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张伯苓校长的一封信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ong3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敬的张校长:
  时间的长河浩浩汤汤,回望那个艰苦的时代,感慨提笔问君安。
  近来,您在1937年与几位校长考察西南联大学生宿舍时的观点,再次成为讨论的热点。您激烈地表示一定會让自己的孩子住在破败的学生宿舍,这观点无疑站在了艰苦塑造英才的立场上,强调了环境的塑造作用。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中生,听闻您的话语后我不禁陷入深思,故而今日,呈此信略表拙见。
  愚以为,环境塑造固然重要,但真正需要磨砺的应是精神,而非外在的形式。过分强调形式上的吃苦,或有本末倒置之嫌。
  其实,好的物质生活不一定会阻碍人的发展。如果没有坚忍的精神,只注重形式而一味强调居陋室,一定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这种形式上的“吃苦”其实耗损的是时间与精力。即使在那个艰苦的时代,如果学生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与生活,是否能更加精进学业、为报效祖国积蓄力量呢?遑论在生活条件日益丰盈的今天,我们更不应当在物质中画地为牢,在形式主义中浪费光阴。因此,我认为当代青年更应于前人余荫下,传承坚忍与奋进的精神,在不断的挑战中实现自我价值,并福泽后人。
  栖息于前人的余荫中,并不是舒适安逸地坐享其成,更不是理所应当地挥霍前人努力的成果,而是在前人为我们铺设的道路上不忘初心、拼搏奋进,继承前人之精神,绘制一幅壮美河山图,为后人扬帆起航指引方向。
  古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今有屠呦呦斗室存身五十载,以青蒿素之大成拯生民于水火;袁隆平躬耕农亩,烈日当头半世纪,得以杂交水稻救人类于饥饿。他们被赞颂的是勇于拼争、为生民立命的精神,而不是他们所承受的苦难。苦难只能作为英雄的陪衬,而绝非他们的必修课。“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铭的是精神,而非陋室。试想屠呦呦若是早年间拥有更加良好的科研环境,青蒿素是否可以更早问世,拯救更多生民呢?在物质与精神文化双丰盈的今天,继承精神,不拘形式,我们一定能超越前人,引领后辈。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太多先驱者的奉献,他们绝不希望看到我们在无谓的“吃苦”中蹉跎人生,而是更愿见到我们在他们呕心沥血创造的海清河晏中,更加积极地推动祖国发展。烈士林立,英魂在天,相信他们更愿看到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而我们则应继承他们的精神,在优越的条件下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更好地奋斗。
  我们向您那一代先驱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我们也会于先人为我们创造的良好环境中努力奋斗,传承精神的火种,不负诸先生之希冀,踏向新的征途。后学晚辈,言浅情切,草草书就。愚之拙见,请先生斧正。
  顺颂
  时祺
  天津一考生
  2020年12月1日
  教师点评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完成了书信体的要求,格式规范中带有古典特色,所持观点亦十分清晰。作者在论述的过程中引古论今,牢牢站稳“一味拘泥于形式上的吃苦并非真正继承了吃苦耐劳与坚忍之精神”的论点,层层论证,思路明晰。文章的一大亮点是语言骈散结合,文采斐然。同时,“对话性”的结尾也让人眼前一亮,说理与共情兼备。(陈旭辉)
其他文献
誰说简单的话道不出真谛?东坡问宇文柔奴:“广南风土,应是不好?”答日:“此心安处是吾乡。”故乡的真谛即在于此。故乡不仅仅是你的出生成长地,它更是人在历经沧桑后心灵的归宿,可实可虚,可近可远。  故乡不执着于槐树下的老屋,它也是一份记忆。儿时的伙伴或许早已天各一方,或许永生都不复得见,但快乐的点滴被永远保存了下来。因为这份美好的记忆,有的人明知故乡已物是人非,却一定要去重新摘一朵故乡的花,仰望一下槐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贫穷离我们越来越远,一些老师和家长觉得现在的孩子太享福,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吃苦。他们信奉“梅花香自苦寒来”,坚持给孩子“吃苦教育”,比如家里有洗衣机也坚持让孩子手洗衣服,让孩子在冷风中徒步,洗冷水澡……有人说,这样刻意安排的“吃苦教育”流于形式,并不能达到想要的目的;也有人说,艰苦的条件能让孩子理解生活的不易,明白很多问题需要靠自己解决,这样孩子才会更珍惜当下,更努力,更自立
