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据:参考不依赖
医学与科学相当于两股轨道上奔驰的列车,宽度、材质、动力模式、速度都不一样,一列不能涵盖一列,一列更不能取代一列。尽管时有交集,但通过交点或交接地带后就需要在各自方向上继续奔驰,最终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人类利益服务。
一个人的细胞数远远超过上万亿,每个细胞又由成千上万的基因、蛋白或代谢物组成。人体就像一个黑匣子,任何一个小问题、小刺激都会导致一系列复杂的反应,这种反应超过平衡的极限就会生病。
想诊断疾病,需要医学数据分析,但必须是扎实可信的数据,而且需要稳定可靠的分析模型才能获得可靠、可重复而令人信服的结果。这对于科学来讲可能已足够了,但对医学来说,还远远不行。因为即使这样的结果,还需要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来解读、分析和判断。我们只能用科学的方法来利用数据,尽可能地逼近医学的事实,但绝不能直接与医学的事实画等号。
“数据复数据,数据何其多,哪个更真实,谁也不好说”。这往往是临床医生每天碰到的真实现状。因为数据不是人体,数据不是疾病,数据不一定是诊断证据,数据也不一定是治疗效果。数据可能反映事实,也可能偏离事实,从而误导医生的判断。用科学技术得到的数据多数是瞬间的、直接的、生理的、客观的,而医学实践遇到的实况却是长期的、间接的、心理的、主观性的,二者相差甚远。
数据分析的结果和事实之间可能存在偏差,这些偏差有可能是人为造成,也可能是系统偏差。例如有人发现喝咖啡与胰腺癌发病之间高度相关,可能是胰腺癌的病因。但深入分析发现,对照组中有很大一部分病人患有胃溃疡,是因为怕病情加重,几乎不喝咖啡,所以,二者其实并无关系。
由此可见,我们把两种相关的叫因果关系,这在科学上可能是合理的,但在医学上会犯很多错误或很大错误。
环境:内外要协调
地球环境从来都在不断变化,但是近年变化太快。汶川地震刚过,海啸来了;SAR S刚过,禽流感又来了。过去要几千年、几百年,至少是几十年才出现的这些天灾,最近几年我们全遇上了。
这种变化给人体带来极大的挑战,局部地区已有1/5的育龄妇女生不出来孩子,也有1/5的病人死于肿瘤,即1/5该生生不出来,1/5不该死的死了。有人估计,未来5~10年中国的肿瘤发生率可能会呈井喷状态。如果这两个1/5的比例继续扩大,将会对人类的生存繁衍造成极大的威胁。
自然环境对人体而言是外环境,它的千变万化,它变化的复杂性,将严重影响人体内环境的适应性和协调能力。人体内环境的调节及其对环境的适应与单细胞生物不一样,单细胞生物就是一个细胞的分子变化,比较简单,调节不了就死亡;人体就像一部复杂的机器,各部件的功能可以通过神经、体液、免疫、内分泌等来进行整体调节,以万变应万变,确保自己的生存与繁衍,确保自己整体结构和功能的不变。
年轻人之所以适应能力强,是因为他们内环境的适应性变化跟得上;老年人为何适应能力也强,是因为他们在长期的生存中,内环境已获得了适应的经验。年轻人的这种适应能力和老年人的这种适应经验,可以通过遗传的方式一代一代传下去。
但是,如果自然环境在短时间内变化太快太激烈,或者人体内环境的调节和适应能力跟不上,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人体内环境与自然外环境间的平衡,需要中介者来协调。可称为中介者的有很多,目前最受关注的是人体微生态。微生态可以说是大自然的使者,更是人类的朋友,它们直接进入人的体腔,并与人类共生,互相进化、互相适应、互相依存。
中医:辩证分析
中医从整体辩证去看,用经验解决了医学的一些问题,但解决不了医学的全部问题。西医从分析还原去看,用科学解决了医学的一些问题,却解决不了医学的全部问题。
事实上,西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所以常有“西医科学”的提法。中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归纳分析和总结之上的,所以不常有“中医科学”的提法。二者各自都有优势和局限性,西医和中医争论的焦点就在这里。
一个带把手的杯子,站在不同的观察角度,结果是不一样的。其实,有无把手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看这个杯子能否装水,能装多少水,这是本质。如果这个杯子底是漏的,作为杯子,功能没有了,那还有用吗?
