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核心。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大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基本模式和培养途径,以期促进我国大学创新教育的进程。
【关键词】美国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和敢想敢闯、敢试敢冒的人。能把经验、知识、信息融合运用到实际中,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创新的人。美国大学教育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美国大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
1.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美国大学定位在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体现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让学生自主选择三个方面上。
美国大学实行学分制,大学开设的课程面广量多,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如果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主修都不满意,经教师指导、学校相关委员会批准,还可自己制订一个主修计划。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个性化学习”为主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这种做法尊重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兴趣和个性正是构建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潜能的前提。
2. 以实践为重点的理念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基础是实践。美国大学在培养动口、动手及勤工俭学的能力方面效果显著,如做课题、登台演讲、参加音乐演奏、画展、卖报等,在这种氛围中,他们真正身体力行地去“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美国大学生在课外时间除了个人学习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创新精神,强化实践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美国的大学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当是有教养的人,应该有知识,具备学术技能,且善于思考,有一定的批判思维能力。美国的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活跃,注重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师生间的问与答被认为是创新教育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另外,美国教师还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辩论赛,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美国大学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美国大学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主要以下几种模式:
1. 专题讨论课模式
这种专题讨论课讨论的全部都是超前的课题,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种专题讨论会有时请一些权威人士来主讲,讲题五花八门,主讲讲20分钟左右,然后大家提问、讨论。课上的气氛总是很轻松自由的。这种专题讨论会的形式使听众有机会接触到自己研究领域里的最新信息和其他领域的发展动态,而且主讲人和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又能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模式
美国大学的教师特别注重把自己的教育科研成果充实到教育内容中,通过让学生参与严谨的科研项目。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美国的学生经常要做“报告”,从选题、撰写到演讲,全部要独立完成。自然课研究报告要求有完整的结构:假设、研究目的、方法程序、实验情况、分析和结论。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了大学的科研优势,这种巧妙的教学艺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勇气和探索精神,对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研究型课程学习模式
美国的研究型课程注重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中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倒是次要的;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能够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心地探索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与具体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品质等方面的发展。
这种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走进图书馆、走到街头、走进企业、考察社会反响,了解实际情况,有时,学生还要自发地召开小组会进行讨论或者按照研究任务进行分工。这种课程的实施能够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1. 自由开放的课堂
美国学生可随时举手提问,其他人也可据此举手发言。老师绝不介意进度受到影响,而是把这种提问发言作为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知识,引导思考的好时机,所以,只要学生不满意,教授会反复讲解。另外,学生在课堂上的坐姿和小动作老师也是不计较的,甚至穿拖鞋随处可见,随处可穿,尤其女生。这种自由和开放,使得老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很近,更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是学和教的内在主动性和真诚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学生放开思路,不拘一格的思考问题,提出创新性的看法或建议。
2. 人文精神的熏陶
美国教育界认为,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有广阔的知识面以及审美、公民意识、全球意识、价值取向、道德与伦理等价值判断技能。美国大学重视人文精神的熏陶,重视大学的创新文化建设。他们认为文化观念对人才培养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通识教育是传承文化价值、提升社会文明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启发与陶冶人类的心智。
美国大学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成功经验 ,可以作为国内大学的借鉴和参考。我们应把这些经验同我国高校具体情况相结合,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满足我国需要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建国,赵亮.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制度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04(2).
[2]王定华.走进美国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关键词】美国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和敢想敢闯、敢试敢冒的人。能把经验、知识、信息融合运用到实际中,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创新的人。美国大学教育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美国大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
1.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美国大学定位在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体现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让学生自主选择三个方面上。
美国大学实行学分制,大学开设的课程面广量多,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如果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主修都不满意,经教师指导、学校相关委员会批准,还可自己制订一个主修计划。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个性化学习”为主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这种做法尊重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兴趣和个性正是构建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潜能的前提。
2. 以实践为重点的理念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基础是实践。美国大学在培养动口、动手及勤工俭学的能力方面效果显著,如做课题、登台演讲、参加音乐演奏、画展、卖报等,在这种氛围中,他们真正身体力行地去“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美国大学生在课外时间除了个人学习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创新精神,强化实践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美国的大学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当是有教养的人,应该有知识,具备学术技能,且善于思考,有一定的批判思维能力。美国的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活跃,注重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师生间的问与答被认为是创新教育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另外,美国教师还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辩论赛,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美国大学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美国大学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主要以下几种模式:
1. 专题讨论课模式
这种专题讨论课讨论的全部都是超前的课题,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种专题讨论会有时请一些权威人士来主讲,讲题五花八门,主讲讲20分钟左右,然后大家提问、讨论。课上的气氛总是很轻松自由的。这种专题讨论会的形式使听众有机会接触到自己研究领域里的最新信息和其他领域的发展动态,而且主讲人和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又能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模式
美国大学的教师特别注重把自己的教育科研成果充实到教育内容中,通过让学生参与严谨的科研项目。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美国的学生经常要做“报告”,从选题、撰写到演讲,全部要独立完成。自然课研究报告要求有完整的结构:假设、研究目的、方法程序、实验情况、分析和结论。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了大学的科研优势,这种巧妙的教学艺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勇气和探索精神,对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研究型课程学习模式
美国的研究型课程注重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中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倒是次要的;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能够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心地探索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与具体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品质等方面的发展。
这种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走进图书馆、走到街头、走进企业、考察社会反响,了解实际情况,有时,学生还要自发地召开小组会进行讨论或者按照研究任务进行分工。这种课程的实施能够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1. 自由开放的课堂
美国学生可随时举手提问,其他人也可据此举手发言。老师绝不介意进度受到影响,而是把这种提问发言作为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知识,引导思考的好时机,所以,只要学生不满意,教授会反复讲解。另外,学生在课堂上的坐姿和小动作老师也是不计较的,甚至穿拖鞋随处可见,随处可穿,尤其女生。这种自由和开放,使得老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很近,更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是学和教的内在主动性和真诚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学生放开思路,不拘一格的思考问题,提出创新性的看法或建议。
2. 人文精神的熏陶
美国教育界认为,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有广阔的知识面以及审美、公民意识、全球意识、价值取向、道德与伦理等价值判断技能。美国大学重视人文精神的熏陶,重视大学的创新文化建设。他们认为文化观念对人才培养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通识教育是传承文化价值、提升社会文明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启发与陶冶人类的心智。
美国大学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成功经验 ,可以作为国内大学的借鉴和参考。我们应把这些经验同我国高校具体情况相结合,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满足我国需要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建国,赵亮.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制度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04(2).
[2]王定华.走进美国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