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园林里的琴境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l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倪思曾说琴声是至清之音,明徐上瀛说听琴声有人深山邃谷之想,清张潮也有“凡声皆宜远听,唯听琴则远近皆宜”之语。可见,琴声渲染的氛围,与园林一样,都是营造出一个脱俗的、重自然的、幽雅闲适的出世境界。这使得琴境与园林之境在审美体验上完全一致,二者的结合,无疑是既相辅相成,又相得益彰。
  琴在园林中的独特作用,中国古代造园者早有注意,所以置琴的建筑在很多园林里都有。苏州怡园有坡仙琴馆,杭州刘庄有蕉石鸣琴,成都罨画池公园有琴鹤堂,等等。
  琴与园林的联系,不仅有物为证,而且有诗文为证。唐王维在他辋川别业的世界里,就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之句。清蒋恭棐在《逸园纪略》中写道:“每春秋佳日,主人鸣琴其中,清风自生,翠烟自留,曲有奥趣。”唐白居易在洛阳故居自谓“虽有宾朋,无琴酒不能娱也”。而他的庐山草堂可谓简之又简,却依然少不了琴的身影。“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两三卷”。古人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后一句似乎也可以说成“不可居无琴”。仿佛有了琴,久在樊笼里的人们就可从尘世烦琐中解脱出来。琴声起到了涤烦消虑、忘忧解乏的功效,诚如陶渊明所言:“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南朝江淹直言晚年的生活追求是,在园林中弹琴吟诗:“常愿幽居筑宇。绝弃人事,苑以丹林,池以绿水,左倚郊甸,右带瀛泽。青春爰谢,则接武平皋,素秋澄景,则独酌虚室。侍姬三四,赵女数人。不则逍遥经纪,弹琴咏诗,朝露几闲,忽忘老之将至。”
  琴在园林中,可以解忧,更可以助景娱情。明徐有贞在《先春堂记》中言:“田园足以自养,琴书足以自娱,有安闲之适,无忧虞之事,于是乎逍遥徜徉乎山水之间,以穷天下之乐事,其幸多矣。”在琴声里,园林中的文人士子充分体会到了“中隐”之乐。在雍家园里,人们听琴声而仿佛进入神仙妙境:“我来踞石弄琴瑟,唯恐日暮登归轩。尘纷剥落耳目异,只疑梦人仙家村。”在园林的琴声里。人们体会到了忘怀息心的审美之境,体会到明文震亨《长物志》中所说的“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琴声如此,这使得园林中一切人耳之音,古人都好以琴声比拟了。如扬州休园,清方象瑛《重葺休园记》中说,“屋后修竹万竿,有轩日‘琴啸”’,以竹声喻琴;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中说,“(净香园)‘涵虚阁’之北,树木幽邃,声如清瑟凉琴”,以树木声喻琴;扬州平山堂御苑的“听石山房”,古人云,“山风刚劲,风擦壁如琴”,山房前是黄石假山,后是湖石假山,山风盛时,自成妙响。此处风吹山石之音,亦以琴声作喻。最多的还是以水声喻琴。如苏州拙政园的小沧浪水阁,原有联云“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而北京颐和园中的“清琴峡”,则更是以听溪水潺声如琴闻名……保定的古莲花池,表达最为直接,涧水流觞之音在听者耳中就是琴声。围绕四周的建筑群分别叫响琴榭、响琴桥等。
  从上文看出,园林中谓琴之所,其意倒并不在真实的抚操,而是意在琴外,在耳,更在心。据《莲社高贤传》记载,陶渊明自称不通音律,却仍备有一张无弦之琴,不时抚弄一番,别人以为怪,他却怡然自得,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借琴怡情,借琴起兴,借琴衬景,琴之一字,在园林里收到了“意显、情移、境生”的艺术效果。意显,指借琴把景点出来;情移,指游人因琴产生联想;境生,指以此生成充满乐感的氛围。因此,园中设琴室,倒不是要有一人天天抚琴而操,若此,反而太实,限制了游人的想象。有一琴一室一名即可,至于抚者是妙龄女郎还是白发老翁,是潇洒公子还是窈窕小姐,则完全交由观者自己,依了他们的经验、兴致、喜好,在想象的异域里享受自由“再创造”的快乐。
  琴,又谐音“情”,此琴彼情,是琴境撩人还是游人多情,抑或是游人因琴景而留情?一个“琴”字,勾连无数,多方想象,如此这般,园林中的琴,怎不助人游兴,涨人雅意?因此,扬州瘦西湖的琴室,室内有琴一张,室外是“一水回环杨柳外,画船来往藕花天”,按《宋书》云,其时文人士子,“尽游玩之适,一时之盛也”。
