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盐城市第一小学(简称“一小”)是黄海之滨的一所百年老校。学校创建于1910年,初名成达高等小学堂。在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学校以“成达”为己任,秉持“涵养大气,成德达才”的办学理念,以大气管理推进大气教育,不断追寻“大爱一小、大智一小、大美一小、大成一小”的办学目标,努力塑造气象万千的校园、气度不凡的教师、气质高雅的学生。进入新世纪,学校逐步形成了集团化办学的新格局。目前,一小教育集团已形成包括四个直办校、五个领办校在内的“一校九区”联合办学体。其中,直办校有228个班级、12000多名学生、700多名教职员工,在岗“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4名、正高级教师2名、省特级教师20名、市名教师10名、市学科带头人63名、市教学能手83名。
如此“集团”,是“削峰填谷”,还是“填谷造峰”?是开众校一面的“连锁店”,还是开风范各异的“特色店”?我们在实践中真切的体会是——集团化关键在一个“化”字上。这个“化”字不是简单的规模化,而是可贵的趋“同”存“异”,是可喜的以文“化”人。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虽不可以简单地复制、粘贴,但可以传承、创新;文化最忌讳专制、单一,但最包容、多元。集团化最有意义的莫过于让每一所成员校的文化在集团母体文化的融合、演变、衍生、嫁接、效法中,在属于她自己的土壤里个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盐渎校区的八年成长路,就是其中生动的写照——
一、融合“新精神”,引领办学“新风气”
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盐渎校区)始建于2007年,于2008年9月开始招生,现有37个班级,2180多名学生。学校冠名“盐渎”,源于历史上盐城的“盐渎”称谓。早在公元前 119 年,盐城因盐置县,史称盐渎县。“盐”为大家所熟知,百味之首,其晶莹剔透折射了盐民的勤恳奉献;“渎”,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中有注释:“江、淮、河、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泛指那些东流入海的河流、大川,在远古时代还代表着由朝廷确认的具有神圣意义的大河。可见,“盐渎”一词饱含了盐阜先人以海为家、煮海为盐的历史和坚守气节、崇尚美好的情怀。
盐渎校区作为一所新建校,其校园文化既可谓“无”,一切从零开始;亦可谓“有”,古今中外文化都可以“拿来主义”。如何迅速地化“无”为“有”,并且做到有建树、有特色、有活力?盐渎校区从一小集团源于“成达”、凝练“涵养大气,成德达才”的校园精神中受到启发,遂以校名中“盐”“渎”二字为文化源头,以地方“海盐文化”为精神基石,凝聚独特的“盐渎精神”,让学生在品“盐”、赏“渎”中快乐成长。学校形成了“以人为本,厚德如盐;追求卓越,怀若海渎”的办学宗旨和“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育晶盐风骨;让每一个生命精彩,养海渎情怀”的办学理念,大力倡导“合度教育”,追求“主观上的主动契合”与“客观上的量身定做”的校园教育生态,为师者坚守“教师之道”,为生者追求“学生之本”。
在此基础上,盐渎校区充分融合一小教育集团“大气教育”的价值体系,架构了富有盐渎特色的校本文化体系,见图1。
盐渎校区的办学追求得到了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总督学柳斌,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等领导的肯定。柳斌的“育晶盐风骨,养海渎情怀”、张保庆的“厚德如盐,怀若海渎”的亲笔题词,成为勉励全校师生的精神动力,为师生指引着高远的人生志向。2013年7月,学校获盐城市首批“校园文化建设实验学校”称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家对盐渎校区学校文化建设的肯定。
二、演变“新标识”,刷新校园“新景气”
