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3-070-02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一纲(课程标准)多本成为新的亮点。应该说新教材在加强双基、积累、实践等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增加了许多符合时代气息的内容,给人春风扑面的清新之感。我曾研读了一些关于新教材编写意图方面的文章。大都认为儿童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有限,让艰深的名作名篇退出了教材。很自然地,现行教材的背诵篇目(段),也就很少有名篇。对此,笔者作为一位身处一线天天用教材的语文教师,实在有话要说。
背诵,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来说,其意义十分重大。背诵对于巩固积累,加深理解课文,提高读写能力,促进记忆力的发展,均有积极的作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学生在反复背诵过程中,文字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苏教版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其背诵篇目的选择很值得商榷。
比如:第十一册第二课《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要求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这一段内容从语言、行动等方面体现了聂荣臻将军对日本人民的至仁至义,对表达文章的中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材要求背诵笔者却感到没有必要。这一段文字在语言积累、文字功力锤炼、审美欣赏水平提高等方面远不及原教材上魏巍的《再见了,亲人》、郑振铎的《别了,我爱的中国》等文章。
新教材背诵篇目的选定,应把握好传统与时代、传承与创新的两个纬度,做到既保留必要的历史名篇,又入选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让学生在学名篇、背名篇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不朽魅力。
一、名篇背诵,儿童阅读现状所必须
教材篇目调整的目的,原本是为了让教材更贴进儿童生活,更利于儿童学好语文。而事实上儿童的阅读现状是什么呢?
1、儿童的阅读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江苏是教育强省,国民对教育的认识普遍较高。多数家庭比较重视儿童的启蒙教育。甚至一些儿童在未上小学前就能背诵许多儿歌和古诗,家长普遍具有一定的辅导阅读能力。等到孩子认识了拼音及一定量的汉字,不少儿童读了一些童话故事等书籍。另外电视、网络成为儿童学习最经常、最方便的途径,儿童从那里可以获取许多知识和信息。这些足以说明现在小学生的阅读比过去同龄儿童的阅读深得多、广得多,理解能力也强得多。那种认为经典名篇与现实脱节,经典名篇落伍于时代,不利于儿童阅读与理解,而作大量删除的做法是不符合儿童阅读现状的。试想,教材本身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范例,这个例子就应该具有典型性。名作名篇是穿越历史时空流传至今的文学精华。教科书的性质决定了名作名篇必须作为主要的选择对象。更何况学生背诵的东西,就应给孩子记取一辈子,咀嚼一辈子。那种用时代美文来替代名篇背诵实不足取。试比较一下苏教版第十册要背诵的《三亚落日》与原教材巴金的《海上日出》,其背诵效果略加分析便清晰可辨。
2、儿童对阅读有探究的需求
作为语文教材,所选择的文章有一定的深度是应该的。因为毕竟它不是课外读物,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把名作名篇换成时文、童话,看上去难度是降低了,儿童阅读容易了,但却不利于儿童探究能力的培养。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理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可见,名篇背诵后,即使理解上有盲点,也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得到补充和完善,甚至有新的领悟,使孩子养成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名篇背诵,打造真正的语言实力
香港大学陈耀南博士说:“背诵,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加上泛观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境,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文学艺术境界,又可层楼更上。”由此可见,名作名篇背诵,可打造真正的语言实力。
1、名篇背诵,有助于认识语法规律
名作名篇,多是语法的经典,值得记取。名篇成诵以后,这些语法便能常在心头萦绕,其效果事半功倍。如朱自清的《匆匆》,老舍的《养花》、《猫》等都是我们学习表达的极佳范本。《匆匆》一文,一开始写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优美的排比,勾勒出一个淡淡的画面。作者不在于描绘春景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画面,接受一种情绪的感染。这种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用这样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怅然若失的情绪,不能不说是一种高超的艺术。这篇文章运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作者天然去雕饰地写来,使人感受到普通文字的不凡。大量叠字的运用,音乐的节奏美也跃然纸上。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学习语法、掌握语言的表达艺术大有裨益。
2、名篇背诵,有助于在背景中理解文本
