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e=fully I”:三重解读规划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速写】
  2005年8月,百年校庆的站台前有一本橙色封面的著作,散发着淡淡的温暖,书名为《梧桐树下的数学》。这是澄江中心小学江苏省“十五”科研课题“生活数学”丰硕的物化成果之一。
  当时,教师们第一次参与撰写书稿,能提供大量的教学实例却少有理论的提炼,能表达自己零散的想法却少有整体的思考,能总结新鲜的创意却少有精辟的阐述。这样的稿件要组编成一本专著,难度可想而知。当时还是副校长的时敏在上海挂职培训,由她负责统稿。既要组建架构整本书的体系结构,又要修改润色各章中的细节包括每一个标点。就这样,赴上海挂职的几个月,来回箱包里装的最多的是满满的理论书籍。统稿工作只能在晚上静静地进行,深夜的灯下,除了如饥似渴地恶补理论,就是冥思苦想地梳理文章。那段时间她刘海中突然冒出一绺白发,那么显眼,几乎每一个见到她的人都有些诧异。
  半年后,书如期出版。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研究过程用了那么鲜活有趣的小标题来阐述,让每一位读者的心里升起暖暖的感觉:原来数学也可以诗情画意,原来教育也可以如此有情有趣!文字的背后是理念,站在儿童立场,从生活数学到情趣课堂,从重视方法技巧到关注教师教学行为,从情趣中心到情趣、理趣、志趣的和谐统一,从侧重课堂教学到强调学习活动与人生实践的统一。一个校长的理念常常决定了一个学校的高度与广度。难怪成尚荣先生在结题论证会上说,这本《梧桐树下的数学》会永远在他的书架上。
  2012年5月,年轻的F老师在无锡市青年教师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中,捧回了一等奖。要知道,两年前的他执教的班级平均成绩与其他班相差一大截,善良憨厚的他对那些“捣乱”的学生有些无计可施,对学困生的辅导也有些不知所措,但他呈现的课堂教学较为精彩。一天,时敏校长微笑着着对F老师说:“想请你去无锡参加一次赛课,好好把握!”此后,骨干“会诊”,校长参与,专家辅导,反复打磨两周后的亮相,一鸣惊人。再后,F老师执教的班级成绩渐渐赶上甚至超过了平行班,他不断寻找、积累教学经验,很快在教学上成熟起来。这堂悄悄的赛课成了F老师教学生涯的转折!
  “接纳不完美”“用人所长”,这是时敏校长任用教师遵循的原则。每一位教师在什么样的岗位上才能发挥他最大的优势,这是身为一校之长的她考虑得最多的。她总是能不断地为教师创造机遇,搭建平台:某位老师擅长硬笔书法,也能教学生写一手好字,请他牵头成立“书法工作室”,于是,澄江中心的硬笔书法在全市逐渐有了“名气”;艺体老师们各自利用特长创建兴趣小组,鼓励他们“一人多长”,锻炼了学生,培养了教师,提升了学校;在学科教学方面错过了最佳发展机遇的老师,如果班级管理细致又有创意的,便寻找机会,邀请专家帮助他们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有所建树……校长能如此关注每一个教师切身成长中的一点一滴,谁能不因此而鼓舞并奋力呢?
  热情的时校长与每一位老师都聊得来,美食养生方面她是奇招叠出的最佳参谋,课程建设与教学策略的论争中她是滔滔不绝的最佳辩手,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的追寻中她是坚定睿智的最佳向导。
  常常,我们会看到她与一群人热烈交谈,与某个老师低声细语,和孩子们一起做操,和老师们一起唱歌。衣着时尚,明朗温暖,果敢决断又宽容大度,这就是我们大家的时校长。
  “放阳光到手中,你的笑容是我们温暖的所有。”
  【人物档案】
  时敏,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数学、科研带头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辅导员。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构建小学情趣课堂的实践研究”两次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目前正进行中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情趣课堂理念下优化教学行为的案例研究”被推荐为省精品课题培植对象。近几年组织、编撰科研专著和辅助教材7套,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历史的辉煌和沉淀。因学校地处城市中心,校园用地局促,学校规模没法扩大,教师的新陈代谢缓慢,40岁以上教师占比80%,30岁以下的不足10%,发展动力一度出现凝滞,形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养老”心态。
  过硬的教师团队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的软实力。在硬件不硬的情况下,在绩效工资的背景下,如何打造一支团结协作、奋发向上、具有个性魅力的教师团队,这是一个富有挑战的命题。对于一所百年老校来说,每位教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并得到发展,以更高的专业水准扛起百年树人的大旗,是学校得以传承的首要条件。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逐渐形成了属于澄江的教师专业发展公式:I We=fully I。这个公式源自美国心理学家荣格,其中“I”代表“我”,“We”代表"我们",相加之后就等于“完整的我”。它告诉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以开放、合作的职场环境为载体,形成强大的专业共同体,激活每个人内心涌动的自我发展的强烈愿望,让每一个人在澄江中心校园中找到精神的归宿,构建共同成长的文化家园,打造共享生命的精神职场。
  “I We=fully I”解读之一:“I”代表“澄江”这一所学校,“We”代表“和我校相关的许多学校”,相加之后等于“开放完整的澄小”。
  广泛地接收、融合各种新思想、新策略,以发现存在问题,从而改进工作思路和各种方式,是学校教师团队建设的必由之路。百年老校历史留下的沉疴痼疾需要外围的“猛药”荡涤才能得以去腐生新,置身其中的当事人有时很难摆脱固有思想的羁绊,必须跳出学校反观才能更清晰、理智地做出判断。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实践。
  (一)走进高校——借智
  心门打开,新鲜的空气才能进去;乐于接纳,创新的种子才能生长。视野决定高度,理念决定行为,因此,走进高校成了我校教师发展的起航之旅。
  2009年的暑假,我带领全校教师第一次走进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培训部,这次我们进行的是教育教学的通识培训。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讲座,将教师、学生、课堂进行了国内外的现状比对,李伟胜教授“提升学生精神生命质量”的班主任工作讲座,传授了“建设民主型班级”的经验和方法,胡东方教授的“教师反思与课堂教学品味的提升”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赢得老师们的热烈欢迎……连续四整天像小学生一样的听课,老师们累并愉悦着、收获着、思考着。返校以后的交流中,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下次再组织我们去!
