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语文新课程学习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和教师正逐渐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就必须开发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同时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师应不断思考,不断敏锐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无处不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策略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极强的学科,它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的确,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一片广阔的天空里,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学得轻松、快乐、自由、充实。因此,笔者认为语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文本的接受,教师应不断思考,不断敏锐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课程资源,反思教学行为,予以及时调整,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开辟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拓展教材,活用教材资源
过去的语文课上,我们往往将教材视作语文学习的全部,视作不可违背的金科玉律,局限在课本中孤立地教,封闭地学。新的教材观强调,教材只是一种载体,一个例子,它是教学的依据,但不应是全部。因此,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资源的眼睛,不仅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而且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获得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1.整合教材“信息”。
新教材是多种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等汇集的“信息场”,其中的信息,不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塑造学生,使之得到能动发展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
如人教版第一册新教材共有课文25篇,涉及的内容广泛,其中,写动物的有9篇,写植物的有2篇,写优美环境的有9篇,还配有很多图画,有蓝天、绿树、红花、小河、庄稼……出现在孩子们眼中的是一个充满绿色、生机盎然的世界,也是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这其间蕴涵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的好素材,这些素材只有教师有意加以整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中,要让孩子通过听、说、读、看去感受自然界的美丽,这是教育的第一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孩子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让孩子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自然,去看、去摸、去闻、去亲身体验绿色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学生是快乐的,小学生的學习也应是快乐的,教师更应为自己整合这些“资源”所带来的成果而感到快乐。
2.填补教材“空白”。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带有“空白”,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这样的空白处正是极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发挥创造性,在文本的空白处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顺着文本的思路,发挥想象,填补空白、丰富文本、生发教材。
如《春天的雨点》最后一段写乌汉娜老师冒雨护送达丽玛回家后,“达丽玛摸着自己干燥的衣服,倚在门前深情地望着老师的背影在蒙蒙细雨远去……”省略号就是内容的空白处,老师就可在此处创设情境:达丽玛望着蒙蒙细雨中老师远去的背影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呢?在这样的空白处“着色”,会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更到位。
3.开放教材“时空”。
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具有广阔的延伸、创造空间,为此我们要积极开放教材的时空,引导学生针对文本特点,采取不同方式(上网、读课文书、询问、讨论等),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拓展文本。如学习《在大熊猫的故乡》之前可以搜集有关大熊猫的背景资料;在学习《少年闰土》后引导学生看鲁迅的作品《故乡》;在学习古诗后,可以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轮流当小老师来教大家读古诗;在学习《白头翁的故事》后,让学生续编故事,等等。
开放教材时空,让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书报影视、学生的生活话题等都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这样便依据教材再生了“教材”,我们的教学将会硕果累累。
4.创新教材“处理”。
教材是课堂教与学的工具,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师不应是“教教材”,而应是“用教材教”,也就是说教师有时需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教学内容与实际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如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中有一篇歌颂江南水乡的课文《水乡歌》,这是一首优美、浅显、琅琅上口的儿歌:“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水乡什么多?桥多,东一座,西一座……水乡什么多?船多,千条船,万条船……”课文后面还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水乡歌多?我国什么地方水乡多?”对西北地区的孩子来说,“水乡”、“河塘”、“水渠”是那么遥远、陌生。兰州的一位语文教师便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让孩子们编出了“兰州歌”,“兰州什么多?风多,沙多,百合多……”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学习热情十分高涨,而且把教材后面的问题改为“想一想,编一编,你的家乡什么多?”引发学生对家乡事物的关注,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上述教例,教师创造性处理了教材,让课程资源更紧贴学生的生活,因而整个教学进程洋溢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的气息。
二、生成课堂,捕捉动态资源
在一个不断追求真、善、美的课堂里,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资源随时随地充盈其中,这是智慧碰撞、情思相融的结果。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应敞开心扉,平等对话,或补偏中认可,或纠误中整合,或肯定中引导,在心灵交融的平台上建构知识,提高能力,生成方法,催发情感……课堂则会因此而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1.关注“学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处在主流的观念是“教”大于“学”,“教师主宰课堂”,“学情”也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是最宝贵的课程资源。
笔者曾在一次教科研讲座中听到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一次,钱老师在执教《少年闰土》一课时,一学生突发提问:“跳鱼有几只脚?”这个问题可谓“刁钻古怪”,即使特级教师备课再精细、课前预设再周密,也无法解答。可钱老师是一个十分睿智的特级教师,他敏锐地甄别此“反常思考”,给以赏识、引导、提升,充分开发其教学价值。他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有一个人知道?(闰土)他怎么会知道的?”钱老师巧妙地为学生“点拨导航”,“风平浪静”的课堂不时掀起学生层层思维的狂澜,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农村生活经验大胆猜想闰土的生活、见识等,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教学沿着更佳的轨迹运行。
我们每个教师如果都能像钱老师那样关注学情,善于发现那些易被我们简单否定或“立马裁决”的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或建议,调整教学航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探究,那么,这一个个充满灵性的“闪光点”一定会爆发出更璀璨的智慧光芒,课堂也会呈现出更灵动鲜活的美感。
2.尊重“差异”。
生命的美丽在于它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就是要将这种差异视为一种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一位教师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是啊,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老师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练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独具慧眼,诠释得精彩至极。课堂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使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3.善待“错误”。
有人说:“犯错误是儿童的天赋权利。”有人说:“学校就是允许儿童犯错误的地方。”还有人说:“错误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标志,是一种学习经验,也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错误”也是一份资源,这种思想无疑体现着新课标的理念。所以,善于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将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勃勃生机与活力。
如一位教师教学《林海》一课时,学生把课文中说大兴安岭与秦岭的“大不一样”错读成“不大一样”。这仅仅是一字之差,但没有被认真倾听的老师疏忽。于是,课堂生成了一个教学新环节:
师:“大不一样”与“不大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生:“不大一样”是只有一点儿不一样。“大不一样”是非常不一样。这里的区别可大了!
