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的开设揭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篇章。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已成为综合实践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门集实践性和操作性一体的基础学科。
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与以往的计算机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用以往的理论、方法、模式都不能适合这一课程的建设。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显得至关重要。通过教学实践和总结,我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最适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
一、 任务驱动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了解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显著表现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产生新任务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传统教法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协同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
㈠结合教学,精心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关键是要注意如何选择合适的任务作为目标,总的原则是,根据学习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知识层次等客观因素来考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结构及内容的安排应该非常熟悉,要通过对学习需要、学习者、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将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一个或几个大任务,同一章内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为学生提出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使他们有用武之地。
如学习“Word 2000的综合应用──自编小报”一节时,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大任务,即每一位同学要完成一份非常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如: Word 基本概念 、建立及编辑文档 ;设置字体、字号及段落排版 ;视图、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Word的制作表格功能等。
这几个知识点隐含在几个小任务中,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分别设计在更小的任务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甚至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掌握了知识点,同时学生也能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㈡适时引导,完成任务
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想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时,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适时引导,把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激发他们去研究和探讨更新的知识,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注重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㈢点拨评析,展示评价任务
学生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以个人成果(如独立完成的作业、一个研究报告或是一个电子作品)的形式出现,这时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及时交流,展示成果或进行讨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反馈和评价。
这是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互评,然后选出三、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作演示,先由学生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再由其他同学对操作过程进行评论。最后,由教师指出其中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或操作来完成同一任务。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能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开阔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可以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创新。适当、及时、激励性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激情。
三、 任务驱动法注意的几个问题
㈠注意任务的“真实性”。所谓“真实的任务”,就是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和他们的经验相整合。假如设计的“任务”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为了追求形式,那样就失去了“任务驱动”的意义。
例如,讲完“画图”中的一些基本工具和命令后,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自己漂亮和学校或家乡;学习了“word2000字处理软件”,可以给学生布置制作贺卡、设计小报等任务。 只有“真实的任务”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爱好,学生才会主动去学;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也才能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熟悉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搜索学习到的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㈡注意任务的差异性。师在设计任务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又要考虑知识的特点和难易程度,这符合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同年龄阶段,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
在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一些大部分学生都掌握的电脑知识,就不作长时间讲授,而对有难度的“任务”,老师则作事先的演示与操作,会更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另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鼓励他完成任务时向课外延伸。
㈢注意任务的整合性。一是必须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创造出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学习氛围。二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外活动。
总之,一种新教学模式的运用,应该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所追求的。
(华北油田供应学校)
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与以往的计算机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用以往的理论、方法、模式都不能适合这一课程的建设。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显得至关重要。通过教学实践和总结,我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最适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
一、 任务驱动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了解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显著表现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产生新任务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传统教法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协同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
㈠结合教学,精心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关键是要注意如何选择合适的任务作为目标,总的原则是,根据学习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知识层次等客观因素来考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结构及内容的安排应该非常熟悉,要通过对学习需要、学习者、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将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一个或几个大任务,同一章内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为学生提出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使他们有用武之地。
如学习“Word 2000的综合应用──自编小报”一节时,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大任务,即每一位同学要完成一份非常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如: Word 基本概念 、建立及编辑文档 ;设置字体、字号及段落排版 ;视图、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Word的制作表格功能等。
这几个知识点隐含在几个小任务中,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分别设计在更小的任务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甚至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掌握了知识点,同时学生也能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㈡适时引导,完成任务
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想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时,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适时引导,把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激发他们去研究和探讨更新的知识,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注重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㈢点拨评析,展示评价任务
学生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以个人成果(如独立完成的作业、一个研究报告或是一个电子作品)的形式出现,这时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及时交流,展示成果或进行讨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反馈和评价。
这是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互评,然后选出三、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作演示,先由学生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再由其他同学对操作过程进行评论。最后,由教师指出其中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或操作来完成同一任务。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能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开阔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可以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创新。适当、及时、激励性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激情。
三、 任务驱动法注意的几个问题
㈠注意任务的“真实性”。所谓“真实的任务”,就是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和他们的经验相整合。假如设计的“任务”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为了追求形式,那样就失去了“任务驱动”的意义。
例如,讲完“画图”中的一些基本工具和命令后,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自己漂亮和学校或家乡;学习了“word2000字处理软件”,可以给学生布置制作贺卡、设计小报等任务。 只有“真实的任务”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爱好,学生才会主动去学;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也才能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熟悉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搜索学习到的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㈡注意任务的差异性。师在设计任务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又要考虑知识的特点和难易程度,这符合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同年龄阶段,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
在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一些大部分学生都掌握的电脑知识,就不作长时间讲授,而对有难度的“任务”,老师则作事先的演示与操作,会更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另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鼓励他完成任务时向课外延伸。
㈢注意任务的整合性。一是必须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创造出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学习氛围。二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外活动。
总之,一种新教学模式的运用,应该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所追求的。
(华北油田供应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