任何疾病都有其自然发生规律,有些疾病,比如肩周炎,无论怎么治疗,它都要到一年才痊愈;又比如带状疱疹,治愈它可以终身免疫。说到底,都是一个瞬间与长期的规律。
从大一点说,人体的健康也是这样,疾病的发生一般是从常态到病态,然后从病态恢复到常态,这是一个长期的表现,其中包括有若干瞬间现象。
在疾病期这个瞬间状态,可能用西医治疗好;但若在常态至病态期,为了防止正常人向病态发展,这就是一个保健过程,可能用中医药好;疾病治愈后需要一个从病态恢复到常态的过程,这叫康复,也可能用中医药或物理治疗更好。
治疗:抓主要矛盾
病人是完整的整体,其生理表现或病理表现大多只发生在宏观层面上,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整体层面,只有这样,才可能抓住主要矛盾,治愈疾病。
一个玻璃罐摔碎很容易,但你要把它重新还原是很难的,基本上不可能。这就好比我们可以用各种物质甚至非常好的物质制成原子弹(整体),但当原子弹爆炸后形成无比威力,你能把这种威力和组成物质还原成原子弹吗?显然不行。
眼科医生告诉我,眼病真正由眼部组织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者,只占15%,85%是由全身因素引起的,如果我们只关注眼部疾病,那就是在用15%的能力给100%的病人治病。心律失常也是这样,心律失常真正由心脏引起也只有15%,85%是由全身异常所致。心脏像一个净水器,整个池塘水是脏的,净水器再转动也无济于事。
什么是医学呢?我们在局部看到的现象,尽管科学,但只有整合到整体中,得出的结果才真实,这才叫医学。
(樊代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医学与科学相当于两股轨道上奔驰的列车,宽度、材质、动力模式、速度都不一样,一列不能涵盖一列,一列更不能取代一列。尽管时有交集,但通过交点或交接地带后就需要在各自方向上继续奔驰,最终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人类利益服务。
一个人的细胞数远远超过上万亿,每个细胞又由成千上万的基因、蛋白或代谢物组成。人体就像一个黑匣子,任何一个小问题、小刺激都会导致一系列复杂的反应,这种反应超过平衡的极限就会生病。
想诊断疾病,需要医学数据分析,但必须是扎实可信的数据,而且需要稳定可靠的分析模型才能获得可靠、可重复而令人信服的结果。这对于科学来讲可能已足够了,但对医学来说,还远远不行。因为即使这样的结果,还需要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来解读、分析和判断。我们只能用科学的方法来利用数据,尽可能地逼近医学的事实,但绝不能直接与医学的事实画等号。
“数据复数据,数据何其多,哪个更真实,谁也不好说”。这往往是临床医生每天碰到的真实现状。因为数据不是人体,数据不是疾病,数据不一定是诊断证据,数据也不一定是治疗效果。数据可能反映事实,也可能偏离事实,从而误导医生的判断。用科学技术得到的数据多数是瞬间的、直接的、生理的、客观的,而医学实践遇到的实况却是长期的、间接的、心理的、主观性的,二者相差甚远。
数据分析的结果和事实之间可能存在偏差,这些偏差有可能是人为造成,也可能是系统偏差。例如有人发现喝咖啡与胰腺癌发病之间高度相关,可能是胰腺癌的病因。但深入分析发现,对照组中有很大一部分病人患有胃溃疡,是因为怕病情加重,几乎不喝咖啡,所以,二者其实并无关系。
由此可见,我们把两种相关的叫因果关系,这在科学上可能是合理的,但在医学上会犯很多错误或很大错误。
环境:内外要协调
地球环境从来都在不断变化,但是近年变化太快。汶川地震刚过,海啸来了;SAR S刚过,禽流感又来了。过去要几千年、几百年,至少是几十年才出现的这些天灾,最近几年我们全遇上了。
