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使其在中学教育乃至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形成的诸多对课程不宜的想法和意识使得许多学生失去积极性,甚至其他学科的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这门课程。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将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觉阅读,提出问题,释疑归纳的能力,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树立正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这是一种赞扬,作为教师,我们感到自豪;如果这是一种要求,我们感到沉重。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教材和学生构成一个运动的平面。教师的“教”始终贯彻着“教师教材学生”的轨迹,分析教材,研究教材,再把教材的内涵传递给学生,至于其它的各种辅助教材手段只不过是这个轨迹的点缀而已。学生的“学”则始终遵循着“学生教师教材”的途径,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自学能力参差不齐的导致,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材的丰富内涵所引起。
如果只是一味地在这样的平面上运动,往复,势必造成学生的厌学和教师的倦怠。小则身心不利,大则教育凝滞。而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频繁使用,无异于背道而驰美其或曰“人性化”“科学化”实际上是隔靴搔痒,避重就轻。因为学习的本质就是思维的形成,而不是感官的娱乐。让我们放宽心胸,让我们以一种更加科学,更加人性,更加深刻,更加审慎的观点和态度去认识我们教师“人”的意义,去理解教材丰富的内涵,去尊重学生发展的要求吧。
一、教学要素的立体化
教师,教材和学生始终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对这三者的深刻性认识是教学过程和教育意义不断前进的基本动力。
(一)教师的立体化
多年来,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放不开手脚,代替学生思考,把思考的结果告诉学生,把解决问题的唯一答案告诉学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更谈不上创新和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尤其是在我们思想品德课堂上,对待同样的一个问题,由于个体的不同,方法就不一样,教师必须承认差异的存在,所以我决定在我的课堂上,变灌输为指导式教学,创设教育情景,教会我的学生自己学会分析、概括、评价。教师不是片面的知识储备的载体,完整意义上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符号”,更是一种丰富的知识,深刻的思想,坚强的意志,热烈的情感,健康的心理相互融合的完美有机体。这不仅是学生发展只要求,也是教育神圣之所在。真正的教师必须也只能为此载体,去建立教师和教材,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才能求得“教师教材学生”这种平面运动的丰富和深刻。
(二)教材的立体化
书本的知识是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对于知识结构的掌握更为重要。而且,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也越来越强调考察学生对知识点联系的能力。“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教材所记录的不仅仅是这种智慧的结果,透过各种抽象的文字和符号教师所应看到并能传递给学生的还有这种智慧所由产生,发展、斗争所体现的磅礴的世界演绎、坚定、豁达,积极并由此得到思想和人格的提升也许才是教材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
(三)学生的立体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接触社会自然;解放孩子们的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学。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更是个人生命的拥有者,体验着,承担着,在社会要求和国家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关心学生个体思维,能力,情感,意志和心理的发展,并始终以帮助学生谋求生命的幸福和愉悦为己任,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应有之意吗?
當然,在实际上,把教学要素片面化的罪归于教师个人,并不是事实求是。但是任何一个教师如果在实际工作中不去努力认识,理解并贯彻这种教学要素立体化的要求,那么,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悲哀,也是教育的耻辱。
二、教学内容的立体化
根据上述的认识,并能坚持贯彻上述认识,那么,我们的教学内容自然也应发生质的飞跃。
当然,由传统的单纯强调知识灌输的教学演化成强调思维和能力培养的现代化教学似乎也是一种飞跃。但是究其本质,还只是始终以知识为中心,只不过是范围上的拓展而已。我们并不反对这样的拓展,并且也坚信这种拓展的必要,但是,我们始终是把知识凌驾于学生之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除了培养知识,我们所应真正去关注,去培养的是’人”,是一个正在经历生命、承担生命、拓展生命的人,尽一切可能引导并帮助学生个体生命获得幸福感,可能者教育的真正内容,树立并信仰这样的教育观,我们的教学内容才会迸射出持久的热情和展现如下丰富多彩的内涵。
第一层科学知识的转移和传承。
第二层科学思维的转移和传承。
第三层生活能力的转移和传承。
第四层丰富情感的转移和传承。
第五层坚强意志的转移和传承。
第六层健康心理的转移和传承。
这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但我们相信这也是一个和学生生活越来越密切的过程,对学生生命而言,也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过程。