中国毛笔素有“绕指之柔”的名号。不知你是否认真观察过它?它的笔锋虽然是用动物的毛发制成,可它并非完全柔软。它的笔根处被捆紧压牢,这样在书写时,才会既柔软又有韧性。悬针则柔,撇捺则刚。刚柔相济,方为书法的至高境界。(开篇即对毛笔进行细腻描摹,凸显书法“柔中见刚”的特性。)  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刚与柔是为人之道,也是处世之理。(顺势过渡,由书法引出人生。刚与柔,也是为人处世之道。)  唐代有一书法家
还未踏进小院,就嗅到了温暖空气里淡淡的花香。循着花香走进院子,一眼就看到了正在忙碌的外婆。  清晨柔和的阳光穿过斑驳的树叶,稀稀疏疏地落在外婆身上,只见她那一头银白色的发丝泛着粼粼的光,被暖风撩起又落下。这位眼角溢满笑意的老人,正幸福地侍弄着她那些宝贝花。见我走来,她才缓慢地放下手中的浇水壶,笑着对我说:“今年的花开得真好。”  外婆喜欢养花。她的小院里一年四季都开着各色的花,就连小小的角落里,也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更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是对家庭、对国家的深沉热爱。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青少年也应当知道“怎样爱国”,并将其作为做人最大的事情。当代学生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白家庭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在创作中表达爱家爱国的信念。  精彩语录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蚂蚁有时也能搬走一座金山。  有这样一种腐败类型——主人公大都是处于权力末端的“小人物”,职务相对不高,但是他们凭借手中的权力,在短则几个月长达三五年甚至十余年的时间里,几十次甚至成百上千次持续地贪污受贿。对此,我们称之为蚁贪,即“蚂蚁搬家式腐败”。  这是一种“庸常的罪恶”:一方面,身处其中的贪官对这种“零打碎敲”的贪腐不以为耻,甚至暗中攀比,官场文化因此被完全扭曲。另一方面,这也生成为社会大环
网上沟通对于改良司法的作用,还需要缜密观察,不可以做夸大、幻想式的诠释    时下,政法机关及政法官员纷纷扎起“围脖”,成为一时兴盛之举。我国司法改革,受制于各种因素,在某些实质层面难以扯开大步,法律人常有的保守性格,使某些改革不容易突飞猛进;但在另一些领域,有关司法的新鲜之举却又十分活跃,恰成对比。政法机关及政法官员开微博,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粗略想来,政法机关及政法官员开微博,起码有如下几
献血者及其家人在用血液中的过程之烦琐、操作之不便,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最终使免费用血变有偿用血。全国各地血站腐败案的频发更使血站陷入巨大的信任危机    血荒与恐慌  近一两个月,血库告急的新闻可谓铺天盖地。昆明告急,南京告急,青岛告急,北京告急,以至出现了住院等待手术的病人要自己打电话,甚至出院去联系血源这样的情况。血荒裹挟着民众对血站的信任危机再一次粉墨登场。  一边是血库告急,一边是民众的消极
这是一个典型的反腐案例,手握实权的房产局长,包养情妇,贪污腐化。  这还是一出标准的轻喜剧:妻、子夸张式散发传单、网帖举报丈夫、父亲,并且在证据前一蹲守就是八天八夜。  于是,亲情、伦理、道德、家庭关系、第三者插足等等八卦充斥了整个故事。反腐就这样被娱乐化了。  其实,这远远并非个案。媒介似乎已经形成一个惯例:有男贪官就来一个涉案女明星的全民大猜想;有女贪官就追溯一下其内心多么寂寞;如果有涉及隐私
热点新闻  贾玲导演的处女作《你好,李焕英》自2021年大年初一上映以来,好评如潮,短短11天的时间,便取得了40亿元的超高票房。影片名用了贾玲母亲的真实姓名,以纪念贾玲意外过世的母亲。影片讲述了贾玲饰演的贾晓玲意外穿越与年轻时的母亲———张小斐饰演的李焕英相遇后发生的故事。该片引发了观影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很多人在观影后泣不成声。《你好,李焕英》更像是跨越时空的一次母女对话,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