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生态文化是可持续发展实现的保证,当前我国的生态文化建设面临着法制不完善、公民素质片面、企业经营理念有缺陷及科技文化存在薄弱环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思路加以解决。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12-0062-03
一、良好的生态文化是可持续发展实现的保证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开始探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4年,我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中共十五大更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生态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当前,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虽然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和形式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生态文化理念的缺失有关,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趋恶化。因此,要解决目前的生态危机,应该扩充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在这种文化精神的指导下,理性地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审慎地处理上述各种关系。为了使环境的变化朝着有利于生态文明进化的方向发展,必须建设生态文化来修复由于旧文化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如何使生态文化理念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发挥作用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全球的环境保护的绿色浪潮正冲击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人类在采集、渔猎时代,就有着朴素的生态文化理念。中国古代讲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农业文明时代中国的传统生态文化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在近代,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造成全球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态问题逐步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发展模式,相伴而来的生态问题日渐严重。通过对原有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们逐步认识到只有从生态意识、生态制度和生态行为等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法制文化有待完善
近年来,我国的生态法制建设进展较快,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在逐步完善,目前有环境保护法律29部,行政法规50多项及大量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已批准和签署的国际环境条约48项。虽然生态保护的法律体系相对完善,但生态法制文化建设仍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如一些法规内容相互冲突,缺乏可操作性。造成环境执法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突出。从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实施“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至今,由于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的现象普遍存在,环保法律具体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因环保犯罪被起诉者寥寥无几,环境法律法规没有彰显应有的作用。
(二)公民生态环保责任意识淡漠
目前,中国公民的环保责任意识普遍不高,根据“奥美爱地球”对1300名中国消费者的调查,中国广大民众认为个人行为能在环保方面发挥作用的,不到24%;而有69%的人认为,环境问题应该是政府的责任。而在美国进行的一项类似调查显示,有56%的美国公民认为个人的环保行为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只有20%的人认为政府更有能力保护环境。在我国现阶段,据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高价格的容忍度仅为10%左右。人们的消费习惯及环保意识有待改变,公民的生态文化素质有待提高。中国每年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只有约2%由本国使用,大部销往国外,如何推动绿色消费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三)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国内的许多企业开展IS014000标准认证工作进展缓慢,生产工艺及设备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现象比较普遍。在产品的运输、贮藏、处理、使用和弃置等多个环节,普遍没有向用户提供必要的环保信息和建议。在企业内部,大多没有建立起企业生态文化的教育和培训制度,与员工和公众在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沟通不够。在进行企业形象策划、产品开发、商标设计、广告发布等商务活动中对生态文化因素的重视不够。
(四)生态科技文化建设有待提高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学项目组?穴PECE?雪对国内钢铁、水泥、化工、建筑、交通、发电6大重要的高耗能行业调查,其在涉及节能减排的60多种关键核心技术中,有42种是中国没有掌握的技术类别。中国要想达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降低40%-45%的目标,必须要应用这60多种关键核心技术。我国的重化工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在未来面临的减排任务十分艰巨,许多节能减排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需要突破。在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也应加强技术的引进吸收。目前,欧洲的许多小公司也掌握着非常先进的绿色适用技术,面对BP、通用这些全球性的大公司的竞争,迫切需要市场和资金的合作伙伴。怎样与之开展合作,获得先进适用的绿色技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究。
三、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路和途径
(一)完善生态法制文化建设
