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是现行人教版八(上)和现行苏教版七(下)的一篇课文。老师教学这篇课文最常见的设计思路是:(1)传授新闻知识(如定义、特点、要素、结构、语言等);(2)借助报纸新闻,讲解新闻知识;(3)从新闻结构、新闻语言等方面研讨这篇课文,巩固新闻知识。
教学中,预设的时候考虑抓住两个重点,一是新闻的文体特征,二是新闻语言的品味,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老师之所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一般的考虑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体裁,为了“根植”新闻知识,务必“浓墨重彩”,可谓是用心良苦。
孰不知,这正违背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淡化了学习兴趣,削弱了学习效果。
一.新闻体裁阅读教学应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充分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现行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很多的新闻教学案例,铺天盖地讲授新闻的文体知识,而不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春风化雨一样明晰知识、形成能力。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领略语文文字的魅力。
这篇新闻的语言颇具魅力。
如数字原本抽象而枯燥,毛泽东在这则消息中却能赋予其鲜活的灵性,使之迸发出震荡山河的艺术魅力。写人民解放军数量的,“百万大军”;写战线长度的,“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写渡江时间的,如“20日夜起……24小时内”,这三类数字有机结合在一起,则具有了一种激荡人心的艺术效果。
再如节奏相似的短语并列连用,“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这些短语四字一句,成双成对,形成鲜明而轻快的节奏,与我军夺取胜利的豪迈之情相吻合。显示辉煌战果的动词,如:“突破安庆、芜湖线”等,这些动词干净利落,很好地突出了我大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进攻态势。极具表现力的副词和形容词,如“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等,这些副词似乎也具有了激动人心的魅力。
二.新闻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认识的一般规律认为,我们认识事物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搞清知识的“生长点”,是上好新授课的重要前提;搞清新知识、技能建立在哪些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即新知识的“生长点”,是新授前不可忽视的一环。新授前教师应全力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有关的旧知识、技能,为新知识、技能的学习奠定基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具备记叙文的六要素,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引入新闻知识。
(1)从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角度,梳理课文结构,感知课文内容(浅,表,此);(2)告知学生,这也是一则新闻(消息),记叙文和新闻有怎样的联系(已知到未知,激趣);(3)师生、生生合作探究,新闻和记叙文的相同点有:①都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②都以记事为主要内容;③都以时间、地点、事件为基本要素。
这种教学设计符合语文阅读教学一般过程,即“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到局部讲读加深理解,最后到总结课文整体研读”。因而这种教学结构更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新闻体裁阅读教学还应挖掘出文本自身写作特色
分析文章的特色,主要从取材、构思、布局、语言等方面着眼。文章的特色因作者、文体和写作内容而异,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这篇消息的结构严密,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是“总分关系”。导语总述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概况,主体按渡江地点方位的不同,分中、西、东三路叙述。分述时,对于先后详略,考虑非常周密。
这篇消息结构的严密还表现在衔接自然、过渡巧妙上。例如主体部分第二层,叙述了西路军的情况后,即用“此种情况……由于……”过渡,“此种情况”承接上文来叙述,“由于”则引出议论,十分紧凑自然。
此外,本文在遣词造句上也十分注意前后照应。如,上文交代西路军渡江时间后,后文讲东路军时就只说“同日同时”;前面讲过汤恩伯21日到芜湖,后面讲东路军突破敌人防线时就说“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既起到讽刺作用,又前后呼应。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只有遵循其规律进行教学,才能发挥各类课堂教学的作用。
李可前,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教学中,预设的时候考虑抓住两个重点,一是新闻的文体特征,二是新闻语言的品味,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老师之所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一般的考虑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体裁,为了“根植”新闻知识,务必“浓墨重彩”,可谓是用心良苦。
孰不知,这正违背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淡化了学习兴趣,削弱了学习效果。
一.新闻体裁阅读教学应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充分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现行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很多的新闻教学案例,铺天盖地讲授新闻的文体知识,而不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春风化雨一样明晰知识、形成能力。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领略语文文字的魅力。
这篇新闻的语言颇具魅力。
如数字原本抽象而枯燥,毛泽东在这则消息中却能赋予其鲜活的灵性,使之迸发出震荡山河的艺术魅力。写人民解放军数量的,“百万大军”;写战线长度的,“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写渡江时间的,如“20日夜起……24小时内”,这三类数字有机结合在一起,则具有了一种激荡人心的艺术效果。
再如节奏相似的短语并列连用,“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这些短语四字一句,成双成对,形成鲜明而轻快的节奏,与我军夺取胜利的豪迈之情相吻合。显示辉煌战果的动词,如:“突破安庆、芜湖线”等,这些动词干净利落,很好地突出了我大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进攻态势。极具表现力的副词和形容词,如“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等,这些副词似乎也具有了激动人心的魅力。
二.新闻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认识的一般规律认为,我们认识事物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搞清知识的“生长点”,是上好新授课的重要前提;搞清新知识、技能建立在哪些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即新知识的“生长点”,是新授前不可忽视的一环。新授前教师应全力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有关的旧知识、技能,为新知识、技能的学习奠定基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具备记叙文的六要素,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引入新闻知识。
(1)从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角度,梳理课文结构,感知课文内容(浅,表,此);(2)告知学生,这也是一则新闻(消息),记叙文和新闻有怎样的联系(已知到未知,激趣);(3)师生、生生合作探究,新闻和记叙文的相同点有:①都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②都以记事为主要内容;③都以时间、地点、事件为基本要素。
这种教学设计符合语文阅读教学一般过程,即“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到局部讲读加深理解,最后到总结课文整体研读”。因而这种教学结构更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新闻体裁阅读教学还应挖掘出文本自身写作特色
分析文章的特色,主要从取材、构思、布局、语言等方面着眼。文章的特色因作者、文体和写作内容而异,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这篇消息的结构严密,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是“总分关系”。导语总述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概况,主体按渡江地点方位的不同,分中、西、东三路叙述。分述时,对于先后详略,考虑非常周密。
这篇消息结构的严密还表现在衔接自然、过渡巧妙上。例如主体部分第二层,叙述了西路军的情况后,即用“此种情况……由于……”过渡,“此种情况”承接上文来叙述,“由于”则引出议论,十分紧凑自然。
此外,本文在遣词造句上也十分注意前后照应。如,上文交代西路军渡江时间后,后文讲东路军时就只说“同日同时”;前面讲过汤恩伯21日到芜湖,后面讲东路军突破敌人防线时就说“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既起到讽刺作用,又前后呼应。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只有遵循其规律进行教学,才能发挥各类课堂教学的作用。
李可前,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