  似乎可以说,琴的韵味在园林里达到了它的极致,在园林的背景里,琴声、游人、山水丘壑方更容易互為知音、互为传情。这也难怪《儒林外史》里市井奇人之一的荆元弹琴要到园林,书上写他生意闲时,“自己抱了琴来到园里……荆元席地坐下。于老者也坐在旁边。荆元慢慢的和了弦,弹起来,铿铿锵锵,声振林木,那些鸟雀闻之,都栖息枝间窃听。弹了一会,忽作变徵之音,凄清宛转,于老者听到深微之处,不觉凄然泪下”。
  中国古人有琴中觅知音的假想,“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中国的园林仿佛也这样,一石一水,一花一树,一亭一阁,只待“有缘人”,在读懂它的味,看出它的美,欣赏出它的妙后,才会发出那会心的一笑。
  (选自《文汇报》2019年8月4日,有删改)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天。我兴冲冲地乘机从美国直飞中国香港,心想就要到中国人的地盘了,总算可以把中文大讲特讲了,也就是说口腔可以不再惨遭英语折磨了——我的蹩脚英语确实与口腔刑具无异,常常一个单词卡住,就把我卡得满头大汗两眼发直。  傍晚时分,飞机在九龙启德机场降落。我从舷窗里已经看到机场周围诸多广告牌上久违的汉字:香烟、旅店、西洋参等。一个个字都让我激动万分,似亲人在列队迎候我远游归来。  万万
期刊
这首诗的大意是:辽阔的原野,绿草如茵,连绵数里,晚风送来几声悠扬的笛声,时断时续。牧童回到家中,饱餐一顿,天已黄昏。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了明亮的月色中。  绿草、原野、笛聲、晚风、牧童、明月,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恬静自然的水墨画卷。这样一幅有声有色、有人有景的画面,不由得使我们的心灵受到洗礼。变得宁静而平和。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是多么安然与闲适,多么令人向往。作者对牧童无羁无绊、
期刊
子墨:  你好!  又是一个学期过去了,你过得好吗?五年级的时候,你随爸爸妈妈去了外省,我们便不能时常见面了。但我会时常想起你。此刻,窗外灯火阑珊,一片静谧,提笔给远方的你写信,分享生活的感受,我内心欢喜。  子墨,我今天想给你介绍一个美丽的小区。  小区东门紧临着一条长长的大街,街道两边是姿态优美的银杏树。七月,花坛里开满了月季,红的、黄的、白的,一眼望去满眼诗意,正如杨万里诗中所写的:“只道花
期刊
我小时候,家里的那辆自行车车把已生锈。“吱扭吱扭——”车轱辘一圈圈旋转。拉长了小城里薄云笼罩的暮色。我坐在车后座上,手臂环抱着妈妈的腰,她有节奏地踩着车的踏板,我感受着她略显急促的呼吸,感受着从我们身边吹过的风。终于要到家了,这是一天中我最喜欢的时刻。“哇啊啊……”我瞅准时机,屏住呼吸,麻利地跳下自行车。车子抑制不住摇晃着往前冲,妈妈有些惊慌。我笑了。妈妈也笑了。那是我记忆里儿时的画面。  时光流
期刊
我和地铁结缘,是在我五六岁时。爸爸妈妈带着我,乘地铁去参观世博会。地铁穿行在隧道里,不一会儿就到世博园了。地铁不会堵车,而且速度极快。乘地铁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  现在,我每天都要乘坐13号地铁上学。从家到学校约9公里。以前乘公交车去上学,耗时约1小时20分钟。现在乘坐13号地铁,坐6站,再步行600多米,仅需40多分钟就能到达学校了。我用在上学和下学路上的时间大大缩短了。地铁带给我的福利是:我每
期刊
去年夏天,我同爸妈来到了一个小镇,它隐藏在江南连绵的丘陵间。雨后,碧空如洗,大地焕然一新,空气中不染杂质,我贪婪地吸取着清新的味道。举目远望,翠色迷人。  我和爸妈缓缓而行,沉浸在这恬静、和谐的环境中。  天色渐晚,我们住进了当地一位朋友家中。夜里的小镇,更静了,白天快活歌唱的鸟儿定是累了,都睡去了。  次日早晨。我在小贩的阵阵叫卖声里醒来。街巷中溢满了各种叫卖声,与晚上的静谧截然不同。这是江南水
期刊
这话来自一句叮嘱。最早向我们说起它的人,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可能是我们的师友,可能是我们的恋人爱人……  他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冷了要添衣,热了要洗脸;不要熬夜,不要一忙就忘了吃饭;要和大家伙儿搞好关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果从来没有人对你说起过这些絮絮叨叨、啰啰嗦嗦的话,那你的童年和少年加上青年时期,难免孤寂荒凉。你未曾被人捧在手心,极少承接过温情。  不过这没什么了不起。因为无论别人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