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中的活动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x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部分内容紧紧依托于教材,以学生的书本知识为载体,发散到生活问题中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综合应用相关知识,能够很好地将知识整合成一个整体。其学习方式堪称数学教学上的一次变革,在实施这一部分教学时,以活动探究为主要活动方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促进相关知识的内化,在交流合作的时候,拓宽视野,加深对知识本质的认识。而这些都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要因为这部分内容不易于掌控,课堂上难以操作就对这部分内容相对淡化处理,相反,因为其编排特点突出,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应该更加注重这一部分的教学,具体可以注重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一、动手实践是学生必备学习技能
  动手实践能力是小学生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综合与实践部分的内容往往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建立在生活体验之上去动手操作和研究,探寻知识的源头及本质,所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来获得体验,获取必须的知识。
  比如在苏教版六年级《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中,因为各人空间观念发展的不平衡性,学生对长方体的展开图如果只是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必定不够深刻,学生难以根据立体图形想象出展开图,也难以根据展开图判断是不是可以搭成长方体。鉴于此,我在这一部分自主开发了一节实践活动课,以学生收集的各种各样的正方体长方体模型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通过剪、拆、拼、搭等操作活动来探寻长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的内涵,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引导下,一步步地开展研究,从不同的棱开始剪开,研究展开图的相同与不同,在反复操作和比较中学生逐渐建立了大量的表象,并掌握了立体模型与展开图之间的联系,对两者间的关系变得熟悉起来,能轻松地由此及彼。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是达成了这一个知识目标,学生对于各个面与对应的棱之间的关系掌握也变得游刃有余,对于后面的表面积的计算更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探究是重要数学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是个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场所,更是个发展学生数学观、学习观的地方,在知识框架和能力框架的交融处,养成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也是本部分教学应当侧重的地方。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得出初步结论,再通过合作交流,审视自己的出发点,分辨自己的探究成果,反思研究过程的合理性和价值,以便为进一步的深入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苏教版六年级《表面积的变化》教学中,以往的学习经验告诉学生,两个相同的几何体拼成一个大的几何体时表面积会发生变化,但是具体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就不知其然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生活中的包装(牛奶或者火柴盒)出发,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非要这样包装,有什么好处”,从而让学生通过提出疑问引发自主探究,学生在经过探究之后发现“拼在一起的两个面不再是新的几何体的表面积了”,这样的成果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进行产品外包装时通常将相同几何体最大的面叠放在一起来减少包装成本的现象。通过这样的尝试,学生体会到探索成果的意义,会激发起继续探究的兴趣。所以接下来教师顺水推舟:“那么多个同样的正方体拼在一起,表面积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奥秘?”整节课,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在教师提示引导下进行了自主探究,从课堂反馈的情况看,学生收获颇丰,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自主研究这一学习方式。
  三、活动体验是课堂知识的有效补充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就体现在“活动”二字上,除了学生的操作活动,自主探究活动等,教学过程也不一定要局限在课堂上,可以放手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广阔的生活中去体验,去应用、去积累。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比如在六年级《大树有多高》的实践活动中,对“大树有多高”这一生活问题不能纸上谈兵,要引导学生将问题的解决“出之于大脑,动之于双手”,要在学生有了预案的基础上,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实践中得出多种解决方法,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学时,我把课堂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先经由可测量的标杆与影长的计算,得出可以应用比例来解决问题的结论,再集思广议,确定测量方案和计算方法,学生们在成功欲的驱使下,课堂参与度很高,自主解决了不少问题,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通过演算得出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即杆长与杆影的比等于树高与树影的比、树高与杆长的比等于树影与杆影的比。这样的发现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了比例的内涵。这样的活动体验是在课堂中得不到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与实践部分带给学生的可能是一次能力的飞跃,也可能是终身学习的兴趣,我们要做个有心人,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将活动进行到底。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紫薇小学)
其他文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教学成效是广大教师以及教研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话题。立足语文教学工作实际,切实抓好课前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以及课后教学延伸三个环节,是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抓手,本文主要针对如何紧扣这三个重要环节推进语文教学深入开展进行简要分析。  一、抓好教学设计环节,提高教学过程科学化水平  教学设计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教学设计的科学性直接关系着整个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水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进入小学英语课堂。巧用多媒体辅助小学英语教学,可以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培养了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使他们更有效地把握重、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开辟了另一片广阔的天地。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天上永远不会掉下玫瑰来,如果想要更多的玫瑰,必须自己种植。”《鲁滨逊漂流记》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它塑造了一个永不疲倦,永不安生,自立自强的行动者——鲁滨逊。 鲁滨逊从小就一心想去闯荡世界,外出冒险。有一次,因为货船失事,鲁滨逊孤身一人在一个荒岛上侥幸存活了下来。他做了一只木筏,把失事船只上可以度日的东西运到了荒岛上。陷入绝境的鲁滨逊以人们难以想象的意志力,勇敢地面对仅存的一丝希望,在荒岛上开荒种地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资本,创新更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具体到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创新教育是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在这个核心教育中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因此我们要在高中的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并把这当作一个重要任务和重要的基本原则,那么在高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在高中数
农作物种植中,水稻为重要的作物,有着广阔的种植面积。但是,病虫害的出现,大大影响种植效益。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普遍存在:病虫害防治重视程度不够、病虫害防治用药方法不当
【摘 要】高效课堂的建立是每个教师孜孜追寻的教学目标。在这种课堂中,学生不仅愿意去学,而且能够当堂掌握所学知识。初中物理仅是物理学习的开端,只有通过建立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才能为学生打下物理学习坚实的基础,并保留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欲。  【关键词】初中物理;高效课堂;主动学习;理念转变  高效课堂是每个老师都在寻找的一种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
【摘 要】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是当前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当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以良好教学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竞争激励手段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差异教学体系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自主学习地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课外拓展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成效;兴趣激发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作为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