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里克的认识论取向论析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p4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里克提出“意识的统一性”这一术语,不仅将它作为主体形成完整表象的前提,还将它解释为批判康德先验自我意识的根源,由此将其认识论与康德认识论区分开来.康德的认识论肯定概念的普遍性和判断在知识表达中的关键地位,使得有必要从概念和判断两个方面解析石里克的认识论取向.通过区分概念和意象,石里克拒绝康德所谓的纯粹概念,他肯定概念与判断密切相关,认识到有些判断不能带来知识;在对于知识判断之真的探索中,石里克不仅以配列的“一义性”替代真理符合论,还给出一个拒斥先天综合判断的经验论立场.石里克关于认识存在、来源及其辩护的思想注重语言分析,但是,其逻辑经验主义预设经典逻辑和亚氏范畴理论,使得其经验论成为一个有问题的认识论取向.
其他文献
《民法典》之中存在着诸多的有名化原则和无名化原则,构成了一个具有灵活开放性而非垂直封闭的“原则体系”.每一项原则背后都有着特定的价值关怀,决定和支撑着具体规范的设计和运行.诸多原则之间形成的复杂关系形态,集中反映了民法的规范主线与规范例外之间的交错互动性.理解与掌握《民法典》的要义和适用其具体规范,既需要从原则出发,也需要回到原则.
《民法典》中关于居住权的规定较为原则与概括,不能适应复杂的实践需要.相较于合同方式,民法典对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的规定更为简略,如何判断遗嘱中设立居住权意思表示的成立要件,意思表示冲突、意思表示附条件或附期限等问题,均属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面临的独特性问题.以居住权的理论和一般规定为依据,结合继承制度的理论和规定,对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的特殊问题予以探讨,可以丰富和完善民法典的居住权规则,让居住权制度更好地发挥效用.
生产力尺度是衡量历史进步的科学尺度,这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判断.在马克思的文本语境中,生产力尺度并非仅指作为历史客体的生产力,它还兼具主体性意蕴,具有“生产力与个人之间的价值关系”这一本质内涵.生产力尺度既是衡量历史进步的科学尺度,又是衡量历史进步的价值尺度,科学性与价值性不但不冲突,反而自洽地共存于生产力尺度之中,构成生产力尺度的两重维度.在深刻剖析生产力尺度本质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生产力阐释的全面性视角,生产力尺度便获得其完整的规定性,成为包含物质生产力与个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人的自身生产力与个人之间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