近年来,虽然我国为了推动生态建设步伐,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措施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但相关的法规体系还有待完善。如尚未建立促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规,尚未建立环境公益诉讼的法规。另外法规体系的适用性也有待提高,如《环境影响评价法》已经在我国实施了多年,但由于环境评估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这一法规的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另外,政府的生态法规应有超前的预判性,不能等环保问题出现了,才想起用法律规范。因为生态问题往往带有不可逆性,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很难恢复。我国在人口问题上的失误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巨大成效从正反两面诠释了法规超前的重要性。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环保法规的过程中应与企业密切合作,使政府出台的法规能有更好的合理性及适用性。
(二)构建生态型政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型政府的行政行为应符合生态文化建设要求,在行政管理中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积极鼓励扶植生态型企业的发展,转变传统的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型政府要用科学的绩效观来评价政府绩效,绩效评价要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综合指标全面开展评估,政绩考核要把绿色GDP、人口、资源、环境等多项指标考虑进去。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可以考虑把环保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作为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一项内容。制定政策约束企业和个人的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如一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使用年限问题。现在国内大批的建筑不到设计使用年限就拆除,许多公共基础设施由于设计不合理或质量问题需要重新修建,以上种种每年消耗的资源惊人,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巨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使用年限、设计不合理或质量问题需要重新修建等问题,实行对决策领导的问责制。对商业行为的建筑不到设计使用年限就拆除的也应征收一定的资源环境补偿费,以敦促企业节约合理利用资源。
(三)完善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应提高基层干部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工作能力和环保意识,要有针对性地长期开展有关生态文化建设目标、内容、措施及方法的培训工作。各地制定发展规划应把生态文化建设列入其中,使得生态文化建设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许多地方政府领导往往以短期经济利益为重,轻视生态建设。应建立生态文化建设指标评价体系,完善对生态事故的领导问责制建设。同时,在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中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也应该关注资源、环境、人才等其他各项指标,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一项内容,建立具体的考核指标与制度规定,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四)实施终身环保教育,提高生态文化素养
公民生态素养的高低对生态文化建设的影响巨大。美国的学者大卫·奥尔于1992年提出了“生态教养”(ecological literacy)的概念。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需的生态教养,以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需要。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文化素养。法国的新闻媒体每天有大量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新闻播出,各社区和团体都会印发各种环保材料让市民了解环保的法律法规及环保知识;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署设置了环境教育司,并在1970年率先制定了《环境教育法》。应积极开展对公众各种形式的生态知识普及和教育。通过开展创建“生态乡镇村”、“环境友好型学校”、“绿色社区”活动来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积极组织在校学生积极参与“世界环境日”、“中国爱鸟周”、“中国植树节”等各种环保实践活动。国家应通过立法形式,使生态教育贯穿于从幼教到大学的整个教育系统,实施终身环保教育。另外,一些涉及到生态保护的项目和法规应利用传媒广泛征求广大公众的意见,以增强公民对环保的参与意识。
(五)推动企业开展绿色经营,鼓励国民绿色消费
绿色经营是指把绿色环保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出发,从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补充中获得盈利的一种经营方式。随着绿色低碳和生态经济理念的深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企业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的绿色经营方式的联系日趋紧密。思科公司通过设计和使用本企业的绿色经营解决方案,在一个季度里节约了3亿5千万美元。沃尔玛已经制定了在美国所有连锁超市逐步实现100%使用可持续能源的发展战略。IBM在2010年发布了“智慧的”绿色发展理念和解决方案。一家国内大型物流企业采用IBM的解决方案,每年物流成本降低了20%,并实现了碳排放量减少10万吨。应积极推动企业开展绿色经营,绿色经营能在帮助企业控制成本的同时,有效降低环境负荷,真正实现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对绿色能源生产的投入巨大,并对生产企业予以各种补贴,但补贴资金的利用效率并不高,一些企业通过各种手段骗取补贴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部门应转变补贴方向,从补贴绿色生产环节逐步转到补贴绿色消费,由于绿色消费者要达到目的与政府目标的一致性,使得补贴的作用更能得以彰显,用绿色消费来推动绿色生产。同时,政府部门还应通过舆论宣传及具体的绿色消费的措施鼓励公民和企业开展绿色消费,如完善绿色产品标志及认证的管理,加大对绿色能源使用、消费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六)拓展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4.6万个,这些社会组织业务范围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法律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工商服务、农村及农业发展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国共有社会团体24.5万个,全国性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10个,省级及省内跨地(市)域的24149个;按照社团服务的主要领域划分,生态环境类有6961个。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应通过制定本地区行业企业及个人共同遵守的适应生态环保要求的行为规范,使企业及个人经营行为符合生态要求。同时积极协调政府管理部门与专业经济组织的关系,为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使生态文化建设和相关社会组织及行业协会的工作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朱成全,李立男.“突破辽西北”战略中的生态文化建设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12).