对于一所新校园,虽然一切都是新的,但用文化的视角审视,似乎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也不为过。为了使新校园“地面留情”“花草含笑”“墙壁说话”,真正“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盐渎校区在一小集团系列文化标识基础上系统设计了校园LOGO,以及阅读、运动、实验等系列“海娃”“盐娃”卡通形象,让新校园处处闪亮新景气。
走进盐渎,迎面是镌刻着柳斌亲笔题词的迎宾文化石。与之相对的是行政一楼的“理念大厅”,张保庆的题词居中设置,两侧是学校育人理念溯源。正对着学校大门的主干道是“润盐大道”,道路两侧是盐阜历史名人简介,既有施耐庵、乔冠华、胡乔木等古今文人学士,也有范仲淹、吴嘉纪、吕夷简等与盐为伍的风云人物。道路一侧按“海盐正德”的顺序次第排列着问海楼、品盐楼、养正楼、厚德楼四座教学楼和体现“合度”教育理念的三座功能楼致真楼、求适楼、臻乐楼。漫步润盐大道,犹如穿越盐渎文化长廊。“明”“勤”“信”“和”“智”“博”等“六德”文化石,犹如一颗颗文化的珠宝点缀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半亩“恬趣”果园里栽种了苹果、梨、桃、柿子等十多种果树,它们与“开心农场”里每一种蔬菜一样,都有专门介绍自己品名、生长习性、食用价值的名片。社会热心教育人士捐建的“润园”处在校园中心,格外显眼。山石、兰树与绿草相映,一个“润”字表达着盐渎师生对教育本真的追问和对教育至高境界的追寻。
拾级而上,教学楼一楼大厅开放式展馆“海盐文化馆”将盐阜儿女煮海为盐的历史徐徐展开。展馆设“品盐厅”“思盐厅”“赏盐厅”三个展厅,分别从自然的盐、品质的盐、精神的盐三个层面引导盐渎师生用盐、学盐、做人间“真盐”。展厅不仅得到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更受到孩子们的无比喜爱。这里,成为全校师生学习、认识、研究盐文化的理想乐园。二楼是“科技引领未来”为主题的科技小展馆,旨在对孩子们进行科学启蒙,引领孩子们走进现代科技。一到四楼的“励心园”“励知园”“励志园”“励行园”从“知、行、意、行”四个维度为学生指引修身积学的真谛。每层长廊以“传承经典”为主旨,分楼层介绍了中国古诗、古词、古曲、名著等代表性人物及作品,图文并茂。每个班级自主设计的富含海盐文化意蕴的班名、班徽、班风是班级的美丽名片。“书画乐园”“佳作欣赏”“采蜜空间”……图钉式宣传栏、过程性管理,动态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文轩少儿读书俱乐部、开放式校园图书馆、移动书柜等,让阅读陪伴师生每一天,让书香充盈校园每一处。 这一切,构筑起学校立体的显性文化,别具一格而又生机盎然。学生置身于盐渎校园,犹如沐浴在一个蓝天碧水的纯净世界,在与“晶盐风骨”“海渎情怀”的载歌载舞中实现成长的蜕变。
三、衍生“新德育”,激活学生“新朝气”
德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居于统帅和灵魂的位置。盐渎校区深谙百年一小“成德达才”要义,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结合盐渎校情,首提“盐渎六德·德润人生”教育主张,并由此生发出许多颇有成效的道德实践。
学校从盐的纯净质朴、晶莹剔透、包容博取,盐民的勤劳朴实、团结协作、乐于奉献,河海的海纳百川、海天澄明、奔腾不息等精神气质、文化元素中提炼出“盐渎六德”(“一字”“二词”“三字经”)—— 明(明志、明理)(有理想、懂礼貌);勤(勤朴、勤进)(崇勤朴、求上进);信(诚信、自信)(讲诚信、有自信);和(和谐、和善)(讲团结、心和善);智(尚智、益智)(尚科学、增智慧);博(博取、博爱)(广博取、泛博爱)。根据学生的特点,遵循“合度教育”原则,“六德”教育分六个年级逐年安排,各年级、各班级各有侧重,既相互渗透、互为支撑,又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学校在厚德楼开设了“德育长廊”。“德在八朝”走廊,从“德”的历史传承角度,全景式扫描中华五千年的伦理道德,并创新性地梳理出了“德在八朝”的代表人物、核心价值、现实意义等;“盐渎六德”解读,图文结合,以儿童的视角,结合当下和人的未来发展对“六德”进行诠释;“六德展示台”,从实践行动层面对全校学生践行“六德”的情况进行及时展示;最炫《六德歌》,围绕“六德”“三字经”,自编《六德歌》谱曲教唱,并将之结合在师生大课间活动主题音乐中。但凡看过“六德”大课间活动的来宾,无不感到心头为之一振。