理、灯光管理、装(台)置(景)股、服装股、化妆股、道具股、美工组、木工组、铁工组……每部新戏下来,白天忙不完的舞美制作,晚上还要赶往人民剧场“跟”演出。因此,我们在专业上得到锻炼的机会是很多的。
  绘景车间有四五层楼那么高,空荡荡的像个大仓库,屋顶中央起脊,屋脊南北两侧有两排通览全楼的横窗,朝阳面阳光从排窗照射进来可以铺洒到地面,背阴面也有那么多窗子,到了冬天西北风可着脖儿往里灌。这样的建筑结构夏天通风透气很凉爽,可是《铁甲列车》绘景时间是在严冬,我小小年纪迎头赶上了这般苦活儿。车间里生着两个用大柴油桶改制的燃煤炉子,你就是把炉火烧得再旺也跟进了冰窖似的。
  舞台布景体量大,绘景颜料使用大袋“广告色(shǎi)”,相当于画水粉画的颜料,有一定的覆盖力,各色颜料分别盛入一个个陶盆里。绘景使用的画笔大者如刷浆用的刷子,小者也比大号油画笔还要大。“刷笔”上还有一根长杆。绘景专家仝正学老师终日站立,握住长杆挥动笔刷才能够得着铺在地上的画布或吊在空中的画布。调配颜色时手里得端着一个色盆,另一只手拿着大刷子笔从这个色盆里蘸一点颜料,从那一个色盆里蘸一点颜料,调配出适合的色彩再跑到画布跟前描绘。如此跑来跑去夏天还只不过劳累罢了,冬天可就受罪了。车间里太冷,色盆都上冻了,我们的工作是给他打下手儿,帮师傅把一个个色盆摆在两个大炉子周围。岂料仝老师在炉子跟前调好色彩,跑到画布跟前颜料就变成了冰碴儿,一刷子画上去顿时结冰,一笔一笔唰啦唰啦地响……无法计算绘景师画一部戏的布景要跑多少路,因为他还要左手端盆右手握“笔”登梯爬高儿上上下下一天不知打多少个来回。车间里有一辆由五级木台搭成的梯形车,可以在吊挂的布景跟前横向移动,绘景师步步登高画大景,攀到最高木阶上才能够得着画布上端。绘景不能只看近处,还得不时爬到屋脊大窗下面内跨式走廊上面去看远效果,在那里才能模拟剧场里观众与舞台的距离。
  《铁甲列車》在我的人生征途只作略事停留,早已驶远半个多世纪了,为什么我还是对它记忆犹新呢?
  因为它是我学艺之路的第一个驿站。
  一个甲子的时光飞逝了,剧情已经模糊,只记得那是苏联作家伊凡诺夫的名剧,讲述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远东白军势力勾结日本军方疯狂反扑,游击队队员们英勇捍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故事。
  那部戏并没有中文剧本,剧院聘请舞台美术队队长石路的妹夫叶翔、妹妹陆继贽译成中文。他俩都是天津大学数学系教授,曾赴苏联留学。译文有很多俄文语法,中国演员念台词十分拗口。方沉导演和石路只好商量着逐字逐句把全剧语法“顺”了一遍,做到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是剧院公演剧目中唯一一部自行翻译的外国剧本。
  石路老师设计的《铁甲列车》布景非常有西伯利亚特色。那时候的文艺青年都有“俄罗斯情结”,我非常喜欢剧中浓郁的俄罗斯风情,开场时车站“大群戏”十分精彩,至今我还记得一位卖唱的姑娘唱的俄罗斯民歌,她搀扶着盲人父亲,父亲拉的“巴扬”(一种小手风琴)发出俄罗斯独有的音韵……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的舞台美术事业还是一片荒芜的土地,既缺乏理论指导,也缺乏实践经验。石路老师去中央戏剧学院师从苏联舞美专家雷可夫,算是第一代科班出身的舞台美术拓荒者。今年他已年近九旬,为五十多部话剧、歌剧、京剧设计了布景。
  石路、方沉都是我的恩师,本文将在后面讲述他们对我后来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所给予的荫泽。
  (选自2020年12月7日《天津日报》)
  原报责编  罗文华
