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寄生虫考古是一门研究考古遗址中寄生虫残留物的新兴学科,其通过对古代残留物中有关寄生虫遗存的分析来研究古代人类行为模式及其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首次报道发现古寄生虫卵的是Rufler,1910年他在埃及出土的木乃伊中发现血吸虫卵。随着上世纪60年代美国所谓“新考古学”的开始,考古学的视角开始向其他学科延伸。考古学和其他多学科结合的新观点开始出现。在寄生物考古领域也是如此,Heizer and Napton等都进行了包括寄生虫学在内的早期的多学科研究项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寄生虫考古的方法和技术越来越成熟。
目前,寄生虫考古的材料主要是干尸、粪化石、厕所堆积物和生活垃圾等,对墓葬腹土的研究却很少。墓葬腹土是指墓葬中人体腹部的土壤,其中包含有古人肠道残留物,是非常重要的考古材料。我国历史悠久,考古发掘的墓葬很多,腹土材料非常丰富。
本课题组首次在国内进行墓葬腹土寄生虫考古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在技术和方法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本论文是在任启坤、蓝万里的基础上继续对墓葬腹土材料进行研究。一方面继续在方法和技术上探索、改进;另一方面,尝试通过古寄生虫卵的研究探讨郑州地区春秋时期的古寄生虫感染、甚至古寄生虫病的流行。
论文的第1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包括寄生虫考古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发展和意义以及寄生虫学背景知识等。论文的第2章主要依据国内外墓葬腹土研究的成果和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墓葬腹土寄生虫考古的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和归纳。从墓葬腹土的采集到实验室提取,分别一一阐述和讨论。第3章和第4章是是对郑州金水庙李和新郑梨河晨辉春秋墓地墓葬腹土的研究,包括样品的采集、实验室提取、鉴定等方面。论文的第5章是对实验结果的归纳与讨论,通过对两处春秋墓地的20座墓葬中腹土的研究,在其中5座墓葬中成功提取到34粒蛔虫卵,包括18粒受精卵和16粒未受精卵。分析了古虫卵得以保存的原因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古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论文的第6章是结语部分,总结了论文的学术贡献和创新点,同时也提出了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并对国内墓葬腹土研究的前景进行展望。
论文通过对郑州金水庙李和新郑梨河晨辉春秋墓地墓葬腹土的研究,证明郑州地区春秋时期有蛔虫病存在。此外,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本次研究对墓葬腹土寄生虫卵的提取方法做了一定的调整,调整后的方法大大节省了实验室阶段古虫卵提取的步骤和时间,尽可能减少了实验过程对寄生虫卵的损坏。提取方法的改进对我国墓葬腹土寄生虫考古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