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高职院校的和谐发展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e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中,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定位不准、目标偏颇、缺失个性、不注重打造核心竞争力、管理效益低下等问题,影响了学校的和谐发展。高职院校的和谐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规划,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加强管理,着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后劲。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职院校 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余春花(1965- ),女,重庆人,荆楚理工学院院长办公室,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湖北荆门448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015-03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其基本要义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指针,同时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
  
  一、对照科学发展观,认清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和价值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是要做到目标和谐、功能和谐、机制和谐、结构和谐。对照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与部属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存在诸多困难。一是没有区位优势。高职院校大部分办在地、市境内,知名度较低。二是没有投资优势。政府财政投资的份额较小,省市共同投资的机制没有形成,大部分要靠自己“创收”。三是在办学上未能形成特色。专业划分过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面向社会需要设置专业的理念尚未形成,缺失个性、不注重打造核心竞争力、管理效益低下等。四是定位不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现偏差,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和谐发展。有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办学理念和教育制度,在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师资配备、学生指导与管理等诸多方面都还处在摸索和建制过程中,打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旗号,实际上是按照原来高等专科教育的那一套在办学,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型”,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偏差。
  目前,有些省市鼓励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其比例高达百分之三十左右;有的省市采取“2+2”模式,即高职高专二年级的学生,可免试直接升入本科学习。但如果专升本的比例过大,就会严重地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混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性质和目标定位,使高职生一定程度上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的预备生,致使有些高职院校不安心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更有甚者,为了与本科教育争地位,出现了与本科院校教育相互攀比的现象。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一些高职院校的发展并不和谐,招生遇到困难,陷入生存困境,更谈不上发展。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高职院校做到和谐发展
  
