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方法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等,它是学生空间观念形成,形象思维发展的基础,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教学中,一些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不够重视,只是简单说教或是采取的方法不当,加上一些学生觉得这部分内容枯燥、抽象、缺乏兴趣,造成对“空间与图形”掌握不好。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教,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部分内容呢?
  一、以现实背景为基础,丰富图形世界,增强学生空间与图形的经验积累
  1. 联系生活环境
  例如:教学“东南西北”时,教师可让学生在早晨观察太阳从东边升起的情境,晚上在星空下找北极星,以及观察学生熟悉的校园,自己家居住的房屋的坐落朝向等等。这些学生熟悉的环境都为认识方向与位置提供了认知的背景。再如,为了让学生熟悉路线图以及描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出示一张本校的平面图(图内有几条不同的线路),让学生根据这些线路,描述不同的行走路线。由于学校的环境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他们在共同讨论中,也便于自己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描述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画出学校到家,学校到其它指定地点的示意图,这样联系生活环境帮助学生在二维与三维的转化中不断积累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经验。
  2. 活用生活原型
  例如让学生“认识物体”时,以积木、牙膏盒、茶叶罐、笔筒、粉笔盒、足球、魔方、乒乓球、骰子等来帮助学生借助具体实物抽象出立体图形的本质特征。教学“两条直线平行”时,以双杠、铁轨、扶梯扶栏等来感知平行的概念。再如在教给学生“前后”时,以排队上车、跑步比赛、教室座位等呈现“前后”在生活的原型,丰富学生的感知。
  3. 激活生活经验
  例如,可以让学生凭借“写字用右手”、“上下楼梯靠右行”的习惯来认识左右的方向;利用“在电影院找座位”的经验来认识几排几号;利用“乘公共汽车”的经验来认识线路图;利用“电梯的上下移动”、“风扇的转动”来认识平移和旋转。
  二、以实践感知为重点,建立正确表象,让学生建构发展空间观念
  1. 在观察中强化感知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时,教师出示一只玩具汽车,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坐在四个方位观察玩具汽车,然后,将看到的形状在小组内交流,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座位观察,因此观察的结果也不一样,这就为学生交流提供了话题和素材,同时在交流不同观察结果时引发了碰撞,活跃了思维,丰富了感知。
  2. 在操作中强化感知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时,可以开展以下操作活动:搬图形,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积木,让学生想办法把上面的一个面搬到纸上来;描图形,用手中的积木描出它上面的一个面;找图形,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这三种形状;围图形,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想一想是否能围出一个圆;画图形,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上面三种图形;涂图形,呈现给学生一组组合图形,让学生把所学的三种图形分别涂上颜色。还可以通过“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活动来强化对图形的认识。学生通过搬、描、找、围、画、涂、搭、折、剪、拼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丰富了对图形的认识,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空间观念得以建构与发展。
  三、以探究合作为关键,亲历生成过程,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素养
  1. 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剪好的圆片,动手量出它一周的长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想一想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进而由学生思考得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C=πd,C=2πr。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割补将其转化为长方形,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2. 构建“合作交流”的氛围
  例如:教六年级上册《图形的欣赏与设计》时,让学生分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圆规、直尺、三角板画出各种图形,然后有的剪,有的拼,有的涂……每个小组的成员配合默契,大家群策群力。新颖的图案设计到作品的制作完成都是大家共同负责和承担的。这样的合作,一方面拓宽了信息获取的渠道,集思广益;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引发思维的碰撞。在相互合作中,学生们分享着互助的喜悦与成功;在相互鼓励中,增强自信和意志;在共同设计中,体验数学独特的美感,感受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 潘孟良
其他文献
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处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匀速直线运动状况分析”,另一种是“从‘正数×正数’出发的归纳推理”。在现行的教材中,主要有两种版本教材:“数轴版”和“推理版”。  “数轴版”指的是借助数轴进行“匀速直线运动状况分析”的教学处理方式。这种版本的共同特点是从情境引出“直线变化”的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借助数轴理解运算过程和结果,最后通过观察算式,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推理版”指的是从
斯基尔贝克(M.Skilbeck)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大致要经历五个阶段:分析情境,拟定目标,构建课程方案,进行解释并交付实施,进行追踪和方案重建。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参考武汉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等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以羽毛球和乒乓球项目作为我校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根据斯基尔贝克的校本课程开
作业是用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由知识转化为技能的一种手段。长期以来,那些机械的、单调的、封闭的作业,正逐渐消退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师要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了解编者的意图,抓住学生的喜新、厌多、图快、求趣等作业心理,在作业的形式上下功夫,要着眼于效率,着力于设计。  一、注重作业的层次性   语文作业要有层次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接受同样的知识自然
作业抄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在早晨到校抄袭的.有在课间10分钟抄袭的.有在中午教室里抄袭的,有找样题抄答案的,甚至还有请同学代做作业的,等等。这一现象不能不重视.也不能放任不管
数学思维是数学的灵魂,有了数学思维,学生才能进行独立的数学分析研究,并在研究分析数学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魅力,加深对数学科目的认识.在内心深处更加喜欢数学。培养中学生的数学
作文“面批”,既能指导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也能指导个别存在的问题,它更能使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变得亮丽起来。  一、选择面批对象  由于“面批”是一项耗时的细活,因此,教师难以对全班学生同时进行面批,这时,有机的将传统批改方法与面批结合起来,就会收到更好的工作效率,即可先就全班作文进行逐一批改,然后根据全批时发现的问题选择面批对象,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本次作文中出现共同问题的学生,集中2-3名或更多名,
什么是口头作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浙江临海市教研室林一平先生有较为系统的阐述,他在其论文《重视口头作文训练》中对口头作文有两种定义—— 广义和狭义。广义上说,凡运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均可看作口头作文训练;狭义上来看,具有指向规范口头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训练方式。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口头作文看成是进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还能与学习课文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