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乔哈里窗,提升对话教学质量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wei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性质,引入有助于实现群体对话、知识共享的“乔哈里窗”模型,优化对话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精选话题,延展“公开区”,营造对话氛围;倾听反馈,缩小“盲目区”,促使学生自我发现;主动分享,明晰“隐藏区”,激发学生无限潜能;延展思维触角,探索“未知区”,引导师生追寻自身人格提升的理想途径。
  [關键词]“乔哈里窗” 对话教学 公开区 盲目区 隐藏区 未知区
  课堂对话教学引入有助于实现群体对话、知识共享的“乔哈里窗”模型,合理借鉴其理论思路,探寻对话教学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对话教学生成新的驱动。
  一、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对话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1.对话教学失之于“一问一答”
  很多教师会将对话教学混同于师生的“一问一答”,学生只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没有更多的交流。对话不仅仅局限于师生的单相交流,它可以在任何数量的人之中进行。在对话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和主导者,你不会强求别人接受你的观点,更不会试图去赢取对方。相反,我们通过对话,发现任何人身上可能出现的任何错误或闪光点,从而使每个人都从中受益。
  2.对话教学失之于“知不知道”
  对话教学只注重知识层面的对话,教师只限于学生“知道”“见过”“对”“不对”,缺少内心的交流、情感的碰撞。对话教学本质是主体间不同声音、不同思想的民主、平等沟通和碰撞,以达到彼此取长补短、沟通心灵、合作与创造目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师更应注重情感层次和精神层次的对话,通过对话使师生在课堂中获得健康愉悦的情感体验,获得道德上的启迪。
  3.对话教学失之于“优生霸权”
  有些学生因为背景知识的薄弱、性格胆小失去了对话的权利,成为旁观者甚至缄默者,他们无法感受对话所带来的知识提升和情感愉悦,这一现象在大班额的课堂中表现尤为突出。对话教学是师生的课堂生活方式,谁离开对话,谁就将被课堂抛弃。对话过程中“优生霸权”的现象违背了民主、平等的对话原则,封闭了部分学生获得知识、发展个性的途径。
  二、打开乔哈里窗
  乔哈里窗(Johari Window)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这一模型把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口,并依据传播双方对传播内容的熟悉程度,将其划分为4个区域:开放区、隐藏区(或称隐秘区)、盲目区、未知区(或称封闭区)。
  公开区是指自己和他人都知道的信息;盲目区指他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盲点;隐藏区是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的资讯;未知区指向自己与他人均不知道的信息,是在沟通过程中尚待挖掘的区域。
  乔哈里窗认为,有效的人际交流仅在公开区进行。因此,要实现深度对话,就需要通过自我暴露、倾听反馈、共同探索等方式不断压缩其他3个区域,以此扩大公开区的范围。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对话教学就是蕴含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教材对话等多维度、交互的知识共享过程。因此,乔哈里窗能为对话教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探索。
  三、乔哈里窗优化对话教学的有效策略
  乔哈里窗作为人际沟通的理论模型,能够为师生交流、深度对话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有助于教师在实践中探寻对话教学的内在机制和有效路径。
  (一)精选话题,延展“公开区”
  公开区有效对话的发生前提在于平等、安全的氛围,一般会在整节课或某个教学环节的起始阶段。
  例如,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笔者在2个班级设计了2个话题进行新课导入。
  话题1:
  (课件呈现教材28页活动园的三幅图:当我们过马路时……当我们参加社区活动时……当我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
  师:在这些公共场所,我们需要一份“公共生活秩序单”,让我们一起设计吧!
  话题2:
  师:国庆假期,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你有没有走出家门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国庆出游,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不约而同):人多。
  师出示景点人山人海的图片,生感同身受纷纷点头。
  师:在这长龙般的队伍旁为何还空出一条道,在接踵摩肩的观烟花人群中为何还有人微笑着高举“感谢警察叔叔”的牌子?
  生:人多拥挤,需要公共秩序保障我们的安全。
  师: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公共秩序来维护,你们在日常的公共生活中还发现了哪些公共秩序?
