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教学建议》中提到: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在做中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数学中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贯穿小学中高年级,并不断渗透,螺旋上升,但是几何形体的学习一直是困扰学生的难点。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观念及抽象思维能力,因而学习几何形体时总有畏难情绪。针对此现状,在教学形体知识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一、联系实际,在思维碰撞中解决问题
在数学活动课上,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如果把一个长14厘米、宽12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切成棱长是4厘米的小正方体,最多可以切出多少个?学生看到题目后,立刻沉入思考并动笔计算起来,随后大家都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先计算出大长方体的体积,14×12×8=1344(立方厘米);再计算出一个小正方体的体积,4×4×4=64(立方厘米);最后用大长方体的体积除以小正方体的体积,1344÷64=21(个),所以一共可以切分出21个这样的小正方体。这样的想法展示出来后,大家刚开始都很认同。
但这时有同学在下面又窃窃私语了,觉得这种算法不符合生活实际。于是也大胆展示自己的想法:因为这是一个长14厘米、宽12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切割成棱长4厘米的小正方体,长只能切分成14÷4=3(个)……2(厘米),还剩下的2厘米不能再利用,只能舍弃掉,宽能切分成12÷4=3(个),高能切分成8÷4=2(个),所以一共能切分出3×3×2=18(个)。
此想法一出,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有的认为大长方体的长多余下来的2厘米的长度根据生活实际是不可以再利用起来的,有的认为还是应该用大长方体的体积除以小正方体的体积。笔者没有立刻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再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同学们热烈地讨论起来,思维的火花在争执中碰撞。最后大家都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木块,是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大长方体的长多余的2厘米锯下后是不可再利用的,只能舍弃,另作它用。因此最后的答案应该是18个。
学习数学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一定要切实联系实际,与身边的数学联系起来,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我们的数学生活化,从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走近实物,在实际测量中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完体积内容后,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公园里有一个接近长方体的花坛,底面是边长为1.8米的正方形,高0.6米,四周用瓷砖砌成,厚度约0.4米,中间是用泥土填满的,求花坛里大约有多少立方米的泥土?根据已知条件,学生知道求有多少立方米的泥土就是求体积,可是这长方体泥土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学生却怎么也搞不清。为什么不能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生活中解决花坛的相关知识呢?于是,笔者让学生带好纸、笔和尺子,去学校的长方体花坛测量相关数据。
由于学生走进了生活,面对着生活实际,思想非常集中,思维非常活跃,状态非常投入,因而很轻松地测量出了需要的数据,并且很容易就理解了泥土的长和宽用1.8-0.4×2=1(米),学生学得开心、轻松和愉悦。走进生活,动手实践,和生活零距离接触,学生更加容易解决实际问题。
三、动手摆拼,在实践操作中解决问题
有些学生由于思维空间想象能力还有些缺失,抽象能力不够,如果采用动手实践,采用直观操作,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刚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把两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其实题目不难,主要是学生刚刚接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对于这样的实际运用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摆和拼,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笔者未预料到的。在固定的教学预设中,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就是2厘米,宽还是1厘米,高还是1厘米,这样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就容易求出来了。班上大多数学生也理解并采用了这种方法。但是更让笔者惊喜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解此题时,竟然另有自己的思考,“老师,您在教长方体、正方体时不是说过,一个长方体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吗?因此这题应该有2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相等的长方形,因此这题可以用1×1×2+2×1×4”;“老师,我认为此题还可以这样想:原来一个正方体有6个面,两个正方体有12个面,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就少了2个面,一共是10个面,所以就可以用1×1×10”……多好的解题思路,多简洁的思考过程,让笔者在心底不得不佩服学生的灵活思考。做好课前预设,让学生主动动手实践,打开思维的空间,在预设与生成之间架好桥梁,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我们只要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思考,用头脑去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带领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走进实物测量,动手摆拼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中心小学)
□实习编辑:胡波波
一、联系实际,在思维碰撞中解决问题
在数学活动课上,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如果把一个长14厘米、宽12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切成棱长是4厘米的小正方体,最多可以切出多少个?学生看到题目后,立刻沉入思考并动笔计算起来,随后大家都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先计算出大长方体的体积,14×12×8=1344(立方厘米);再计算出一个小正方体的体积,4×4×4=64(立方厘米);最后用大长方体的体积除以小正方体的体积,1344÷64=21(个),所以一共可以切分出21个这样的小正方体。这样的想法展示出来后,大家刚开始都很认同。
但这时有同学在下面又窃窃私语了,觉得这种算法不符合生活实际。于是也大胆展示自己的想法:因为这是一个长14厘米、宽12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切割成棱长4厘米的小正方体,长只能切分成14÷4=3(个)……2(厘米),还剩下的2厘米不能再利用,只能舍弃掉,宽能切分成12÷4=3(个),高能切分成8÷4=2(个),所以一共能切分出3×3×2=18(个)。
此想法一出,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有的认为大长方体的长多余下来的2厘米的长度根据生活实际是不可以再利用起来的,有的认为还是应该用大长方体的体积除以小正方体的体积。笔者没有立刻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再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同学们热烈地讨论起来,思维的火花在争执中碰撞。最后大家都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木块,是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大长方体的长多余的2厘米锯下后是不可再利用的,只能舍弃,另作它用。因此最后的答案应该是18个。
学习数学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一定要切实联系实际,与身边的数学联系起来,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我们的数学生活化,从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走近实物,在实际测量中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完体积内容后,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公园里有一个接近长方体的花坛,底面是边长为1.8米的正方形,高0.6米,四周用瓷砖砌成,厚度约0.4米,中间是用泥土填满的,求花坛里大约有多少立方米的泥土?根据已知条件,学生知道求有多少立方米的泥土就是求体积,可是这长方体泥土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学生却怎么也搞不清。为什么不能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生活中解决花坛的相关知识呢?于是,笔者让学生带好纸、笔和尺子,去学校的长方体花坛测量相关数据。
由于学生走进了生活,面对着生活实际,思想非常集中,思维非常活跃,状态非常投入,因而很轻松地测量出了需要的数据,并且很容易就理解了泥土的长和宽用1.8-0.4×2=1(米),学生学得开心、轻松和愉悦。走进生活,动手实践,和生活零距离接触,学生更加容易解决实际问题。
三、动手摆拼,在实践操作中解决问题
有些学生由于思维空间想象能力还有些缺失,抽象能力不够,如果采用动手实践,采用直观操作,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刚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把两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其实题目不难,主要是学生刚刚接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对于这样的实际运用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摆和拼,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笔者未预料到的。在固定的教学预设中,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就是2厘米,宽还是1厘米,高还是1厘米,这样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就容易求出来了。班上大多数学生也理解并采用了这种方法。但是更让笔者惊喜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解此题时,竟然另有自己的思考,“老师,您在教长方体、正方体时不是说过,一个长方体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吗?因此这题应该有2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相等的长方形,因此这题可以用1×1×2+2×1×4”;“老师,我认为此题还可以这样想:原来一个正方体有6个面,两个正方体有12个面,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就少了2个面,一共是10个面,所以就可以用1×1×10”……多好的解题思路,多简洁的思考过程,让笔者在心底不得不佩服学生的灵活思考。做好课前预设,让学生主动动手实践,打开思维的空间,在预设与生成之间架好桥梁,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我们只要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思考,用头脑去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带领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走进实物测量,动手摆拼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中心小学)
□实习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