孩子们也正是在这样的每日吟诵、传唱、歌舞中受到了持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保证德育主张化为行为现实,学校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从绿化牌、消防栓、楼梯道开始,满校园精心布局“海盐娃娃”各种卡通形象,让孩子在与校园卡通的对视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学校还精心组织德育活动,从“厚德如盐,怀若海渎”宣誓签名到“争做‘晶星少年’”主题演讲,从“清正如海,廉洁如盐”班队会到“育晶盐风骨,享运动乐趣”体育节,从“晶盐·晶星·晶韵”文艺汇演到“晶星少年”“六德队员”评比,关注学生所思所想,关注学生一言一行,关注学生评价激励,寓“六德”教育于活动之中。如今,德育自然生长,成长已被激活,一群朝气蓬勃的盐渎娃正伴随着开创性的“六德”教育快乐生活每一天。
四、嫁接“新课程”,施展师生“新才气”
课程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在儿童课程百花园中,一小教育集团主张的“大气儿童”培养课程也许不是最绚丽的那一朵,但一定是有着自己独特芳香的这一朵。“大气儿童”培养课程基于对“大气儿童”核心素养的认知,持之以恒致力于“致正课程”“致真课程”“致和课程”“致远课程”等课程研发。
氤氲在集团“大气儿童”培养课程的芬芳中,每一个成员校的建设与发展都是集团大课程中的一个单元,一个元素。但这个“单元”不意味着“单薄”,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个“元素”不是亦步亦趋的“惰性元素”,而应该是具有个性张扬的“活性元素”。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盐渎校园文化体系的整体建构需求,盐渎校区果断嫁接集团课程,为校区师生施展才气量身打造平台和空间。
建设课程基地。一是用好校内资源,开辟“开心农场”,让学生在盐渎六年学会种植12种不同的农作物。学生在动手种植中不仅认识农作物,了解它们生长习性,见证它们生长过程,更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还养成了团结、协作、勤劳等良好的品行。这里已然成为校园亮丽的风景。二是利用地方资源,把学校周边的盐塘河公园、盐渎公园、盐城水街、中国海盐博物馆等富有盐城地方特色的场所作为学校的地方课程基地,将敬老院、新四军纪念馆等作为学校的德育课程基地,将盐城市科技馆、盐城素质教育基地等作为学校科技教育、劳动教育的课程基地。三是拓展家庭教育空间,举办家庭图书室、家庭实验室,使其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这种立体化的课程基地网络建设,拓宽了学生成长的时空。
加强活动课程。学校一方面传承一小教育集团的优良传统,组建了新四军研究院、文轩少儿读书俱乐部、蓓蕾艺术团等学生社团,还根据校区特点组建了具有盐渎文化特色的“海盐文化研究所”“海天少儿科学院”“开心农协”等学生社团,为学校素质教育搭建了崭新的平台。另一方面传承一小教育集团“五节两周”的做法,在“数学节”“英语节”“艺术节”等基础上创办“海盐文化周”,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为“五节两周”传统项目增添“盐渎”文化内涵。
编写校本教材。根据学校的文化特色,组织老师编写校本教材《海风盐韵》,引领孩子们走进盐与海的世界,去感受海风盐骨;根据学校的开心农场实践经验,组织老师编写校本教材《开心农场》,为孩子们走进农场提供指导与帮助。两本校本教材都充满了浓浓的“盐渎”风,让校本课程更“校本”。
打造“生本课堂”。践行“让学引思”,倡导“尊重的教育”,以生为本,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人文课堂形态。开设“盐渎讲坛”,通过年复一年持续关注、深入研讨来营造浓郁的校园课堂文化,使生本意识成为教师自觉。这样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互相拓展,建构起具有“盐渎”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课堂文化,将之有机融入集团“大气教育”体系中,让学生在品“盐”赏“渎”中实现全面发展。
五、效法“新方略”,彰显校园“新锐气”
要问一小教育集团的管理真谛,简言之,以人为本、涵养大气。在一小,“以人为本”不是一个制度、一个规定、一个标准,而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一种情感。在一小,柔性管理的价值追求深入人心。