  从教学效果看,在话题1中学生比较沉闷,部分学生比较积极发言,但发言的视角大多置身事外,只评论他人的公共生活秩序。在话题2中学生比较主动,人人有话说,从不同方面说自己的发现、体验、感受。
  从以上两个话题设置和实际效果看,话题的选择是对话教学的起点,对课堂氛围的营造、激活学生对对话的渴望有着重要影响。
  (1)话题选择要基于学生真实的生活。学生真实的生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事件的真实,是确实发生过的事,而不是虚构的;二是指学生感受的真实,有些事件虽然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学生却不能感受到其真实性。以上案例中,话题1虽然通过图片呈现了真实的生活情境,但学生感觉这是在说别人的事。话题2从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件出发,相比较而言,学生的感受更加真实,感悟更加深刻。学生正在经历的生活是鲜活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人人知道的公开区。
  (2)话题选择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就是指话题选择可以是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点到面。以上案例中,话题2就是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国庆去哪玩”出发,让对话主体有话说、愿参与,形成了平等、热烈的对话氛围,每个人都愿意将自己公开区的信息最大化地通过对话与他人共享。   (二)倾听反馈,缩小“盲目区”
  倾听反馈、积极回应,是将盲目区缩小,进而纳入公开区的主要方式。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借鉴这一思路,通过师生之间的倾听反馈、积极回应,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盲目区,促使學生自我发现,使对话教学向广度和深度延展。
  (1)师生共同学会倾听。一方面,教师的倾听不能是表面的,不能是以教案为中心的,而是要倾听学生的发言从何而来,与自己先前的发言有着怎样的关联,这就需要教师自身不断积淀教学技巧与丰厚学养。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对话中的倾听不仅是教师需要做的事情,更要全体学生的自觉参与。(2)师生不断地积极回应。一方面教师要从语言、态度上积极回应,比如“某某同学说了……”“某某的发言,你认同吗?”“宝贝儿,能再想想……”课堂上的学生除了本身的姓名外还可以有相应的号码,这号码的妙用就是引导每一个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会认真倾听,参与课堂对话。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对话教学中通过串联,积极回应学生的发言,将对话不断持续、不断深入。串联的方向可以是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串联,将一个学生发言与其他学生发言串联,将课堂学习与学生课外种种经历、社会上的事件串联。
  “盲目区”是对话教学中潜在的、有价值的区域。通过不断的倾听反馈、积极回应帮助学生在“相遇”与“对话”中思考、探究、碰撞,不断挖掘彼此信息,将“盲目区”逐步转化为“公开区”。
  (三)主动分享,明晰“隐藏区”
  “隐藏区”的分享从表面上看是能够让同伴了解更多的信息,其实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小学生通过主动分享会将自己认为已经知道的信息经过语言加工后表达得更加有条理、更加完善。
  首先,教师要具备分众思维,着眼于集体中的个体。基于“活跃者”“守望者”“沉默者”在对话中表现出的不同状态,采取不同的对话策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平衡、调动对话积极性。比如,小组学习展开对话时,要求组员轮流发言。全班交流时,一些相对简单、人人有话说的对话内容可采用开火车式发言;一些思维含量较高的内容,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允许有思维灵感的学生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甚至插嘴、接话。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己主动分享之后,听取他人信息,学会完善自己已有的信息,总结众人的发言。比如,教师要经常说“听了别人的发言,你还想说什么”“和你刚才的发言连起来说说看呢”“谁能总结一下大家的发言”。
  主动分享,明晰“隐藏区”不仅是对自我的展示,还是对自我的提升,更是对潜能的自我发现;
  (四)延展思维触角,探索“未知区”
  师生共同探索未知区,不仅能开启新的对话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挖掘潜力、积极践行,系统多面地理解教学内容,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的深刻性。于“已知”中探索“未知”,令“旧说”显“新意”,这是探索道德与法治课对话教学未知区的关键所在。
  例如,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只有坚持才有收获》一课。首先教师通过跳绳比赛,引出“坚持”这个话题。然后通过对话交流了生活中自己坚持做的事;分享了通过坚持,自己的诸多收获。学生对话氛围积极、热烈。随后,教师安排了一个游戏,用吸管戳苹果。基于本节课前期的对话内容,学生饶有兴味地用吸管各种猛戳,一次失败再来一次,坚持到底不放弃。正当学生们涨红小脸,一筹莫展之时,教师用吸管轻松地戳进苹果。这是为什么?学生产生疑问:难道坚持的路上,还有“捷径”可走?于是,师生向着未知领域继续探索。
  在看似已经没有悬念的对话中,通过具体情境、动手实践等形式设置悬念,延展学生思维的触角,探索暂时未达的“未知区”。探索“未知区”是对话教学成为一条通向自身人格提升的理想途径,体现了自我存在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丰富意蕴,并从实践的层面,彰显其存在的具体性和真实性。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评价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程实施的准则,是检验效果的丈量标准,更是值得教者探究的重要议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在“四态”检测的导向作用下,从暗示的教学意义出发,变式出一些游戏精神。学生可以借助这一系列不断动态生成的教学流程提升教学效果。在一系列评价方式的尝试中用有意义的暗示,把多元、综合、多维的立体评价作用于教学过程,进而为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提升语文素养,提供无限螺旋上升
