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士 感悟医学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le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据:参考不依赖
  医学与科学相当于两股轨道上奔驰的列车,宽度、材质、动力模式、速度都不一样,一列不能涵盖一列,一列更不能取代一列。尽管时有交集,但通过交点或交接地带后就需要在各自方向上继续奔驰,最终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人类利益服务。
  一个人的细胞数远远超过上万亿,每个细胞又由成千上万的基因、蛋白或代谢物组成。人体就像一个黑匣子,任何一个小问题、小刺激都会导致一系列复杂的反应,这种反应超过平衡的极限就会生病。
  想诊断疾病,需要医学数据分析,但必须是扎实可信的数据,而且需要稳定可靠的分析模型才能获得可靠、可重复而令人信服的结果。这对于科学来讲可能已足够了,但对医学来说,还远远不行。因为即使这样的结果,还需要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来解读、分析和判断。我们只能用科学的方法来利用数据,尽可能地逼近医学的事实,但绝不能直接与医学的事实画等号。
  “数据复数据,数据何其多,哪个更真实,谁也不好说”。这往往是临床医生每天碰到的真实现状。因为数据不是人体,数据不是疾病,数据不一定是诊断证据,数据也不一定是治疗效果。数据可能反映事实,也可能偏离事实,从而误导医生的判断。用科学技术得到的数据多数是瞬间的、直接的、生理的、客观的,而医学实践遇到的实况却是长期的、间接的、心理的、主观性的,二者相差甚远。
  数据分析的结果和事实之间可能存在偏差,这些偏差有可能是人为造成,也可能是系统偏差。例如有人发现喝咖啡与胰腺癌发病之间高度相关,可能是胰腺癌的病因。但深入分析发现,对照组中有很大一部分病人患有胃溃疡,是因为怕病情加重,几乎不喝咖啡,所以,二者其实并无关系。
  由此可见,我们把两种相关的叫因果关系,这在科学上可能是合理的,但在医学上会犯很多错误或很大错误。
  环境:内外要协调
  地球环境从来都在不断变化,但是近年变化太快。汶川地震刚过,海啸来了;SAR S刚过,禽流感又来了。过去要几千年、几百年,至少是几十年才出现的这些天灾,最近几年我们全遇上了。
  这种变化给人体带来极大的挑战,局部地区已有1/5的育龄妇女生不出来孩子,也有1/5的病人死于肿瘤,即1/5该生生不出来,1/5不该死的死了。有人估计,未来5~10年中国的肿瘤发生率可能会呈井喷状态。如果这两个1/5的比例继续扩大,将会对人类的生存繁衍造成极大的威胁。
  自然环境对人体而言是外环境,它的千变万化,它变化的复杂性,将严重影响人体内环境的适应性和协调能力。人体内环境的调节及其对环境的适应与单细胞生物不一样,单细胞生物就是一个细胞的分子变化,比较简单,调节不了就死亡;人体就像一部复杂的机器,各部件的功能可以通过神经、体液、免疫、内分泌等来进行整体调节,以万变应万变,确保自己的生存与繁衍,确保自己整体结构和功能的不变。
  年轻人之所以适应能力强,是因为他们内环境的适应性变化跟得上;老年人为何适应能力也强,是因为他们在长期的生存中,内环境已获得了适应的经验。年轻人的这种适应能力和老年人的这种适应经验,可以通过遗传的方式一代一代传下去。
  但是,如果自然环境在短时间内变化太快太激烈,或者人体内环境的调节和适应能力跟不上,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人体内环境与自然外环境间的平衡,需要中介者来协调。可称为中介者的有很多,目前最受关注的是人体微生态。微生态可以说是大自然的使者,更是人类的朋友,它们直接进入人的体腔,并与人类共生,互相进化、互相适应、互相依存。
  中医:辩证分析
  中医从整体辩证去看,用经验解决了医学的一些问题,但解决不了医学的全部问题。西医从分析还原去看,用科学解决了医学的一些问题,却解决不了医学的全部问题。
  事实上,西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所以常有“西医科学”的提法。中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归纳分析和总结之上的,所以不常有“中医科学”的提法。二者各自都有优势和局限性,西医和中医争论的焦点就在这里。
  一个带把手的杯子,站在不同的观察角度,结果是不一样的。其实,有无把手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看这个杯子能否装水,能装多少水,这是本质。如果这个杯子底是漏的,作为杯子,功能没有了,那还有用吗?
