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学科竞赛是高等院校艺术类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积极构建并实施常规教学和学科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全面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并极大地促进本专业教学改革的进展。本文阐述了我院教学改革和学科竞赛实践结合的原则、方法、意义以及效用。
关键词:实践教学;艺术设计;学科竞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86-02
作為艺术类专业,如何立足于本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较好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摆在我们教学工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要立足专业特点,适应综合院校大环境,倡导自主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教导学生认识了解行业属性,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一、艺术类学科竞赛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和作用
常规教学和学科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以教学改革为主体,教学计划培养与专业设计竞赛或模拟竞赛相结合,以专业竞赛推动教改,提高教学质量;用教改成果提升竞赛成绩,验证实践效果并推动教改不断施行。这种立体化培养模式通过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教学体系。这种以专业竞赛或模拟竞赛为导体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激发课堂的创新意识、能力,自我个性也因此得到了锻炼和体现,并且在竞赛中使同学、老师、学院之间拉近彼此的距离。这种综合性的教育取向,突破了以往单一、单科的学习训练观,注重复合的、综合的教育方法,对于促进本专业协调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好的效能。
二、艺术类学科竞赛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
1.着重加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课堂竞赛为载体,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学科自身和就业方向的实用性决定了学生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培养并重的基本教学需求。由此我们提出:整合课程体系,建立“专业课堂竞赛”模块,完善“技艺并重”的专业教学体系。将基础造型能力、艺术实验和课堂竞赛相结合,将设计课题与实际行业应用进行综合训练,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求。①根据专业课程内容,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进行多元化尝试,将模拟竞赛引入课堂。在高年级教学中建立“企业课题”,邀请企业进入课堂公开设计招标。由学生团队进行模拟设计竞标,企业对其作品进行评价和选择。由此学生可以认识并了解到设计过程中潜在的社会因素和市场因素,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使企业进一步了解学生,为学生未来就业牵线搭桥。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艺术设计的使命,也是艺术繁衍生长的土壤。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将《市场调研与设计开发》课程与《造型艺术》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真正需要设计的细节,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主题设计,完成一定量的外观及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每学年定期组织学生申报SRTP大学生训练项目,其中的优秀设计成果,可以直接作为今后参赛作品的雏形。③运用整合能力观设置课程。建立相互关联、衔接,强调技术应用能力、“技艺并重”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如将《包装设计》课程中溶入材料与工艺的技术概念;把《装饰设计》与《工艺制作》相结合,不仅使课程内容的重点清晰明了,而且可以增强学生技术意识和实践观点的树立。同时,将市场营销知识融入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到设计公司参观,邀请设计公司负责人举办讲座,让学生了解市场、接触商家及消费者,有机会参与一定量的社会设计实践。④充分利用教学计划,将教学与学科竞赛进行紧密结合。将同期同科的专业比赛作为教学大作业,利用充裕的课堂时间进行竞赛辅导。将平时的专利积累、与企业的合作项目、课堂作业统统纳入参赛的作品范围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获得更多的参赛空间。如每年第二学期的《广告设计》课程与时报金犊奖赛段重合,由学院牵头,各科老师共同组织,成为我院每年固定的专业练兵,效果良好。
2.以学科和综合性竞赛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①成立专业级竞赛指导小组。由副院长牵头,选拔优秀负责的指导教师为组长,从不同年级中筛选各专业学生参赛。培养较为稳定的参赛队伍,以高年级“传帮带”的形式,开展日常小组活动和专业学习。针对不同竞赛进行赛前分析、参赛和赛后总结的工作,由此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学习尖子。②明确学习目标,每学期初根据赛事安排制定详细的竞赛辅导计划。2009~2012年,我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六次,均取得较好成绩。在第三、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夺得多个等级奖,在2011、2012年度的“时报金犊奖”中获奖十余项,2012年更获得平面类金奖,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极大地鼓舞、带动了本院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③鼓励多专业多学科相结合,开展多种基础学科竞赛。利用综合院校丰富的学科资源,参加“挑战杯”等跨专业的学科竞赛,以及河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行政赛事,推动和其他多专业的交流与互动,加深对现今艺术多领域交叉的认识和把握,开创“专业与专业互动,学院与学院相长”的新局面。2012年,我院包装工程专业及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组队与农学院学生合作进行项目设计,成功入选大学生“挑战杯”河南省总决赛。④保证经费,完善奖励制度。学科竞赛的组织和推广,由学院领导亲自过问和组织,在活动经费上予以较充分的保证。鼓励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比赛,对于获得较大奖项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增加学生的参赛自信和荣誉感。
三、艺术类学科竞赛实践教学模式的深化和巩固
1.进一步在学科竞赛中加强专业知识的传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立足现实社会需求的设计意识和方法。
2.在学科竞赛中不断调整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学科竞赛的新方式。通过学科竞赛审视教学计划、实践内容的合理性,为教改提供借鉴。
3.坚持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参赛模式,调动学生群体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扩大学生参与竞赛的覆盖面。同时充分加强领队老师的教学水平。
4.在学科竞赛中引入合作学习。加强对外交流,尤其是多学科、多技术的融会贯通。加强企业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这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开展学科竞赛和促进学生就业的必要基础。
5.加强舆论导向。加大学生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的宣传力度,形成立体化的宣传形式,进一步扩大参赛学生的面积,形成共同的学习价值取向和心理氛围,提高学院的知名度。
