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落后地区中学生学习中的形而上学思维及其根源浅探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ONG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的落后,除了表现在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的落后外,还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中严重的形而上学思维,表现在这种思维观念的顽固及改变它的艰难上。
  从引导正确思维的教学实践来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语文(笔者教语文)兴趣不高、死记硬背、支离破碎、茫无头绪的学习局面,在高一新生刚入学时,我就积极尝试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遵循“教材只是个例子,知识只是些材料”的原则,以授“渔”为教学的中心任务,建立整个语文知识的结构框架,引导学生科学思维,辩证分析,探求本质,把握规律,从而学会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然而,这种启发、引导,最初只对一部分人起到了作用,不少人感觉莫名其妙,茫然不知所措。在他们那里向来是拿住本本一字不落地背与诵,现在却一切都改变了,死记的本本(课本、笔记)也成了“例子”“材料”,于是原有的那点儿自信、勇气、决心在新的要求面前显得无能为力,痛苦、失望、抱怨、颓丧,各种心理情感接踵而来。其根本原因在于形而上学思维观念根深蒂固,一下子还无法从中解脱出来。这种思维观念直接导致的是对有助于能力提高的新的教学方法和要求的不理解、不认同、不合作,越是强调引导,越会引起他们的不适,甚至少数人出现逆反心理。当然在这种情形下,引导正确思维的路走起来就难了。而这种情形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学生才能慢慢适应。为了深刻认识形而上学思维的顽固性,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形成这种思维观的根源。
  一、基础教育的落后与封闭
  高中教学一线的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初中时据说成绩很好,中考也获得了较好的分数,可到了高中学习成绩就逐渐下降。一个“优等”的初中生,虽然很是努力,最后竟然连一个二本甚或三本都考不上去。对这种现象或问题,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这一类学生都是比较听话守纪的,学习也较刻苦,但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学习中存在着较严重的死记硬背的现象。笔者了解到,在一些学校,对初中的学生,语文老师还要求摘抄课本里做注解的文学常识和词语解释,甚至好几遍地抄写。平时考试,对主观性试题有的老师竟然这样给学生评分,有一个字词与书本上原话不一样的扣掉一分或几分,有几个字词或一句、几句与书本上不一样的,相应扣掉几分或十几分,而不管意思是否与课本所讲道理一致或是否有创意。这不是强化要学生死记硬背吗?
  相反,那些调皮爱玩的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不懈督促下”,也得去获取差不多的成绩,好动的天性与坐在那里不停的作简单重复劳动的枯燥发生了矛盾,他们便想一些既能有时间玩儿又能把学习也搞得差不多的办法,于是创造性思维的火种就此保留了下来。虽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成绩相对较“差”,但到了高中就显示出他们爱动脑筋思考的优势来,成绩也不断进步。
  二、教学方法的程式化
  语文教学中为数不少的人就是用教参照本宣科,没有自己个性化的讲解。把一篇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津津乐道于让学生记住有几种开头几种结尾,甚至一篇课文分为几段、几层也要学生记诵。而对作者为什么要创造作品,作品的美学价值是如何体现的,以及创造作品的思维过程不闻不问。这种现象在初中义务教育那里表现得最为突出。
  三、简单肤浅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与教学方式程式化相适应的学生学习态度、方法趋于简单和肤浅,大多数学生只停留在识记一些简单的知识和概念阶段就以为达到了目的。做题是靠感觉和“碰”来实现的,没有缜密严谨的逻辑分析和推理。缺乏对知识问题的探讨、钻研精神,学什么都是蜻蜓点水式的,稍知一点就自以为是。只作现象的、感性的知识积累,不去深入总结、概括,从而把握本质,揭示规律,只注重量的积累,不注重质的提高。各种学习资料看了一本又一本,做了一套又一套,结果进行的只是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中小学生负担重,原因固然较多,但与这种肤浅式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关系,一味追求做题的量,却不从强化科学思维上下工夫,结果当然成绩不佳,成绩不佳便去做更多的题,恶性循环。学生整天被束缚在繁琐、芜杂、零乱的知识现象中,头脑僵化,思想钝滞,书呆子气严重。
  四、顽固而脆弱的学习心理
  笔者所代班在尝试进行思维观念转变和思维强化训练中,一少部分学生(往往是语文功底相对较好的学生)十分赞成,而且身体力行,成绩提高很快。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陷入旧有思维观念的套子中,已经养成了顽习,一旦有人去打破,便觉不对口味儿,不符“正轨”,不合心意。多少年来辛辛苦苦学到的知识,在新的要求面前暴露出了严重的缺点,显示了有效知识的贫乏和能力的缺陷,于是他们从心理和感情上对新要求、新方法大加排斥,甚至不自觉迁怒于这样要求的老师和他所教科目上,干脆弃之不学,以此来“气”老师,从而得到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旧有思维观念越严重,越顽固,心理越脆弱,越经不起批评,甚至是一些委婉的建议,只愿从老师和他人身上找毛病而不愿从自身找问题。这种心理是形而上学思维观的“守护神”,是我们进行思维强化训练面临的大敌。
  五、凝固、依赖型的思想
  学习的重负与成绩的差距,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烦恼,解决的出路不是从自身找原因找问题,不是进行思维、方法、观念方面的大转变,而是寄托在寻找老师补课上。许多家长也不惜花费钱财,再以牺牲孩子许多个本来很少的休息时、日为代价进行无休止的补课。学生成绩不好,只坐等老师那里的灵丹妙药,依靠所谓名师指点的心理几乎到了麻木的程度。尽管思维训练对考试成绩的提高有巨大作用,但它毕竟要改变十来年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动的是大手术,对于急功近利、习惯于被灌输的学生来说,从心理和行动上都懒于进行这种“脱胎换骨”的尝试。宁可如瞽者磕磕绊绊让人领着走路,也不愿自己探索一条路迈开大步走下去。这与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相去甚远。
  从以上分析得知,教育落后地区的中学教育要想达到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目的,单纯的进行思维强化训练是不够的,还需首先从改变形而上学思维观入手。而要改变形而上学思维观,又得从铲除滋生这种观念的土壤做起。这种转变不是某个老师凭借某种教学方法所能完全改变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教育体制、人才选拔制度和社会对人才需求体制的改变的共同配合来完成。
其他文献
鲁迅先生最得意的短篇杰作《孔乙己》诞生已近百年,该文以思想的深刻幽邃,笔法的老到犀利卓立于世。尤其是该文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更为人们津津
当前大部分的聋校忽视了聋生的特殊性,课堂教学基本上采用普通教育加手语的方法,造成了聋校语文教学高耗低产,教学质量普遍偏低的现象。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把“
随着现在中小学生的求知面愈来愈广,以往的“上课——起立——坐下——讲课”的局面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因为,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课堂结构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趋势。我们不仅要致力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更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得到更有趣、更有效、更科学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所以课前“热身”也就成了整个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一个问题导入的优劣取决于它能否营
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它既是"言"(文章的语言材料,即字词句本身),又是"文"(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传统文化等人文因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
本文强调了翻译教学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通过简要分析现状提出面临的翻译教学问题.并阐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注重翻译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充实完善高职英语教学.进而使高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任务是传承优秀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陶冶美好情操,塑造高尚人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