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和社会意义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是“语码转换”的自然场所。从校园交际看“语码转换”的原因,大致有四种,即“语码转换”所具备的言语交际特殊功能、环境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和心理的需要。同时,这些原因也揭示了校园交际中“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语码;语体;话语分析;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65-03
  一、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现象日益受到社会语言学家的关注,他们试图揭示语码转换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社会动机。但以往的研究多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进行的,面对的是各个年龄阶段、各个阶层的人。而对于大学校园内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大学校园这一“言语社团”入手,通过分析校园语码转换的具体实例,来解析校园内语码转换现象的原因、社会意义。
  二、语码转换和话语分析的定义
  语码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广义上讲,语码转换是“指两种或者多种方言或方言的成分并置”Gumperz将其定义为“同一个会话语篇中交替实用的两种语言或者语言变体”,Valdes Fallis认为简单说来语码转换就是“两种语言的交替”。
  话语分析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研究对象的出现,特别是在法语领域的出现,一般来说,是语言学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必然会出现的现象。这个新领域与语言学保持着复杂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经济被重新定义的。
  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活动,正如它的内涵一样,它存在的前提是:特殊对象的生成、观念系统的状态、新颖恰当的研究对象的方法论的框架系统的状态。
  三、校园交际中语码转换的分类
  校园交际群体有别于整个社会群体。这一群体,从构成元素上来说,学生和老师是它的代表;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年轻”是它的标签。所有这些自然属性决定了校园语码转换有其自身的类别和特点。
  (一)普通话与方言间的语码转换
  普通话是校园交际的第一“通行证”,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包括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都会讲普通话。而他们来自祖国各地,又都有自己的方言。因此,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必然会出现普通话与方言间的语码转换。实际上,这也是在校园这一言语社团中最广泛存在的一种语码转换,几乎可以发生在任何人之间。
  小张:你认为我们老师的课啷个样? (重庆话)
  小雪:不啷个。(重庆话)。
  小李:你呢?你觉得怎么样? (普通话)
  小明:还可以吧。(普通话)
  (二)汉语和英语间的语码转换
  首先,英语几乎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也加速了英语的传播,而这种传播也深深撞击着校园文化。因此,校园内的汉语和英语间的语码转换也比较常见。这种语码转换既包括普通话同英语间的转换,也包括方言与英语间的转换。它多发生在师生间和同学间。
  S1:Hello
  S2:What’s the matter?
  S1:今天周末,去happy一下吧!
  S2:不去了,没有money啊,怎么happy啊…
  (三)日常话语与校园流行语间的语码转换
  社会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变异时,总会提到年龄因素,可见年龄是语言变化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说,新派方言(即年轻一辈的方言)的特点是有较多的方言成分,特别是新的词汇。而高校学生大多在20-30岁之间,他们年轻,具有创造力和模仿力。他们在自己共有的言语社团中,形成了自己某种独特的语言并广泛流传,这便是校园流行语。它的应用范围一般比较小,多局限在校园内或同学之间。
  四、校园交际中“语码转换”的原因
  (一)“语码转换”自身所具备的特殊言语交际功能
  校园言语交际的许多现象表明,人们之所以“语码转换”,一个基本的原因便是由于“语码转换”可以实现一些特殊的言语交际功能,或者说,是“语码转换”自身的特殊言语交际功能所决定的。
  首先,“语码转换”表现为一种交际策略,通过它,可以方便言语的表达。例如,老师之间评论一位同学如何聪明时,都喜欢说“他很cute”;当同学们互相评论对方的言行举止时,也喜欢说“噢,这真cool!”当篮球场上运动员连投不中或裁判误判时,观众不时地冒出“Shit”这个词,以发泄不满的心情。这里的原因大概是,“cute”、“cool”和“shit”都是英语人士常挂嘴边的词,由于经常接触(课堂上老师说,电视、电影里的人物对白中也大量使用),而且最能直接表达大家的心理感受,因而就自然而然地被从英语里借过来表达汉语语言环境里的同样意思。这样做,不仅方便了意思的表达,而且体现了年轻人崇尚新生事物的心理。
  其次,使用“语码转换”还有助于强调或解释说话人的意思。我们通常碰到,课堂内外师生交谈时大量使用这种策略来帮助达到交际的预期效果。例如:甲同学从教学楼打电话回宿舍让他的同桌乙帮带本字典到教室,可是乙同学把答应过的事给忘了,惹得甲非常不高兴。他夹带着埋怨的语气提醒乙说:“You often forget something(你的忘性太大了)!”先用英语表达说话人的意思,而后又用汉语重述一遍,同时用两种语言先后表达同一种信息,这样做不仅起到“提醒”听话人的作用,还可以加强语气,强化交际的效果。
