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Smith-Petersen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头骨折的疗效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deonk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改良Smith-Petersen(S-P)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6月— 2019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33例Pipkin 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20~40岁,平均29.5岁。PipkinⅠ型15例,PipkinⅡ型18例。22例采用经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间隙改良S-P入路复位内固定(改良S-P组),11例采用经髂后上棘和臀大肌改良K-L入路复位内固定(改良K-L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5 d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并发症(包括股骨头缺血坏死、创伤性关节炎和异位骨化)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个月,平均6.5个月。改良S-P组手术时间[(71.7±7.3)min]、术中出血量[(55.9±6.2)ml]、术后引流量[(91.2±5.9)ml]和术后住院时间[(6.0±1.5)d]均短于或少于改良K-L组[(112.1±6.7)min、(99.4±8.7)ml、(121.3±7.0)ml、(10.5±1.6)d](n P均0.05)。n 结论:对于Pipkin 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改良S-P入路较改良K-L入路复位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和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后镇痛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7月— 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收治
目的:比较骨盆内置固定架技术和外固定支架治疗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2月— 2017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
寄生虫考古是一门研究考古遗址中寄生虫残留物的新兴学科,其通过对古代残留物中有关寄生虫遗存的分析来研究古代人类行为模式及其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首次报道发现古寄生虫
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常常导致颈椎三柱结构的破坏,是造成颈脊髓损伤的一个重要和普遍的原因。目前,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基本治疗原则是尽早复位、彻底减压、恢复椎间高度和颈椎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