一切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形成一种思想,一种始终信仰真,秉持,追求美的思想,一切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塑造一种心灵,一种始终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心灵。始终值得我们为之努力,为之奉献,为之心甘情愿承担一切艰难的教育只能是为了人关注人,培养人的教育,让我们在这样的信仰旗帜下大步向前吧!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教材和学生构成一个运动的平面。教师的“教”始终贯彻着“教师教材学生”的轨迹,分析教材,研究教材,再把教材的内涵传递给学生,至于其它的各种辅助教材手段只不过是这个轨迹的点缀而已。学生的“学”则始终遵循着“学生教师教材”的途径,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自学能力参差不齐的导致,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材的丰富内涵所引起。
如果只是一味地在这样的平面上运动,往复,势必造成学生的厌学和教师的倦怠。小则身心不利,大则教育凝滞。而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频繁使用,无异于背道而驰美其或曰“人性化”“科学化”实际上是隔靴搔痒,避重就轻。因为学习的本质就是思维的形成,而不是感官的娱乐。让我们放宽心胸,让我们以一种更加科学,更加人性,更加深刻,更加审慎的观点和态度去认识我们教师“人”的意义,去理解教材丰富的内涵,去尊重学生发展的要求吧。
一、教学要素的立体化
教师,教材和学生始终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对这三者的深刻性认识是教学过程和教育意义不断前进的基本动力。
(一)教师的立体化
多年来,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放不开手脚,代替学生思考,把思考的结果告诉学生,把解决问题的唯一答案告诉学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更谈不上创新和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尤其是在我们思想品德课堂上,对待同样的一个问题,由于个体的不同,方法就不一样,教师必须承认差异的存在,所以我决定在我的课堂上,变灌输为指导式教学,创设教育情景,教会我的学生自己学会分析、概括、评价。教师不是片面的知识储备的载体,完整意义上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符号”,更是一种丰富的知识,深刻的思想,坚强的意志,热烈的情感,健康的心理相互融合的完美有机体。这不仅是学生发展只要求,也是教育神圣之所在。真正的教师必须也只能为此载体,去建立教师和教材,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才能求得“教师教材学生”这种平面运动的丰富和深刻。
(二)教材的立体化
书本的知识是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对于知识结构的掌握更为重要。而且,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也越来越强调考察学生对知识点联系的能力。“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教材所记录的不仅仅是这种智慧的结果,透过各种抽象的文字和符号教师所应看到并能传递给学生的还有这种智慧所由产生,发展、斗争所体现的磅礴的世界演绎、坚定、豁达,积极并由此得到思想和人格的提升也许才是教材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
(三)学生的立体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接触社会自然;解放孩子们的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学。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更是个人生命的拥有者,体验着,承担着,在社会要求和国家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关心学生个体思维,能力,情感,意志和心理的发展,并始终以帮助学生谋求生命的幸福和愉悦为己任,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应有之意吗?
當然,在实际上,把教学要素片面化的罪归于教师个人,并不是事实求是。但是任何一个教师如果在实际工作中不去努力认识,理解并贯彻这种教学要素立体化的要求,那么,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悲哀,也是教育的耻辱。
二、教学内容的立体化
根据上述的认识,并能坚持贯彻上述认识,那么,我们的教学内容自然也应发生质的飞跃。
当然,由传统的单纯强调知识灌输的教学演化成强调思维和能力培养的现代化教学似乎也是一种飞跃。但是究其本质,还只是始终以知识为中心,只不过是范围上的拓展而已。我们并不反对这样的拓展,并且也坚信这种拓展的必要,但是,我们始终是把知识凌驾于学生之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除了培养知识,我们所应真正去关注,去培养的是’人”,是一个正在经历生命、承担生命、拓展生命的人,尽一切可能引导并帮助学生个体生命获得幸福感,可能者教育的真正内容,树立并信仰这样的教育观,我们的教学内容才会迸射出持久的热情和展现如下丰富多彩的内涵。
第一层科学知识的转移和传承。
第二层科学思维的转移和传承。
第三层生活能力的转移和传承。
第四层丰富情感的转移和传承。
第五层坚强意志的转移和传承。
第六层健康心理的转移和传承。
这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但我们相信这也是一个和学生生活越来越密切的过程,对学生生命而言,也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过程。
一切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形成一种思想,一种始终信仰真,秉持,追求美的思想,一切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塑造一种心灵,一种始终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心灵。始终值得我们为之努力,为之奉献,为之心甘情愿承担一切艰难的教育只能是为了人关注人,培养人的教育,让我们在这样的信仰旗帜下大步向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