师:说得好。“大不一样”是十分不一样。那么大兴安岭“岭”与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根据,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多美的一个错误,多好的一份资源。因此,教师要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这正是一种别样的教育境界。
4.真诚“评价”。
语文课堂的教师评价至关重要。因为学生的每个答案包含了其独特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其中的智慧和灵感,怎一个“好”字了得。所以教师如果仅对答案冠以“好”字然后不再过问,实在是对评价性课程资源最大的浪费。倘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鼓励,或启发,或引导,或纠正,必能在只言片语之间使学生豁然开朗,心领神会。学生“百家争鸣”,教师妙语连珠,试想,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怎能不学有所获?请看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有的同学提出来课文中的冬天象征着黑暗,是不是呢?
生:不是的。当时所处的时间正是冬天。
生:我认为是的。寒冬过去,春天就要到来。(笑)
师:这个想象很有诗意,很有道理。不过我认为作者在这里还是要渲染一种荒凉、萧条、冷落的气氛。如果不是这样写,而是故乡鸟语花香,行嗎?
生:老师,我认为鸟语花香也可以。只要写出人物心情的不高兴就可以了,而且这一衬托,效果就会更强烈了。
师:对,对!你比老师高明。(大笑)这种手法叫反衬。
……
多么富有个性的评价。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是最有动力的课程资源。
三、放眼课外,盘活学习资源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绝不能仅仅束缚于课堂和教材之中,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教师应放眼课外,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发展空间,让学生去实践,去锻炼,去发展。
1.巧借生活资源。
生活中有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日月星辰,风霜雨雪;环球要闻,国家大事;地方热点,家庭琐事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去观察,去体验,去实践,去感悟。“世界杯”可以成为学生每日新闻播报的课题;游览桂林山水可以成为学生的假期作业;河畔、田野可以成为学生语文实践基地;学习修改病句,可以从学生的一张请假条谈起;介绍说明方法,不妨请学生带来家用电器说明书……
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相等,变封闭狭隘的语文教材为开放的生活语文教材,将为语文课程引入一泓不绝的活水。
2.开发校本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新课题——语文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
上虞崧厦是全国最大的伞具集散地,有着“中国伞城”的美誉,为此,崧厦镇小开发了“伞文化”校本课程,通过“伞的传说、伞的童话、伞的品质、伞的制作、伞乡人”等不同主题的语文特色课程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习身边的语文,而且旨在激发学生对伞乡的热爱。又如金近小学的“童话”校本课程,岭南乡小的“诗歌”校本课程等,也都形式活泼,新颖有趣。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优化配置了学校语文教育的资源,形成了多元的、立体的语文教育磁场,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语文教育的内涵,使我们的语文教育变得更富有生命活力。
3.利用网络资源。
在信息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资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如在组织进行《我为竹乡做广告》网络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www.google.com搜索并浏览“长塘竹乡”的有关网页,从而使学生对竹子丰富的用途有了深刻的认识,为设计广告语作了积累。这样的学习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彩色的、多维的、互联的。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将课堂教学当作语文实践的主渠道,并不意味着语文实践只能局限于教材内容。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如在学了课文《伟大的友谊》后,让学生在课余收集各种有关友谊的内容。学生旁征博引,或成语、或古诗、或谚语、或格言。除此之外,教师还设计了一系列有关友谊的训练题,使学生不仅会积累,还会运用,效果也很好。
教师应给学生创设展示“才华”的机会。如开展“词句接力比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等;在学习园地中开辟“读书”专栏,交流精词妙句,百科知识摘抄等。通过这样的语文实践,必然能使学生有所积累,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教师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他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到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身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所以,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超越我们自己,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迎向广阔的语文天空。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策略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极强的学科,它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的确,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一片广阔的天空里,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学得轻松、快乐、自由、充实。因此,笔者认为语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文本的接受,教师应不断思考,不断敏锐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课程资源,反思教学行为,予以及时调整,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开辟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拓展教材,活用教材资源
过去的语文课上,我们往往将教材视作语文学习的全部,视作不可违背的金科玉律,局限在课本中孤立地教,封闭地学。新的教材观强调,教材只是一种载体,一个例子,它是教学的依据,但不应是全部。因此,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资源的眼睛,不仅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而且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获得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1.整合教材“信息”。
新教材是多种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等汇集的“信息场”,其中的信息,不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塑造学生,使之得到能动发展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
