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速写】
2005年8月,百年校庆的站台前有一本橙色封面的著作,散发着淡淡的温暖,书名为《梧桐树下的数学》。这是澄江中心小学江苏省“十五”科研课题“生活数学”丰硕的物化成果之一。
当时,教师们第一次参与撰写书稿,能提供大量的教学实例却少有理论的提炼,能表达自己零散的想法却少有整体的思考,能总结新鲜的创意却少有精辟的阐述。这样的稿件要组编成一本专著,难度可想而知。当时还是副校长的时敏在上海挂职培训,由她负责统稿。既要组建架构整本书的体系结构,又要修改润色各章中的细节包括每一个标点。就这样,赴上海挂职的几个月,来回箱包里装的最多的是满满的理论书籍。统稿工作只能在晚上静静地进行,深夜的灯下,除了如饥似渴地恶补理论,就是冥思苦想地梳理文章。那段时间她刘海中突然冒出一绺白发,那么显眼,几乎每一个见到她的人都有些诧异。
半年后,书如期出版。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研究过程用了那么鲜活有趣的小标题来阐述,让每一位读者的心里升起暖暖的感觉:原来数学也可以诗情画意,原来教育也可以如此有情有趣!文字的背后是理念,站在儿童立场,从生活数学到情趣课堂,从重视方法技巧到关注教师教学行为,从情趣中心到情趣、理趣、志趣的和谐统一,从侧重课堂教学到强调学习活动与人生实践的统一。一个校长的理念常常决定了一个学校的高度与广度。难怪成尚荣先生在结题论证会上说,这本《梧桐树下的数学》会永远在他的书架上。
2012年5月,年轻的F老师在无锡市青年教师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中,捧回了一等奖。要知道,两年前的他执教的班级平均成绩与其他班相差一大截,善良憨厚的他对那些“捣乱”的学生有些无计可施,对学困生的辅导也有些不知所措,但他呈现的课堂教学较为精彩。一天,时敏校长微笑着着对F老师说:“想请你去无锡参加一次赛课,好好把握!”此后,骨干“会诊”,校长参与,专家辅导,反复打磨两周后的亮相,一鸣惊人。再后,F老师执教的班级成绩渐渐赶上甚至超过了平行班,他不断寻找、积累教学经验,很快在教学上成熟起来。这堂悄悄的赛课成了F老师教学生涯的转折!
“接纳不完美”“用人所长”,这是时敏校长任用教师遵循的原则。每一位教师在什么样的岗位上才能发挥他最大的优势,这是身为一校之长的她考虑得最多的。她总是能不断地为教师创造机遇,搭建平台:某位老师擅长硬笔书法,也能教学生写一手好字,请他牵头成立“书法工作室”,于是,澄江中心的硬笔书法在全市逐渐有了“名气”;艺体老师们各自利用特长创建兴趣小组,鼓励他们“一人多长”,锻炼了学生,培养了教师,提升了学校;在学科教学方面错过了最佳发展机遇的老师,如果班级管理细致又有创意的,便寻找机会,邀请专家帮助他们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有所建树……校长能如此关注每一个教师切身成长中的一点一滴,谁能不因此而鼓舞并奋力呢?