  我们在舞台上“种”了一片森林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尚未出现“活动转台”“升降舞台”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石路老师设计的《铁甲列车》就采用了“活动平台”,达到了舞台空间多层次的艺术效果。全剧六场布景共用一个不下场的大平台,剧院同行们把木质平台称为“派拉风”,不知是来自俄语还是英语。“派拉风”下面安装着“万向轮”,幕间换景时所有的演员都帮着推转轱辘。石路老师为大平台设计了不同的侧面和坡度,变幻角度就是一场不同的景色,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空间。   全剧高潮是白匪勾结日军把铁甲列车开过来了,勇敢的游击队队员冲上去炸毁了它,这位壮烈牺牲的战士是一位参加苏联十月革命的中国人。如果有如今的舞台科技,想让车辆在舞台上开动很容易,各种自动化控制,荧光大屏幕播映背景电影,远景向后倒退足以给观众造成车辆前行的视觉错觉。可那是在60年前呀!全靠舞台装置人员隐身幕后用绳子拉动铁甲列车,也多亏了“派拉风”把那条长绳遮挡。灯光师打出“在铁轨上抖动”的车灯光束,音响师再配以隆隆轰鸣,大家合力创造了逼真的舞台效果。
  给我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是我们美工组绘制的布景。石路老师的设计图是以冬季的俄罗斯森林为不动的“大景”,场次之间有一些近景变化。森林,便是绘景任务中的重中之重了。
  郁郁苍苍的森林是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典型景色。我们从许多优秀的风景画家的名作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希施金的《松林的早晨》《小桥》《森林采伐》,列维坦的《金黄色的秋天》《墓地上空》《深渊》。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库茵芝的《白桦林》,俄罗斯画家似乎很少画明媚的春光,更多地忠实再现田野丛林的沉郁、苍茫、寥廓、旷远的悲壮情调。
  俄罗斯民族跋涉了几个世纪农奴制度的苦难历程,再加上生存环境恶劣气候严寒,造就了刚毅不屈、骁勇强悍的民族性格。所以,俄罗斯有很多文艺作品都蕴含着一种深沉的悲怆调性。广袤原野上的郁郁森林,正是这种民族特质最为形象的外在体现。石路老师的舞台美术设计图,也正是找准了全剧情节、事件发生的典型环境。
  绘景师仝正学率领我们这些未出茅庐(尚未毕业)的学员要完成的任务是,在舞台上“种植”一片不畏冰雪顶天立地顽强生长的大森林。为了表现森林的“景深”,我们至少用了六道画幕:
  第一道幕,是一棵靠近台口的立体半圆雕塑,类似“圣诞树”有枝有叶儿的松树,演员在树下走来走去时枝叶摇曳显得很真实。
  第二道幕,在舞台两侧各有一棵硬景树。“硬景”指的是在胶合板景片上画的树。绘景师画好后,由木工用钢丝锯锼出树干、枝、叶的形状,背后用支杆铁铊支牢。“硬景”的优点是屹立不动,演员在它跟前上场下场它不会呼扇呼扇地穿帮露假。
  第三道幕,是画在布上的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布景”了。绘景师在白布上画好大树以后,需要挂在用透明无色尼龙线织成的“米”字格网上,然后用吊杆吊到后台空中,换景时启动吊杆把“树冠”降落到固定高度。在布上画的树一般只需垂下来的树冠即可,下面如有树干也得在胶合板上画成“硬景”,以免树干随风飘动。这道工艺有两个细致活儿是我们学员干的,一是用剪刀把布景上没有树枝树叶的白布全部剪掉,露出树冠的空隙。灯光从上面打下来,酷似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来的光束与光斑。二是把剪好的树冠反铺在地上,上面铺上尼龙网格,然后在每一根枝儿每一片叶儿“吃劲儿”的上方用针线缝牢。特别承重的枝叶,还要在画布、网格缝住的地方用糨糊粘上布条加固。
  第四道幕,同样是画树,同样是剪刀活儿和缝针脚儿,不同的是用料不是白布而是“豆包布”。“豆包布”是一种介于粗布与纱布之间半透明的布料,大多用于包装。增添一道“豆包树”是为了营造“景深”“远去”的效果,灯光一打便有雾蒙蒙的意境了。
  第五道幕,是纱幕。同样是画树,同样是剪刀活儿和缝针脚儿,这回是用纱布画树,再把树冠挂到纱幕上,那就更有苍茫旷远的视觉效果了。
  第六道“远树”是用幻灯打在天幕上,那就远至茫茫地平线了。谢天谢地,那是幻灯组的活儿了,不然我还得伏在幻灯片跟前一丝儿一丝儿抠“变格”呢!小小幻灯片用灯光打到硕大天幕上,一切景物都会变形,绘画者得事先“预画”出来到天幕上不变形的效果,天哪!
