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代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板块,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因此,提高诗歌教学的效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索“读——想——评——写——练”的教学教学,希望实现诗歌教学的课堂高效,达到准确理解、评价诗歌,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诗歌;教学;效度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在教材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大,提高诗歌教学的效度就成了教学不得不探讨的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诗歌教学的效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扎实语言基础,在“读”中感悟,提高教学效度
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它的语言凝练、优美,感情丰富,哲理深刻,所以教学诗歌只有不厌其烦地坚持朗诵和背诵,才能准确理解、评价诗歌,接受诗歌的熏陶与感染,与诗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提高文学素养的目的,古代圣贤说:“观书必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可见“读”是鉴赏感悟的前提。
那么,怎样处理好一个“读”字,激发起学生诵读诗歌的兴趣?
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诗歌是融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炉的文学,教学中要先初读感知,扫清文字障碍,再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如教《离骚》第一遍要让学生读准字音,扫清文字障碍,第二遍读准节奏,一般是三四节拍,语气助词“兮”字,应拉長语气,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美政”的爱国情感。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语感,感受作者的情感。
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感情基调读出不同的韵味。诗歌的题材不同、作者的创作经历不同,抒发的思想情感必然不同,所以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含义,就要根据不同的感情基调读出不同的韵味。这就要求教师认真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进行正确的朗读,激活学生的思维情感,读出诗歌的韵味。如读《归园田居》要读得恬淡悠远,读《卫风·氓》,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这样既能激发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又能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进入审美愉悦的良好境界,课堂效度也就提高了。
再次是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朗读,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诗歌教学的导入和朗读环节中恰到好处地利用优美的音乐,营造气氛朗读,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如在教学《虞美人》中,朗读时用低沉凄婉的《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一方面能较快地让学生把握《虞美人》低沉凄迷的感情基调,另一方面又能引发学生想象一个亡国之君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和无限愁恨。此外,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播放琵琶名曲《塞上曲》,使学生通过想象把音乐和文字连通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度。
二、引导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诗歌的语言极其凝练、简洁,只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把诗句还原成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描述的内容补充完整,才能领会其中蕴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歌的描述,在脑中构建完美的图画,然后把它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就能刺激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教学的效度。如教《雨霖霖》时,引导学生想象“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送别场景,然后让学生用粉笔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通过想象和动手的活动,学生加深了对词中凄清离别主题的理解。教师也可以把与诗歌意境相同的画作挂出来,让学生在画与诗歌的对比鉴赏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度。
三、借鉴前人的诗歌评论,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代诗歌的评论是民族审美观的体现,是我国历代文人心血的结晶。前人对诗歌的评论因视角不同而做出不同的评论,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灵活地引入前人的诗歌评论来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诗歌的教学效度。如教姜夔《扬州慢》时,可引用陈廷焯的评论,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由此设计问题:有人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请结合全词的写景句子作出分析。这样的问题既带动了对全篇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也加深了对主题——“黍离之悲”的理解。总之,通过把诗歌评论引入教学,既贴近高考,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求欲望,提高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通过诗歌创作体验,提升诗歌教学的效度
“学”是为了“用”,“用”又能促进“学”。因此适当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他们对诗词文学的热爱,也能促进学生学习诗歌,提高诗歌课堂教学的效度,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首先是引导学生仿写,“依葫芦画瓢”。在教学中鼓励创作,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诗词格律,加强对平仄对仗、押韵、新旧四声、忌犯孤平的基本要求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锤炼语言、推敲表达技巧、品味诗歌意象背后的深沉意蕴。如在教完《蜀相》后,经过启发引导,一个学生写了《打工儿女》诗:“进城打工何处寻,城市高楼柏森森。街上行人自忙碌,工地机器轰鸣声。年年外出谋生计,时时牵挂父母心。学业未成怕变坏,长使两老泪满襟。”该诗的构思和表达体现了学生一定的仿写能力,也写出了“留守”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另一个学生在学完《虞美人》后,也填了一首词《虞美人·考后》:“人生考试何时了,感叹知多少?人生夙愿只初偿,何不打开窗门迎朝阳。雄心壮志应犹在,只是心情改,若问明日何以对,自是一点灯影向书山。”把考试失败和自强不息的情怀展露无余。
其次是改写诗歌,如将《氓》改写成短篇小说或续写女主人公以后的生活。将《孔雀东南飞》改写成话剧并进行表演,增添学习诗歌的兴趣。还可以尝试写诗歌赏析,鼓励学生写出对诗歌的认识、感悟、鉴赏、评价,这些教学方法都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由此及彼,重视鉴赏方法的迁移训练,在迁移训练中提高教学效度
诗歌鉴赏能力是否提高,重要的是看学生能否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自觉地进行课外诗歌鉴赏活动,这是诗歌教学的终极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效度的重要准则。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迁移训练。如:同作者作品的迁移、不同作者同题材作品的迁移、相同主题作品的迁移等。学生通过同类比较鉴赏的迁移训练,逐渐培养起学生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课堂教学效度也就提高了。
总之,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板块,要想诗歌教学取得成功,就应该提高诗歌教学的效度,让学生获得文学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从而能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参考文献
1、《白雨斋词话》作者:陈廷焯.
2、《朱子家训》作者:朱柏庐.