热情的时校长与每一位老师都聊得来,美食养生方面她是奇招叠出的最佳参谋,课程建设与教学策略的论争中她是滔滔不绝的最佳辩手,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的追寻中她是坚定睿智的最佳向导。
常常,我们会看到她与一群人热烈交谈,与某个老师低声细语,和孩子们一起做操,和老师们一起唱歌。衣着时尚,明朗温暖,果敢决断又宽容大度,这就是我们大家的时校长。
“放阳光到手中,你的笑容是我们温暖的所有。”
【人物档案】
时敏,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数学、科研带头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辅导员。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构建小学情趣课堂的实践研究”两次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目前正进行中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情趣课堂理念下优化教学行为的案例研究”被推荐为省精品课题培植对象。近几年组织、编撰科研专著和辅助教材7套,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历史的辉煌和沉淀。因学校地处城市中心,校园用地局促,学校规模没法扩大,教师的新陈代谢缓慢,40岁以上教师占比80%,30岁以下的不足10%,发展动力一度出现凝滞,形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养老”心态。
过硬的教师团队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的软实力。在硬件不硬的情况下,在绩效工资的背景下,如何打造一支团结协作、奋发向上、具有个性魅力的教师团队,这是一个富有挑战的命题。对于一所百年老校来说,每位教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并得到发展,以更高的专业水准扛起百年树人的大旗,是学校得以传承的首要条件。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逐渐形成了属于澄江的教师专业发展公式:I We=fully I。这个公式源自美国心理学家荣格,其中“I”代表“我”,“We”代表"我们",相加之后就等于“完整的我”。它告诉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以开放、合作的职场环境为载体,形成强大的专业共同体,激活每个人内心涌动的自我发展的强烈愿望,让每一个人在澄江中心校园中找到精神的归宿,构建共同成长的文化家园,打造共享生命的精神职场。
“I We=fully I”解读之一:“I”代表“澄江”这一所学校,“We”代表“和我校相关的许多学校”,相加之后等于“开放完整的澄小”。
广泛地接收、融合各种新思想、新策略,以发现存在问题,从而改进工作思路和各种方式,是学校教师团队建设的必由之路。百年老校历史留下的沉疴痼疾需要外围的“猛药”荡涤才能得以去腐生新,置身其中的当事人有时很难摆脱固有思想的羁绊,必须跳出学校反观才能更清晰、理智地做出判断。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实践。
(一)走进高校——借智
心门打开,新鲜的空气才能进去;乐于接纳,创新的种子才能生长。视野决定高度,理念决定行为,因此,走进高校成了我校教师发展的起航之旅。
2009年的暑假,我带领全校教师第一次走进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培训部,这次我们进行的是教育教学的通识培训。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讲座,将教师、学生、课堂进行了国内外的现状比对,李伟胜教授“提升学生精神生命质量”的班主任工作讲座,传授了“建设民主型班级”的经验和方法,胡东方教授的“教师反思与课堂教学品味的提升”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赢得老师们的热烈欢迎……连续四整天像小学生一样的听课,老师们累并愉悦着、收获着、思考着。返校以后的交流中,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下次再组织我们去!
2005年8月,百年校庆的站台前有一本橙色封面的著作,散发着淡淡的温暖,书名为《梧桐树下的数学》。这是澄江中心小学江苏省“十五”科研课题“生活数学”丰硕的物化成果之一。
当时,教师们第一次参与撰写书稿,能提供大量的教学实例却少有理论的提炼,能表达自己零散的想法却少有整体的思考,能总结新鲜的创意却少有精辟的阐述。这样的稿件要组编成一本专著,难度可想而知。当时还是副校长的时敏在上海挂职培训,由她负责统稿。既要组建架构整本书的体系结构,又要修改润色各章中的细节包括每一个标点。就这样,赴上海挂职的几个月,来回箱包里装的最多的是满满的理论书籍。统稿工作只能在晚上静静地进行,深夜的灯下,除了如饥似渴地恶补理论,就是冥思苦想地梳理文章。那段时间她刘海中突然冒出一绺白发,那么显眼,几乎每一个见到她的人都有些诧异。
半年后,书如期出版。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研究过程用了那么鲜活有趣的小标题来阐述,让每一位读者的心里升起暖暖的感觉:原来数学也可以诗情画意,原来教育也可以如此有情有趣!文字的背后是理念,站在儿童立场,从生活数学到情趣课堂,从重视方法技巧到关注教师教学行为,从情趣中心到情趣、理趣、志趣的和谐统一,从侧重课堂教学到强调学习活动与人生实践的统一。一个校长的理念常常决定了一个学校的高度与广度。难怪成尚荣先生在结题论证会上说,这本《梧桐树下的数学》会永远在他的书架上。
2012年5月,年轻的F老师在无锡市青年教师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中,捧回了一等奖。要知道,两年前的他执教的班级平均成绩与其他班相差一大截,善良憨厚的他对那些“捣乱”的学生有些无计可施,对学困生的辅导也有些不知所措,但他呈现的课堂教学较为精彩。一天,时敏校长微笑着着对F老师说:“想请你去无锡参加一次赛课,好好把握!”此后,骨干“会诊”,校长参与,专家辅导,反复打磨两周后的亮相,一鸣惊人。再后,F老师执教的班级成绩渐渐赶上甚至超过了平行班,他不断寻找、积累教学经验,很快在教学上成熟起来。这堂悄悄的赛课成了F老师教学生涯的转折!
