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自我意识

来源 :语文课内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689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丹亭》作为汤显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借用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将“至情”、“至性”表达的淋漓尽致,而在这里的“情”是基于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可以超越生死,这种贯穿于生死之间,虚实之间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解放,也深刻蕴含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杜丽娘作为自我意识觉醒女性的代表,大胆追求自己的情爱与幸福,在杜丽娘执著勇敢的抗争中,一个深闺少女的自我意识在不断的觉醒与强化,企图挣破封建社会囚禁女性的牢笼,无所畏惧的追求自由.
其他文献
比喻和象征是常见并且非常重要的两种手法,辨识清楚这两种手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阅读文本,也有助于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笔者将从人教版中学阶段语文课本中的文本执教案例切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作者在行文中变换多种叙事视角,使故事情节张弛有致、曲折起伏.通过分析文中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的运用,读者大致可以把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沁园春·长沙》《雨巷》《记念刘和珍君》《荷塘月色》都写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北伐战争前后.本文将四篇课文放在北伐战争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分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行拂乱其所为”的译文一反翻译“信”的原则,采取意译,对此颇受争议.本文试从句意逻辑、语法结构以及修辞排列来阐明“行拂
语文知识可谓浩瀚无边,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积累,聚少成多,集腋成裘.作为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培养学生积累和梳理的学习习惯,用鲜活的知识琼浆,充溢学生的头脑,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