这种变化给人体带来极大的挑战,局部地区已有1/5的育龄妇女生不出来孩子,也有1/5的病人死于肿瘤,即1/5该生生不出来,1/5不该死的死了。有人估计,未来5~10年中国的肿瘤发生率可能会呈井喷状态。如果这两个1/5的比例继续扩大,将会对人类的生存繁衍造成极大的威胁。
自然环境对人体而言是外环境,它的千变万化,它变化的复杂性,将严重影响人体内环境的适应性和协调能力。人体内环境的调节及其对环境的适应与单细胞生物不一样,单细胞生物就是一个细胞的分子变化,比较简单,调节不了就死亡;人体就像一部复杂的机器,各部件的功能可以通过神经、体液、免疫、内分泌等来进行整体调节,以万变应万变,确保自己的生存与繁衍,确保自己整体结构和功能的不变。
年轻人之所以适应能力强,是因为他们内环境的适应性变化跟得上;老年人为何适应能力也强,是因为他们在长期的生存中,内环境已获得了适应的经验。年轻人的这种适应能力和老年人的这种适应经验,可以通过遗传的方式一代一代传下去。
但是,如果自然环境在短时间内变化太快太激烈,或者人体内环境的调节和适应能力跟不上,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人体内环境与自然外环境间的平衡,需要中介者来协调。可称为中介者的有很多,目前最受关注的是人体微生态。微生态可以说是大自然的使者,更是人类的朋友,它们直接进入人的体腔,并与人类共生,互相进化、互相适应、互相依存。
中医:辩证分析
中医从整体辩证去看,用经验解决了医学的一些问题,但解决不了医学的全部问题。西医从分析还原去看,用科学解决了医学的一些问题,却解决不了医学的全部问题。
事实上,西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所以常有“西医科学”的提法。中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归纳分析和总结之上的,所以不常有“中医科学”的提法。二者各自都有优势和局限性,西医和中医争论的焦点就在这里。
一个带把手的杯子,站在不同的观察角度,结果是不一样的。其实,有无把手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看这个杯子能否装水,能装多少水,这是本质。如果这个杯子底是漏的,作为杯子,功能没有了,那还有用吗?
任何疾病都有其自然发生规律,有些疾病,比如肩周炎,无论怎么治疗,它都要到一年才痊愈;又比如带状疱疹,治愈它可以终身免疫。说到底,都是一个瞬间与长期的规律。
从大一点说,人体的健康也是这样,疾病的发生一般是从常态到病态,然后从病态恢复到常态,这是一个长期的表现,其中包括有若干瞬间现象。
在疾病期这个瞬间状态,可能用西医治疗好;但若在常态至病态期,为了防止正常人向病态发展,这就是一个保健过程,可能用中医药好;疾病治愈后需要一个从病态恢复到常态的过程,这叫康复,也可能用中医药或物理治疗更好。
治疗:抓主要矛盾
病人是完整的整体,其生理表现或病理表现大多只发生在宏观层面上,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整体层面,只有这样,才可能抓住主要矛盾,治愈疾病。
一个玻璃罐摔碎很容易,但你要把它重新还原是很难的,基本上不可能。这就好比我们可以用各种物质甚至非常好的物质制成原子弹(整体),但当原子弹爆炸后形成无比威力,你能把这种威力和组成物质还原成原子弹吗?显然不行。
眼科医生告诉我,眼病真正由眼部组织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者,只占15%,85%是由全身因素引起的,如果我们只关注眼部疾病,那就是在用15%的能力给100%的病人治病。心律失常也是这样,心律失常真正由心脏引起也只有15%,85%是由全身异常所致。心脏像一个净水器,整个池塘水是脏的,净水器再转动也无济于事。
什么是医学呢?我们在局部看到的现象,尽管科学,但只有整合到整体中,得出的结果才真实,这才叫医学。
(樊代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