效法一小管理方略,盐渎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煮海为盐,盐融于水;“盐”与“渎”,一刚一柔,对立统一。这种彼此融合蕴涵的哲学意蕴带给盐渎人宝贵的现实启迪。
抓规范立规矩。以制度文化建设为抓手,将纪律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制度刚性约束。学校致力于管理团队建设,细化责任,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衔接、责任具体、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具体工作责任到人,做到有布置、有落实、有督促、有检查,有效传导压力,激发工作动力。
如何化刚性管理于无形?这是“大气管理”的魅力所在,也是年轻的盐渎校区效法的关键。大事决策,有教职工例会制;师德师风,有校风监督委员会;学生成长得怎样,有家长评价机制;教师发展得如何,有“三名工程”保驾护航;节日有文娱活动,生日有蛋糕祝福;留守学生有资助,困难职工有慰问……关怀送到教师身边,温暖走进学生家庭,把尊重带给每一个人,盐渎的管理时时留情,处处用心,所有的“程式”化为无形,如“水的载歌载舞”浸润于师生的青春热血,渗透进师生的情感心房,化作温柔、温暖和力量。
学校管理锋芒尽藏,学校发展锐气不减。剪纸特色活动走进盐城电视台专栏报道“情感树”、校园“牛人”抖空竹亮彩《盐城晚报》,《寻盐记》歌舞剧演绎时空穿越,盐城中小学唯一民防教育体验馆落户盐渎,荣获省首批国防教育示范校、省平安校园、省文明单位标兵、中国当代特色学校、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称号。盐渎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人本管理的内涵,释放着柔性管理的光芒,踏歌而行,绿树成荫。
回首盐渎校区的发展之路,在集团文化的引领和成员校之间的相互推动、彼此成全进程中,实现了校园文化形态的不断创生,学校发展高度的不断超越。放眼当下普遍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有顺境,也有困境。本文采撷年轻的盐渎校区文化建设的几个侧面,对其精神、物质、制度、课程、课堂等文化形态进行一次速写,惟愿给当下集团化办学的发展之路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
(瞿汉荣,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224008)
责任编辑:赵赟
如此“集团”,是“削峰填谷”,还是“填谷造峰”?是开众校一面的“连锁店”,还是开风范各异的“特色店”?我们在实践中真切的体会是——集团化关键在一个“化”字上。这个“化”字不是简单的规模化,而是可贵的趋“同”存“异”,是可喜的以文“化”人。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虽不可以简单地复制、粘贴,但可以传承、创新;文化最忌讳专制、单一,但最包容、多元。集团化最有意义的莫过于让每一所成员校的文化在集团母体文化的融合、演变、衍生、嫁接、效法中,在属于她自己的土壤里个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盐渎校区的八年成长路,就是其中生动的写照——
一、融合“新精神”,引领办学“新风气”
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盐渎校区)始建于2007年,于2008年9月开始招生,现有37个班级,2180多名学生。学校冠名“盐渎”,源于历史上盐城的“盐渎”称谓。早在公元前 119 年,盐城因盐置县,史称盐渎县。“盐”为大家所熟知,百味之首,其晶莹剔透折射了盐民的勤恳奉献;“渎”,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中有注释:“江、淮、河、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泛指那些东流入海的河流、大川,在远古时代还代表着由朝廷确认的具有神圣意义的大河。可见,“盐渎”一词饱含了盐阜先人以海为家、煮海为盐的历史和坚守气节、崇尚美好的情怀。