“接纳不完美”“用人所长”,这是时敏校长任用教师遵循的原则。每一位教师在什么样的岗位上才能发挥他最大的优势,这是身为一校之长的她考虑得最多的。她总是能不断地为教师创造机遇,搭建平台:某位老师擅长硬笔书法,也能教学生写一手好字,请他牵头成立“书法工作室”,于是,澄江中心的硬笔书法在全市逐渐有了“名气”;艺体老师们各自利用特长创建兴趣小组,鼓励他们“一人多长”,锻炼了学生,培养了教师,提升了学校;在学科教学方面错过了最佳发展机遇的老师,如果班级管理细致又有创意的,便寻找机会,邀请专家帮助他们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有所建树……校长能如此关注每一个教师切身成长中的一点一滴,谁能不因此而鼓舞并奋力呢?
热情的时校长与每一位老师都聊得来,美食养生方面她是奇招叠出的最佳参谋,课程建设与教学策略的论争中她是滔滔不绝的最佳辩手,学校发展与教师成长的追寻中她是坚定睿智的最佳向导。
常常,我们会看到她与一群人热烈交谈,与某个老师低声细语,和孩子们一起做操,和老师们一起唱歌。衣着时尚,明朗温暖,果敢决断又宽容大度,这就是我们大家的时校长。
“放阳光到手中,你的笑容是我们温暖的所有。”
【人物档案】
时敏,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数学、科研带头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辅导员。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构建小学情趣课堂的实践研究”两次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目前正进行中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情趣课堂理念下优化教学行为的案例研究”被推荐为省精品课题培植对象。近几年组织、编撰科研专著和辅助教材7套,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历史的辉煌和沉淀。因学校地处城市中心,校园用地局促,学校规模没法扩大,教师的新陈代谢缓慢,40岁以上教师占比80%,30岁以下的不足10%,发展动力一度出现凝滞,形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养老”心态。
过硬的教师团队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的软实力。在硬件不硬的情况下,在绩效工资的背景下,如何打造一支团结协作、奋发向上、具有个性魅力的教师团队,这是一个富有挑战的命题。对于一所百年老校来说,每位教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并得到发展,以更高的专业水准扛起百年树人的大旗,是学校得以传承的首要条件。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逐渐形成了属于澄江的教师专业发展公式:I We=fully I。这个公式源自美国心理学家荣格,其中“I”代表“我”,“We”代表"我们",相加之后就等于“完整的我”。它告诉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以开放、合作的职场环境为载体,形成强大的专业共同体,激活每个人内心涌动的自我发展的强烈愿望,让每一个人在澄江中心校园中找到精神的归宿,构建共同成长的文化家园,打造共享生命的精神职场。
“I We=fully I”解读之一:“I”代表“澄江”这一所学校,“We”代表“和我校相关的许多学校”,相加之后等于“开放完整的澄小”。
广泛地接收、融合各种新思想、新策略,以发现存在问题,从而改进工作思路和各种方式,是学校教师团队建设的必由之路。百年老校历史留下的沉疴痼疾需要外围的“猛药”荡涤才能得以去腐生新,置身其中的当事人有时很难摆脱固有思想的羁绊,必须跳出学校反观才能更清晰、理智地做出判断。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实践。
(一)走进高校——借智
心门打开,新鲜的空气才能进去;乐于接纳,创新的种子才能生长。视野决定高度,理念决定行为,因此,走进高校成了我校教师发展的起航之旅。
2009年的暑假,我带领全校教师第一次走进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培训部,这次我们进行的是教育教学的通识培训。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讲座,将教师、学生、课堂进行了国内外的现状比对,李伟胜教授“提升学生精神生命质量”的班主任工作讲座,传授了“建设民主型班级”的经验和方法,胡东方教授的“教师反思与课堂教学品味的提升”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赢得老师们的热烈欢迎……连续四整天像小学生一样的听课,老师们累并愉悦着、收获着、思考着。返校以后的交流中,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下次再组织我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