综上所述,通过专业学科竞赛能够更好地实现培养适应市场环境的实用型艺术人才的目标,未来的艺术专业教学应该是一种多向性的教育,注重的是向复合的、综合的、群体意识观的教育转变。在促进学生知行协调发展和综合能力提高的同时加强艺术学院教学的管理水平,这便是学科竞赛与实践教学并行的效用所在。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重大教学研究资助项目(2012Z-021)
关键词:实践教学;艺术设计;学科竞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86-02
作為艺术类专业,如何立足于本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较好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摆在我们教学工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要立足专业特点,适应综合院校大环境,倡导自主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教导学生认识了解行业属性,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一、艺术类学科竞赛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和作用
常规教学和学科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以教学改革为主体,教学计划培养与专业设计竞赛或模拟竞赛相结合,以专业竞赛推动教改,提高教学质量;用教改成果提升竞赛成绩,验证实践效果并推动教改不断施行。这种立体化培养模式通过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教学体系。这种以专业竞赛或模拟竞赛为导体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激发课堂的创新意识、能力,自我个性也因此得到了锻炼和体现,并且在竞赛中使同学、老师、学院之间拉近彼此的距离。这种综合性的教育取向,突破了以往单一、单科的学习训练观,注重复合的、综合的教育方法,对于促进本专业协调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好的效能。
二、艺术类学科竞赛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
1.着重加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课堂竞赛为载体,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学科自身和就业方向的实用性决定了学生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培养并重的基本教学需求。由此我们提出:整合课程体系,建立“专业课堂竞赛”模块,完善“技艺并重”的专业教学体系。将基础造型能力、艺术实验和课堂竞赛相结合,将设计课题与实际行业应用进行综合训练,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求。①根据专业课程内容,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进行多元化尝试,将模拟竞赛引入课堂。在高年级教学中建立“企业课题”,邀请企业进入课堂公开设计招标。由学生团队进行模拟设计竞标,企业对其作品进行评价和选择。由此学生可以认识并了解到设计过程中潜在的社会因素和市场因素,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使企业进一步了解学生,为学生未来就业牵线搭桥。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艺术设计的使命,也是艺术繁衍生长的土壤。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将《市场调研与设计开发》课程与《造型艺术》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真正需要设计的细节,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主题设计,完成一定量的外观及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每学年定期组织学生申报SRTP大学生训练项目,其中的优秀设计成果,可以直接作为今后参赛作品的雏形。③运用整合能力观设置课程。建立相互关联、衔接,强调技术应用能力、“技艺并重”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如将《包装设计》课程中溶入材料与工艺的技术概念;把《装饰设计》与《工艺制作》相结合,不仅使课程内容的重点清晰明了,而且可以增强学生技术意识和实践观点的树立。同时,将市场营销知识融入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到设计公司参观,邀请设计公司负责人举办讲座,让学生了解市场、接触商家及消费者,有机会参与一定量的社会设计实践。④充分利用教学计划,将教学与学科竞赛进行紧密结合。将同期同科的专业比赛作为教学大作业,利用充裕的课堂时间进行竞赛辅导。将平时的专利积累、与企业的合作项目、课堂作业统统纳入参赛的作品范围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获得更多的参赛空间。如每年第二学期的《广告设计》课程与时报金犊奖赛段重合,由学院牵头,各科老师共同组织,成为我院每年固定的专业练兵,效果良好。
2.以学科和综合性竞赛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①成立专业级竞赛指导小组。由副院长牵头,选拔优秀负责的指导教师为组长,从不同年级中筛选各专业学生参赛。培养较为稳定的参赛队伍,以高年级“传帮带”的形式,开展日常小组活动和专业学习。针对不同竞赛进行赛前分析、参赛和赛后总结的工作,由此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学习尖子。②明确学习目标,每学期初根据赛事安排制定详细的竞赛辅导计划。2009~2012年,我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六次,均取得较好成绩。在第三、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夺得多个等级奖,在2011、2012年度的“时报金犊奖”中获奖十余项,2012年更获得平面类金奖,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极大地鼓舞、带动了本院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③鼓励多专业多学科相结合,开展多种基础学科竞赛。利用综合院校丰富的学科资源,参加“挑战杯”等跨专业的学科竞赛,以及河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行政赛事,推动和其他多专业的交流与互动,加深对现今艺术多领域交叉的认识和把握,开创“专业与专业互动,学院与学院相长”的新局面。2012年,我院包装工程专业及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组队与农学院学生合作进行项目设计,成功入选大学生“挑战杯”河南省总决赛。④保证经费,完善奖励制度。学科竞赛的组织和推广,由学院领导亲自过问和组织,在活动经费上予以较充分的保证。鼓励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比赛,对于获得较大奖项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增加学生的参赛自信和荣誉感。
三、艺术类学科竞赛实践教学模式的深化和巩固
1.进一步在学科竞赛中加强专业知识的传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立足现实社会需求的设计意识和方法。
2.在学科竞赛中不断调整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学科竞赛的新方式。通过学科竞赛审视教学计划、实践内容的合理性,为教改提供借鉴。
3.坚持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参赛模式,调动学生群体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扩大学生参与竞赛的覆盖面。同时充分加强领队老师的教学水平。
4.在学科竞赛中引入合作学习。加强对外交流,尤其是多学科、多技术的融会贯通。加强企业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这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开展学科竞赛和促进学生就业的必要基础。
5.加强舆论导向。加大学生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的宣传力度,形成立体化的宣传形式,进一步扩大参赛学生的面积,形成共同的学习价值取向和心理氛围,提高学院的知名度。
综上所述,通过专业学科竞赛能够更好地实现培养适应市场环境的实用型艺术人才的目标,未来的艺术专业教学应该是一种多向性的教育,注重的是向复合的、综合的、群体意识观的教育转变。在促进学生知行协调发展和综合能力提高的同时加强艺术学院教学的管理水平,这便是学科竞赛与实践教学并行的效用所在。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重大教学研究资助项目(2012Z-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