如人教版第一册新教材共有课文25篇,涉及的内容广泛,其中,写动物的有9篇,写植物的有2篇,写优美环境的有9篇,还配有很多图画,有蓝天、绿树、红花、小河、庄稼……出现在孩子们眼中的是一个充满绿色、生机盎然的世界,也是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这其间蕴涵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的好素材,这些素材只有教师有意加以整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中,要让孩子通过听、说、读、看去感受自然界的美丽,这是教育的第一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孩子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让孩子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自然,去看、去摸、去闻、去亲身体验绿色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学生是快乐的,小学生的學习也应是快乐的,教师更应为自己整合这些“资源”所带来的成果而感到快乐。
2.填补教材“空白”。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带有“空白”,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这样的空白处正是极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发挥创造性,在文本的空白处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顺着文本的思路,发挥想象,填补空白、丰富文本、生发教材。
如《春天的雨点》最后一段写乌汉娜老师冒雨护送达丽玛回家后,“达丽玛摸着自己干燥的衣服,倚在门前深情地望着老师的背影在蒙蒙细雨远去……”省略号就是内容的空白处,老师就可在此处创设情境:达丽玛望着蒙蒙细雨中老师远去的背影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呢?在这样的空白处“着色”,会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更到位。
3.开放教材“时空”。
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具有广阔的延伸、创造空间,为此我们要积极开放教材的时空,引导学生针对文本特点,采取不同方式(上网、读课文书、询问、讨论等),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拓展文本。如学习《在大熊猫的故乡》之前可以搜集有关大熊猫的背景资料;在学习《少年闰土》后引导学生看鲁迅的作品《故乡》;在学习古诗后,可以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轮流当小老师来教大家读古诗;在学习《白头翁的故事》后,让学生续编故事,等等。
开放教材时空,让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书报影视、学生的生活话题等都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这样便依据教材再生了“教材”,我们的教学将会硕果累累。
4.创新教材“处理”。
教材是课堂教与学的工具,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师不应是“教教材”,而应是“用教材教”,也就是说教师有时需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教学内容与实际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如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中有一篇歌颂江南水乡的课文《水乡歌》,这是一首优美、浅显、琅琅上口的儿歌:“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水乡什么多?桥多,东一座,西一座……水乡什么多?船多,千条船,万条船……”课文后面还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水乡歌多?我国什么地方水乡多?”对西北地区的孩子来说,“水乡”、“河塘”、“水渠”是那么遥远、陌生。兰州的一位语文教师便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让孩子们编出了“兰州歌”,“兰州什么多?风多,沙多,百合多……”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学习热情十分高涨,而且把教材后面的问题改为“想一想,编一编,你的家乡什么多?”引发学生对家乡事物的关注,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上述教例,教师创造性处理了教材,让课程资源更紧贴学生的生活,因而整个教学进程洋溢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的气息。
二、生成课堂,捕捉动态资源
在一个不断追求真、善、美的课堂里,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资源随时随地充盈其中,这是智慧碰撞、情思相融的结果。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应敞开心扉,平等对话,或补偏中认可,或纠误中整合,或肯定中引导,在心灵交融的平台上建构知识,提高能力,生成方法,催发情感……课堂则会因此而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1.关注“学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处在主流的观念是“教”大于“学”,“教师主宰课堂”,“学情”也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是最宝贵的课程资源。
笔者曾在一次教科研讲座中听到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一次,钱老师在执教《少年闰土》一课时,一学生突发提问:“跳鱼有几只脚?”这个问题可谓“刁钻古怪”,即使特级教师备课再精细、课前预设再周密,也无法解答。可钱老师是一个十分睿智的特级教师,他敏锐地甄别此“反常思考”,给以赏识、引导、提升,充分开发其教学价值。他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有一个人知道?(闰土)他怎么会知道的?”钱老师巧妙地为学生“点拨导航”,“风平浪静”的课堂不时掀起学生层层思维的狂澜,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农村生活经验大胆猜想闰土的生活、见识等,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教学沿着更佳的轨迹运行。
我们每个教师如果都能像钱老师那样关注学情,善于发现那些易被我们简单否定或“立马裁决”的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或建议,调整教学航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探究,那么,这一个个充满灵性的“闪光点”一定会爆发出更璀璨的智慧光芒,课堂也会呈现出更灵动鲜活的美感。
2.尊重“差异”。
生命的美丽在于它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就是要将这种差异视为一种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一位教师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是啊,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老师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练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独具慧眼,诠释得精彩至极。课堂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使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3.善待“错误”。
有人说:“犯错误是儿童的天赋权利。”有人说:“学校就是允许儿童犯错误的地方。”还有人说:“错误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标志,是一种学习经验,也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错误”也是一份资源,这种思想无疑体现着新课标的理念。所以,善于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将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勃勃生机与活力。
如一位教师教学《林海》一课时,学生把课文中说大兴安岭与秦岭的“大不一样”错读成“不大一样”。这仅仅是一字之差,但没有被认真倾听的老师疏忽。于是,课堂生成了一个教学新环节:
师:“大不一样”与“不大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生:“不大一样”是只有一点儿不一样。“大不一样”是非常不一样。这里的区别可大了!
