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电游脱瘾”家长该怎么做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2034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肖生日那天,舅舅送给他一台电子游戏机和几张游戏碟片,当时看到林肖欢呼雀跃的情态林肖妈就有担忧,但研究游戏开发的舅舅竭力安慰她:我们研究所里还有两位CS高手,打了十几年游戏机了也没有影响学习,其中一位不仅考上了博士,还通过高规格的CS游戏挣到了好几千美金的奖金呢;从小没打过游戏的男孩很难在伙伴群体中拥有旺盛的“人气”,因为他缺少这个时代的“顽皮小子”们共同的一种交流方式—同打感兴趣的游戏,孩子们彼此间就会有默契。
  林肖妈讲不过舅舅,只好由着林肖。
  游戏机送来两个月以后,林肖妈就发现林肖跟从前判若两人:他不再留在幼儿园操场玩耍,而是一放学就催促来接他的奶奶回家,一冲进家门,就径直走到自己的房间里,坐在电视机前,肩膀肌肉收缩,嘴唇紧闭,两眼直勾勾地盯着前方的电视屏幕,手指放在遥控器的按钮上神经质地挥动着。叫他吃饭,喊了十声八声就像没听见一样;好几次都要等到林肖妈冲过去,粗暴地揿断电源,林肖才中断游戏,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中断游戏后就可以集中精力吃饭,或与父母交流,不是的,很长一段时间,林肖还是处在精神恍惚的状态,当医生的林肖妈讲了个很形象的比喻:“在游戏机送来之前,林肖的精神状态像个新鲜的鸡蛋,白是白,黄是黄,很清楚什么时间该干什么;现在可好,他的整个身心状态是混沌的,就像一个打散的生鸡蛋……他仿佛在游戏世界里才是鲜鱼,一关掉电源,就像放掉气的充气娃娃一样,软塌塌地精神涣散。”
  林肖妈想过许多办法来帮助林肖脱瘾,比如找个孩子跟他一起玩,希望两个孩子之间互动或交流,不至于让林肖在虚幻的世界里陷得太深……但每尝试一次,林肖妈就失望一次。比如,两个同样沉浸在游戏中的孩子是不会有任何交流的,通常的情况是,做客的孩子在客厅里打游戏,林肖在小房间里打,两个孩子可以两个小时都不交流也不说话。
  林肖妈动不动就发表“放弃培养儿子”的演讲—“没有自制力的孩子是不可救药的。”“你看看你,除了打游戏时两眼放光,平时无精打采的,一点朝气也没有,真是朽木不可雕也。”“我真后悔生了你,我真后悔让你接触游戏机。游戏机把我一辈子的希望都毁了,早知这样,我应该一开始就把它踏扁了从6楼扔下去。”……
  总之,自从林肖对打游戏上瘾后,林肖妈的态度就摇摆不定,有时待林肖很耐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到痛切处自己哭得稀里哗啦地;有时则完全是放弃的态度,认为林肖无药可救。
  
  点 评:
  要让玩游戏上瘾的孩子逐步脱瘾,这是一个艰苦卓绝的“拉锯”过程,绝非你讲一通大道理或流一番眼泪,孩子就对游戏有抵御能力。林肖妈帮助儿子断瘾的意愿是好的,但她对林肖的消极评价对林肖摆脱游戏的“引力” 并无好处。如果父母评价打游戏上瘾的孩子是“废物”、是“朽木”,孩子就会自暴自弃,向“朽木”的方向发展。因此,任你内心深处有多么苦涩和失望,在孩子面前,还是要努力去捕捉和肯定他的“自制”成果,哪怕他昨天打六七小时,今天打5小时;昨天吃饭时手指还在揿动按钮,今天可以关了游戏机先来吃饭,都值得表彰—看到孩子的脱瘾愿望,然后不断用言语去强化这一点,鼓励他与欲望做斗争,鼓励他挣扎摆脱。
  孩子们之所以迷游戏,成为上瘾族,关键的一点是,孩子唯有从游戏中获得强大感—在他的单调生活区中,没有其他活动能满足他内心的“英雄主义情结”。而在充斥着战争及宇宙大战幻想的游戏中,孩子有一种“操控历史”或“掌握未来”的强大感。这种感觉是非常诱人的,往往造成他的“脱瘾难”。因此,父母要替孩子找到这种“强大感”的替代活动,例如让他参与象棋、围棋比赛,参与航模、飞机模型的拼装竞赛,让他尽情释放内心的“挑战潜能”。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还有种屏蔽的功能, 可以暂时摆脱来自父母的喋喋不休的负面评价,所以由父母出面帮助孩子脱瘾往往起不到理想效果,因为孩子已对父母的说教有了抵触心理,产生了“免疫性”。不妨找个比孩子大十来岁的家教(最好是大学生)来帮助他逐步脱瘾。家教老师本人必须熟悉游戏,性格外向开朗、兴趣广泛,有运动天赋、棋类及模型组装天赋,最好自己也有过“游戏脱瘾史”。把林肖这样的孩子交给他,脱瘾更容易成功,因为由孩子来说服孩子,由游戏迷说服游戏迷,其对对方心理的把握灵感,常常超出我们大人的意料。
  责任编辑:蔡葵芳
其他文献
已上大学的孪生女儿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妈妈,我们最感谢您的是,让我们拥有了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看着女儿们一天天渐渐长大,变得懂事孝顺、活泼开朗,我从心底里感到欣慰。  女儿们的童年是在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度过的。那时她们的爸爸正在上海攻读博士研究生,我一个人在家照顾两个幼小的孩子,既当慈母又做严父,另外,还肩负着单位繁忙的工作。每天从早忙到晚,日子过得实在辛苦。然而,无论再忙再累,我都会
期刊
钱,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已经凸现出来。家长们毫不吝惜地成把地花着钞票,生活费用、娱乐费用、教育费用等等,却没有想到,有些钱用在孩子身上,却不一定能起积极作用。    物质需求的过度满足使孩子思维凝固  镜像一:妞妞就是不喜欢上幼儿园,每天早晨都要和妈妈谈条件:“妈妈,今天给我买一个棒棒糖,我就去幼儿园。”为了减少麻烦,妈妈总是说:“好的。”第二天,妞妞又会说:
期刊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人都会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右侧肢体活动能力的培养:让孩子用右手抓握,用右手使用工具,平衡时用右脚作支撑……无形中强化着“右优势”。家长对左侧肢体开发的忽略,使右脑得不到相应的锻炼,与右脑相关的潜能也得不到更充分的开发,造成了“左右脑发展不均衡”。  实际上,婴幼儿的大脑发育正处在一个自我均衡期,有时家长的教育和对孩子大脑开发的不均衡反而阻碍了孩子的大脑发育。  年轻的家长都会发
期刊
妈妈将晾干的衣服放在床上,打算等做好饭再来折叠。饭做好了,妈妈来卧室喊4岁的儿子猛猛吃饭,却发现儿子正穿着她的文胸在镜子前大摆蒲士。    1.“快给我脱下来!从小不学好,以后会心理变态的!”  “人家蜡笔小新也穿他妈妈的‘小衣服’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穿?!”    2.“猛猛长大了去当演员,打扮得蛮像的嘛!”  “我要当演员”    3. “妈妈,好看吗?”  “小朋友穿自己的衣服才是最好看的!”
期刊
说到“死亡”,国人总觉得“不吉利”,因此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对孩子谈及,而且更将其坚决地拒之于儿童教育门外。然而,相比之下,美国人在这方面却开通很多。作为家长或教师,他们乐于在孩子3~4岁时就向他们做关于“死亡”的诠释,当然这种诠释十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发现,由于传媒的兴旺发达和信息的超速流通,实际上,3周岁的幼童大多已接触到“死亡”此词。他们可能会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
期刊
从5岁起,孩子就可以拿起球拍与家长对阵了。心理专家认为,打羽毛球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亲子互动”之一。  羽毛球运动带给孩子身体发育的好处就更不用说了。打羽毛球时,回复高球的动作相当于芭蕾的向后引臂,令颈椎与脊椎处于放松状态,这对长期伏案写字或埋头练琴的孩子来说,不仅可以预防脊椎压力过大造成的抑制长高后果,对颈椎病的防范也有莫大的好处。随着电脑的普及及课业的加重,颈椎病的幼龄化倾向值得家长关注,而在任
期刊
钟浩源,11岁获得“第十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12岁被评为“2000~2001年度广州市优秀学生”,并成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广东省唯一候选人;13岁成为中国单项发明获得最多国家级发明奖项的小小科学家;14岁被评为中国少年科学院院士;15岁获得“第五届中国发明展览会”金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并在首届亚欧明天科学家奖励活动中摘取了特别奖;……今年,他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青年发明家
期刊
与其他国家一样,瑞典的家长也为12岁以下孩子的网络成瘾症忧心忡忡,瑞典一半的孩子成长于单亲家庭,相对于双亲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容易情绪沮丧、内向孤僻,更倾向于从喧嚣的虚拟世界中去获得安慰,也就更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据调查,12岁以下瑞典男孩的网络成瘾率高达64%,女孩为28%;而出生于单亲家庭的男孩,网络成瘾率高达79%,女孩为36%……  2005年夏末,瑞典的1500名单亲父母联合在网上签发
期刊
对于三口之家来说,请保姆成了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时尚。很多时候,保姆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多于爸爸妈妈。保姆,不仅仅是孩子生活的照顾者,实际上,她方方面面的素质从她走进家门的那刻起就时时刻刻在全方位影响着孩子,然而——      保姆&孩子    对孩子身体素质的影响  3岁的妞妞这几天出现厌食、乏力的症状,而且还有些低烧。爸妈带她去医院检查,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妞妞患了肺结核。可是妞妞爸妈从没得过这种病
期刊
坐诊专家:于力,儿科教授,主任医师。国际儿科肾脏病协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州市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儿科学会常委;广东省妇幼保健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      Q. 什么是呼吸道感染?  A. 呼吸道感染分为上呼吸道感染与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咽、喉部急性炎症,多先由病毒感染引起,少数由细菌直接感染所致。主要有打喷嚏、鼻塞、流涕、咽干或咽痛,伴或不伴发热、头痛、乏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