  我们的剪刀活儿和针线活儿,这还只说了一半,舞台上不只有大森林,还有满天云呢!云的效果,也要有“豆包布”、纱布、幻灯三个层次,也是师傅手中的画笔,学员手中的剪刀、针线、顶针儿……
  人民剧场不算很大,舞台横宽约16米,高约6.5米,纵深12米。顶幕下面几乎挂满了茂密的树冠,挂起来要平展,不能有枝叶耷拉或卷边,也不能露出缝线的针脚。灯光打上去若是有皱褶,让观众看出来大树只是一块布那就穿帮了。我們这些做着“艺术梦”“画家梦”的学生,绝没想到进了大剧院却干起如此艰苦而琐碎的活儿。这些活儿看上去不累,可是终日去剪树叶之间无数的窟窿,手指磨出了茧子。蹲在水泥地上垂首去缝密密麻麻的树叶,蹲麻了腿脚坐在小板凳上缝,坐麻了腿跪着缝,跪麻了再坐着缝……腿脚的姿势可以改变,但是颈椎腰椎可一直得戗着劲儿呀!
  何况,《铁甲列车》排练,制作是在隆冬时节,舞美车间太大了,生了两个大炉子还冷如冰窖!
  紫红色的丝绒大幕打开了,观众席里传来阵阵惊呼:呀,这么大的一片森林呀……瞧那远处,一望无际!太像啦……
  石路老师把《铁甲列车》布景剧照寄往苏联,他的老师雷可夫看了表示满意。
  我们隐身幕后,听到观众的赞叹和老师的老师(苏联舞美专家)的肯定,万般辛苦都不在话下了……
  (选自2020年12月8日《天津日报》)
  原报责编  白  丽
其他文献
那天,我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北园跑步,回来的路上,接到了《南方周末》编辑的微信,说李老师,再不给题目就来不及了。他要的就是今天晚上演讲的题目。从奥森东门出来,有一座过街天桥,看到这个微信的时候,我正好站在桥上。抬眼一望,看见了那三棵树,用鲁迅的笔法,左边那棵是鹅掌楸,右边那棵是鹅掌楸,中间那棵还是鹅掌楸。鹅掌楸是非常漂亮的树,高大,大概有十五六米高,这说的是我眼前的三棵树。实际上鹅掌楸最高能长到四
期刊
似已平静得不能再平静了。曾有的呼啸如空谷足音,渐行渐远,悠远成一首记忆中的歌。似已古旧的唱片,优美地转出一圈一圈,旋转出深深的念想。  秋水,你澄澈出令人心碎的美丽。  太多太多的眷恋,成了记忆或者失忆;太多太多的煎熬,酿造出生命之蜜。枫叶青绿相间,珍珠般的晨露欲滴还住。似曾熟悉的好听的声音,还有孩子的歌声,若弥散的天籁,若翩翩仙乐,自心之泉涌流而出。是下午了,天上升起一轮明月,还有夕阳辉映的金色
期刊
记录者  我同意这种说法,观念会过时,而事实不会。从前我以为事实是客观存在,其存在本身就足以证明一切,任何的误读、误解、扭曲……最终都会在它铁的质地下败退,所谓水落石出,事实的真相及各个剖面最终都会得以显现。后来发现这信念是天真得可以。  事实固然是客观存在,但所谓的客观,岂不也是一种观念。事实是需要观察者和记录者的,否则,它发生过了可以等于从未发生,存在也可以等于不存在。水落未必石出,假以时日,
期刊
一  在岛上,台风是常客,作为一种强大而具破坏力的气旋性漩涡,它带给海边人家的,尽是麻烦和灾难。谁都畏惧它来,却谁都无法阻挡它来。  它喜怒无常,横行无忌,岛上的人们与其较量了无数次后,倒也习以为常了,台风要来那便来吧,日子照样得过。海岛人的宿命。  从我记事起,一来稍大点的台风,灶间就都是水。灶间位于房屋最后方,而我家屋后是连片的稻田,无遮无挡,台风如猛兽,进攻着咆哮着,似有千军万马要冲进来。斑