师:说得好。“大不一样”是十分不一样。那么大兴安岭“岭”与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根据,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多美的一个错误,多好的一份资源。因此,教师要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这正是一种别样的教育境界。
4.真诚“评价”。
语文课堂的教师评价至关重要。因为学生的每个答案包含了其独特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其中的智慧和灵感,怎一个“好”字了得。所以教师如果仅对答案冠以“好”字然后不再过问,实在是对评价性课程资源最大的浪费。倘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鼓励,或启发,或引导,或纠正,必能在只言片语之间使学生豁然开朗,心领神会。学生“百家争鸣”,教师妙语连珠,试想,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怎能不学有所获?请看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有的同学提出来课文中的冬天象征着黑暗,是不是呢?
生:不是的。当时所处的时间正是冬天。
生:我认为是的。寒冬过去,春天就要到来。(笑)
师:这个想象很有诗意,很有道理。不过我认为作者在这里还是要渲染一种荒凉、萧条、冷落的气氛。如果不是这样写,而是故乡鸟语花香,行嗎?
生:老师,我认为鸟语花香也可以。只要写出人物心情的不高兴就可以了,而且这一衬托,效果就会更强烈了。
师:对,对!你比老师高明。(大笑)这种手法叫反衬。
……
多么富有个性的评价。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是最有动力的课程资源。
三、放眼课外,盘活学习资源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绝不能仅仅束缚于课堂和教材之中,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教师应放眼课外,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发展空间,让学生去实践,去锻炼,去发展。
1.巧借生活资源。
生活中有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日月星辰,风霜雨雪;环球要闻,国家大事;地方热点,家庭琐事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去观察,去体验,去实践,去感悟。“世界杯”可以成为学生每日新闻播报的课题;游览桂林山水可以成为学生的假期作业;河畔、田野可以成为学生语文实践基地;学习修改病句,可以从学生的一张请假条谈起;介绍说明方法,不妨请学生带来家用电器说明书……
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相等,变封闭狭隘的语文教材为开放的生活语文教材,将为语文课程引入一泓不绝的活水。
2.开发校本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新课题——语文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
上虞崧厦是全国最大的伞具集散地,有着“中国伞城”的美誉,为此,崧厦镇小开发了“伞文化”校本课程,通过“伞的传说、伞的童话、伞的品质、伞的制作、伞乡人”等不同主题的语文特色课程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习身边的语文,而且旨在激发学生对伞乡的热爱。又如金近小学的“童话”校本课程,岭南乡小的“诗歌”校本课程等,也都形式活泼,新颖有趣。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优化配置了学校语文教育的资源,形成了多元的、立体的语文教育磁场,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语文教育的内涵,使我们的语文教育变得更富有生命活力。
3.利用网络资源。
在信息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资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如在组织进行《我为竹乡做广告》网络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www.google.com搜索并浏览“长塘竹乡”的有关网页,从而使学生对竹子丰富的用途有了深刻的认识,为设计广告语作了积累。这样的学习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彩色的、多维的、互联的。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将课堂教学当作语文实践的主渠道,并不意味着语文实践只能局限于教材内容。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如在学了课文《伟大的友谊》后,让学生在课余收集各种有关友谊的内容。学生旁征博引,或成语、或古诗、或谚语、或格言。除此之外,教师还设计了一系列有关友谊的训练题,使学生不仅会积累,还会运用,效果也很好。
教师应给学生创设展示“才华”的机会。如开展“词句接力比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等;在学习园地中开辟“读书”专栏,交流精词妙句,百科知识摘抄等。通过这样的语文实践,必然能使学生有所积累,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教师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他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到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身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所以,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超越我们自己,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迎向广阔的语文天空。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