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幕前转为幕后,提升学生内需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提升学生内需力则需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教师备课不仅要落实重点,攻克难点,处理好细节,还要重视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不同班级中的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和能力也相差较大,所以备课时掌握学情是重点中的重点。“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充分自学,在课堂上集中解决学生存有疑问的地方。这样一来,教师能清晰地认识到关键所在,节省时间并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二、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读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两者不同,阅读能培养理解能力,作文培养表达能力,但又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具体来讲,阅读现代文要分析作者写了什么,对应的考点是概括内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对应的考点是理解主旨中心;作者怎么写成的,对应的考点是写作技巧分析鉴赏。而写作是抛出一个题目或话题,首先要确定内容,然后定好中心,筛选材料,最后要用从阅读中学到的技巧方法谋篇布局、组织语言。因此,我们可以从阅读中学到作文的方法,通过作文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案的应用
在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是实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策略的有效手段。下面以“青虫之爱”导学案为例,解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策略。
1.导学案环节一:“先学后教”之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明晰写作方法。(新课标要求:赏析现代文,掌握精读、略读、批注等阅读方法;能概括主要内容,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学习现代文的写作技巧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新课标要求:写作要能将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的迁移与运用;语言规范流畅,用词贴切,能运用联想、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能恰当地借助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提倡有创意地表达。)(3)感受母爱的伟大,感恩母亲。(新课标要求:赏析现代文,能领悟作品的主旨内涵;能初步探究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明确学习目标后,学生能在目标的引领下进行预习。
2.导学案环节二:“先学后教”之充分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学习的重要前提是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会有成功的快感;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
《青虫之爱》是一篇散文。学生首先回顾散文知识,导学案中以填空的形式加以分类呈现。(1)散文的含义及特点:形散神不散。“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即選用了怎样的材料、怎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等;“神”指散文的主旨。(2)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3)散文线索: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散步》;以人物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以某一件具体或某种赋予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时间为线索,如《海燕》;以地点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散文主旨:说明道理、抒发情感、表现品质、表达看法。(5)散文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侧面描写、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青虫之爱》,并概括写了什么——概括内容;为什么写——主旨;怎样写的——方法。前两项比较简单,学生可自主答出;后一项有难度,但在导学案上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描写人物、修辞及谋篇布局的方法,然后进行分析。从已知到未知,搭建台阶,帮助学生跨越难关。(新课标要求:赏析现代文,要将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的迁移与运用。有已学知识做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答题。所以先复习文体知识,再阅读《青虫之爱》并答题。)
3.导学案环节三:“以学定教”之写作训练
此环节个人完成难度较大,需要小组互助,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1)小组讨论交流,各组员根据写作技法给1号作文提出1个建议;(2)1号依据小组组员所提建议及今天所学技巧修改作文;(3)小组展示:说明修改原因,并尽量展示修改后的内容。
阅读与写作整合原因: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方法,指导自己的作文写作,修改作文,进行作文升格,对学生而言这是最有效的体验。
总之,通过“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整合起来,能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幕前转为幕后,提升学生内需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提升学生内需力则需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教师备课不仅要落实重点,攻克难点,处理好细节,还要重视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不同班级中的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和能力也相差较大,所以备课时掌握学情是重点中的重点。“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充分自学,在课堂上集中解决学生存有疑问的地方。这样一来,教师能清晰地认识到关键所在,节省时间并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二、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读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两者不同,阅读能培养理解能力,作文培养表达能力,但又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具体来讲,阅读现代文要分析作者写了什么,对应的考点是概括内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对应的考点是理解主旨中心;作者怎么写成的,对应的考点是写作技巧分析鉴赏。而写作是抛出一个题目或话题,首先要确定内容,然后定好中心,筛选材料,最后要用从阅读中学到的技巧方法谋篇布局、组织语言。因此,我们可以从阅读中学到作文的方法,通过作文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案的应用
在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是实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策略的有效手段。下面以“青虫之爱”导学案为例,解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策略。
1.导学案环节一:“先学后教”之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明晰写作方法。(新课标要求:赏析现代文,掌握精读、略读、批注等阅读方法;能概括主要内容,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学习现代文的写作技巧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新课标要求:写作要能将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的迁移与运用;语言规范流畅,用词贴切,能运用联想、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能恰当地借助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提倡有创意地表达。)(3)感受母爱的伟大,感恩母亲。(新课标要求:赏析现代文,能领悟作品的主旨内涵;能初步探究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明确学习目标后,学生能在目标的引领下进行预习。
2.导学案环节二:“先学后教”之充分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学习的重要前提是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会有成功的快感;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
《青虫之爱》是一篇散文。学生首先回顾散文知识,导学案中以填空的形式加以分类呈现。(1)散文的含义及特点:形散神不散。“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即選用了怎样的材料、怎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等;“神”指散文的主旨。(2)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3)散文线索: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散步》;以人物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以某一件具体或某种赋予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时间为线索,如《海燕》;以地点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散文主旨:说明道理、抒发情感、表现品质、表达看法。(5)散文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侧面描写、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青虫之爱》,并概括写了什么——概括内容;为什么写——主旨;怎样写的——方法。前两项比较简单,学生可自主答出;后一项有难度,但在导学案上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描写人物、修辞及谋篇布局的方法,然后进行分析。从已知到未知,搭建台阶,帮助学生跨越难关。(新课标要求:赏析现代文,要将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的迁移与运用。有已学知识做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答题。所以先复习文体知识,再阅读《青虫之爱》并答题。)
3.导学案环节三:“以学定教”之写作训练
此环节个人完成难度较大,需要小组互助,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1)小组讨论交流,各组员根据写作技法给1号作文提出1个建议;(2)1号依据小组组员所提建议及今天所学技巧修改作文;(3)小组展示:说明修改原因,并尽量展示修改后的内容。
阅读与写作整合原因: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方法,指导自己的作文写作,修改作文,进行作文升格,对学生而言这是最有效的体验。
总之,通过“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整合起来,能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