  有时候,同一信息用两种不同的语言陈述,还可以起到解释和说明的作用。因为,词汇的表面意思是死的,是没有多少人用的,只有结合上下文学习词汇,才会学到真正的意思,交际里使用的意思。”由于语言思维习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类似概念的词往往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这种情况下,“语码转换”确实能够起到帮助说话人准确解释和说明话语意思,也有助于听话人准确理解和把握话语的意义。   此外,使用“语码转换”还可以帮助交际双方精确、形象、准确、逼真地传递信息。
  最后,使用“语码转换”还具有弥补某种语言空缺的功能。如果某个思想或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中,而不存在于另一种语言当中,那么当两种语言互相接触,就会出现“语码转换”现象。因为其中一种语言弥补了另一种语言在这方面的空缺,这种现象是“语码转换”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例如“hippy”这个英语单词,指的是美国国内对社会现实抱有某中不满情绪的消极颓废派一员,其特点为蓄长发、穿奇装异服、吸毒、主张非暴力。在汉语里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表达它的意思,所以交际中不如通过“语码转换”直接说“hippy”,以弥补汉语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
  (二)言语交际环境的需要
  Wardhaugh分析“语码转换”时指出,制约“语码转换”的因素很多,很复杂,但是其中有三大基本的因素,它们是:交际的参与者(person)、交际场合(place)和交际的话题(topic)。在交际的参与者身上,体现着他的种族信仰和精神、性别特征、社会地位、角色心理、年龄心态、生活经历、同别的参与者的关系、语言态度和语言观等方方面面的特征。交际场合具体包括交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合(正式,非正式)。交际话题则指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题目和内容。必须指出的是,Wardhaugh这里所说的三大因素都是构成言语交际的环境因素,而且这三大因素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语码转换”的发生。
  (三)社交的需要
  每个语言使用者都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社会群体中,都是活生生的社会人(social man),他们的行为,包括言语行为,时刻受到社会规约的约束和制约,包括Grice所说的“合作原则”和Leech(1983)所说的“礼貌原则”等。为了顺应社会规约,交际者往往通过“语码转换”避免社交场合的尴尬。
  “语码转换”还可以表明交际者的社会地位,这是社交中人们“转换”“语码”的另一个原因。例如,有些交际场合,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喜欢说上几句生硬的广东话或上海话,以表明自己有钱(会广东话和上海话,在一些人看来就是“阔老”的象征)或见识广(广东和上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有一阵时间,在内地许多人眼力,能到广东和上海,简直就像出了国一样)。当然,说普通话时夹带几句生硬的广东话和上海话,也可能是讽刺广东人和上海人普通话不标准。
  此外,我们发现,在考察“语码转换”的原因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双语者或多语者的心理状态,因为语言是一种能动的产物,不同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是人们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由于交际双方所处环境(语言的、社会的、文化的、地理的,等等)、职业、年龄、知识结构等不同,他们相互之间自然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而这种心理距离可借助“语码转换”或扩大或缩小。Giles&Smith曾经用“言语顺应理论”(accommodation theory)来解释这种心理现象,并指出了这种鉴于心理需要而实施的“语码转换”实际上有两种表现:语言靠拢(conver-gence)和语言偏离(divergence)。所谓靠拢,是指说话人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语体,以便更接近谈话对象的语言或语体。所谓偏离,是指使自己的语言和语体变得与谈话对象的语言和语体不同。因为两个人交谈时,双方都希望自己的语言与对方相似,这样能增强双方之间的吸引力和理解程度,使谈话顺利进行下去。例如,四川的一位学生高考分数刚过国家规定的本科线。为了确保自己被录取,她去找一位老师帮忙。起初她用普通话与老师交谈。但是,当她在谈话过程中发现老师说话带有四川口音时,立即改用四川话与之交谈,结果谈话不仅更自然,老师也很爽快地答应帮助她这个老乡的忙。这个例子表明,通过调整自己的“语码”,与交谈对象在“语码”上保持一致,可以缩短相互之间的社会距离,也说明语言靠拢技巧的运用的确能够对言语交际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社会意义和结论:
  (一)反映社交情景
  语域是指一系列共同的行为规则(包括语言规则)制约的一组组典型的社会情景。在某种社会情景下,人们必定选择某一种语言、方言或语体。Fishman认为语域包括身份关系、地点和话题三个部分。Wardhaugh也指出制约语码转换的三大基本因素:交际参与者、交际场合和交际话题。
  (二)折射社交心理
  贾尔斯(H·Giles)和史密斯(Smith)提出的语言适应理论(The Accommodation Theory:语言趋同(convergence)和语言趋异(divergence)。
  (三)结论
  综上所述,校园中语码转换的出现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说话者面对语码转换的时候需要认清自己的社会身份,并做出合理的应答。不论是课堂上的还是校园交际汇总的语码转换都是一种有效的交际手段。对语码转换的合理使用可以更清楚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愿,增加交际生活的乐趣,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Bhatt,R.M Code-switching:Structural models 2001.