  任何疾病都有其自然发生规律,有些疾病,比如肩周炎,无论怎么治疗,它都要到一年才痊愈;又比如带状疱疹,治愈它可以终身免疫。说到底,都是一个瞬间与长期的规律。
  从大一点说,人体的健康也是这样,疾病的发生一般是从常态到病态,然后从病态恢复到常态,这是一个长期的表现,其中包括有若干瞬间现象。
  在疾病期这个瞬间状态,可能用西医治疗好;但若在常态至病态期,为了防止正常人向病态发展,这就是一个保健过程,可能用中医药好;疾病治愈后需要一个从病态恢复到常态的过程,这叫康复,也可能用中医药或物理治疗更好。
  治疗:抓主要矛盾
  病人是完整的整体,其生理表现或病理表现大多只发生在宏观层面上,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整体层面,只有这样,才可能抓住主要矛盾,治愈疾病。
  一个玻璃罐摔碎很容易,但你要把它重新还原是很难的,基本上不可能。这就好比我们可以用各种物质甚至非常好的物质制成原子弹(整体),但当原子弹爆炸后形成无比威力,你能把这种威力和组成物质还原成原子弹吗?显然不行。
  眼科医生告诉我,眼病真正由眼部组织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者,只占15%,85%是由全身因素引起的,如果我们只关注眼部疾病,那就是在用15%的能力给100%的病人治病。心律失常也是这样,心律失常真正由心脏引起也只有15%,85%是由全身异常所致。心脏像一个净水器,整个池塘水是脏的,净水器再转动也无济于事。
  什么是医学呢?我们在局部看到的现象,尽管科学,但只有整合到整体中,得出的结果才真实,这才叫医学。
  (樊代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其他文献
八十多岁的父亲,自从得了老年痴呆症后,出门总迷路。有一次,他竟走丢了一天一夜,把我们全家人都急坏了。  从那之后,为了防止父亲再次走丢,我给父亲印了张写有简单病情、家庭住址和联络电话的小卡片,让他随身携带。可父亲说啥也不愿意,觉得丢人。每次我给他塞进口袋里,他都会偷偷取出来。要是给他戴在脖子上,他会暴跳如雷。  前阵子,妹妹从外地回家看望父亲,我跟她说了此事。她灵机一动,说要给父亲制作一张特别霸气
很多人退休后迷上看电视剧,甚至开始“追剧”。谈到“老电视迷”,大家都会想到健康问题。但除了健康,电视类型也需要挑选。  悲情片触景伤情、抑制肠胃。在看电视剧时,不可避免地会看到一些悲剧,也有很多女性老人喜爱悲情的剧情。但健康专家不建议老年人看过多的悲剧,因为中医认为情绪与脾胃相关,脾主胃,对于老年人来说,思虑悲伤会降低食欲,对肠胃功能有抑制作用。而且,悲剧看多了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容易增加患抑郁症
一位古稀老人,用一台气泵、一杆气枪、一把电烙铁、几张三合板,竟烙烫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卷。老人名叫荆潮,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今年75岁。  烙画,也称烫画、火笔画,据说始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烙画不仅有中国传统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谈起自己的经历,老人说他身上有两个“基因”:一是从小爱画画,二是当了30年电焊工。画画,带
丧偶之后,想找个新老伴儿,本无可厚非。但很多老年朋友在这方面没有把握好火候,与子女闹僵了。人们习惯把责任推给子女一方,什么不关心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啦,什么子女两眼盯在财产上,不愿别人进来分一杯羹啦……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据我了解,有很大一部分再婚老人,之所以让子女不能接受,并不是不能接受再婚的要求和事实,而是不能接受他们再婚的速度。  我在乡镇住的时候,有一位刚退休的女教师因病去世,她丈夫本来非常
“老”不等于不好  年龄这把标尺,有点像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皮尺,也分为两面:一面是社会的刻度,一面是内心的刻度。  年龄的社会刻度至少有两种功能,一种是管理的功能,它决定我们何时退休,何时拿养老金,何时享受公交免票……在年龄这把标尺的管理功能上,社会为“老”定下了统一的刻度。社会刻度的另一种功能,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影响和塑造,比如“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对老年人该如何生活的一种提示
立志游遍江河湖海  2010年退休后,罗大海决定加入冬泳队伍。罗大海本来就会游泳,天天下水后,泳技见长。他当过兵,有的是毅力,耐力在同伴中也是最好的,让他欣喜的是,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他一下子减掉18斤体重。  罗大海从此喜欢上了冬泳,还经常跟着一些冬泳的老大哥们赴各地参加比赛。参加冬泳后,他每天都在冬泳网上发表一篇日记,与泳友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悟。让罗大海没想到的是,他洒脱奔放的文笔、闪耀着思想火花
朋友老于的退休生活过得潇潇洒洒,他自豪地告诉我:“身边有群老朋友,只为高兴不言愁。唱歌跳舞去郊游,健康快乐无尽头。”  我知道,刚退休那会儿,他也曾忧郁过,彷徨过,便请教他如何给退休生活来一个漂亮转身。他笑了,送我三句“真经”。  第一句:常让烦恼拐个弯  老于是企业员工,退休金不多,家庭经济负担重。刚退休时,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老同事约他出去玩,他也没有心情。时间不长,疾病就来找他了。这个时候,
在长春搏击界,61岁的陈铭可谓大名鼎鼎,已逾花甲之年的他,仍在继续着他的搏击事业。  陈铭从小活泼好动,读小学时,外地一位拳师来村里授拳,陈铭虽然不是正式学员,却每场必到,练得比正式学员还刻苦。有一次,拳师让陈铭和他的学员比武,陈铭和比他大四岁的伙伴对打,丝毫不落下风。拳师见陈铭是个好苗子,就动员陈铭跟着他习武。在父母的支持下,陈铭每天放学后,就和小伙伴们一起练习扎马步、弓步等基本功,并开始习练拳
2015年5月24日,惊闻上海著名中医专家潘朝曦教授仙逝,我愕然。潘教授与共和国同龄,正值中医执业生涯的黄金年龄,突然离世,令人悲痛。  我与潘教授并不熟识,但是我上海的很多朋友,都是他的友人或者学生。有朋友去了潘教授家里,回来说,潘教授是被病毒感染带走的。  潘教授的英年早逝,让我想起了一位西医健康专家黄建始教授。  黄建始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教授,《健康管理》杂志主编,从事健康管理和公共卫
散步是个极好的健身运动,而对于一些有病症的老人来说,如果可以对“症”散步,那就更是件好事了。  普通散步,每分钟60~90步,每次20~40分钟。这种散步适合体质较弱、冠心病、高血压、脑中风后遗症或呼吸系统疾病、重型关节炎的老年患者。  快速散步,每分钟90~120步,每次30~60分钟。这种散步方式适合慢性关节炎、胃肠道疾病和高血压恢复期的患者。  背向散步,两手背放于肾俞穴处,缓步倒退50步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