[2]辽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6-2025)
责任编辑 杜福洲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12-0062-03
一、良好的生态文化是可持续发展实现的保证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开始探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4年,我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中共十五大更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生态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当前,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虽然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和形式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生态文化理念的缺失有关,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趋恶化。因此,要解决目前的生态危机,应该扩充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在这种文化精神的指导下,理性地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审慎地处理上述各种关系。为了使环境的变化朝着有利于生态文明进化的方向发展,必须建设生态文化来修复由于旧文化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如何使生态文化理念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发挥作用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全球的环境保护的绿色浪潮正冲击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人类在采集、渔猎时代,就有着朴素的生态文化理念。中国古代讲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农业文明时代中国的传统生态文化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在近代,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造成全球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态问题逐步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发展模式,相伴而来的生态问题日渐严重。通过对原有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们逐步认识到只有从生态意识、生态制度和生态行为等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法制文化有待完善
近年来,我国的生态法制建设进展较快,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在逐步完善,目前有环境保护法律29部,行政法规50多项及大量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已批准和签署的国际环境条约48项。虽然生态保护的法律体系相对完善,但生态法制文化建设仍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如一些法规内容相互冲突,缺乏可操作性。造成环境执法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突出。从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实施“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至今,由于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的现象普遍存在,环保法律具体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因环保犯罪被起诉者寥寥无几,环境法律法规没有彰显应有的作用。
(二)公民生态环保责任意识淡漠
目前,中国公民的环保责任意识普遍不高,根据“奥美爱地球”对1300名中国消费者的调查,中国广大民众认为个人行为能在环保方面发挥作用的,不到24%;而有69%的人认为,环境问题应该是政府的责任。而在美国进行的一项类似调查显示,有56%的美国公民认为个人的环保行为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只有20%的人认为政府更有能力保护环境。在我国现阶段,据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高价格的容忍度仅为10%左右。人们的消费习惯及环保意识有待改变,公民的生态文化素质有待提高。中国每年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只有约2%由本国使用,大部销往国外,如何推动绿色消费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三)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国内的许多企业开展IS014000标准认证工作进展缓慢,生产工艺及设备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现象比较普遍。在产品的运输、贮藏、处理、使用和弃置等多个环节,普遍没有向用户提供必要的环保信息和建议。在企业内部,大多没有建立起企业生态文化的教育和培训制度,与员工和公众在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沟通不够。在进行企业形象策划、产品开发、商标设计、广告发布等商务活动中对生态文化因素的重视不够。
(四)生态科技文化建设有待提高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学项目组?穴PECE?雪对国内钢铁、水泥、化工、建筑、交通、发电6大重要的高耗能行业调查,其在涉及节能减排的60多种关键核心技术中,有42种是中国没有掌握的技术类别。中国要想达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降低40%-45%的目标,必须要应用这60多种关键核心技术。我国的重化工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在未来面临的减排任务十分艰巨,许多节能减排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需要突破。在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也应加强技术的引进吸收。目前,欧洲的许多小公司也掌握着非常先进的绿色适用技术,面对BP、通用这些全球性的大公司的竞争,迫切需要市场和资金的合作伙伴。怎样与之开展合作,获得先进适用的绿色技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究。
三、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路和途径
(一)完善生态法制文化建设
近年来,虽然我国为了推动生态建设步伐,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措施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但相关的法规体系还有待完善。如尚未建立促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规,尚未建立环境公益诉讼的法规。另外法规体系的适用性也有待提高,如《环境影响评价法》已经在我国实施了多年,但由于环境评估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这一法规的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另外,政府的生态法规应有超前的预判性,不能等环保问题出现了,才想起用法律规范。因为生态问题往往带有不可逆性,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很难恢复。我国在人口问题上的失误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巨大成效从正反两面诠释了法规超前的重要性。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环保法规的过程中应与企业密切合作,使政府出台的法规能有更好的合理性及适用性。