  (一)高职院校要准确定位,安于定位
  高等教育要实现和谐发展,应做到发展目标和谐,目标和谐首先要求高职院校要准确定位。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是指高等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职能、国家和社会需要,以及学生需求,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参照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经过纵、横向的分析与比较,在清楚认识自己的基础、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自身角色,确定服务方向、发展目标及任务,这是一系列的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
  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指出:“高等学校定位不只是高低层次的定位,也不只是学科门类的定位。定位的主要依据是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职能。”潘懋元先生坦言,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这两个发展方向,对高等教育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两者各具功能,不可替代。因此,不能说普通高职院校就是末流大学,它是和普通高等教育相并行的一种重要类型,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它们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承担着特殊的重要使命。因此,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与其办学定位密切相关。总体上看,其办学定位必须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必须与本校的办学基础相适应。高职院校的办学要做到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市场、贴近人民,安于本位——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人才库和培训站,这也是高职院校的独特优势。
  准确定位是学校制定发展战略、配置教育资源、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高职院校的特点是“地域性”,因此必须坚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方针,这既是地方院校办学定位的根本,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在定位上应力求科学准确,在区域定位上要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在学科定位上,要积极巩固发展优势学科,稳步发展新兴学科,特别是结合经济发展的态势、科技发展的趋势,开辟新的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定位为实践型、应用型,使学生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较扎实的专业动手能力、较优秀的职业素质、较强劲的持续发展潜力,从而实现学校办学与社会的对接。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必须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必须与本校的办学基础和能级结构相适应。办学定位确定以后,在一定时期内要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当然,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阶段的跃进和学校能级结构的跃进,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也应该随之而发展。
  (二)高职院校要办出特色,做到个性化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区别不同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所谓“办学特色”,就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点和亮点,是学校办学的个性化特征。一所普通高职院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必须基于一定的战略思考和要素选择。
  1.办出特色要以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独特的“办学理念”为灵魂。“办学理念”的选择是能不能办出特色的首要问题。办出特色要有投入,但其关键不在于有高强度的资金投入和热情、激情、主观愿望等感情投入。“办学理念”是对办什么样的有别于他校的大学和怎样办出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的理性认识,它在实践中表现为在此办学思想指导下长期形成的以校风、学风为主要形式的大学精神与独特的公众形象。办学特色是创造出来的,有创新性的办学理念,才能办出有特色的大学。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的关系,实质上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创新性的办学理念才能指导创新性的办学实践,使学校办出特色。创新性办学理念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长期的办学实践的经验积累、感悟与升华。办学理念的选择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国情、区情和校情,必须有创新性思维。
  2.普通高职院校要办出特色,必须以正确而科学的办学定位为前提。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左铁镛院士曾指出:“谈到特色,必然要涉及学校的定位问题。定位决定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科学定位是学校制订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绝没有简单的‘好大学’的模式。一所大学与另一所大学所面临的任务和所处的环境方面肯定是大相径庭的。”“一所高质量的大学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而且是生气勃勃的办学目标。所以,它不可能是满足所有人的所有要求的大杂烩。它需要在众多要求中做出选择并确定哪些是应予优先考虑的重点。”鉴于每所院校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任务不同,各个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应具有多样性的展示空间。他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可以借鉴和学习,但办学特色是不能相互“克隆”的。每所院校只要“定位”准确,有明确的办学目标,经过艰苦的努力,都可以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
  3.抓好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的核心。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虽具有多样性,但最根本的还是办出学科和专业特色。这是因为,学科和专业特色的核心地位是由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高等教育与初等、中等教育的根本区别是以学科专业教育为基本特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科专业是高等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科特色在办出学校特色中起主导作用,教学特色的形成必然有学科建设的支持,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与学科建设水平直接相关,科学研究的特色更取决于学科建设和学科特色。学科和专业特色在高等学校办学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和长久的生命力。一所学校学科特色的形成要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然而一旦形成就具有较持久的影响力。社会公认某所学校在国内有优势,在区域内有特点,主要是以学科和专业特色来判断的。
  (三)高职院校要着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增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后劲
  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高职院校的文化之中,是一种难以被他人所模仿和替代的基础性的能力,是高职院校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是竞争力各要素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本质的部分。规模的扩张、数量的增长只能是高职院校在某个发展时期内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已,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素才有可能作为核心竞争力。
  1.高职院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及其人格。当今国际国内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具有较高的多方面素质。高职院校管理者,尤其是领导人的综合素质及其人格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及其合力。高职院校的管理团队既包括校级管理者,也包括中层管理者,如各院、系、部的管理者直至教师,两部分管理者形成高职院校的管理团队。校级管理者制定学院的总体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制订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中层管理者是实施者,把学院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目标等加以落实,从而实现学院的总体发展目标,两部分管理者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形成真正的管理团队,才能形成竞争力的要素。
  3.师资结构及其素质要求。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结构与普通院校不同,学科门类非常庞杂,并且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专业设置不断调整,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调整和更新。
  4.全新的教育理念。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反映了该校对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关系的认识程度,引领着学校的办学方向,体现出校长对理想办学状态的追求。因此,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否科学正确,能否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追求,对学校的办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高职院校要实现其核心竞争力的特色目标,离不开独特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管理机制与激励机制密切相连,如果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符合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管理机制,本身就是很有效的激励;相反,其管理机制不符合实际,在学校的管理中,就不能有效地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时还会阻碍各方面积极性的发挥。因此,管理机制、激励机制成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管理机制、激励机制涉及方方面面,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最为重要的是要从两方面着手进行改革。首先要建立合理的权力分配结构,管理重心下移,使学院(分院)成为办学实体。其次,充分发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改进既有制度,拓展参与渠道。只有抓住了这两方面,才能带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四)在管理上引进经营理念,着力提升管理效能
  高职院校要实现和谐发展,必须提升管理效能。正如郑燕祥所言:“随着组织和管理科学的进步以及工商管理的成功与发展,人们开始相信,如果想要提高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将着眼点由课堂层面转向组织层面,并着力改善学校系统和学校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日益得到提高,高校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办学经营的实体,在改善学校系统和学校管理方面,高校“需要经营”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并成为高校管理的一个核心。当然,高校的“经营”概念,和企业的“经营”不一样,不是指创收、抓金钱效益,而是指高校在管理上必须精心地运作和管理。高职院校和中央部属院校相比,在管理机制、体制和环境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而在“机制和环境”“投入与产出”方面,高职院校与部属院校难以相抗衡。因此,高职院校在管理上应着力提高效率、引进经营理念、提升管理效能。
  1.要树立成本意识。资源的利用是学校效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的某些高职院校却过多地注重外延发展,一味追求占地多少、扩大建筑面积、硬件建设、资金投入等,在扩大办学规模时,缺乏成本意识,有时甚至是不计成本、不惜成本,使得高职院校在办学竞争中更加被动。从成本上来分析,高校的办学成本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管理成本,二是运营成本。前者是刚性的,后者是软性的。目前,在高职院校办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成本过高。地方给予的财政支撑有限,刚性成本过高,必然就会挤占软性的运营成本。从高职院校的实际运营来看,控制和降低办学成本的核心在于如何使校内的资源运用更为有效,配置更为合理。在具体管理中,要建立成本意识,勤俭建校、量入为出,不能贪大求全,要走稳健、和谐发展之路。
  2.建立合理的权力分配结构,管理重心下移。随着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一些学校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纷纷把系合并组建成二级学院。但是相当多的二级学院仅仅只是改了名称,而管理功能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实际上是一个放大了的系。学校和二级学院之间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关系不够清晰,一方面,学校领导管得太具体,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能量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另一方面,二级学院过多地依赖学校,发展的动力不足。于是,学院发展的压力主要落到了学校领导的身上。学校规模越大,领导负荷就越重。因此,应该改变现有领导方式,让二级学院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和积极性。二级学院的办学积极性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机制,为此,要进一步明确二级学院的职、责、权、利,允许二级学院提出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科重点,在学校总的方针下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允许二级学院根据教师不同的贡献确定不同的待遇。
  
  [参考文献]
  [1]董泽芳,张国强.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6.
  [2]董泽芳,刘桂生.地方高校发展目标定位刍议[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1):98-102.
  [3]王前新,卢红学.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浅论[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61-65.
其他文献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创新型转变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本文以研究型大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得出以下结论: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行为的主体;是培养具有良好创新素质人才的摇篮和集结创新型人才的“蓄水池”;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要基地。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创新型国家国家创新体系  [作者简介]任初明(197
美英等国及中国香港地区将大学校长的身份明确定位于职业管理者。中国内地大学校长的身份定位却长期处于模糊和游移的尴尬境地,这显然已不适应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制备了n(Si):n(Ti)为30:1、n(Si):n(W)为25:1的钛钨双金属原位改性分子筛催化剂Ti/W-MCM-41,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FTIR)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催化剂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催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化的国家,历史悠久,民族多样。历史的文明积累了几千年,不但培养了我们民族的意志和信仰,同时也保持着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根基。民间美术在此期间也
光气(COCl2)是一种重要的但又剧毒的化工中间体,其安全生产方法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业价值。以FeCl3为催化剂、以四氯化碳(CCl4)与过氧化氢(H2O2)为反应原料,以微通道为反
认识油画材料,了解油画材料,传达油画材料美。油画教学是当今高校必不可少的主流艺术课程、高校是中国油画未来主力军的摇篮,所以充分认识油画材料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和美学价
采用MIP-DCR催化裂化工艺技术,利用LPEC专利设备-预提升混合器,降低了再生催化剂和原料油的接触温度差。在原料性质相当的情况下,两套装置干气收率分别下降了33.41%和23.84%,焦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