倘若以大量的时文来迎合学生,虽方便了一时的教和学,但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长久发展。名篇大都距今天有了一段时间。要理解它们,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匆匆》,你就必须了解“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他们的普遍情绪。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他不甘沉沦,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只有这样,你才能跟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到背景中去读透文本,是一种很重要的语文阅读方法。名篇,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富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不同的立场能读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否则,研究《红楼梦》就没有必要成立红学研究会。名篇背诵,可以让学生反复反刍,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文化层次上接受名著的熏陶,不断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3、名篇背诵,有助于语言积累和灵活运用
名篇背诵多,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台湾中兴大学杜松柏教授指出:“一方面熟能生巧,由背诵烂熟之中得到法制;一方面由有之而化之,书背熟了,辞汇自然有了,成语也蕴藏一一点化,则能自成格调,不落前人巢臼,……看来字词安顿的工夫,亦在背诵了。”早年农村教师生活条件差,大都住学校宿舍。当时请校长办事,人们习惯送一只鸡。开学初,校长家十来只公鸡早早打鸣,害得许多老师睡不好觉。于是有同事就问:你们说这些公鸡在一起叫,它们大清早说些什么呢?有人很快答道: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众大笑。名篇背诵后其灵活运用之效可见一斑。我们从毛泽东的诗词和文章中,也能找到许多古代名著的影子。可见名作名篇背诵得多,神来之句宛若天成。
三、名篇背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人文过程,也是一项多元的人文活动。新编入教材的文章,有些是肤浅的词藻堆砌的美文,有些是思想印痕深刻的时文,而这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名篇背诵,让美感的力量震撼心灵
名篇的美,是源于作者心灵深处的呐喊。郑振铎的《别了,我爱祖国》,一腔爱国情怀跃然纸上。至今,我时不时还会高声喊两句“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而老舍的《猫》、《养花》则写出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这些经过大浪陶沙的名篇,使我们感受到了物质环境中的人情味,功利背景中的真善美。只有名篇才有如此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撼人魅力。
2、名篇背诵,让动人的文章丰富情感
文学做了几千年的感动文章,而现在却纷纷不做了,令人感动的文字越来越少。《麻雀》曾经让我们为母爱而感动。《再见了,亲人》,曾让我们为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而感动。在一个情感逐步弱化的物质主义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的正是情感、人文。名篇皆发乎情。我们的语文不仅要培养人的思想,还要培养人的情感和态度。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民族乐曲与流行音乐我们都需要。但在音乐的传承中,民族音乐是我们的根。小学语文教材要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同行,与语言同行,与审美同行,但名作名篇是我们的魂。名作名篇不应该淡出历史,名篇背诵应成为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一纲(课程标准)多本成为新的亮点。应该说新教材在加强双基、积累、实践等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增加了许多符合时代气息的内容,给人春风扑面的清新之感。我曾研读了一些关于新教材编写意图方面的文章。大都认为儿童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有限,让艰深的名作名篇退出了教材。很自然地,现行教材的背诵篇目(段),也就很少有名篇。对此,笔者作为一位身处一线天天用教材的语文教师,实在有话要说。
背诵,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来说,其意义十分重大。背诵对于巩固积累,加深理解课文,提高读写能力,促进记忆力的发展,均有积极的作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学生在反复背诵过程中,文字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苏教版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其背诵篇目的选择很值得商榷。
比如:第十一册第二课《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要求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这一段内容从语言、行动等方面体现了聂荣臻将军对日本人民的至仁至义,对表达文章的中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材要求背诵笔者却感到没有必要。这一段文字在语言积累、文字功力锤炼、审美欣赏水平提高等方面远不及原教材上魏巍的《再见了,亲人》、郑振铎的《别了,我爱的中国》等文章。
新教材背诵篇目的选定,应把握好传统与时代、传承与创新的两个纬度,做到既保留必要的历史名篇,又入选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让学生在学名篇、背名篇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不朽魅力。
一、名篇背诵,儿童阅读现状所必须
教材篇目调整的目的,原本是为了让教材更贴进儿童生活,更利于儿童学好语文。而事实上儿童的阅读现状是什么呢?