期刊
外婆的寺前湾  那日午后去看外婆,她正在竹椅上小憩。已年近八十,身板依旧硬朗,睡意蒙眬中睁开双眼,不知问谁,怎么听不到水声了呢?我笑答,这又不是寺前湾,哪里会有什么水声!寺前湾是外婆的旧居处,在那儿住了几十年。大坝筑在河上,一天到晚水声轰鸣。坝下水被截住,河浅,大石头次第搁一线,就是跳桥,过河不会打湿脚。外婆揉揉眼,喃喃道,不知寺前湾现在怎样。寺前湾现在怎样?这问题我也多次问起,相隔十来里,自外婆
期刊
饥渴之泉  有一些年里,泉水油汪汪的,像森林的眼,从深山里淌到山口处,再从丘陵一直淌到戈壁边上。它们的清凉一直伸进夜晚,伸进地下最深处。够得着一颗柔软的心脏了。  甚至还不甘心,又一直向北流进了沙漠里。泉水在这片大地上的路真长,把各个乡都联系起来。把高处和低处也联系起来。水草就各处长起来,送过去一程一程的风,气息里甘美葱茂。夏有夏的样子,秋有秋的样子。木垒除了几条季节性河流外,也就有了不枯的活命的
期刊
窄窄小涌,苍苍老巷。须髯飘飘的古榕树浓荫掩映着青石板路,鱼塘边连绵的竹棚子,传来鱼档肉档高高低低的叫卖声……我是在搜索对故乡中山古镇的久远记忆,还是回到了隔洋相望中常常萦绕的梦境?车子到了镇公所楼前我就跳了下来,不愿随车前往祠堂,想用自己迟疑的脚步,丈量一下这段记忆的长度和深度。从小就听长辈说,我的襁褓岁月——从出生到三四岁,就是在古镇度过的。好像还发生过跟着伯娘到水塘边洗衣,若不是堂哥眼疾手快,
期刊
青草籽  从天祝草原归来,我的裤腿和袜子上,沾了许多星星点点的草籽,我小心地把这些草籽摘下来,数了数,一共三十六颗,全部是金黄色,它们闪耀着古朴的光泽,似乎带有灵性。  我把这三十六颗青草籽放到鼻尖上嗅,一丝微甜的气味迅速进入鼻腔,刺激得眼睛亮了一下,眉头皱了一下。草籽的气味让我在瞬间返回天祝草原——先是一轮大月亮照耀美人峰,然后是一朵云栖落在天堂寺的一角瓦檐。  而我努力回忆着这些活蹦乱跳的草籽
期刊
教书的第三年秋天,我们学校分来了一位师范生。这个师范生对我说,我一定要再考出去,考研究生去看更广阔的世界。我们很谈得来,谈到最后才知道他还能踢得一脚好足球,于是我又把那只瘪了多年的足球找出来,用自行车的打气筒打气,好不容易才打了个半饱。球就这么踢了起来,很多学生在放学后都不回家,看着我们在泥操场上对跑着传球。   泥操场的东边长了一丛杂生的苦楝树,大部分是苦楝果落下来长成的,所以我们就用两棵苦楝
期刊
一顿中午饭的辽阔  早饭后,牧家游主人问我上哪里。我说我去明安草原看望诗人毕力格巴特尔,他说他家有上百匹骏马、三百多头羊,壮观得很。这个宽大的圆脸红彤彤的中年男人坚持自己开车送我去。  出发时9点过,到达交接的地方已是中午12点。不习惯一大早就吃大肉,肚子鸣响如鼓。毕力格巴特尔自己驾车,在公路边接到我,方向盘一转,就进入草原。  这才是真正通向草原深处的路,那是碧绿的草丛中两道深深的车辙印子,从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