盐渎校区作为一所新建校,其校园文化既可谓“无”,一切从零开始;亦可谓“有”,古今中外文化都可以“拿来主义”。如何迅速地化“无”为“有”,并且做到有建树、有特色、有活力?盐渎校区从一小集团源于“成达”、凝练“涵养大气,成德达才”的校园精神中受到启发,遂以校名中“盐”“渎”二字为文化源头,以地方“海盐文化”为精神基石,凝聚独特的“盐渎精神”,让学生在品“盐”、赏“渎”中快乐成长。学校形成了“以人为本,厚德如盐;追求卓越,怀若海渎”的办学宗旨和“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育晶盐风骨;让每一个生命精彩,养海渎情怀”的办学理念,大力倡导“合度教育”,追求“主观上的主动契合”与“客观上的量身定做”的校园教育生态,为师者坚守“教师之道”,为生者追求“学生之本”。
在此基础上,盐渎校区充分融合一小教育集团“大气教育”的价值体系,架构了富有盐渎特色的校本文化体系,见图1。
盐渎校区的办学追求得到了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总督学柳斌,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等领导的肯定。柳斌的“育晶盐风骨,养海渎情怀”、张保庆的“厚德如盐,怀若海渎”的亲笔题词,成为勉励全校师生的精神动力,为师生指引着高远的人生志向。2013年7月,学校获盐城市首批“校园文化建设实验学校”称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家对盐渎校区学校文化建设的肯定。
二、演变“新标识”,刷新校园“新景气”
对于一所新校园,虽然一切都是新的,但用文化的视角审视,似乎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也不为过。为了使新校园“地面留情”“花草含笑”“墙壁说话”,真正“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盐渎校区在一小集团系列文化标识基础上系统设计了校园LOGO,以及阅读、运动、实验等系列“海娃”“盐娃”卡通形象,让新校园处处闪亮新景气。
走进盐渎,迎面是镌刻着柳斌亲笔题词的迎宾文化石。与之相对的是行政一楼的“理念大厅”,张保庆的题词居中设置,两侧是学校育人理念溯源。正对着学校大门的主干道是“润盐大道”,道路两侧是盐阜历史名人简介,既有施耐庵、乔冠华、胡乔木等古今文人学士,也有范仲淹、吴嘉纪、吕夷简等与盐为伍的风云人物。道路一侧按“海盐正德”的顺序次第排列着问海楼、品盐楼、养正楼、厚德楼四座教学楼和体现“合度”教育理念的三座功能楼致真楼、求适楼、臻乐楼。漫步润盐大道,犹如穿越盐渎文化长廊。“明”“勤”“信”“和”“智”“博”等“六德”文化石,犹如一颗颗文化的珠宝点缀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半亩“恬趣”果园里栽种了苹果、梨、桃、柿子等十多种果树,它们与“开心农场”里每一种蔬菜一样,都有专门介绍自己品名、生长习性、食用价值的名片。社会热心教育人士捐建的“润园”处在校园中心,格外显眼。山石、兰树与绿草相映,一个“润”字表达着盐渎师生对教育本真的追问和对教育至高境界的追寻。
拾级而上,教学楼一楼大厅开放式展馆“海盐文化馆”将盐阜儿女煮海为盐的历史徐徐展开。展馆设“品盐厅”“思盐厅”“赏盐厅”三个展厅,分别从自然的盐、品质的盐、精神的盐三个层面引导盐渎师生用盐、学盐、做人间“真盐”。展厅不仅得到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更受到孩子们的无比喜爱。这里,成为全校师生学习、认识、研究盐文化的理想乐园。二楼是“科技引领未来”为主题的科技小展馆,旨在对孩子们进行科学启蒙,引领孩子们走进现代科技。一到四楼的“励心园”“励知园”“励志园”“励行园”从“知、行、意、行”四个维度为学生指引修身积学的真谛。每层长廊以“传承经典”为主旨,分楼层介绍了中国古诗、古词、古曲、名著等代表性人物及作品,图文并茂。每个班级自主设计的富含海盐文化意蕴的班名、班徽、班风是班级的美丽名片。“书画乐园”“佳作欣赏”“采蜜空间”……图钉式宣传栏、过程性管理,动态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文轩少儿读书俱乐部、开放式校园图书馆、移动书柜等,让阅读陪伴师生每一天,让书香充盈校园每一处。 这一切,构筑起学校立体的显性文化,别具一格而又生机盎然。学生置身于盐渎校园,犹如沐浴在一个蓝天碧水的纯净世界,在与“晶盐风骨”“海渎情怀”的载歌载舞中实现成长的蜕变。
三、衍生“新德育”,激活学生“新朝气”