1、儿童的阅读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江苏是教育强省,国民对教育的认识普遍较高。多数家庭比较重视儿童的启蒙教育。甚至一些儿童在未上小学前就能背诵许多儿歌和古诗,家长普遍具有一定的辅导阅读能力。等到孩子认识了拼音及一定量的汉字,不少儿童读了一些童话故事等书籍。另外电视、网络成为儿童学习最经常、最方便的途径,儿童从那里可以获取许多知识和信息。这些足以说明现在小学生的阅读比过去同龄儿童的阅读深得多、广得多,理解能力也强得多。那种认为经典名篇与现实脱节,经典名篇落伍于时代,不利于儿童阅读与理解,而作大量删除的做法是不符合儿童阅读现状的。试想,教材本身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范例,这个例子就应该具有典型性。名作名篇是穿越历史时空流传至今的文学精华。教科书的性质决定了名作名篇必须作为主要的选择对象。更何况学生背诵的东西,就应给孩子记取一辈子,咀嚼一辈子。那种用时代美文来替代名篇背诵实不足取。试比较一下苏教版第十册要背诵的《三亚落日》与原教材巴金的《海上日出》,其背诵效果略加分析便清晰可辨。
2、儿童对阅读有探究的需求
作为语文教材,所选择的文章有一定的深度是应该的。因为毕竟它不是课外读物,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把名作名篇换成时文、童话,看上去难度是降低了,儿童阅读容易了,但却不利于儿童探究能力的培养。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理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可见,名篇背诵后,即使理解上有盲点,也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得到补充和完善,甚至有新的领悟,使孩子养成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名篇背诵,打造真正的语言实力
香港大学陈耀南博士说:“背诵,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加上泛观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境,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文学艺术境界,又可层楼更上。”由此可见,名作名篇背诵,可打造真正的语言实力。
1、名篇背诵,有助于认识语法规律
名作名篇,多是语法的经典,值得记取。名篇成诵以后,这些语法便能常在心头萦绕,其效果事半功倍。如朱自清的《匆匆》,老舍的《养花》、《猫》等都是我们学习表达的极佳范本。《匆匆》一文,一开始写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优美的排比,勾勒出一个淡淡的画面。作者不在于描绘春景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画面,接受一种情绪的感染。这种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用这样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怅然若失的情绪,不能不说是一种高超的艺术。这篇文章运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作者天然去雕饰地写来,使人感受到普通文字的不凡。大量叠字的运用,音乐的节奏美也跃然纸上。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学习语法、掌握语言的表达艺术大有裨益。
2、名篇背诵,有助于在背景中理解文本
倘若以大量的时文来迎合学生,虽方便了一时的教和学,但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长久发展。名篇大都距今天有了一段时间。要理解它们,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匆匆》,你就必须了解“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他们的普遍情绪。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他不甘沉沦,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只有这样,你才能跟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到背景中去读透文本,是一种很重要的语文阅读方法。名篇,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富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不同的立场能读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否则,研究《红楼梦》就没有必要成立红学研究会。名篇背诵,可以让学生反复反刍,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文化层次上接受名著的熏陶,不断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3、名篇背诵,有助于语言积累和灵活运用
名篇背诵多,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台湾中兴大学杜松柏教授指出:“一方面熟能生巧,由背诵烂熟之中得到法制;一方面由有之而化之,书背熟了,辞汇自然有了,成语也蕴藏一一点化,则能自成格调,不落前人巢臼,……看来字词安顿的工夫,亦在背诵了。”早年农村教师生活条件差,大都住学校宿舍。当时请校长办事,人们习惯送一只鸡。开学初,校长家十来只公鸡早早打鸣,害得许多老师睡不好觉。于是有同事就问:你们说这些公鸡在一起叫,它们大清早说些什么呢?有人很快答道: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众大笑。名篇背诵后其灵活运用之效可见一斑。我们从毛泽东的诗词和文章中,也能找到许多古代名著的影子。可见名作名篇背诵得多,神来之句宛若天成。
三、名篇背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人文过程,也是一项多元的人文活动。新编入教材的文章,有些是肤浅的词藻堆砌的美文,有些是思想印痕深刻的时文,而这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名篇背诵,让美感的力量震撼心灵
名篇的美,是源于作者心灵深处的呐喊。郑振铎的《别了,我爱祖国》,一腔爱国情怀跃然纸上。至今,我时不时还会高声喊两句“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而老舍的《猫》、《养花》则写出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这些经过大浪陶沙的名篇,使我们感受到了物质环境中的人情味,功利背景中的真善美。只有名篇才有如此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撼人魅力。
2、名篇背诵,让动人的文章丰富情感
文学做了几千年的感动文章,而现在却纷纷不做了,令人感动的文字越来越少。《麻雀》曾经让我们为母爱而感动。《再见了,亲人》,曾让我们为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而感动。在一个情感逐步弱化的物质主义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的正是情感、人文。名篇皆发乎情。我们的语文不仅要培养人的思想,还要培养人的情感和态度。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民族乐曲与流行音乐我们都需要。但在音乐的传承中,民族音乐是我们的根。小学语文教材要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同行,与语言同行,与审美同行,但名作名篇是我们的魂。名作名篇不应该淡出历史,名篇背诵应成为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