(二)构建生态型政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型政府的行政行为应符合生态文化建设要求,在行政管理中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积极鼓励扶植生态型企业的发展,转变传统的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型政府要用科学的绩效观来评价政府绩效,绩效评价要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综合指标全面开展评估,政绩考核要把绿色GDP、人口、资源、环境等多项指标考虑进去。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可以考虑把环保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作为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一项内容。制定政策约束企业和个人的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如一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使用年限问题。现在国内大批的建筑不到设计使用年限就拆除,许多公共基础设施由于设计不合理或质量问题需要重新修建,以上种种每年消耗的资源惊人,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巨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使用年限、设计不合理或质量问题需要重新修建等问题,实行对决策领导的问责制。对商业行为的建筑不到设计使用年限就拆除的也应征收一定的资源环境补偿费,以敦促企业节约合理利用资源。
(三)完善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应提高基层干部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工作能力和环保意识,要有针对性地长期开展有关生态文化建设目标、内容、措施及方法的培训工作。各地制定发展规划应把生态文化建设列入其中,使得生态文化建设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许多地方政府领导往往以短期经济利益为重,轻视生态建设。应建立生态文化建设指标评价体系,完善对生态事故的领导问责制建设。同时,在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中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也应该关注资源、环境、人才等其他各项指标,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一项内容,建立具体的考核指标与制度规定,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四)实施终身环保教育,提高生态文化素养
公民生态素养的高低对生态文化建设的影响巨大。美国的学者大卫·奥尔于1992年提出了“生态教养”(ecological literacy)的概念。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需的生态教养,以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需要。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文化素养。法国的新闻媒体每天有大量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新闻播出,各社区和团体都会印发各种环保材料让市民了解环保的法律法规及环保知识;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署设置了环境教育司,并在1970年率先制定了《环境教育法》。应积极开展对公众各种形式的生态知识普及和教育。通过开展创建“生态乡镇村”、“环境友好型学校”、“绿色社区”活动来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积极组织在校学生积极参与“世界环境日”、“中国爱鸟周”、“中国植树节”等各种环保实践活动。国家应通过立法形式,使生态教育贯穿于从幼教到大学的整个教育系统,实施终身环保教育。另外,一些涉及到生态保护的项目和法规应利用传媒广泛征求广大公众的意见,以增强公民对环保的参与意识。
(五)推动企业开展绿色经营,鼓励国民绿色消费
绿色经营是指把绿色环保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出发,从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补充中获得盈利的一种经营方式。随着绿色低碳和生态经济理念的深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企业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的绿色经营方式的联系日趋紧密。思科公司通过设计和使用本企业的绿色经营解决方案,在一个季度里节约了3亿5千万美元。沃尔玛已经制定了在美国所有连锁超市逐步实现100%使用可持续能源的发展战略。IBM在2010年发布了“智慧的”绿色发展理念和解决方案。一家国内大型物流企业采用IBM的解决方案,每年物流成本降低了20%,并实现了碳排放量减少10万吨。应积极推动企业开展绿色经营,绿色经营能在帮助企业控制成本的同时,有效降低环境负荷,真正实现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对绿色能源生产的投入巨大,并对生产企业予以各种补贴,但补贴资金的利用效率并不高,一些企业通过各种手段骗取补贴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部门应转变补贴方向,从补贴绿色生产环节逐步转到补贴绿色消费,由于绿色消费者要达到目的与政府目标的一致性,使得补贴的作用更能得以彰显,用绿色消费来推动绿色生产。同时,政府部门还应通过舆论宣传及具体的绿色消费的措施鼓励公民和企业开展绿色消费,如完善绿色产品标志及认证的管理,加大对绿色能源使用、消费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六)拓展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4.6万个,这些社会组织业务范围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法律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工商服务、农村及农业发展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国共有社会团体24.5万个,全国性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10个,省级及省内跨地(市)域的24149个;按照社团服务的主要领域划分,生态环境类有6961个。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应通过制定本地区行业企业及个人共同遵守的适应生态环保要求的行为规范,使企业及个人经营行为符合生态要求。同时积极协调政府管理部门与专业经济组织的关系,为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使生态文化建设和相关社会组织及行业协会的工作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朱成全,李立男.“突破辽西北”战略中的生态文化建设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12).
[2]辽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6-2025)
责任编辑 杜福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