其他文献
摘要:全面、切实、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是真正实现学生成长健康的保证。为此,学校要确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健康”的育人坐标,着力构建管理增效、铸能强师两大保障体系,倾心打造“强体、塑德、育智、冶美”工程,努力浇铸学生健康人生之基,实现校本教育的优质高效发展。  关键词:学校管理;素质教育;增效强师;四大工程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1-0
当我们以为自己是金子时,只有苦苦等待发光的那一天,然后抱怨。  当我们认为自己是种子,无论何时,无论哪里,我们都会持守生长的姿态。  ——题记  “陈清获江苏省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贾基娴以镇江市语文教师基本功竞赛第一名的成绩进入省赛”,“新一轮市县级骨干教师评比,我校骨干教师比例跃居全市第一”……短短三年,崇小教师几乎将县市级各项教学比赛的一等奖都收入囊中。来过崇小的人,也无一不被老师们蓬勃
2008年春,身兼诗人、作家身份的凌性杰成为台北市立建国中学高二的一名国文教师。他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这一年生活的点滴,将美好的时光定格。藉由一篇篇真诚的文字,我们得以重返作者所经历的教学现场,感受他的“迷惑、困顿、热情、坚持”,甚至“愤怒”。本书最令人动容的地方,是他对教育的省思和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注。  教学,是让学生灵魂发光  语文学科只有走进学生的生命,才能融进他们精神成长的血液。所以,凌性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议论文。文章从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以及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研读教材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了准确说明自己的观点,举了很多事例论据进行论证,而这些事例论据并不都能紧扣论点,因此也无
摘要:形势是中国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美术课堂中的形势相互生成,表现形态互为融通,运用明势、起势、运势、化势、收势和余势等方法可以展现形势之美。这是对传统审美理论的再认识和新运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形势;融通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0-0065-05  课堂教学是有形的,但也是无形的。仅仅关注
有些学者认为:人的大脑的潜力很大,未加使用的潜力可能达到90%,远远没有发掘出来。有的甚至认为,如果一个人始终好学不倦,那么他头脑中一生储存的知识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50倍,据说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1000多万本。  然而遗憾的是,走进学校尤其是小学,会发现很多学困生大多记忆力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容易记住,或者一会儿就忘,而他们并不存在智力上的障碍。即便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对于记忆单词、背
2012年5月14至16日,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在上海举行。会议的主要工作文件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简称“主文件”)。围绕“主文件”,来自117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及72个国际组织的80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举行了20多场全体会议、分组会议、圆桌会议和特别会议。会议主题丰富、信息量巨大,议题之间多有关联重叠。会议最终形成了《上海共识: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
我们每天都是在教学的行走之中,日日走过的课堂应该是也只能是“常态课”,而不是表演课,不是展示课。常态课是朴实的,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当然同时还必须较为扎实。如果教学手段或媒体依然回归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台录音机、几张挂图等的状态中,我们的课堂还能“精彩”吗?这样说,当然不是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否定,要大家回到“刀耕火种”的“原始年代”,而是说,我们更应多去研究常态课如何上,怎样使我们的日
摘要:新课程改革十年风雨历程,硕果累累。在取得理想成绩的同时,我们需反思过去改革十年的得与失,寻求课程改革新出路。通过对区域课程改革现象与政策透视,对比分析区域课改的存在性、合理性、可能性和差异性,认为实施区域课程改革是一条可能、必要、合理、恰切的路径。课改政策向区域倾斜,制定区域课改新方案;区域联动互助合作,催生区域课改新理念;校本培训针对区域,彻底解决课改“三课”难等是推进区域性课程改革的具体
摘要:高职教育应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断规范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积极探索实践教学质量体系建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来在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  关键词:高职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构建;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