3、《唐诗鉴赏辞典》作者:周汝昌等.
【关键词】 诗歌;教学;效度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在教材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大,提高诗歌教学的效度就成了教学不得不探讨的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诗歌教学的效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扎实语言基础,在“读”中感悟,提高教学效度
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它的语言凝练、优美,感情丰富,哲理深刻,所以教学诗歌只有不厌其烦地坚持朗诵和背诵,才能准确理解、评价诗歌,接受诗歌的熏陶与感染,与诗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提高文学素养的目的,古代圣贤说:“观书必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可见“读”是鉴赏感悟的前提。
那么,怎样处理好一个“读”字,激发起学生诵读诗歌的兴趣?
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诗歌是融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炉的文学,教学中要先初读感知,扫清文字障碍,再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如教《离骚》第一遍要让学生读准字音,扫清文字障碍,第二遍读准节奏,一般是三四节拍,语气助词“兮”字,应拉長语气,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美政”的爱国情感。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语感,感受作者的情感。
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感情基调读出不同的韵味。诗歌的题材不同、作者的创作经历不同,抒发的思想情感必然不同,所以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含义,就要根据不同的感情基调读出不同的韵味。这就要求教师认真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进行正确的朗读,激活学生的思维情感,读出诗歌的韵味。如读《归园田居》要读得恬淡悠远,读《卫风·氓》,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这样既能激发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又能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进入审美愉悦的良好境界,课堂效度也就提高了。
再次是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朗读,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诗歌教学的导入和朗读环节中恰到好处地利用优美的音乐,营造气氛朗读,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如在教学《虞美人》中,朗读时用低沉凄婉的《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一方面能较快地让学生把握《虞美人》低沉凄迷的感情基调,另一方面又能引发学生想象一个亡国之君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和无限愁恨。此外,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播放琵琶名曲《塞上曲》,使学生通过想象把音乐和文字连通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度。
二、引导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诗歌的语言极其凝练、简洁,只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把诗句还原成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描述的内容补充完整,才能领会其中蕴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歌的描述,在脑中构建完美的图画,然后把它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就能刺激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教学的效度。如教《雨霖霖》时,引导学生想象“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送别场景,然后让学生用粉笔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通过想象和动手的活动,学生加深了对词中凄清离别主题的理解。教师也可以把与诗歌意境相同的画作挂出来,让学生在画与诗歌的对比鉴赏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度。
三、借鉴前人的诗歌评论,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代诗歌的评论是民族审美观的体现,是我国历代文人心血的结晶。前人对诗歌的评论因视角不同而做出不同的评论,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灵活地引入前人的诗歌评论来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诗歌的教学效度。如教姜夔《扬州慢》时,可引用陈廷焯的评论,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由此设计问题:有人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请结合全词的写景句子作出分析。这样的问题既带动了对全篇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也加深了对主题——“黍离之悲”的理解。总之,通过把诗歌评论引入教学,既贴近高考,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求欲望,提高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通过诗歌创作体验,提升诗歌教学的效度
“学”是为了“用”,“用”又能促进“学”。因此适当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他们对诗词文学的热爱,也能促进学生学习诗歌,提高诗歌课堂教学的效度,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首先是引导学生仿写,“依葫芦画瓢”。在教学中鼓励创作,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诗词格律,加强对平仄对仗、押韵、新旧四声、忌犯孤平的基本要求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锤炼语言、推敲表达技巧、品味诗歌意象背后的深沉意蕴。如在教完《蜀相》后,经过启发引导,一个学生写了《打工儿女》诗:“进城打工何处寻,城市高楼柏森森。街上行人自忙碌,工地机器轰鸣声。年年外出谋生计,时时牵挂父母心。学业未成怕变坏,长使两老泪满襟。”该诗的构思和表达体现了学生一定的仿写能力,也写出了“留守”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另一个学生在学完《虞美人》后,也填了一首词《虞美人·考后》:“人生考试何时了,感叹知多少?人生夙愿只初偿,何不打开窗门迎朝阳。雄心壮志应犹在,只是心情改,若问明日何以对,自是一点灯影向书山。”把考试失败和自强不息的情怀展露无余。
其次是改写诗歌,如将《氓》改写成短篇小说或续写女主人公以后的生活。将《孔雀东南飞》改写成话剧并进行表演,增添学习诗歌的兴趣。还可以尝试写诗歌赏析,鼓励学生写出对诗歌的认识、感悟、鉴赏、评价,这些教学方法都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由此及彼,重视鉴赏方法的迁移训练,在迁移训练中提高教学效度
诗歌鉴赏能力是否提高,重要的是看学生能否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自觉地进行课外诗歌鉴赏活动,这是诗歌教学的终极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效度的重要准则。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迁移训练。如:同作者作品的迁移、不同作者同题材作品的迁移、相同主题作品的迁移等。学生通过同类比较鉴赏的迁移训练,逐渐培养起学生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课堂教学效度也就提高了。
总之,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板块,要想诗歌教学取得成功,就应该提高诗歌教学的效度,让学生获得文学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从而能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参考文献
1、《白雨斋词话》作者:陈廷焯.
2、《朱子家训》作者:朱柏庐.
3、《唐诗鉴赏辞典》作者:周汝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