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耿”:一个执着造废品的男人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az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短视频平台上,有这样一位鬼才:他颜值在线,被称为“保定樊少皇”;他才华横溢,被誉为“河北爱迪生”;他随便发布几段视频便能收获千万播放量,却被调侃为“除了正事,什么都干”;他靠各種“脑洞大开”的手工黑科技,狂揽百万粉丝,却被扎心为“耿哥出品,必属废品”。近日,这位红了很久的“手工耿”,又上央视《讲述》栏目火了一把。
  “手工耿”原名叫耿帅,生活在保定市定兴县杨村,一家三代都是焊工。如果在10年前,他也只能老老实实像父辈一样做一辈子焊工。作为一个“手工业者”,运气好可以带两个学徒、拥有一个作坊。但由于社交媒体和直播的兴起,他得以拥有了第二种人生。他受启发进入“手工圈”,只源于在网上看到一个废管拼接而成的装饰品,听说可以卖到3000元……耿帅的初心很简单:“我就是想分享给大家我的创意,现在我也没有实力去批量生产它。别人如果觉得我做的东西还不错,那我就很开心。”作为网络上流传的不锈钢“脑瓜崩”“加特林机枪”“雷神锤包”“菜刀手机壳”等创意“发明”的制作者,耿帅被网友们称为“发明界的泥石流”。
  相比于积极“入世”与追名逐利,他似乎更为享受一种活出真我的潇洒与纯乐。玩世不恭也好、超脱另类也罢,那一份对工艺的执着以及对创新的痴迷,那一件件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以巧手铸造的“玩物”,是他无需辩驳的宝藏。
  (资料来源:《新京报》、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
其他文献
适用主题:文学价值;沉静;洗尽铅华……  听过钟阿城先生的一次访谈,他教读者怎样判定一部作品是否伟大:要看小说看上去是否像几个聪明脑壳在打架,若像,写得再俏皮,也只能入畅销书排行榜,而不能列入影响数代人的作品之列。  换句话说,一流的写作往往没有这么聪明外露。作家只像一位农民一样耕耘,沉浸在人物叵测的命运中,绝不可能有心思每分钟都在讲俏皮话。  这下,我终于明白《围城》,为何一度在文学价值上,被争
上海市崇明区人社局日前发布崇明区2020年第一批特殊人才引进落户公示名单,李佳琦在列。消息一出,顿时引发热议。大部分网友表示支持,“不意外,他确实是人才”。但也有人认为,上海人才引进的标准和导向,是不是出了偏差?对于那些“真正”的人才,是不是不公平?  话题一:人才是什么?  人才是什么?官方解释,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
时间的旅人  一个朋友曾说,她最大的心愿是老了开一家馄饨店,干净,优雅,所有的馄饨都是自己亲手包的,每个桌子上都配一杯自酿的红葡萄酒。这样的混搭,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听了,心都会微醺。  人内心的旖旎风光,一定是一些细小美好的事物。清晨洒进屋子里的光,或窗外一丝一缕的风声、鸟鸣、夜里宁静的灯光,或一页书、一杯温热的咖啡。如此与一花一草、一人一事气息相绕,是简单又美妙的相处。  作家迟子建曾在偶然看到
布拉格的天气总是很好,透明的釉质在湛蓝的天空中一层一层渲染开来,像晶莹的水晶悄悄融化在了浅蓝色的墨水中。  如一位风情万种的美女,淡妆浓抹总相宜:晴天的布拉格,恰如明眸皓齿的少女巧笑嫣然,让人一见倾心;阴雨绵绵的布拉格,韵味无穷,缠绵多情,同样能予人幽思遐想。上百家教堂坐落在城中。如果从巍峨的城堡向城里眺望,就能看到一片美丽的红房顶,无数塔尖林立在蓝天之下,美不胜收。或许只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
这世上,没有真正的岁月静好。我们看到的家国安稳,就似“p图”一般,带着滤镜,并不是最真实的。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以血肉之躯挡在我们前面,投身黑暗,挡住生活的恶意,留给世界童话般的光明。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就给浸在甜蜜生活中的人们当头一棒,每天上升的确诊病例数像一团乌云一般,罩在中国人民的心头,但却埋没不了点点闪光的善意。疫情爆发后,在冷冰冰的确诊数字里,在一则又一则让人寒心的消息里,我们也能看
作家简介:  陈祖芬,上海人,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已出版个人作品集二十多部。  我很喜欢走进校园和学生们在一起。  有一次我到一所小学参观,几百名“红领巾”整齐地站在那里,好像行距工整的小树苗。望着这几百棵小树苗,我说:“人总是要长大的,但眼睛不要长大;人总是要变老的,但心不要变老。 ”  一双天真好奇的眼睛和一颗童心,是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小林漫画”作品改编)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题分析  考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更倾向于引导考生真实言说、个性抒情,更着眼于培养与选拔有健全人格、有生命情怀、有人文素养的时代新人。“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核心素养”的命题方向完美地融入题目当中,水乳交融,自然
古代文化常识是高考语文中的一个难点,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数据,有的试题的答对率仅为29.3%。笔者以为,只要在透视高考真题的基础上科学施策,还是可以突破这一难点的。  一、综观七年真题,探究命题走势。  全国卷对古代文化常识设题考查始于2014年,综观七年来的高考真题,我们可以探寻出2021年该考点在命题上的两个基本走势:  (一)命题方式——基本稳定。  1.命题立意: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
我父亲有一次和我谈起他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同室狱友。那个人瘦骨嶙峋,学过算术。他可以根据别人听到“派(π)”时的想法判断出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对数学家而言,它是圆的周长同直径之间的比值。如果问我父亲——他只上到七年级——他会说“派”是里面夹着苹果的面包。有一天,学习过数学的室友不顾他们之间的鸿沟,给我父亲出了一道数学题。我父亲想了好几天还是无法解答。当他再见到这个狱友的时候,他向这个人求教解题方法。
“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然有人仰望星空。”哥尼斯堡下,一位老人缓缓踱步,浑浊的眼睛却紧紧地注视夜色幕布上点缀的星。  敢于改变,虽不能在泥沼之下触摸满天的繁星,却也不负韶华。  犹记梁启超先生这样写道:“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少年人为初生之犊,带着憧憬和懵懂行走在世间,自然应该敢于破格,敢于改变。《易传》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变是一种让人完善自我的动力和途径,正如一潭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