  〔2〕 Chomsky,N A minimalist program for linguistic theory,1993.
  〔3〕语言课堂语码转换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3(1).
  〔4〕语言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研究和实验分析[J].外语教学,2007,28(1).
  〔5〕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考察[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1(4).
  〔6〕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7〕杨永忠.论性别话语模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2):56—65.
  〔8〕张朝宣.论话语模式及策略上的差异[J].解放军外语学报,1996(4):21-24.
其他文献
摘 要: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高等教育在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重视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民族地区;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254-03  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
期刊
摘 要: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从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两方面来看,《圣诞欢歌》揭示了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英国底层人民的贫困生活,揭露了资本家的残酷贪婪及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社会危害,并宣扬了人道主义精神,引发了人们的深层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文化影响。  关键词:《圣诞欢歌》;新历史主义;历史的文本性;文本的历史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
期刊
摘 要:当代电影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制约,受到消费者的挑选,在对当代电影叙述策略的选择与契合方面,导演在电影中如何运用策略问题,观众对当代电影叙述策略的接受与认可程度如何,这些策略在中国当代电影发展与演变中的作用如何等是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中国当代电影;叙事策略;导演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245-03  一
期刊
摘 要:公信力是集中体现政府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社会度量标准,它是评价和鉴定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的稳定是社会和谐发展、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而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公信力的建设直接关系着地区的稳定与民族的团结,乃至整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公信力;政府;民族地区;公信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
期刊
摘 要:以兴隆洼文化与蒙古国东方省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粗略的对比得出:两地虽因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其文化各具地区特色;但在新石器时代,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到蒙古国东方省甚至到外贝加尔地区的远古先民们在居住址的选址、建筑风格、生产工具、墓葬习俗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关键词:居住址;建筑风格;生产工具;居室葬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由于贫困、家庭破裂、社会教育不当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流浪未成年人这一群体的数量一直在上升。要减少流浪未成年人的数量,必须从源头预防,因此本文主要从相关法律法规和社区建设的完善这两个方面预防未成年人流浪。  关键词:困境儿童;流浪未成年人;社区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053-03  困境儿童是指贫困家庭(当地最低生活标准)中
期刊
摘 要:“同命同价”一直是中国社会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说它有一定道理与现实基础,如农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的现实差异,农民与知识分子的劳动价值与创造财富的作用大小;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有悖于人格平等的基本论调。通过结合法理学与侵权法探讨实质的解决方案,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建立新型的死亡补偿制度,还需要我们法律人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人格平等;精神抚慰;生命权  中图分类号:D9
期刊
摘 要:《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生前出版的唯一一部小说,被誉为美国二战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小说。本文旨在从成长的角度,以后现代哲学家拉康的主体理论探讨该作品的自我成长主题。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成长;自我;主体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41-03  一、《看不见的人》与美国黑人成长小说  1952年,黑人作家
期刊
摘 要:当代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的作品以科尔沁沙地的生活为题材,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以描写人性为创作题材。两位作家在关注人类生存状态方面有比较一致的创作思想,即以尊重生命,和谐共存的理念构建美好的生活图画,但是两位作家切入的角度及写作方式有明显的不同,郭雪波注重描写人与自然、人与动物;茨威格则注重描写人与人、人与自身,这四极共同构成了人和谐发展的全部要素。  关键词:郭雪波;茨威格;欲望;尊重;和
期刊
摘 要:本文对中西方的非言语行为之一——体触行为进行了比较,从握手,引路的姿势,座位的安排,穿过拥挤的人群,对碰撞的反应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了解这些体触行为的差异,有助于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得体”现象。  关键词:非言语;体触行为;差异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59-03  一、引言  外语交际,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而许多人往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