德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居于统帅和灵魂的位置。盐渎校区深谙百年一小“成德达才”要义,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结合盐渎校情,首提“盐渎六德·德润人生”教育主张,并由此生发出许多颇有成效的道德实践。
学校从盐的纯净质朴、晶莹剔透、包容博取,盐民的勤劳朴实、团结协作、乐于奉献,河海的海纳百川、海天澄明、奔腾不息等精神气质、文化元素中提炼出“盐渎六德”(“一字”“二词”“三字经”)—— 明(明志、明理)(有理想、懂礼貌);勤(勤朴、勤进)(崇勤朴、求上进);信(诚信、自信)(讲诚信、有自信);和(和谐、和善)(讲团结、心和善);智(尚智、益智)(尚科学、增智慧);博(博取、博爱)(广博取、泛博爱)。根据学生的特点,遵循“合度教育”原则,“六德”教育分六个年级逐年安排,各年级、各班级各有侧重,既相互渗透、互为支撑,又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学校在厚德楼开设了“德育长廊”。“德在八朝”走廊,从“德”的历史传承角度,全景式扫描中华五千年的伦理道德,并创新性地梳理出了“德在八朝”的代表人物、核心价值、现实意义等;“盐渎六德”解读,图文结合,以儿童的视角,结合当下和人的未来发展对“六德”进行诠释;“六德展示台”,从实践行动层面对全校学生践行“六德”的情况进行及时展示;最炫《六德歌》,围绕“六德”“三字经”,自编《六德歌》谱曲教唱,并将之结合在师生大课间活动主题音乐中。但凡看过“六德”大课间活动的来宾,无不感到心头为之一振。孩子们也正是在这样的每日吟诵、传唱、歌舞中受到了持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保证德育主张化为行为现实,学校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从绿化牌、消防栓、楼梯道开始,满校园精心布局“海盐娃娃”各种卡通形象,让孩子在与校园卡通的对视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学校还精心组织德育活动,从“厚德如盐,怀若海渎”宣誓签名到“争做‘晶星少年’”主题演讲,从“清正如海,廉洁如盐”班队会到“育晶盐风骨,享运动乐趣”体育节,从“晶盐·晶星·晶韵”文艺汇演到“晶星少年”“六德队员”评比,关注学生所思所想,关注学生一言一行,关注学生评价激励,寓“六德”教育于活动之中。如今,德育自然生长,成长已被激活,一群朝气蓬勃的盐渎娃正伴随着开创性的“六德”教育快乐生活每一天。
四、嫁接“新课程”,施展师生“新才气”
课程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在儿童课程百花园中,一小教育集团主张的“大气儿童”培养课程也许不是最绚丽的那一朵,但一定是有着自己独特芳香的这一朵。“大气儿童”培养课程基于对“大气儿童”核心素养的认知,持之以恒致力于“致正课程”“致真课程”“致和课程”“致远课程”等课程研发。
氤氲在集团“大气儿童”培养课程的芬芳中,每一个成员校的建设与发展都是集团大课程中的一个单元,一个元素。但这个“单元”不意味着“单薄”,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个“元素”不是亦步亦趋的“惰性元素”,而应该是具有个性张扬的“活性元素”。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盐渎校园文化体系的整体建构需求,盐渎校区果断嫁接集团课程,为校区师生施展才气量身打造平台和空间。
建设课程基地。一是用好校内资源,开辟“开心农场”,让学生在盐渎六年学会种植12种不同的农作物。学生在动手种植中不仅认识农作物,了解它们生长习性,见证它们生长过程,更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还养成了团结、协作、勤劳等良好的品行。这里已然成为校园亮丽的风景。二是利用地方资源,把学校周边的盐塘河公园、盐渎公园、盐城水街、中国海盐博物馆等富有盐城地方特色的场所作为学校的地方课程基地,将敬老院、新四军纪念馆等作为学校的德育课程基地,将盐城市科技馆、盐城素质教育基地等作为学校科技教育、劳动教育的课程基地。三是拓展家庭教育空间,举办家庭图书室、家庭实验室,使其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这种立体化的课程基地网络建设,拓宽了学生成长的时空。