【摘要】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学科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引起关注。核心素养给学科融合指明方向,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将体育学科和数学学科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和解决问题的品质。本文就以《肩肘倒立》一课为例谈一谈数学学科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以及一些反思。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 数学 学科融合  在小学教学中,数学和体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
【摘 要】“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以发现情境为载体,使学生在此情境中经历主动探索数对的全过程,从一维到三维,从具体到抽象,慢慢提升难度,扩充知识面,使学生在问题中发现、在探究中发现、在合作中发现,进而掌握数学知识,体悟数学思想。  【关键词】情境 探索 发现  “确定位置”一课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是“图形与几何”中“图形与位置”部分的重要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能够用前后、左右、上
天快塌了,苏尔守的手机关了也才一个月而已。   一个月前,他来到江南,寻找自己的初恋,女神却并未等他,成了家而今夫唱妇随,和丈夫一道当了导游,起早贪黑,日头在她的肌肤上舔舐,抽去了臃肿,使她看上去更紧致养眼了。   私家侦探送来了拍录女神的一小时生活视频,苏尔守看过一遍,再一遍,无法释怀。这些年他心无旁骛,只顾发财,耽误多少事!十字路口需要转向,是应该早拿规划啦!   苏尔守闭门谢客,断网关机,梳
【摘要】传统的美术课堂评价存在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过程简单、评价语言单一等诸多问题。恰当、有效的言语评价,在课堂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利用好这无形的力量,保护和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启迪他们深入思考,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言语评价 激励性 针对性 导向性 包容性  在以往一些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常常是机械性地、习
【关键词】德育 活动 载体 创新  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小学生首先要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最根本的就是德育为先。小学开展德育活动必须要适应时代发展,适应学生需要,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加大创新力度,丰富活动载体,优化活动内容,使活动更加具有实效性、趣味性。本文结合近年来在学校开展的“争章”活动为例,阐释德育活动载体创新的路径、组织实施过程和创新成效。  一、德育活动载体创新的必要性  做好德育工作是新时代中小
【摘要】诗词组读,就是把主题相关联的两篇或两篇以上的诗或词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展开教学。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牧童》《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探究其“基因”的异同,在比较中提升品词赏句的能力。  【关键词】诗词组读 求同探异 品词赏句  诗词组读,就是把主题相关联的两篇或两篇以上的诗或词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展开教学。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牧童》《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通过探究其“基因”的
为了适应新形势教育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发挥名师典型带动作用,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均衡发展校际间的教师群体,2011年起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启动了“园区名师异校成立工作室”计划,安排一批名特教师分别到原一批乡镇达标升级学校去带一批优秀教师,以激发这所学校教师群体活力。园区名师工作室由此而生。当时在园区星海小学工作的我因是江苏省特级教师而有幸在娄葑实验小学成立了“曹成名师工作室”。我很开心地与王
【摘要】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要基于学生习作实情,分析学生需求,在学生习作忽视处、误解处、困惑处进行有的放矢的习作讲评指导,引导学生在作文的表达技巧上实施“美体”行动,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和参与评价的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修改能力。  【关键词】基于学情 习作讲评 修改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中强调: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
【摘要】类文比较阅读,是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握好重点,突出要点,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阅读教学。它以中心词“发现”为基点,兼顾众多学生,引领学生在课堂阅读中进行深层思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重塑语文课堂的灵动和精彩。  【关键词】类文 比较阅读 对比 学生 探究  目前,群文阅读兴起,大语文观、大阅读观受到广大教师们的关注。但由于课堂的容量大、内容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