加强活动课程。学校一方面传承一小教育集团的优良传统,组建了新四军研究院、文轩少儿读书俱乐部、蓓蕾艺术团等学生社团,还根据校区特点组建了具有盐渎文化特色的“海盐文化研究所”“海天少儿科学院”“开心农协”等学生社团,为学校素质教育搭建了崭新的平台。另一方面传承一小教育集团“五节两周”的做法,在“数学节”“英语节”“艺术节”等基础上创办“海盐文化周”,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为“五节两周”传统项目增添“盐渎”文化内涵。
编写校本教材。根据学校的文化特色,组织老师编写校本教材《海风盐韵》,引领孩子们走进盐与海的世界,去感受海风盐骨;根据学校的开心农场实践经验,组织老师编写校本教材《开心农场》,为孩子们走进农场提供指导与帮助。两本校本教材都充满了浓浓的“盐渎”风,让校本课程更“校本”。
打造“生本课堂”。践行“让学引思”,倡导“尊重的教育”,以生为本,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人文课堂形态。开设“盐渎讲坛”,通过年复一年持续关注、深入研讨来营造浓郁的校园课堂文化,使生本意识成为教师自觉。这样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互相拓展,建构起具有“盐渎”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课堂文化,将之有机融入集团“大气教育”体系中,让学生在品“盐”赏“渎”中实现全面发展。
五、效法“新方略”,彰显校园“新锐气”
要问一小教育集团的管理真谛,简言之,以人为本、涵养大气。在一小,“以人为本”不是一个制度、一个规定、一个标准,而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一种情感。在一小,柔性管理的价值追求深入人心。
效法一小管理方略,盐渎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煮海为盐,盐融于水;“盐”与“渎”,一刚一柔,对立统一。这种彼此融合蕴涵的哲学意蕴带给盐渎人宝贵的现实启迪。
抓规范立规矩。以制度文化建设为抓手,将纪律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制度刚性约束。学校致力于管理团队建设,细化责任,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衔接、责任具体、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具体工作责任到人,做到有布置、有落实、有督促、有检查,有效传导压力,激发工作动力。
如何化刚性管理于无形?这是“大气管理”的魅力所在,也是年轻的盐渎校区效法的关键。大事决策,有教职工例会制;师德师风,有校风监督委员会;学生成长得怎样,有家长评价机制;教师发展得如何,有“三名工程”保驾护航;节日有文娱活动,生日有蛋糕祝福;留守学生有资助,困难职工有慰问……关怀送到教师身边,温暖走进学生家庭,把尊重带给每一个人,盐渎的管理时时留情,处处用心,所有的“程式”化为无形,如“水的载歌载舞”浸润于师生的青春热血,渗透进师生的情感心房,化作温柔、温暖和力量。
学校管理锋芒尽藏,学校发展锐气不减。剪纸特色活动走进盐城电视台专栏报道“情感树”、校园“牛人”抖空竹亮彩《盐城晚报》,《寻盐记》歌舞剧演绎时空穿越,盐城中小学唯一民防教育体验馆落户盐渎,荣获省首批国防教育示范校、省平安校园、省文明单位标兵、中国当代特色学校、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称号。盐渎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人本管理的内涵,释放着柔性管理的光芒,踏歌而行,绿树成荫。
回首盐渎校区的发展之路,在集团文化的引领和成员校之间的相互推动、彼此成全进程中,实现了校园文化形态的不断创生,学校发展高度的不断超越。放眼当下普遍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有顺境,也有困境。本文采撷年轻的盐渎校区文化建设的几个侧面,对其精神、物质、制度、课程、课堂等文化形态进行一次速写,惟愿给当下集团化办学的发展之路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
(瞿汉荣,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224008)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